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秦国,你从哪里来?(8)
还是那句话,秦国的历史,真的很励志。前面讲了那么多秦人先祖的故事,远亲也好,直系也好,都令人嗟叹。
经历的苦难很多,很多。
但是,现在还没有秦国。甚至,连秦人都没有了。
秦国,只是一个历史上曾出现在山东的诸侯国。
关山草原,一个坡缓谷阔、绿茵似毯的高山草原,溪流蛇曲,草甸丰茂,山峦起伏无尖峰突兀之势,河谷开阔有柔和曲线之美,密林绵延尽显苍翠之色,绿草铺地呈送秀丽纯朴之风。
一只苍鹰在关山草原上空盘旋,成群的骏马正在清澈见底的小河边饮马。
一位俊郎的青年抬起头,看向那只苍鹰翱翔在无边的天空。
劲风刮过青年刚毅的脸,扬起他那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扬向正在喝水的马群。
那是一群被养得膘肥体壮的骏马,全是天子亲自过问的战马!
青年叫非子,犬丘赢人,戴着孝。不久前,为部族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大骆病逝。
很小的时候,非子就听父亲细说过他们的同宗造父的故事。
造父因为养马驾车,为他的部族争取到了封爵立国的机会,赵国。
说起养马畜牧,那本就是源于先祖伯益的赢姓族人传世绝技,天下赢姓族人,都熟练掌握了驯鸟养兽技术。
自己所在的犬丘赢姓部族,哪个不是顶尖养马驯马高手?
自己的赢姓部族,本有着一个血缘纯正无比高贵的传世背景,那是源于皋陶、伯益的部落。
但五世祖恶来、六世祖飞廉的助纣为虐,导致了整个部落的没落,不得已放弃生活并发展了数千年的山东,迁居到这荒凉的西北。
不知多少次,父亲大骆面向东方叹息着。
但父亲看向自己更多的,是坚毅的目光。
父亲说,想当年,远祖少昊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联盟的图腾就是凤鸟。这是一只不死鸟,咱赢姓族人最早得到的封国是在山东的秦国。
切记,咱是鸟俗氏部落的后人,是凤鸟部落的一员,是烈火中能重生的部族!
为了振兴赢秦部落,在各种各样戎族环伺的犬丘,大骆积极找寻着盟友,如申国。
申国是大周王朝一代天骄周穆王所封的一个姜姓诸侯,其实当时也不过是一个戎族部落,时称姜戎。
但这支姜戎据说是来自中原,而且是比大周还要正宗的中原人,其先祖是大周王朝孤竹国三太子叔齐。
叔齐与大哥伯夷互让国君之位,一时成为美谈,是当时人们心目中圣人般的存在。
叔齐与伯夷眼看大商王朝腐朽透顶,遂赴西周投奔了周文王,在周文王灭商大业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周文王伐商中道崩殂,周武王遵遗命继续伐商,叔齐与伯夷就出来劝谏。
当时两兄弟“叩马而谏”,拉住周武王的马,慷慨陈词,认为周武王在父亲丧期内用兵,乃不孝不仁。
周武王大怒,本想当场砍了这两书呆子,幸亏被姜子牙保了下来。兄弟俩干脆就离开了周军,隐居到首阳山,即今唐山市滦县。
由于两人的名声太响,是圣人般的存在,且在文王伐周中是作出过一些贡献的,所以一开始周武王还想着给予俸?。
结果,这两兄弟表示:“不食周粟。”
不接受朝廷的俸?,不接受救济,自己又不会种粮食,结果只有一个,饿死。
消息传开,一片哗然,史官赶快记录下来。这下令周武王脸上实在挂不住了,毕竟叔齐和伯夷是当时的大贤。
圣人,居然饿死了?
叔齐和伯夷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那他们的子孙亲友呢?
这下惨了,叔齐和伯夷宁的子孙亲友被逼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吃周粟,意味着不孝;不吃粟,意味着饿死。
怎么办?
办法来了:迁移。
离开你大周王朝的地盘,那就不成了?
那去何处?
西北荒凉地带,不吃周粟,去那里喝马奶、吃羊肉去!
他们越过黄河,来到陕西,择曾经的邰国、扶风之地聚群而居。
到那里,就离开了中原,离开了中国,离开了华夏,离开了大周王朝。那是戎族的地盘,那咱们就自愿成了戎族!
一代代下来,他们与当地戎人互相通婚,终成了一个强悍的戎族部落。
部落强大了,得有名号,由于叔齐和伯夷受过姜子牙的恩惠,且如今择居的古邰国、扶风之地原属姜姓,所以这支部落被称为姜氏之戎,即姜戎。
姜戎择陇东高原泾河流域上游而居,将原本猃狁入侵关中的路给堵得死死的,无意中就成了大周王朝西北屏障!
到了周穆王时期,周穆王搞了个西征,即所谓的西巡,有的史料记载为西游。所以,《西游记》最早的男一号主角不应该是孙悟空,而是周穆王。
周穆王很长寿,大约于公元前922年105岁时去世。正因为长寿,且在位55年,所以留下了大把的故事。
据说,在大周王朝向西,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叫西土,国王叫西王母,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
这直接刺激到了周穆王,至少六七十岁的周穆王顿时焕发了无与伦比的青春与活力,勇敢果断地向西而去,寻找一位大周王朝天子伟大的浪漫爱情。
据说,周穆王坐着八马拉的超级豪华乘车,率队长途西行,直达昆仑山,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西王母的国家。
周穆王却不放弃,他一路向西,竟然离开镐京走了数千里,终于到达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那正是西土,西王母之国。
听说中土大周王朝天子来找自己约会,西王母激动无比。她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将周穆王约至瑶池盛情款待周穆王。
“有缘千里来相会”,讲的正是周穆王这一次不怕困难排除万难,数千里寻寻觅觅,只为这一刻与西王母相会的浪漫故事。
周穆王给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泡妞撩妹招术,后世的人们定个亲要送什么珠宝、结个婚要搞什么豪车接送的,大概差不多估计有可能是周穆王传下来的。
大周王朝的史料定然记录了周穆王赠送足以令西王母眼花缭乱的中原特产和锦绸美绢,让西王母整个芳心从早到晚一直颤动不已。西王母不仅回赠了西域珍宝,还奉献了自己这位全天下最漂亮的女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这只是但愿而已。因为西王母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周穆王更不可能放弃大周王朝。所以,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其结局是周穆王与西王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当然是神话传说,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浪漫爱情故事,可见于先秦史书及六朝的至怪小说。但周穆王西游,却是必须的。
当然,准确地讲,应该是西征!
