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的事情一闹,李世民也暂且没有动身去九成宫避暑的心思了,这件事便往后推迟了几日。
本来,外出避暑,便需要大费周章一番,如今,留给宫中人准备的时间,倒是松快了些。
文臣武将当着吐谷浑使者的面匆匆入宫,将人吓的半死,在宫门外等了良久,宫中一直都没有动静,问就是陛下不见。
外头日头毒辣的很,站着不过一个时辰,吐谷浑使者就晕过去了。
宫门口的侍卫也没拿着他当回事,只是出去通知了一声使者的随从,让他们赶紧把人挪走。
要死找个别的地方死去。
这里不让躺着睡觉。
这里可是宫门口,躺在这里,像什么样子。
那吐谷浑使者被随从七手八脚地抬到阴凉处,又是泼水又是扇风,好一阵子才悠悠转醒。一睁眼,看到的依旧是那巍峨紧闭的宫门和侍卫冷漠的脸庞,心中最后一点侥幸也彻底破灭。
大唐皇帝的态度已经再明确不过了。
先礼后兵。
高昌就是这样成了西州都护府的。
难道,吐谷浑也要步高昌的后尘吗?
可汗,你糊涂啊!
吐谷浑的使者已经不是暗自痛心疾首了,脸上都写的明明白白的。
绝望,十分的绝望。
在随从的搀扶下,挣扎着起身,一行人失魂落魄的回到了驿馆。
一时间,长安城中暗流涌动。
吐谷浑劫掠大唐边境,陛下震怒,武将入宫,吐谷浑使者被晾在宫门外直至晕厥……
这一切,似乎已经明了。
大唐要对吐谷浑用兵。
当初高昌的事情,使者也曾觐见陛下,陛下未曾这般晾着人,还明晃晃的召见了这么多臣子,直接将意图展现出来.......
侯君集因为灭了高昌,这泼天的功劳给侯家带来不少好处。
这次,要打吐谷浑,以大唐目前的实力,打吐谷浑不过是小菜一碟。
那就要好好想想,怎么从这件事当中,捞军功了.......
此刻泾阳县的庄子上,依旧是世外桃源。
李渊午睡醒来,李承乾特意到行宫陪伴李渊,爷孙俩兴致勃勃的游览了整个行宫,李承乾还贴心的为李渊做着介绍。
行宫在修建的时候,李承乾也没少往工地上跑,更是跟着阎立德学了一阵子,因此,他对行宫,也是了如指掌。
“此处水榭,阎少监当初设计时,特意将基座垫高了三尺,说是为了借景,将远处山岚云气也纳入窗中,阿翁您看,如今坐在这里,是不是果然有‘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李渊顺着指引望去,只见水波粼粼,远山如黛,果然心旷神怡。
“承乾,你还真是跟着阎立德,学了些真本事啊。”
李承乾低头一笑。
他跟着阎立德学的,可不是什么“借景”。
而是如何不让手底下的人“借钱”。
爷孙俩走走停停,李渊兴致盎然。
傍晚,李承乾回到了宅子里。
书房里,他站在窗前,望着长安城的方向,眉头微蹙。
李复捏着信封走了进来。
“长安来的消息。”李复将信封递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拆开浏览。
“阿耶那里已经有行动了,兵部户部开始秘密筹备粮草军械,不过明面上还是跟上次一样,依旧是派遣了使者。”
“不过,吐谷浑在长安的使者,在宫门口吃了闭门羹,眼睁睁的看着武将们入宫,心急如焚,但是又毫无办法。”
李承乾看过信之后,简单概括了一番。
李复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一招鲜,吃遍天。
别管过程怎么样,结局好,那就是好。
反正只要管用就行。
这事儿说破了天吐谷浑也是不占理。
大唐打你,灭了你,也是你活该。
谁让你好好的日子不过,跑来拍老虎屁股,被一爪子拍死,那不是很正常吗?
