返回

影视编辑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五章 杯酒释兵权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洪武二十一年的深秋,谨身殿内的烛火彻夜未熄。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二人,正对着苏宁新呈上的《监军制度疏》陷入深思。

“允熥,你这份奏疏,可是要动摇我大明军制的根本啊!”朱元璋放下奏疏,目光如炬地看向站在下首的苏宁。

苏宁不卑不亢地行礼:“皇爷爷明鉴,孙儿正是要为大明军制立下万世根基。”

朱标仔细翻阅着奏疏,越看越是心惊:“允熥,你这监军制度,与历代宦官监军大不相同。要让监军与将士同吃同住,战时还要身先士卒,这……未免太过严苛。”

“父王,”苏宁正色道,“正因要与将士同甘共苦,监军才能赢得敬重,而非如历代宦官般惹人憎恶。”

朱元璋突然拍案:“说得好!继续说!”

“孙儿以为,军中弊端有三。”苏宁伸出三根手指,“其一,将领拥兵自重,易生不臣之心;其二,士卒只知将令不知皇命,易成私兵;其三,太平日久,将士难免懈怠,失去血性。”

“你这监军制度,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朱元璋追问。

“监军制度要分三级。”苏宁走到朱元璋特准悬挂的军制图前,“百户设监军特使,千户设监军,卫所设总监军。监军不干涉军事指挥,专司思想教化、监督军纪、传达圣意。”

朱标皱眉道:“如此一来,监军权力是否过大?”

“所以要有制衡。”苏宁早有准备,“监军由兵部与都察院共同选拔,任期三年,到期轮换。同时,将领亦可弹劾不称职的监军。监军亦可弹劾将领。而且将领最好也要实行类似的轮换制,形成铁打的营盘和流水的将领。”

朱元璋突然问道:“监军人选从何而来?”

“孙儿以为,可从三方面选拔。”苏宁从容应答,“其一,致仕将领子弟,他们通晓军务;其二,科举落第的举人,他们通晓经义;其三,孝陵学堂武科毕业生,他们通晓新学。”

“好!”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你这是要把监军制度与你的孝陵学堂联系起来啊!”

苏宁坦然承认:“皇爷爷明察。孙儿确实希望,未来的监军都能接受新式教育,既忠于大明,又通晓实务。”

朱标仍然担忧:“可是让文官体系的监军与武将同掌兵权,只怕会引起将领们的不满。”

“所以监军必须与将士同甘共苦。”苏宁坚定地说,“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座营,战时更要身先士卒。如此,方能服众。”

朱元璋站起身,在殿内踱步:“允熥,你可知道此举会得罪多少勋贵将领?”

“孙儿知道。”苏宁抬头直视朱元璋,“但为了大明江山永固,有些事不得不为。皇爷爷你和父王不愿意做这个恶人,未来的大明之主更加不可能做到。”

“哈哈,好一个不得不为!”朱元璋突然大笑,“标儿,你看看,这才是我朱家的子孙!”

然而笑声又是戛然而止,朱元璋再次面色转冷:“但你要知道,推行此制,必会引起轩然大波。你准备如何应对?”

“孙儿有三策。”苏宁成竹在胸,“第一,先在京卫试行,取得成效后再推广;第二,提高监军待遇,使其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他顿了顿:“请皇爷爷下旨,首批监军,从公侯勋贵子弟中选拔,勋贵不一定非要做领兵的将领。”

朱标恍然大悟:“妙啊!让勋贵和他们的子弟担任大明军队的监军,他们自然会无话可说!而且还可以光明正大的剪除他们的军权,可是比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要高明。”

“不止如此。”苏宁补充道,“让公侯子弟深入军中,既能历练人才,又能让他们体会到将士艰辛,将来继承爵位后,更能体恤下情,同时也是为大明的军队培养后继之人。”

朱元璋克制内心的激动,沉思良久,然后突然冷静的问道:“蓝玉那边,你准备如何应对?”

“凉国公深明大义,必定会支持新政。”苏宁意味深长地说,“况且,首批监军中,孙儿建议纳蓝春为监军。”

朱标不禁击节赞叹:“好一招釜底抽薪!让蓝玉的长子担任监军,他还有什么理由反对?”

“不止蓝春。”苏宁取出一份名单,“孙儿建议,魏国公徐辉祖、我二舅常升等都可以成为首批监军。”

朱元璋接过名单,仔细端详,突然抬头:“允熥,你这份名单,是把所有勋贵都绑在了你的战车上啊!”

“孙儿不敢。”苏宁躬身道,“孙儿只是为大明江山着想,再说他们绑定的也是我大明战车。”

……

三日后,朱元璋在早朝上抛出监军制度,果然引起轩然大波。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一位老将率先反对,“历代监军之祸,史不绝书啊!”

“陛下,军中之事当专于将领,设置监军,恐生掣肘!”

“文官监军,必致将帅失和!”

面对群将反对,朱元璋却是不动声色的看向蓝玉,“凉国公,你以为如何?”