所谓西征,正是这位英明神武的大周王朝天子,率宗周六师精锐,在沿途诸侯国和传统盟国的协助下,自西岐北上陇东高原,沿泾河中游、上游,再西出陇山山脉,一路向西,直至今甘肃、新疆一带!
当然,有厉害的史学家考证说,周穆王向西征伐直至敦煌、酒泉一带,甚至西至新疆。
在这次征伐中,大概是周穆王打到了一个“女儿国”,也可能是尚未进入父系社会的母系社会之国,至少其部落首领是个女人。
一般这种女人长得极其剽悍,但这个部落的首领却是一个超级美丽的女人。这个“女儿国”臣服了大周王朝,部落首领因为长得漂亮,也就成了周穆王的菜。
也许可能差不多仅此而已。
这个故事,不是我们要讲的重点。我们要讲的,是这次西征中,那个从东方逃离过来的姜戎部落,为周穆王立下了大功!
据说,周穆王西征,姜戎举全族之力协助,为大周王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就赏赐吧。考虑到西陲之地的重要性,周穆王借姜戎立功之际,封其为侯爵,建立申国,定都平阳,即今陕西宝鸡眉县。
这便是大周王朝侯爵大国申国的来历,其国君被称为申侯。
明代小说家脑洞很大,一部《封神演义》让人顿时喜欢上了中国的神话故事。在这个以武王伐纣为线索的故事里,男一号姜子牙有一个对手,申公豹。
这个申公豹,应该就是申国国君的造型来着。
其实,申公豹与姜子牙,说到底都是姜姓,真正的五百年前是一家。
扯远了。
申国自建国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让大周王朝对其非常重视,居然与其世代联姻。这又大大提升了申国的政治地位,使申国成了列国诸侯中的实力派强权型诸侯。
而且,申国也是励志的,他们从中原人眼里的戎族,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了大周王朝分封的一个诸侯,而且是侯爵!
既然请出了申国,我们就讲讲此时嬴人部落所处的地理环境吧。前面我们讲过,大周王朝在三监之乱后,摄政王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强化了两个中心,以及两个中心的四方屏障。
这两个中心,即镐京和洛邑,分别称大周王朝西都和东都。
西都镐京周围的关中平原,是大周王朝的发祥地,第一个核心地带,其四方屏障的部署非常严密,其中西北屏障正是以申国为首。
西部屏障,一开始是以周国、虢国为首。南边是秦岭,西北为陇山,北方为北山山脉,东边有中条山等大山,以及汧水、泾水、渭水、黄河等大川,牢牢守护住大周王朝京畿重地丰、镐两京!
敌人要侵入镐京,南面一般不大可能,因为有秦岭横亘在那里,只要堵住商於通道即可。
东面的我们暂且不提,因为大周王朝放在东面的力量太强大,尤其是东都洛邑营建后,崤函通道一打开,镐京直连洛邑,洛邑放了成周八师,其编制甚至比镐京的天子王师还多了两师编制。
再加上沿途那么多的诸侯国,够强了。
站在镐京这个中心点看敌人入侵隐患,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西北的泾河流域上游,即陇山东部高原,这是当时的主要敌人猃狁部落侵入关中平原的主要通道。
这个地方,必须放一支重要倚重力量。这支力量,最早主要有两个诸侯国,一是靠近岐山的乖国。
乖国并非是大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而是大周王朝的前身西周国的重要盟国,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古国,在文王武王伐灭商纣中立下赫赫功勋,被周武王默认与大周王朝并起并坐的诸侯古国。
大周王朝一把手称王,乖国的国君,也可以称王!这在大周王朝的历史上,是罕见的。由此可见,乖国对大周王朝的重要性。
第二个诸侯国,正是申国。申国位于乖国西北部,泾河流域最上游一带。如果说,大周王朝把第二道西北防线交给乖国的话,那申国正是第一道西北防线!
申国,可以说是当时大周王朝放在西北最重要的诸侯国。所以,申国不但爵位高,还从大周王朝那里得到了大把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支持,甚至世代与周王室通婚联姻,成为大周王朝实力超群的地方大员。
而在镐京西线,则安排了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周国,以及周文子兄弟虢仲的封国虢国。
其中,周国是大周王朝发源地,且是摄政王周公旦的封国,其实力自不必说。虢国更是大周王朝放在西线的重要倚重力量,由虢军精锐组成的虎贲军,是当时大周王朝战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大周王朝初期。到了周昭王以后,随着昭王南征全军覆没重大事件发生,大周王朝的对外战略,已然从对外扩张,不自觉地转向成了全力防守。
也就是说,大周王朝到了周昭王时,已然从鼎转向了衰落。
这些我们暂时不扩展了,我们还是关心大骆犬丘的嬴姓部落吧。
到了大骆时期,大周王朝的西线已经不牢靠了。周国、虢国衰落迅速,这使申国承担的主体责任顿时压力山大,但这也在客观上成就了申国成了大周王朝最值得倚重的诸侯国。
对大骆犬丘的嬴族来说,申国这样的重要邻邦诸侯,得学习,得结交!