“自作孽,不可活。”李复走到李承乾身边,与他一同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伏允这是自己把刀递到了大唐手里,大唐若是不用,反倒显得怯懦了。”
“前年的杀鸡儆猴,很快就有人忘了。”
“西域的墙头草,怕不是都在伸长了脖子看着呢。”
“大唐是如何对待忠心臣属的,他们清楚。如今,也得让他们好好看看,大唐是如何处置叛逆的。”
“上次侯君集灭高昌的时候,朝中还有人说他手段恶劣,可是若是侯君集手段不恶劣,恐怕连一年都镇不住。”
西域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其大大小小的政权也是如同环境一样,变幻无常,恶劣至极。
因为如果不这样,可无法存国。
能理解,但不赞同。
你们画个圈在这个圈子里,随便整,但是既然尊奉了天可汗,要跟大唐接触了,那一切就要按照大唐的规矩来,那些土匪理论,就行不通了。
毕竟,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讲究以德服人。
李二凤的德,是尉迟敬德。
劫掠是为了金银财宝?
若是早年间,李二凤也能给他们。
带兵的秦叔宝要不要?
“西州多了许多年轻人之后,朝堂上就安静下来了。”李承乾不由得哑然失笑。
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再多的话,也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一次大规模的劝谏换来了言官之子群体打包去西州。
要是再头铁继续提这件事,被打包送走的,就是他们本人了。
一把老骨头,去一趟西州,只是在路上,怕不是就要累的半死。
“对吐谷浑这等畏威而不怀德之辈,尉迟敬德的‘德’,比孔夫子的‘德’更管用。以‘德’服人嘛。”李复淡淡的说着。
李承乾听着这话,人都愣了。
原来以德服人,是这种“德”吗?
不过,很有道理的样子。
你要是听不懂孔夫子的“德”,大唐倒是还有尉迟敬德.......
在朝廷的使者从吐谷浑回来之前,李世民终究还是下旨起驾,带着长孙皇后及部分宫眷移驾九成宫。
天气太热了,热的人躁得慌。
心烦意乱的,加上朝中不仅仅只是吐谷浑的事情,还有诸多繁琐的国事,李世民觉得,自己再继续待在太极宫,心里想要御驾亲征的念头会越来越扎实。
总想砍点什么。
车驾出了长安城,沿着官道向西北方向的麟游县而去。
越往山里走,空气便越发清凉,道旁林木葱郁,山风习习,吹散了车厢内的燥热,也似乎吹散了李世民心头几分积郁的杀伐之气。
九成宫殿宇依山而建,飞瀑流泉点缀其间,环境清幽,气候宜人。
下了马车的李世民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和湿润水汽的空气,只觉得胸中块垒都消解了不少。
“还是这里舒坦。”他对着身旁的长孙皇后感慨道,“在长安,看着那四面宫墙,听着那些没完没了的争吵,朕真怕自己一个忍不住,提着刀就奔西北去了。”
长孙皇后闻言,温婉一笑。
“二郎如今是天子了,坐镇中枢,运筹帷幄。”
“行军打仗,自有朝中武将们去做,若是您亲自去了,将士们虽说士气不同,可是战场之上,总要保护您不是?”
两口子一边往殿中走,一边聊着天。
听着这些话,道理归道理,但是心中还是有几分失落。
做了皇帝,就不像以前做秦王的时候了,也就告别了战场厮杀......
年轻那阵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可如今,事事要考虑周全。
以前跟房玄龄他们说的,犹记心中。
治理天下,比打天下更难。
自吐谷浑四百里加急而来的奏报送到了九成宫。
消息到来时,李世民正在观赏瀑布。
听完奏报,李世民脸上没什么怒色,只是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多么的.......似曾相识。
“病了,有意思,这伏允,是不是不知道当初鞠文泰也是用这种理由来糊弄朕的?”
“陛下,伏允说,要派遣他的儿子尊王来长安,请求与大唐和亲。”使者禀报着。
李世民气笑了。
“和亲?”
“也行,伏允要是让他儿子留在长安,朕就允了这门亲事。”李世民说道。
和亲?让伏允的儿子入赘!