凉国公蓝玉出列,面色复杂。

他早已得知长子蓝春将出任监军,此时若反对,不仅得罪皇帝,更会断送儿子的前程。

而且他非常了解朱元璋和朱标,既然是他们爷俩决定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轻易更改的。

“末将以为……”蓝玉咬牙道,“三皇孙殿下深谋远虑,此制若能推行,实为军中幸事。”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连蓝玉都表态支持,其他将领也只好沉默。

退朝后,朱元璋单独留下苏宁。

“允熥,今日朝堂之上,你可看出了什么?”

苏宁从容答道:“孙儿看出,满朝文武,真正为大明着想的,不过十之一二。”

“说得好!”朱元璋目光深邃,“现在,该你兑现承诺了。三个月内,朕要看到京卫的改制成效。”

“孙儿领旨。”

“只要你圆满的完成军制改革,朕必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多谢皇爷爷。”

……

接下来的三个月,苏宁几乎住在了京卫大营。

他亲自选拔监军,制定训练计划,甚至与将士们同吃同住。

这日,苏宁正在校场观看监军训练,蓝春突然求见。

“殿下,末将有一事不明。”蓝春神色困惑,“监军既要监督将领,又要与将士同甘共苦,这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

苏宁看着这位未来的监军,耐心解释:“监军不是来当老爷的,而是来当楷模的。将领决策不当,你要劝谏或者弹劾;将士心有怨言,你要疏导;皇恩浩荡,你要传达。这其中关键,在于一个‘诚’字。”

“诚?”

“以诚待人,人必以诚相报。”苏宁指着校场上训练的将士,“你若真心为他们着想,他们自然会敬你爱你。你若只知摆架子耍威风,他们表面服从,心中必生怨恨。”

蓝春若有所思地退下后,马和低声道:“皇孙,如此倾囊相授,不怕养虎为患?”

苏宁淡然一笑:“制度的力量,在于规范人心。只要制度健全,个人野心就难成气候。”

三个月后,朱元璋亲自校阅京卫。

看到监军与将士同场操练,听到将士们对监军的由衷敬佩,老皇帝终于露出了笑容。

“允熥,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谢皇爷爷夸奖。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嗯,难得你很清醒。”

洪武二十一年的冬天,监军制度开始向各卫所推广。

而这一切的推行者,正是那个在朝堂上掀起惊涛骇浪的十岁孩童。

站在应天府的城门楼,苏宁俯瞰着南京城外的军营,轻声自语:“有了这支军队,大明的未来,将大不相同。”

……

凉国公府的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蓝玉铁青的脸色。

他手中紧攥着最新一期的《大明军制革新简报》,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好一个监军制度!好一个朱允熥!”蓝玉将简报狠狠摔在桌上,震得茶盏叮当作响,“这是真的要把我们这些老将往死路上逼啊!”

坐在下首的景川侯曹震连忙劝道:“国公爷息怒!眼下最要紧的是想个应对之策。”

“哼…应对?”蓝玉冷笑一声,“你们还没看出来吗?这是皇上、太子和三皇孙联手做的局!先是改我封号,再是收买我的部将,现在又要用监军制度来夺我们的兵权!下一步是什么?是不是要我们的脑袋了?”

永平侯谢成忧心忡忡地说:“最可怕的是,这监军制度让咱们的子弟去当监军。我那个不肖子,现在整天把‘忠君爱国’挂在嘴边,都快不认我这个爹了!”

“没错!魏国公徐辉祖竟然主动放弃了军权,跑去京营做了第一任总监军,中山王徐达这是这是生了一个犬子。”

“哼!这就是朱允熥的毒计!”蓝玉猛地站起身,在书房内焦躁地踱步,“让我们勋贵的子弟去当监军,既堵了我们的嘴,又把这些小子们牢牢控制在手中。这一手,狠毒啊!”

会宁侯张温迟疑道:“可是国公爷,现在朝中形势比人强。连魏国公府都接受了监军制,我们若是硬抗……”

“徐辉祖那个软骨头!”蓝玉怒不可遏,“他以为顺从就能保住徐家的富贵?做梦!等到兵权都已经被收走了,咱们这些武将勋贵,就是砧板上的鱼肉!”

这时,管家匆匆进来,低声道:“国公爷,定远侯王弼,鹤寿侯张德邦在侧门求见。”

蓝玉眼中精光一闪:“快请!”

不多时,书房内又多了几位侯爵,个个面色凝重。

定远侯王弼刚落座就急切地说:“国公爷,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我得到消息,下一批监军名单里,咱们这些老兄弟的子弟一个都跑不了!”

“何止如此!”一旁的鹤寿侯张德邦补充道,“兵部正在制定《监军考核条例》,据说监军若发现将领有不法之事而不报,要与将领同罪!这是要把咱们的子弟往火坑里推啊!”