为振兴赢姓部落,犬丘嬴族首领大骆积极接触申国,试图通过申国不断获得属于赢姓部落的政治地位和各种利益。
大骆孔武有力,且英俊潇洒,胸有大志,又有超级情商,送起礼来大方得很,申国国君申侯很喜欢大骆这样的犬丘赢秦部落首领。
给他一个女儿吧。
申侯很清楚大骆的意思,反正女儿也多,最好的那个是要给天子的,差一点的要给其他大国诸侯,再差一点的那个,就给大骆吧。
就这样,赢姓部落首领大骆,娶了申国公女为夫人。这位大骆夫人,可以称姜嬴。
在西周、东周时期,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只有姓和氏。区分女子的往往是娘家的姓加夫家的姓,如这位大骆的夫人。夫家姓嬴,娘家姓姜,故可以称姜嬴。
当然,称呼不止一种,如丈夫的谥号加上娘家的姓,如后世的秦穆公的夫人,因娶自晋国,晋国为姬姓,故人称穆姬。
但这样的称呼,大多是后世人的称呼。在当时,大骆夫人就得被人尊称为夫人。这些太干燥的东东,我们碰到一起,简单介绍一起即可。
就这样,犬丘嬴族与强大的申国联姻,还间接成了大周王朝天子的连襟。
有了强大的申国罩着,犬丘的安全得到了足够的保障,大骆赢姓部族就这样一点点在犬丘发展壮大起来。
娶自申国的夫人很快为大骆生了儿子。大骆很兴奋,为这个儿子取名为成,这便是非子的同父异母兄弟公子成,大骆的嫡子。
是的,非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嫡子,而是庶长子。
也就是说,按周礼,犬丘赢姓部落首领大骆的一切,应由其嫡子公子成继承。
那就让兄弟去继承吧,自己好好辅佐他就是。
非子想着。他相信,属于犬丘赢姓部落的机会一定会降临的,自己要做的,只是作好抓住机会的准备!
机会,绝对不会缺位非子这样的人。
大周王朝走到周孝王为天子时期,整个王朝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模样,是一个相当虚弱的模样。
怎么个虚弱法?
自周武王建立大周王朝以来,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这前三代,可谓是一代比一代强,周成王、周康王时期,被历史评价为“成康之治”。
这段时期,是大周王朝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期,据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但到了周昭王时期,为争夺江汉铜矿控制权,周昭王三次征讨荆楚,最后一次居然全军覆没,周昭王身死汉江。
这次昭王南征失败成了大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从此,各地戎狄蛮夷就兴奋了起来,高兴了冲到大周王朝那里咬上一口,不高兴了也去咬上一口。
大周王朝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周昭王死了,周穆王继位,这是一位穷兵黩武的天子,当然也有史料将他美化为伟大的旅行家,驾八骏之车畅游天下,尤其西游至西王母那里,为后人留下非同凡响的浪漫爱情故事。
周昭王时代,荆楚南蛮开始反叛大周王朝。
到了周穆王时代,是一直臣服西周并纳贡的犬戎开始反叛,所以就有了周穆王西征的故事。
西征还未完全结束,以徐国为主的东夷也开始反叛。
周穆王根本没心思去坐着八骏豪车去旅游,他是无奈平叛。他必须将大周王朝的军威,展示到东南西北各边陲。
所以,周穆王致力于向四方发展。向西,他两征犬戎,俘虏过五名犬戎首领,为分化其实力,将其中一部迁移到了甘肃太原,即今甘肃镇原一带。
再向西,他巡游西域,与西王母会于昆仑之丘、瑶池之滨。
就在这次西巡中,周穆王专门分封了一个姜戎武装为侯爵诸侯申国,目的就是以戎制戎,可见王朝西陲压力之大。
向东,周穆王远征徐国,其实就是打击东夷部落,最后东进九江。
不容易,但总算是都取得了胜利。只是这种胜利,靠斥诸武力四处征伐而得,又能有多少持久性呢?
周穆王死后,天子换成了周共王时,周共王发现自己这个天子不好当了。
第9章秦国,你从哪里来?(9)
因为,周共王发现自己没钱了。整个大周王朝的国库,被父亲周穆王给败光了。
周穆王活了一百多岁,打了五十多年的仗,哪一仗,不是在烧白花花的银子?
当然,那个时候,银子还不是流通货币,这样的表述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但烧钱是肯定的,而且,大周王朝国库的钱,真的被用完了。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周共王无奈,只好裁减军队,奖励生产,鼓励生育,休养生息。
周共王甚至推出了土地改革: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四方戎狄蛮夷冷冷盯着大周王朝,你大周王朝居然不注意发展国防武装力量?
这让西戎武装的兴奋点升格到了极点,然后就是大举入侵。
公元前904年,西戎连续攻占大周王朝十余座城邑,兵锋直逼镐京。幸亏各路诸侯紧急勤王,总算将西戎侵略者赶走。
但这次西戎入侵,不但使大周王朝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更使西戎武装看清了大周王朝的实力:这种级别的军事实力,你就等着时刻挨揍吧。
到了周懿王时期,曾命令虢国征讨犬戎,结果大败。
然后,犬戎发动报复性进攻,而且是屡屡侵犯大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居然逼得当时的天子周懿王不得不将大周王朝都城从镐京迁至槐里!
槐里距离镐京有多远?今陕西兴平市到陕西长安的距离,应有百里之距了吧?
大周王朝,居然虚弱至此!
