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父万历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2章 灜州又改制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转瞬,时间来至万历45年年底。

朱常瀛回家两月,家事国事,难有清闲。

至十二月中,《瀛州官员任职制度》、增改《官员职务条例》、《议政会改制方案》、《行省制实施方案》,相继颁布实施。

行省制,前元创立,群官负责,圆署会议。也就是一个行省最高长官由多人组成,开会议事,政令联名签署方才生效。

大明继承,分设布政、提刑、都指挥三司并立,将权力进一步分化。

总之是对集权与分权进行调整,以图使中枢政令顺利实施,地方上又不能做大做强,自立山头。

一个行省,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一旦有变就足以危及中枢。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就是惨痛教训。

前元滚蛋,却不是行省制度的错。

太祖设三司并立,这是有鉴于元末群雄割据的惨痛教训。

但三司并立,没有绝对权威,则导致推诿扯皮,内耗严重,效率低下。除了督促监督税收,所谓行省其实对民生事务没什么鸟用。

所以就有了巡抚总督这样的职位。

然而巡抚总督向中枢负责,三司也同样向中枢负责,这就形成了新的多头管理,权责不明。

原有内耗未曾去除,又添新的内耗。

耗着耗着,大明最后一点精血流干。

所以对于这次体制改革,朱老七极为重视。

从北疆归来一路上,就仔细研究这份长史府提出,议政会几经讨论得出的议案。

以朱老七看来,这份议案实际上是巡抚制度的弱化版本,以行省代表中枢督促协调地方施政。

核心要务有四,监督核查府县税收,统辖重大民生工程,抚恤赈灾、维护治安。

方案几千字,其本质就一点,要钱。

这个新成立的省级机构,经费从哪里来?

中枢没钱,财政支出总体入不敷出,常年依靠王府补贴。

地方有钱的也没有几个,南洋各地人口稀疏,交通不便,产业落后,一半的县一年收入还特酿不够开官员工资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瀛州做的事太多了。移民,建城、修路、治河,教育、医疗、治安......

瀛州本岛加澎湖县一年财政支出,比福建广东两省加起来还要多出两倍。

什么都不干,官员躺平混日子,当然省钱。

但瀛州的官僚体系不这样想。

因为朱老七打开了几扇新大门。对内征收消费税,财产税,出口税。对外征收关税。国有土地拍卖。

这么多税种,每一项王府都要吃掉一口。尤其关税与出口税,竟被王府拿走大头。

所以要斗争要反抗,要想尽办法从朱老七口袋里掏钱。

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理解会有不同结论。

如果以阶级属性来分析,那就是代表地主商人利益的官僚体系向他们的最高利益代表夺权。

当皇权被剥夺干净时,也就只是个符号,比如后世现代社会西欧各国的王室。

有的甚至连符号也不能保留,比如法兰西。

而如果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朱老七吃的确实太多了,省级行政机构财政来源确实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确实有许多人在推动,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但南洋各地人口增多,治理复杂程度加大是事实。

有了这个事实,那么提升行政效率,扩大地方自主权就非做不可。

虽然不愿意,但这个钱,朱老七必须要掏。

钱可以出,但朱常瀛对这份议案却非常不满。

要设立行省,首先要革新官员任职晋升标准。

早前,南洋尽是移民,官员尽从瀛州本岛调动。

但这么多年过去,移民已变为坐地户,变为坐地户就有了地方利益以及势力,也就是有了地方独特性。

这个时候,如果官员还是都从瀛州本岛调动,外官不了解本地情况,那又何谈治理呢?待好不容易熟悉情况,结果又特酿调任了。

这样的流官要不得。

而任用本地官为首长,则会导致割据分裂倾向,豪强一家独大。

中枢与地方,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如何分配利益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从后世也找不出正确答案,因为后世也没有分配明白。

返回屏东之后,朱常瀛数次召开会议,集中讨论官僚体制改革。

争吵两个月,终于拿出一份朱老七勉强可以接受的议案。

《瀛州官员任职制度》

改制目的:系统性的梳理瀛州文官体系,扩大长史府自主性,增强地方治理能力,提升行政效率。

主要内容:

