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开局一把枪,禽兽全发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24章 温情依旧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周阳挂了电话,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海外项目的落地,更是中国钢铁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阳几乎把家安在了东南亚的工地上。他带着技术团队,从设备安装到系统调试,事无巨细地指导着当地工人。语言不通,就用手势和翻译软件;文化差异,就耐心地沟通和解释。他深知,要让“中国钢铁方案”真正在异国他乡扎根,不仅要教会他们操作设备,更要让他们理解背后的理念和逻辑。

当地的工程师阿明,一开始对这些“外来的技术”充满疑虑。他觉得自家的老设备用了几十年,虽然效率低,但也还算稳定,没必要大动干戈换成这些“花里胡哨”的智能系统。周阳没有强行说服他,而是邀请他一起参与到设备调试的过程中。

有一次,一台关键的轧钢设备出现了异常振动。按照老方法,需要停机检查,至少要耽误半天的生产。阿明正准备下令停机,周阳却拦住了他,指着“钢铁大脑”系统的屏幕说:“阿明,你看这里,系统已经实时监测到了振动数据,并分析出是轴承的润滑出了问题,只需要补充润滑油就能解决,不用停机。”

阿明将信将疑地按照周阳的指示操作,果然,设备的振动很快就消失了,生产得以继续进行。这次经历让阿明彻底改变了看法,他对周阳说:“周总,我以前真是太固执了,这些智能系统太神奇了,我要好好学习。”

在周阳和团队的努力下,东南亚智能钢厂的建设进展顺利。一年后,钢厂正式投产。投产仪式上,当地政府的要员亲自到场祝贺,称赞这是中资企业与当地合作的典范。看着第一卷合格的钢材从生产线上下线,周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与此同时,国内的轧钢厂也在周阳的带领下不断创新。他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的研究。其中,“氢冶金”技术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统的钢铁冶炼主要依靠煤炭,不仅能耗高,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氢冶金”技术则是以氢气为还原剂,不仅能大幅降低能耗,还能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周阳深知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研发的关键阶段,团队遇到了氢气储存和运输的难题。氢气的密度低,储存和运输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成本很高。周阳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高压储氢罐,不仅提高了氢气的储存密度,还降低了成本。

“氢冶金”技术的成功应用,让轧钢厂成为了全球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多家国际钢铁企业纷纷前来考察学习,寻求合作。周阳也因此成为了国际钢铁行业的知名人物,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分享中国钢铁企业的绿色发展经验。

在一次国际钢铁行业峰会上,周阳作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代表,发表了题为《绿色转型:钢铁行业的未来之路》的演讲。他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介绍了轧钢厂在“氢冶金”技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取得的显着成效。

他的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台下的听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位来自欧洲的钢铁企业高管走到周阳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周先生,贵厂的技术和理念令人钦佩,我们希望能与贵厂开展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

周阳微笑着回应:“非常欢迎,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同行的共同努力。我们愿意分享经验,与大家一起为行业的未来而奋斗。”

回到国内,周阳把峰会的情况告诉了父亲周胜。周胜听完,欣慰地拍着周阳的肩膀说:“阳阳,你不仅把厂子搞好了,还为国家争了光,真不错。”

周阳握着父亲的手,感慨地说:“爸,这都是您和老一辈打下的基础,是时代给的机遇。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时光飞逝,周胜的年纪越来越大,但他依然关心着轧钢厂的发展。他经常让周阳推着轮椅,带他到厂里看看。看着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和精神抖擞的年轻员工,周胜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周阳的儿子周子轩,也已经从大学毕业,进入了轧钢厂工作。他没有直接进入管理层,而是从基层的技术岗位做起,跟着厂里的老师傅们学习。周阳对儿子说:“子轩,轧钢厂的未来要靠你们年轻人了。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把它建设得更好。”

周子轩点点头,认真地说:“爸,我知道。我会努力的,不会辜负您和爷爷的期望。”

在周胜、周阳和周子轩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轧钢厂不仅在国内钢铁行业保持着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企业的发展成果不仅惠及了员工和股东,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院里的故事还在继续,周家人的传奇也在代代相传。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和奉献,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梦想与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天,大院里又像往常一样热闹。孩子们在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树下聊天。周胜坐在轮椅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对身边的周阳说:“阳阳,你看咱们大院,多有活力。孩子们都这么有朝气,咱们轧钢厂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周阳看着父亲,又望了望远处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子轩,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只要这种奋斗和传承的精神一直延续下去,轧钢厂的明天,大院的明天,都会更加美好