公元前991年,周懿王去世后,周孝王担任天子。新官上任三把火,周孝王的第一把火就准备动用天子王师即宗周六师西征,同时命令申国举全国之兵征讨犬戎。
长期被绑在大周王朝战车上的申国早已厌倦了天子这种被穷兵黩武的作派,国君申侯上书直言,此时直接进攻犬戎不妥。
对付戎族武装,应该充分利用各戎族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以戎制戎。
如申国,本来就是姜戎,但归顺了大周王朝。
此后,申国又与犬丘的大骆之戎联姻,如今两家关系融洽。
犬丘的大骆之戎,即犬丘赢姓部族,自中原迁来几百年了,早就与当地戎狄部族混居通婚,成了大周王朝眼里的西戎部落了。
申侯这次进谏取得了非常漂亮的效果,周孝王从谏如流,认为申侯所言有理,遂取消西征,决定富国强军,强化国防武装力量,重视西陲诸侯及王朝力量的培植。
就这样,被视为西戎之一的犬丘嬴族,终于进入了大周王朝天子的法眼,受到天子的重视,从而开始走向了蒸蒸日上的康庄大道!
公元前889年,在亲家申国的引荐下,大骆的犬丘嬴族有了一个与周天子直接接触的机会:赴镐京恭贺周孝王即位!
代表大骆嬴姓部落赴镐京的,正是庶长子非子。
非子将精心养育的百匹良马进献给周孝王,这让周孝王又惊又喜。
惊的是这个大骆之戎主动进贡,而且进献的战马品种非常优良,整个大周王朝没人能养出如此漂亮矫健的战马。
喜的是,眼前这个长得相当英武有力的犬丘戎人非子,其先祖居然是赢姓部族的伯益,与先王周穆王的车御造父同宗同源!
既如此,那非子完全可以为予一人所用!
周孝王真的很高兴,他自即位以来,日思夜想的就是强军。他的强军策略中最基本的一条,是大力加强战马建设。
这个建设,一是生产战马,二是训练战马。
只是长期以来,大周王朝就缺乏良马,也缺乏牧马驯马的人才。
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
周孝王下令,在大周王朝范围内,全面征调良马,与犬丘赢族所献良马一起,全部用作种马,与西戎战马配种。
政策好订,但谁去执行呢?
当然是在犬丘嬴族的大骆庶长子非子。
大骆的庶长子非子,受天子征召,赴大周王朝任官,具体负责养马。
嗯,是不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
对,弼马温。
想当年玉帝派孙悟空养马,结果惹出个大闹天宫。现在周天子让非子养马,注定要养出一部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赢秦历史!
据说,出于对非子的偏爱,刚开始时,天子周孝王还想着直接废了犬丘嬴族的公子成,由非子以庶替嫡,继承犬丘嬴族。
但公子成的外公申国国君申侯向周孝王提出了意见,终于被周孝王采纳。
为了让非子安心为大周王朝养马,公元前889年,大周王朝天子周孝王下令,由犬丘赢姓部落首领大骆的嫡子公子成继承部落,号“大骆之戎”。
大骆之戎这支赢姓部落,本就是大骆的嫡长子公子成的,作为庶长子的哥哥非子无怨无悔。
但周孝王不可能让非子吃亏。非子的养马驯马技术,一定可以为大周王朝作出巨大的贡献。
周孝王听取了非子的建议,在汧渭间的水草肥美地带,即今陕西宝鸡市陇县西南汧山至今甘肃定西市陇西县西北鸟鼠山之间,开辟周王室专用马场。
这是一片广阔的区域,非子率领部分犬丘赢姓部众,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专心养马训马,将传承于先祖伯益的牧马驯马技术尽情应用于实践。
短短三年,非子向周孝王提供了大量可直接用于作战的良马。
周孝王非常满意,他也非常感佩非子的敬业精神,在内心感激非子及其部众为大周王朝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必须重赏非子!
但是,犬丘赢族已经属于非子的兄弟公子成了,奖励给犬丘赢族的都将归属公子成。
怎么办?
对周孝王来讲,这个太简单了。
公元前886年,周孝王下令封非子为秦邑大夫,赏赐秦邑作为非子的食邑,政治地位:附庸。
也就是说,周孝王一个天子令,将犬丘赢姓部落分了家,让非子从部落中分出一半部众,赴秦地修筑秦邑,从此就定居于秦邑了。
秦邑,今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一带。翻开古地图,我们会眼睛一亮,这可是西线敌人侵入关中平原的咽喉要道,正处陇山道口!
在这里安排一支守卫力量,可以有效地阻止西线的敌人越过陇山道进入汧渭平原,进而侵入关中!
对了,陇山,即大名鼎鼎的六盘山南段,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
也就是说,周孝王将大骆嬴族分了家,一支在犬丘,由公子成继承大骆嬴族;一支在秦邑,由非子别起炉灶。
此举,对周孝王来讲是一举两得,一是让秦邑非子专心为天子养马,二是由秦邑非子控制陇山道,成为大周王朝西线屏障!
现在,秦邑来了,这就是秦国在大周王朝的起点。但此时的秦国,仅仅是非子享受到的一块封邑,秦邑。
说好听点,算是一个小小国了。说难听点,只是一小块地皮。
政治上,只是一个大夫级别的附庸,而不是诸侯国。
什么是附庸?
封地不超过五十里,附属于周王室或其他诸侯国。没有自主权,不像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是独立的。
从级别上讲,在大周王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附庸要排在男爵之后。
但不管如何,这也算是有了个秦国!
而且,秦国一开始就成了大周王朝的西线屏障!这个西线屏障,正好弥补了日益衰落的西周国和西虢国带来的防卫力量下降缺口。
周孝王的封赏中还有一句: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什么意思?赢姓本就源于上古禹帝时期的伯益,理应得到后人祭祀。但现在哪里去了?
历经千年沉伦,久已失祀矣!