第一,明确长史府为瀛州最高行政机构。有预算提案权、人事建议权、一般性行政事务决策权。

第二,确立长史府编制。

长史一人,统筹全局。次史四人,分管中枢各部。设长史府秘书处,为长史府幕僚机构。

第三,明确长史府职责权限。

规定所列重大事项,召开御前会议,长史府票选,提交国王审议。

一般性行政事务,施行长史负责制,事前决策,事后报备。

如次史有两人以上有不同见解,可上书抗辩,申请召开御前会议。

第四,明确长史府产生机制以及任职条件。

长史次史由王府以及上一任长史府提名,以瀛州议政会票选结果为参考,最终确立长史次史人选。

长史次史须年满40岁,地方从政经验不少于五年,省级重要职位从政不少于五年,中枢从政经验不少于五年。

任职期四年,可连任但不得超过两届。

第五,长史府免责与追责。

长史次史任职期间,其职务行为享有豁免权,无论在任离任不予追责。个人行为。除规定重罪之外,长史府享有豁免权。

任职期间触犯规定重罪,督谏院审查,议政会弹劾,提交王府裁决。

第六,确立省府县乡四级地方行政机构。另设单列市,由中枢直辖,与府同级。

第七,确立官员任职原则。

乡级官员,以任用所在县通过公务考核人员为主,但须临近乡镇任职,不得本乡为官。

县级官员,以任用所在省通过公务考核人员为主,正副主官不得本县就职。

府级、单列市官员,各部正副主官由中枢选调,全国通任,不得本府本市为官。

省级官员,如府制,主次官员地方以及中枢为官各不得少于五年。职务行为免责同长史府。

第八,各级官员选用,严格执行避亲原则,回避原则。

第九,官员违反规定重罪,终身追责,祸及三代……

这是一部系统性文件,洋洋洒洒六十几条,两万余字,大抵将官员任用制度讲明白讲透彻。

《官员职务条例》,把他理解为员工手册就对了,责任权力、降职晋升,奖励惩罚、考试考核,大抵讲的这些。

选官任官制度更改,那么这个职务条例也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议政会改制方案》

议政会,这个机构是干什么的?

简单来说就是给有社会地位的人说话的机会,最大限度的笼络社会精英阶层,群策群力,共同维护统治。

在大明,虽然没有类似的机构,但官员办事,也是经常将士绅请在一起商议的。

所以议政会这种模式也没什么稀奇的,并非舶来品。

在瀛州,除了士绅之外,则又增加了工商阶层。

自中枢至县治,一套体系下来,留给穷棒子造反的余地不多了。

瀛州的所谓议员,不是选举出来的,而是推荐。

怎么推荐?

工商地主,按缴税额度。

文教医疗,按知名度。

退役军人,则按过往军功军衔。

致仕官员,则按过往品级考评。

一个乡,议员不超过九人,每月一会,没有俸禄。

一个县,议员不超过三十人,每季度一会,没有俸禄,报销食宿路费。

一个府,议员不超过五十人,每季度一会,没有俸禄,报销食宿路费。

按规定,府以下议政会只允许讨论几个方面议题。

民生工程、城镇建设、弹劾官员不法、督促案件执行。

中枢议政会权力则完全不同。

有常委,设例会,开俸禄,每年一大会。

有提案权、弹劾权、立法审议权、重大事务讨论投票权。

官府天生具备惰性,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屎尿不兜不住了都懒得去清理。

议政会的设立,确实极大促进了民生建设,瀛州立国这么多年,其实就是在蛮荒土地上搞建设。

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实也没有多久,这个议政会就变了味道,成为争权夺利名利场。

大致税率调整小至道路转弯,总之各种争。

地方之争,行业之争,中枢与地方之争......

