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四千二百三十四章“挑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闻言,吴浩忽然笑出声,笑声在空旷的会议室里荡出回声:“还记得十年前刚建基地的时候吗?
为了这个基地的选址,我们在这沙漠隔壁里面跑了半个多月,刚开始这里什么都没有,就一片荒漠戈壁,连水都要从上百公里外运过来。大家要么住帐篷,要么住集装箱。“
他起身走到窗边,远处的智能能源中心仍亮着指示灯,像一片沉默的星群,“那时候我们连犯错的资格都没有,现在却能坐在这里挑错,这本身就是进步。“
张小蕾把平板转向众人,屏幕上跳出固态电池穿刺测试的慢镜头。
钢针穿透壳体的瞬间,电解质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立刻凝固,然后冲着几人说道:“工业级电池的安全报告里写着'穿刺不爆炸',但没提低温下的壳体脆性。去年那辆侧翻的巡逻车,电池壳其实裂了三道缝,只是没被发现。“
她的声音低下去说道:“张副总问零下40c能不能用的时候,我心里是虚的,毕竟我们在高原极寒环境下的测试只做了30天。“
魏兵忽然从墙角拖过一把椅子,椅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说道:“生物实验室的密码系统该换了。
赵博士展示的耐辐射菌培养舱,用的还是六位数字密码,防不住专业黑客。“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用铅笔标着三个星号讲道:“还有边防哨所的通信中继,咱们的加密模块和部队现有设备不同步,这在实战中就是睁眼瞎。“
齐广坤的手指在光伏板测试报告上重重敲击道:“上午调试储能集装箱时,我让工作人员把荷电状态调到95%,就是为了展示浮充模式的稳定性。
但真实的光伏电站很少充到这么满,我们是为了数据好看,刻意设计了工况。“
他望着窗外的光伏阵列,那些蓝色板面向着夜空,像一片沉默的谎言,“周院士说我们'把技术拧成了一股绳',可这绳子里藏着多少我们自己打的结?“
“林溪他们的'沙行者'机器人,抗干扰测试只做了电磁炮场景。“
吴浩忽然想起下午那个戴眼镜的实习生,演示避障功能时额角的汗珠,“但昆仑山的地磁异常怎么办?
我们总说技术要'接地气',可'地气'到底是什么?是边防战士手里的枪,是潜艇舱室的湿度计,是沙尘暴里眯起的眼睛。“
门被轻轻推开,林溪抱着笔记本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两个“沙行者“项目组的年轻人。
小姑娘的白大褂上还沾着沙尘,眼里却闪着光:“吴总,我们刚才改了机器人的温度补偿算法。
“她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桌上,屏幕上跳出一组新的曲线,“加了基于气象数据的预测模型,冬天夜里能多撑2小时续航。“
吴浩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窗外的风掠过胡杨的枝叶,带着青年创新工作室的笑声——林溪他们大概又通宵了,隐约能听到机器人启动的嗡鸣。
“明天早上八点,技术复盘会。“
他拿起保温杯,水汽在灯光下凝成一道彩虹说道:“小蕾联系舰艇设计院那边,补做应急电源的振动测试。广坤你这边带人去光伏阵列,把那三个误报的传感器全换了。
至于魏兵升级整个基地尤其是生物实验室的安防系统;林溪......“他看向小姑娘,“带着机器人去测试场吧,多测几次,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环境,要将这款装备的性能极限测出来。“
凌晨一点,会议室的灯还亮着。张小蕾的液冷系统仿真模型在屏幕上转动,红色的延迟曲线正缓缓变得平缓。
齐广坤在修改光伏板的测试方案,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格外清晰。
魏兵对着加密算法手册皱眉,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
吴浩站在窗边,望着月光下泛着蓝光的光伏阵列,忽然想起周院士说的那句话:“最厉害的不是零件,是把零件拧成绳的能力。“
走廊里传来保洁阿姨推车的轱辘声,远处的智能能源中心,50块屏幕依然亮着,实时流动的数据在黑暗中织成一张网。
吴浩摸出手机,给林薇发了条信息:“基地的沙打旺开花了,好美。“
这些沙打旺是三年前种的,刚种下时,谁也不信这戈壁能长出绿色,可现在,那些倔强的嫩芽已经漫过了光伏板的基座。
齐广坤的车辆驶过光伏阵列时,他特意停了车。
沙地里的野兔又跑了出来,在蓝色板行间窜动,红外传感器的指示灯安静地亮着,不再闪烁。
他想起三年前刚来时,风刮过耳边全是绝望的呼啸,而现在,风里有了青草的气息,那是去年种下的沙打旺,在光伏板的阴影里,长出了三片新叶。
魏兵回到宿舍时,小女儿发来视频。
小姑娘举着画笔画的光伏板,蓝色蜡笔涂出的线条歪歪扭扭,顶端却画了个巨大的太阳。
“爸爸,老师说明天有沙尘暴。“奶气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太阳能板会感冒吗?“
他摩挲着手机屏幕,忽然想起白天隐瞒的1.2个百分点衰减率:“不会的,爸爸会给它们穿棉袄。“
张小蕾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两点。液冷系统的仿真模型终于稳定下来,她把超导材料的参数输进去,红色的延迟曲线变成了温顺的波浪。
窗外的启明星已经升起,像一颗冰冷的电池悬在戈壁尽头。
她想起张副总说的那句话:“战场上掉链子的,从来不是复杂技术,是被忽略的小细节。“
此刻那些细节在灯光下浮现,像散落的珍珠,正等着被一根线串起。
吴浩站在基地的观景台上时,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
光伏阵列在晨雾中苏醒,每块板都在微微转动,追逐着第一缕晨光。
他想起考察团离开时,周院士拍着他肩膀说的话:“你们在戈壁上种的不只是光伏板,是能扛住风沙的底气。“
风从耳边掠过,带着远处青年创新工作室的笑声。
林溪他们正把“沙行者“机器人装上卡车,准备奔赴测试场。车身上的标语被晨光镀成金色:“让每个技术都扎根土壤“。
吴浩忽然明白,所谓创新,从来不是选沃土还是荒漠,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种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喜欢军工科技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军工科技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