周孝王绝对是一位熟读历史的,要真正将非子这样的人才为大周王朝所用,那就必须给他最怦然心动的玩意儿:国家。
哪怕是一个附庸国,但有了国家意味着非子成了国君。
诸侯国君,其主体责任其中之一就是祭祀。
那要祭祀什么?天地神灵,其中包括列祖列宗。
非子的列祖列宗,我们自伯益排下来,都以赢为姓!
现在赢姓的列祖列宗有了法定的、经天子认可的主祭者,那就是秦国!
天下以赢为姓的国家难道没有了,为何只能是秦国?
因为那些个国家,包括徐国、江国、黄国、钟离等,大周王朝哪位天子分封过?甚至有的,还未承认过!
至于那个造父的封邑赵城,虽然与秦国一样,都是大夫级别的附庸,但天子并未给予其主祭地位。
秦国,是天下赢姓十四氏各部落、各国家中,由周天子下令允许祭祀赢姓的国家,这意味着,秦国是天下赢姓宗主!
赢与秦,总算完美地走到了一起,秦国第一任国君非子,我们可以叫他秦非子了。
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而获封秦国,掌赢姓祭祀之权,为今后秦国霸业打下了第一根桩基,在秦国历史上实打实地名垂千古!
第10章西戎这点事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历史出现了附庸级别的秦国,但自山东迁至西北的原赢姓秦国的鸟俗族人,可谓是开枝散叶到了各地。
甚至,本到了犬丘的这支恶来后裔也分成了两部分,一支现在到了秦国,首领为大周王朝附庸、秦国首封君非子,后来发展成了第一天下强国。
一支留在了犬丘,首领为非子的同父异母兄弟公子成,叫大骆之戎,居然仍旧被视为西戎。
那结果可想而知,后来的后来,当然是被灭了。
秦非子有了封邑,那就获得了可以带着自己的族人修城筑邑的权力。
如果没有这个官,你私自建城,那是大逆不道的。
秦非子就在秦地筑起了秦国的第一座城邑,秦邑,今甘肃天水。
奔跑吧,秦非子同志,大秦帝国伟大事业,始于足下,只争朝夕!
嘿嘿,幻想主义了吧?
要知道,当时的秦国虽然有了名号,但很难很难。
摊开羊皮地图,秦非子皱着眉头看着。秦国地处陇山道西口,处于西戎各部的包围。
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赏,意味着彻底归顺大周王朝。
长期以来,西戎各部族屡屡进犯大周王朝,大周王朝更是不断征伐西戎各族。
申国这样的侯爵大国实力强劲还好一点,秦国这样丁点实力的,稍有不慎,分分钟被灭的命。
摆在秦非子面前最重要的事,当然是西戎这事。
因为秦国的周边,几乎全部都是戎族,甚至连秦国前身也是戎族,犬丘之戎。
这些戎族,基本位于大周王朝京畿以西,故统称西戎。
所以,西戎不是一个部落,而是N个部落。
或者说,是由N个部落组成的、对大周王朝这样的中原华夏民族来讲的“野蛮人”。
这样的野蛮人,在华夏民族看来,以华夏中原为中心,按方位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这些野蛮人完全不讲周礼,总是觊觎着华夏中原的富庶,是华夏中原眼里的强盗小偷,是豺狼虎豹,必须始终防范的对象。
周孝王貌似很大方,分封了一个附庸秦国,但这是周孝王从平定西戎的大局角度考虑的一个战略举措。
正如当年周穆王分封了本属“姜之戎”的申国一样,周孝王分封本属“犬丘之戎”的秦国,就是看中他们与一直游荡在西陲的西戎本宗不同之处:来自东方!
这就意味着,在那些本土西戎看来,他们都是外来人口,虽经历了千百年已经落户了,但终归是外来户。
外来户总要受到些不公平不公正待遇,也就是说,姜之戎、犬丘之戎等戎族,与本土西戎存在着天然矛盾。
另一方面,这些来自于东方的原本并非戎族的部落,多多少少有些文化,可以算是文明人,至少能够接受华夏文明,如盟誓这样对中原文化来讲最重要的东西。
有了这两个因素,那就有了可以争取和利用的基础。甚至,对大周王朝来讲,这种利用不要太舒服喽。
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必要时,嘿嘿,完全可以牺牲掉。
申国也好,秦国也好,当然就是大周王朝所利用的工具。
利用完了,甚至可以一把灭了。
如今,秦国建了起来,周天子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有了秦国,消除西戎之患多了一份保险。
秦国国君秦非子绝对不是糊涂虫,他知道天子的战略意图,作为臣子,他只能去努力践行天子的战略意图,将秦国的主体责任增加一条:努力不让西戎之患危及大周王朝的统治。
秦国有多少兵?有多少青铜?有多少战车?有多少战马?有多少战士?
毛想想好了,刚刚从犬丘赢族分家出来的秦国,要什么没什么,一穷二白形容之绝不为过。
这如同当年楚国得以封国时,居然连一头立庙祭祀告祖用的牛都没有,不得不去邻国偷一头小牛来这才完成祭祀。
秦国,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既然没有打人的实力,那就提升承受被打的能力,以及说话做事不得罪人的本事,低调,再低调,人前笑脸迎,只说三分话......
也就是说,一开始,秦国是以软绵绵的形象出现在西陲的,绝对不是什么灰太狼这种级别,可以在西陲各部落间张着牙舞着爪的模样。
真正的大佬,绝对不会甘心当孙子,但绝对懂得如何装孙子!
秦国就这样一边装着孙子,一边闷声发展着。
但可惜,慧眼识英雄的周孝王仅仅当了六年的天子,不幸于公元前886年病逝。
接下来,大周王朝就由周夷王执掌了八年。
周夷王的这八年,是周天子威严急剧下降的八年,不用说戎狄蛮夷,连一些由周天子分封的异姓诸侯,居然也开始不来朝见天子。
南方的楚国国君熊渠,区区一介子爵,居然还僭越封三个儿子为王!