蓝玉深吸一口气,环视在场的勋贵:“诸位兄弟,事到如今,咱们必须联手了。再各自为战,迟早要被各个击破。”

“国公爷有什么主意?”众人齐声问道。

“第一,”蓝玉竖起一根手指,“我们要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监军制度可以推行,但必须有所限制。比如监军不得干预作战指挥,不得随意弹劾将领。”

“第二,”他又竖起第二根手指,“我们要让子弟们明白,他们首先是蓝家、徐家、常家的子孙,然后才是大明的监军。血脉亲情,岂是那么容易割舍的?”

“第三,”蓝玉压低声音,“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皇上和太子明白,大明离不开我们这些老将。北元虽败,犹有余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没有我们,谁来保家卫国?”

众人纷纷点头,但东莞伯何荣仍担忧道:“可是国公爷,现在三皇孙深得圣心,我们若是公然对抗……”

“谁说我们要对抗?”蓝玉露出老谋深算的笑容,“我们要‘顺应’新政,但要让它推行不下去。”

“……”

……

三日后,朝会上果然再起波澜。

朱元璋刚提出要扩大监军制度的试行范围,凉国公蓝玉就出列奏道:“陛下,监军制度实为良法,臣等衷心拥护。然监军责任重大,若任用不当,恐适得其反。臣建议,首批监军当从立有战功的将领中选拔,如此方能服众。”

这话看似支持,实则暗藏杀机。

若真从有功将领中选拔监军,那选出来的还是他们这些勋贵的人。

不等朱元璋开口,苏宁便出列反驳:“凉国公此言差矣。监军重在教化、监督,与战功大小无关。若按国公所言,岂不成了以战功论德行?”

蓝玉针锋相对:“郡王殿下年幼,不知军中情形。没有战功,如何服众?”

“服众在于公正,在于与将士同甘共苦,不在于战功高低。”苏宁从容应对,“况且,若按国公的逻辑,文官是否也要立了战功才能为官?”

朝堂上一片寂静,众臣都为三皇孙的机敏应对暗自喝彩。

蓝玉脸色铁青,还要再辩,朱元璋已经开口:“允熥说得在理。监军选拔,重在德行才能,不在战功大小。此事不必再议。”

“是!陛下。”

退朝后,蓝玉愤愤不平地对几位勋贵道:“看到了吗?皇上现在完全被这个孙子蒙蔽了!”

“国公爷,硬碰硬看来是不行了。”曹震低声道,“不如……”

他做了个手势,众人会意。

……

当夜,凉国公府密室中,几位心腹将领齐聚。

“从明日起,”蓝玉吩咐道,“你们要在军中散布消息,就说监军是来夺权的,是要让文官来管咱们武将。”

“另外,”他继续道,“让弟兄们对新来的监军‘热情’一点。他们不是要同甘共苦吗?那就让他们好好体验体验军中的‘苦’。”

接下来的一个月,监军制度的推行果然遇到了重重阻力。

新上任的监军们在军中处处碰壁,有的甚至被孤立排挤。

消息传到苏宁耳中,他并不意外。

如果真的推行顺利,反倒是不可思议了。

“皇孙,蓝玉这是要跟咱们硬扛到底啊!”马和忧心忡忡。

苏宁淡然一笑:“他越是这样,死得越快。”

“皇孙的意思是?”

“你去查查,蓝玉最近还和哪些人来往密切。特别是……北平那边。”

马和一惊:“皇孙怀疑蓝玉与燕王有勾连?他们俩可是大明公认的死对头啊!”

“狗急跳墙,什么做不出来?”苏宁目光转冷,“不过这样也好,正好给皇爷爷一个动手的理由。”

……

三日后,毛骧向朱元璋密报:“陛下,凉国公近日与燕王府往来密切,多次派人前往北平。”

朱元璋冷笑:“这个蓝玉,果然不安分!还有,这个老四太让咱失望了。”

“另外,”毛骧继续道,“三皇孙殿下似乎早有预料,已经做好了应对之策。”

“哦?允熥又做了什么?”

“殿下通过大明钱庄,向受排挤的监军们提供特别津贴,助他们安抚军心。同时还让明熥商行以成本价向这些军营供应物资,帮助监军们在京营收买人心。”

朱元璋闻言大笑:“哈哈,好小子!这是要用银子砸开一条路啊!”

此时,清晏阁内,苏宁正在接见几位备受排挤的监军。

“诸位受委屈了。”苏宁温言安抚,“但请记住,你们代表的是朝廷,是皇爷爷。一时的困难,动摇不了推行新政的决心。”

一位监军感激道:“多谢殿下支持。只是那些将领处处刁难,实在难以为继。”

“本王有一计。”苏宁取出一份名单,“这些是京营军中级将领名单,他们大多出身寒微,在勋贵将领手下不得志。你们可以从他们入手,许以前程。”

“殿下的意思是?”

“告诉他们,”苏宁目光深邃,“跟着新政走,才有出路。固守旧制,只有死路一条。”

洪武二十一年的这个冬天,大明军中的新旧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而这场较量的结果,将决定大明未来的走向。

站在清晏阁的窗前,苏宁望着飘落的雪花,轻声自语:“蓝玉,你的反抗,只会加速你的灭亡。”

……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影视编辑器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