这也算和亲。
使者回来还没有两天,百骑司的人就来九成宫了。
“陛下。”李五拱手行礼:“吐谷浑那里的暗探送回来了消息,伏允的儿子尊王,根本就没有要来长安的意思,这只是伏允的口头应允,是用来打发咱们大唐的使者的。”
“而吐谷浑在边境的军队,依旧蠢蠢欲动。”
李世民冷哼一声。
“也好,朕本来想着,若是他肯乖乖来长安请罪,或许还能留他们父子一条生路。”
“给他们一个体面,如今看来,是他们自己不要。”
“王德,召见群臣议事。”
“是。”王德躬身应声。
“李五,你先退下,吐谷浑那边的情报,继续探,继续送。”
“是。”
伏允的这番推脱拖延,倒也在意料之中,他若真是个听话的,就不会犯边。
事情既然做了,他自己也知道,没有与大唐继续保持太平的余地了。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将百骑司的密报和之前使者的回禀告知了随驾的重臣们。
“诸位都知道了,”李世民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千钧之力,“伏允父子,欺朕太甚。先是称病不至,后是虚言和亲,其子尊王亦不至。边境之上,其兵马依旧蠢蠢欲动,劫掠之心不死。如此反复无常,轻慢天朝,尔等以为,该当如何?”
房玄龄拱手言明:“陛下,伏允无状,自绝于天朝。和亲之议,已成笑谈。臣以为,无需再等,当立即发兵,以雷霆之势,剿灭凶逆,以正天威!”
“臣附议!”侯君集紧随其后,语气激昂,“伏允老儿,分明是拖延时间,整顿兵马,意图负隅顽抗!若再姑息,边疆不宁,西域诸国亦将轻视我大唐!唯有速战速决,犁庭扫穴,方能一劳永逸!”
侯君集灭了高昌之后,发现打仗灭国,真的很有趣。
回到长安之后,腰杆子都挺的笔直,说话都有底气。
这样的事儿多来一回,岂不美哉。
文武重臣们也纷纷表态,是该打。
不打大唐的边境不安宁。
至于打仗耗费钱粮?
前年打高昌的时候,倒是没怎么亏本。
还得了地。
打吐谷浑,也一样。
“好!”李世民吐出一个字,声震殿宇。
“使者既归,伏允无状,和亲之议作废,既然如此,那便战!”
打!而且要快打,狠打!
这是群臣讨论出来的结果。
以雷霆之姿态,平定吐谷浑。
李世民目光如电,扫视过殿内群臣。
“大唐皇帝令!”
众人纷纷起身,躬身抱拳行礼。
“李靖!”
“臣在!”
“朕命你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讨伐吐谷浑!节度诸将,相机行事,务求全功!”
“臣,领旨!”李靖躬身,声音铿锵,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开来。
“侯君集,积石道行军总管!尉迟恭,赤水道行军总管!”
“李道彦,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且末道行军总管!高甑生,盐泽道行军总管!”
李世民一连串的任命如同战鼓擂响,被点到名字的将领纷纷出列,肃然领命。
“兵贵神速!”李世民最后下令,“各部依令行事,克日启程!朕在九成宫,静待尔等捷报!”
“臣等必不负陛下重托!”众将齐声应诺,声浪几乎要掀翻殿顶。
一道道军令自九成宫发出,如同无形的烽火,瞬间点燃了大唐的战争机器。
将领们甚至来不及返回长安与家人多做告别,便带着皇帝敕令,手持兵符,直奔各自负责的集结地域。
泾阳庄子上,消息传到了宅邸当中。
“果然如此!”李承乾握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李卫公挂帅,侯君集、尉迟恭等人为将,如此阵容,吐谷浑覆灭指日可待!”
阿耶到底还是要“以德服人”了。
李复倒是淡定的多。
因为知道这场仗,持久不了。
毕竟,李靖挂帅了。
李靖这人打仗,很无趣。
他的名气在历史上不如卫霍,也是因为,打的太无聊了。
卫青霍去病,千里奔袭,封狼居胥。
李靖:选中目标,击溃目标。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