西戎,自然又活跃了起来。各地西戎武装频频进犯大周王朝。
大周王朝再弱,也不可能坐视西戎随意进犯。
当时作为王朝西部安全屏障之一的虢国就奉命征讨西戎,在延安西南的洛河北岸大败西戎。
后来,又将入侵的太原之戎打得抱头鼠窜。
如果大周王朝自己不要乱套,那一般情况下戎狄蛮夷是翻不起多少浪花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周王朝到了周厉王时期,真的乱套了,而且是整个就坏掉了。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上)
公元前878年,周厉王当了周天子。但他三十多年的统治成果,是整个大周王朝彻底被搞坏掉了。
其实,真的也不能怪周厉王,因为大周王朝搞的那一套分封制,到了周厉王时期,把整个周王室都封穷了。
周共王时期,周王室口袋里的钱就花得差不多了。但分封制还一直存在,所以到了周厉王时期,天子整个就成了穷光蛋。
王室直接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少,收入岂不是越来越少了?
收入少了,那如何赏赐那些在打戎狄蛮夷中立功的贵族子弟和列国诸侯?
周厉王不得不搞钱!
可以说,以后的每一任周天子都必须搞钱。
否则,手头没什么可赏赐的天子,在卿大夫以及列国诸侯面前,就没了威信。
周厉王整整当了36年周天子,历史上给予周厉王的评价是统治相当残暴,与民争利非常严重,最后导致民变,被赶出王宫,最后死在外面。
其实,认真分析一下周厉王的为政措施,周厉王绝对是一位有为天子,锐意进取的改革家。
大周王朝自建立开始,实施的是周公、召公世袭卿士一职,即世袭了王朝的执政卿大夫,其中周公坐镇洛邑,召公坐镇镐京,两人分陕而治。
一开始治得好好的,但过了几代,到了后来周厉王时期,周厉王发现,整个大周王朝的国库没了钱!
自己这个天子,居然成了穷光蛋!
这还了得?
责任追究下来,当然是你周公、召公两位执政的卿士之责!
一声令下,周厉王宣布废除周公、召公世袭卿士之职!
把予一人的国库都治理空了,这样的卿士,不当也罢。
治国理政是需要大把大把钱的,大周王朝几代下来,到周厉王时由于没钱了。
为了弄钱,周厉王下决心改革。
周厉王任用了具有经济头脑的荣夷公为卿士,推行改革。
任用了军事能力出众的虢公长父为卿士,强化国防。
朝堂一片哗然,当时的周公周定公同志和召公召穆公同志唉着声叹着气,无奈交出自周公旦和召公奭以来就世袭的两个王朝卿士之职。
随你折腾去吧,大周王朝,是你天子的大周王朝,只要不来惹咱广大贵族阶级利益,咱也就开只眼闭只眼得了。
但是,只要是改革,必然会惹到既得利益者!荣夷公的改革,是在脑袋瓜子特别灵光的周厉王的授意下推出的一连串影响既得利益者的改革。
这个既得利益者,当然是指大周王朝分封制所带来的利益集团。
这个利益集团,必须是贵族。
这个贵族,就是天子以下的士大夫阶层。在镐京的话,就是所谓的“国人”。
我们花点笔墨,交代一下周厉王的改革。改革的总设计师当然是周厉王,但具体是由刚提拔为卿士的荣夷公在落实的。
荣夷公,大周王朝宗邦诸侯荣国国君,封国在今陕西户县西一带,最初为伯爵,周厉王时期,因巨大功勋而被提拔为公爵。
荣夷公的巨大功勋在哪里呢?
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三条改革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迅速解决了周厉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钱!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以稼穑为基本国策。播种为稼,收割为穑,重视稼穑,以增收入。
这个不需要多讲,当时是农耕社会,农业是基础,也是最主要的产业。推出相关利农惠农措施,这是利国利民大好事,大家也都接受。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周厉王的国库慢慢增加。
二是卖官鬻爵。
这个就有意思了,貌似这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卖官鬻爵了,而且是天子主导下的国策之一!
为了弄钱,周厉王看来确实是舍弃了公平正义。
但大家居然也忍了,至少这没有影响到大家的根本利益。
很快,周厉王积聚起了大把的财富。
第三个措施,终于令大家暴怒了!
这个措施,就是维护天子专利!
专利,并非是现代用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这个高大上的名词。
天子有什么专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天下,一切的一切,都是天子的!
既然如此,那山林川泽都是天子的。所以,基于山林川泽的一切收入,都要给天子一份。
这叫征收山林川泽税。
周厉王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是解决大周王朝数代以来积重难返顽疾的必要手段。
前面我们讲到过,大周王朝自周共王时期起,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意味着土地兼并和领土扩张。于是,大周王朝治下的列国诸侯和王朝贵族官员努力争取得到更多的土地。
更多的土地,意味着更多的人口。尤其是诸侯国的概念,终于从原来的一个城邑的概念,扩张到了一片国土的概念。
先下手为强,许多诸侯国看到了以前那些无主荒田的巨大潜在价值,纷纷占而得之。反应慢一点的诸侯国无可奈何下,就只好去抢。
一些实力强劲的诸侯国通过征服戎狄蛮夷获得更多的土地。
一些实力更强劲的诸侯国甚至对于原本周天子分封的或承认的诸侯国,也侵而吞之,蚕而食之,甚至伐而灭之!
对周边戎狄蛮夷的过度掠夺索取,导致戎狄蛮夷对大周王朝的各种不服。
到处都是骚乱。
那些惹了事的诸侯列国,自己灭不了火,就向天子告急。
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手握天子王师,必须出头。频繁的战火,又使周天子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下降。
相反,强食弱肉,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许多诸侯国不但早就超出了其原本规定可以享受的规制,而且由于实力摆在那里,逐渐对周天子的命令不予理睬。
典型的不遵王命!