而这些台面上的争还算是好的,真正可怕的是台下。

如同冰山,得入人眼的仅仅是一小部分。

议员推荐,成为利益输送工具。

大型工程,沦为议员敛财手段。

朱老七不在瀛州的这段时间,总共查处27件涉及议员的贪腐案件,涉及金额将近六十万元。

比如瀛东县一桩案子。

一家建筑商行贿赂六名议员联名提案修筑二十里防波堤。县里几个主要负责官员也收了贿赂。一项民生工程就这般诞生了。

官员报功,议员涨声望,各方皆得实惠,唯一亏的就是财政,迎来的却是百姓骂声。

那片海岸线,本就地势较高,不存在海水倒灌情况,结果评估报告里愣写为洼地。

几万两工程款就特酿砌了不足一尺高石墙。

更加疯狂的,中枢派去的勘验检校,拿回的报告竟然是合格的。

有百姓举报,王府暗访司派人核查时,那道石墙都特酿快被百姓搬空了。

这桩官司,扯出四十几条蛆虫。

袁老头大怒,将矛头指向议政会,搞了半年清查行动。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瀛州议政会揪出30几个凭借贿赂获得议员资格,本岛加澎湖总计有两百多府县议员资格是花银子买来的。

由此而牵扯出的官司又一大堆,至今还有若干没有结案。

朱老七能说什么?

论见识,他比这个时代任何一个老古董都要多得多。毕竟,他曾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那个时代,套娃跑路的人不要太多。

大明官僚所玩的花样,也不过是人类贪婪的初级阶段,手段远远比不了后世不肖子孙。

怎么处理这些人?

自有法度,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流放,该罚款的罚款。

但袁可立的上书值得研究。

老头子以为,减少政商勾结,要从源头抓起。之前筛选推荐议员的方法过于简单了,要加强。

要多人联名推荐;对提名人员暗中摸排;就职时拉去炎黄帝庙,对着祖宗牌位发誓,签署保证书;议政会系统内部也要成立自查机构,鼓励互相监督互相检举......

将这份文件发去议政会讨论,十分的不热烈。

朱常瀛怒了,亲自跑去议政会,指名道姓,逼着人一个一个的发言。

不提意见,那就滚蛋,别占着茅坑不拉屎!

恰逢行省改制,朱常瀛决定将此事一勺烩了。

《议政会改制方案》主要内容。

第一,中枢议政会一分为二,分两院,众议院与参议院。

众议院就是当下的议政会。虽然问题频出,但也不可因噎废食,否认其存在的意义。

参议院,不分地域,按威望按专长从众议院中票选。

参议院职责:负责对众议院过审提案进行二次审议。两院通过提案,方才可提交长史府执行。

第二,设立省级议政会,人员从下辖府县议政会票选,每年一会,设常委会,议员发放俸禄,常委有额外津贴。

第三,下一级议政会过审决议,需提交上一级议政会二审,二审通过后方可执行。省级议政会议案直接提交参议院二审。

第四,编订《议员条例》,明列议员资格、提名、筛选、纪律、奖惩款项。

第五,参议院设立中枢以及省级纪律监督组,对各级议员进行不定期不定事随机审查。

《行省制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第一,设省长一人,副职两人。决策机制如长史府,任期五年。

第二,省级各机构主次官员人事任免权归于中枢,指挥权归于行省府。

第三,全省治安警察部队,人事任免权归于中枢,省府有调动权限,但以千人为限。

遇特殊情况,诸如外敌入寇,大型民变,需省议政会常委会通过,省府方可调动千人以上治安力量。

凡三百人以上兵力调动,省府需于调动之日起三日内上报,说明情况。

第四,省府财政。

农税所得,扣除军储粮,六成收归中枢,四成归属省府。

商税与关税所得,王府分出一成与省府,与中枢分成比例不变。

第五,省府需提前编订年度预算,经省议政会通过,提交长史府复审批示。

诸般忙碌,灜州又一大批公务人员意气风发,走马上任。

各种委任状,调令,朱老七就签署了近百份,这还仅仅是主要官员。

静夜深思。

灜州行政、立法、司法,所谓三权分立已然有了雏形。

中枢与地方利益分配也尽力兼顾。

王府看似凌驾于这些体系之上,但实权已然不在自己手里。

朱老七有信心他活着时放出去的权力还可以收回来,在必要时加以调整。但后来人大概是没这个本事的,最好的情况是萧规曹随,而后慢慢僵化变形。

他今日所做的一切,终极目标就是君主立宪。毕竟在这个体制下,子孙后代还有条活路。

这些也是后话,死了也就死了,操心太多也无用。

总之对于他来说,可以说彻底解放了,只需把握军权、关税权、监察权,在维持政权稳定的情况下去折腾全世界。

日后出走,也不必担心家中乱套。

《家父万历爷》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家父万历爷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家父万历爷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