到处都是反叛。
周天子能怎么办?
一个字,打!
于是,周天子征讨诸侯列国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这更加导致周天子与列国诸侯之间的矛盾,同样也不断消弱着周天子的实力和威信。
到了周厉王时代,整个大周王朝对于土地兼并和侵吞,完全失控!
相反,大周王朝的分封制仍旧存在,哪一位周天子不分封出去一些宗亲和功臣?
于是,周天子自己手头的土地越来越少,导致基于土地产生的赋税、兵源也越来越少!
周厉王当然看到了这个影响周王室实力的巨特大问题,他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周厉王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大周王朝将回到一开始的那个模样,是有可能的。
在周厉王的授意下,荣夷公的改革措施中有一条:那些不能用于耕作的山林川泽,都是周天子的。
人民们如果要去山林打猎,或去川泽捕鱼,没有天子的同意,谁都不许去。
同意的前提条件,就是缴纳一定的赋税。
到了周厉王时期,不但那些可用于耕种的无主土地被侵占,或有主土地不断被兼并,而且连那些一直以来不能用于耕作的山林川泽也开始被圈占!
在周厉王的改革规划图里,先将山林川泽的国有化给落实了,再慢慢图谋那些被私有化的可以用于耕作的土地!
你一个公爵诸侯,享有的地盘就是一百里!你一个伯爵诸侯,享有的地盘就是七十里!还有你,一介附庸,不得超过五十里!
多了的那部分全是予一人的!且看予一人慢慢收归国有!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了!
所有的贵族不服。
不服是吧?那就打得你服为止。
几十年王位坐下来,周厉王已经积累起大笔财富,同时将天子王师也养得骠肥体壮。那就打吧。
对不服的列国诸侯,周厉王大棒呼地就挥过去,往往是诸侯国被叭叽一声砸得稀巴烂!
大周王朝有那么强大么?
是的。史料记载,周厉王即位之初,曾发兵征讨过淮夷而无果。
但到了后来,周厉王治下的大周王朝的兵威,居然让僭越称王的南方强国楚国乖乖自己取消封号!
有一个不服的诸侯国噩国,更是被周厉王打入了历史!
周厉王再次征伐淮夷,淮夷被打得北斗转南,完全没有脾气!
一切,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通过改革使国库充盈的周厉王,在短短二十多年里,迅速使大周王朝重获周武王、周成王时代的荣光!
谁敢不服?
没办法,列国诸侯也好,朝中公卿大夫贵族阶级也好,唯一可以采取的对抗手段是隐瞒不报。
隐瞒自己的私田。
周厉王火大了,查!
查出一个,严办一个!
有人去山林川泽打猎捕鱼,搞一个魔高一尺,偷偷搞偷税漏税。谁知周厉王道高一丈,早就在各处安排了人才,逮你个正着!
列国诸侯忍气吞声,大周王朝都城镐京的国人们敢怒不敢言。
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谁还敢乱动?
乱世用重典,改革需要高度集权,周厉王还真的有好几把刷子。
比如,他撒了一堆叫“卫巫”的人出去,这些卫巫直接混于国人堆里,什么也不用做,只做一件事:将大街小巷、茶语饭后国人们对改革的不满,原法原味收集并报告给周厉王。
卫巫,想必就是大周王朝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军统?
国人们敢怒不敢言,于是,一个叫道路以目的成语被发明了出来。
周厉王真的很厉害,他相信过不了多久,大周王朝的国库将充盈得很,他可以用大把的钱去将宗周六师、成周八师和虎贲军装备成世界顶尖一流的部队。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有财有势的君临天下,那才叫真正的无上权威!
随着周厉王的实力越来越强大,那些既得利益者们,无论是列国诸侯,还是朝中公卿大夫,或者是都城的低层贵族,看着属于自己的利益一点点被剥夺,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他们终于害怕了!
总有一天,天子将吃成巨无霸,而维系整个大周王朝统治基础的士大夫贵族们,将回归到最初的虾米状!
如果一直是虾米状,那也认了命。关键是几百年下来了,大家都曾经肥过壮过,实在不想再回原来的那样。
由瘦变胖易,由胖变瘦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那就反了他娘的!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下)
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国人们一二三怒吼着冲进了王宫!
注意,是国人们,而非百姓们!
国人,是基层贵族。那些平民、奴隶,都没有资格称国人。
周厉王根本无惧:予一人的天子王师,出动,剿灭!
咦,天子王师呢?
没了!居然没了天子王师!
周厉王疏忽了一个巨特大问题:组成天子王师的,正是镐京的国人们!
这就是着名的国人暴动!
看着那些后世叫暴徒这样专门术语的暴动人们要吃人的样子,吓尿了的周厉王居然扔下老婆儿子们,仓皇逃出镐京。
天子被赶跑了,那还不立一个新天子?
不不不,天子尚在世,虽然不合格了,但既然还活着,就不能立新天子。
那要去干掉那个眼里只有钱的暴君吗?
不不不,天子是天命所归,不能被干掉,哪怕他是暴君。
除非是天谴取其命,否则谁也没权力去干掉一个天子。
倒是太子,是可以直接干掉的,因为太子并非天子。
这次暴动中,貌似太子就真的被干掉了。
其实,后来人们才得知,干掉的是一个替身而已。
当时的太子周静,正是后来的天子周宣王。
太子周静最终活了下来,原王朝卿士召穆公用自己儿子的死,换来了太子周静的活。
暴动是国人们的自发行动,自发开始,也自发结束。
结果就是,天子周厉王还活着,但大家都当他死了。
受周厉王重用的荣夷公、虢公长父等人均死于非命,甚至连当时的太子周静也差点被愤怒的国人们给干掉!
太子周静还是一个小屁孩,根本无法履行天子之职。
而且,从程序上讲,天子周厉王虽然逃出了镐京,但他至少还活着。
在天子周厉王尚且还活着的情况下,谁都不敢再扶立一位新天子出来!
不用说大周王朝自建立以来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周礼更是严禁出现这样的事。
谁来承担整个大周王朝的责任?
原两位世袭卿士周公和召公,具体讲就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勇敢地站了出来。
但他们只原意继续履行原来的主体责任,即大周王朝执政卿大夫这个责任。
这个责任,其实是大臣的辅政责任。
执政卿大夫周定公和召穆公认为,大周王朝的天下,必须要有个站在前台的人去承担。
这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当然是天子。
但是,现在是非常时期。
非常时期就得用非常办法!而且,大周王朝的老祖宗已然给出了解决方案:摄政!
这就是想当年周武王去世后,太子年幼,周公旦作为王叔代行天子之职,史称周公摄政。
摄政的只能是一人,所以两位卿士周定公和召穆公不可能摄政,他们只是辅助摄政,同时也起着监督摄政王的作用。
既然是摄政,那以后当然要归政。周定公和召穆公必须履行好这个监督责任。
以后要归政给谁?
太子周静。
什么时候归政?
等太子周静长大,同时要等天子周厉王去世。
周厉王不配当天子,但只要他还活着,他就是大周王朝的天子,只是包括周定公和召穆公在内的几乎所有公卿大夫们,都不原意让周厉王行使哪怕是一丁点天子的权力。
那谁来摄政?
有资格摄政的,至少必须是王室宗亲,且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相当近。
两位卿士周定公和召穆公虽都是王室血脉,但这个血脉自周武王算起已经过了两百年了,与王室的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了。
两百年前的周公旦摄政,那是妥妥的周武王的亲兄弟。
而且,这位仁兄应该相当贤德,能够担当起维护周礼的责任。
至少,不能再像周厉王这种货色那样,置祖宗之法于不顾,搞什么改革,与民争利,最后被人民抛弃。
最后,至仁至善贤德之名播于诸侯的共伯被千挑万选了出来,“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摄行天子事”。
这位共伯,乃共国国君,姬姓共氏,名和,伯爵。
共国本是一个姜姓古国,最早建国于今甘肃省泾川县,后被西周所灭。后来,周夷王封其子王子和于今河南辉县,建立了共国。
共伯当仁不让,勇敢承担起了大周王朝摄政王的责任。
共伯和摄政,周公召公共同辅政,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共和行政。
共伯和显然是有几把刷子的。他摄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命太史详细记录王朝大事,而且要以编年体的形式,一年一年一直记载。
王朝的大事由王朝的太史官负责记录,诸侯列国的大事就由诸侯列国的史官负责记录。
从此,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纪年!
那之前的历史,难道都不准确?
是的,之前的历史,完全是一个传说时代的历史,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年份脉络,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虽然,有不少历史大事件有着相当确切的记录,但基本上这些都是通过后人文物考古证实来的,而非既定的文献资料记载着的。
直到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开始,史官开始做编年体记录。
从此,历史史脉络清晰,记载翔实,直到如今,没再间断。
历史意义,绝对是五叉级别的非凡!
这个准确纪年的第一件大事,记录的正是共伯和摄政!
后世的人们纷纷对共伯和予以了无数点赞,共伯和却在那里暗中笑出泪来:老子原本无非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辉煌时刻而已,哪曾想无意收获了此等巨大的历史功绩?
公元前841年,共伯和摄政。
他薄赋税,轻徭役,全面推翻了周厉王的改革措施。
于是,天子放弃了山林川泽的专利权,不再过问列国诸侯和卿大夫们超过规制并不断增加的私田赋税,解散了那些用于监视民众的卫巫们。
镐京的国人们不再需要道路以目,在共伯和的摄政下,大家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记录王朝大事的太史笔下,大周王朝百姓安居乐业,天子之师威武雄壮,四方戎狄蛮夷安分守己,列国诸侯恪守周礼。国强民富,朝野盛赞。
共伯和又偷偷笑了:手头有钱,何事不成?如果没有天子周厉王数十年高压统治积聚的大把财富,自己的摄政能这么顺利?
共伯和大把大把地花着周厉王积累下来的财富,大把大把地收获着来自国人们的赞歌。
摄政的日子,真好。
在王朝一片安详和谐中,太子周静也在召穆公府里茁壮地成长着。
之所以说太子周静是茁壮地成长着,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国人暴动这等凶蛮之事,看着召穆公之子以自己的身份被暴动的国人们残暴地杀害,深知生命的脆弱,深知岁月静好背后的着实不易。
十四年后,公元前828年,重特大消息传来,那位被全国人民抛弃了的天子周厉王病死于彘地。
共作和你还那还不激流勇退?
在共伯和主持下,太子周静继位为天子,即周宣王。
随即,共伯和宣布归政天子。
在一片赞美声中,共伯和轻轻地挥一挥手,告别镐京,告别那张天子宝座,不带走一片云霞。
据说,共伯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共国,被誉为“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
新上任的天子周宣王感念共伯和为大周王朝作出的巨大贡献,下令以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制,为共国修筑都城,准许共和伯享有天子一切规制!
可惜的是,到后来,没人在乎共国曾经有过共伯和,有过这位令人仰望的摄政王,也不会有人顾及曾经为大周王朝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共国感受。
在血腥的春秋江湖,共国最终亡于卫国之手。
共国被灭后,其后人以国为氏,这便是共姓渊源。
再后来,共氏族人为了躲避祸害,有一部分人加三滴水而改成洪氏,这也是洪姓渊源。
......
......
【《秦国春秋》,值得期待】
《春秋晋国风云》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春秋晋国风云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春秋晋国风云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