周子轩把最新的耐候钢研发报告摊在周胜面前的小桌上,阳光透过顶层阳光房的玻璃,在纸上投下暖融融的光斑。周胜戴着老花镜,手指轻轻摩挲着报告上的参数,浑浊的眼睛里却闪着光:“耐候钢……好啊,当年我们盖厂房,最怕的就是钢材生锈,一场雨下来,墙皮都跟着掉。现在你们能让钢材在酸雨里二十年不烂,真是……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周子轩挨着爷爷坐下,帮他把滑落的毯子盖好:“爷爷,这多亏了您和爸爸打下的基础。现在我们用的是纳米涂层技术,把防腐层像给钢材穿了层‘隐形防护服’。而且这技术不光能用在建筑上,还能做桥梁、做船舶外壳,市场大得很。”

周胜点点头,又像是想起什么,声音低了些:“你爸爸……现在担子更重了吧?”

“嗯,”周子轩眼神亮起来,“爸最近在忙国际标准的事。咱们的氢冶金技术不是领先嘛,他想牵头制定全球氢基钢的生产标准。前几天跟欧盟那边的专家视频会议,从晚上七点开到凌晨一点,结束了还跟我讨论条款细节呢。”

周胜笑了,皱纹在眼角堆成温柔的沟壑:“你爸啊,跟我年轻时候一样,一工作起来就不要命。不过也好,有你们年轻人帮衬着,他能轻松点。”

正说着,周阳的电话打了进来。周子轩把手机递到爷爷耳边,周阳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旅途的疲惫却依旧沉稳:“爸,我刚到布鲁塞尔,跟欧盟标准化委员会的人见了面,初步谈得不错。子轩在你那儿吗?让他接个电话。”

周子轩接过手机:“爸,您到了?那边时差适应吗?”

“还行,”周阳的声音顿了顿,“子轩,耐候钢的市场推广方案,你再跟销售部碰一下。还有,德国蒂森克虏伯那边又发来了新的技术需求,关于氢冶金和智能产线融合的,你抽空看看,提提想法。”

“好的爸,我记下来了。对了,您这次去欧洲,要不要顺便看看咱们在蒂森克虏伯的合作厂?我听李工说,那边的改造进展挺顺利。”

“嗯,行程里有安排。你在厂里盯紧点,尤其是‘钢铁大脑’的升级,下个月德国专家要来考察,不能出岔子。”

挂了电话,周子轩看着窗外厂区里高耸的烟囱——那烟囱如今已经不再冒烟,取而代之的是几座银白色的氢气储罐,在阳光下闪着科技感的光泽。他忽然觉得,爷爷口中“好时候”,真的是实实在在地落在了他们这代人身上。

周子轩回到车间时,正赶上“钢铁大脑”2.0版本的上线测试。中控室里,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厂的数据:原料库的矿石存量、各产线的能耗曲线、每一卷钢材的质量检测报告……像一张精密运转的数字神经网络。

张师傅凑过来看热闹,咂舌道:“子轩,这玩意儿真能管全厂?我年轻那会儿,调度全靠大喇叭喊,哪有这么‘花哨’。”

“张师傅,这可不是花哨,”周子轩指着屏幕上一个红色的预警标识,“您看,三号加热炉的温度波动超过阈值了,系统已经自动调整了燃气供应,同时通知了检修班。要是以前,得等工人发现异常,再手动调整,少说耽误十分钟。”

说话间,检修班的小李已经拿着工具包跑了过来。他是厂里新招的大学生,对智能系统特别熟:“子轩哥,系统说可能是热电偶有点漂移,我去看看。”

看着小李轻快的背影,周子轩想起自己刚进厂时的笨拙,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就是轧钢厂未来的希望。

为了让“钢铁大脑”更好地服务生产,周子轩组织了一场“头脑风暴”会,邀请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提建议。会上,老操作工王师傅提出:“系统是挺智能,但有时候太‘死’。比如前几天暴雨,原料库进水,系统还是按正常流程配料,要不是我盯着,差点把湿矿石送进高炉。”

这话点醒了周子轩。他立刻组织团队,在系统里加入了“环境感知模块”,将天气、原料湿度等外部因素纳入决策模型。改进后的系统在一次突发雷暴中,自动暂停了露天原料的输送,避免了重大损失。

王师傅拍着周子轩的肩膀说:“子轩,你这脑子转得比系统还快!”

周阳在布鲁塞尔的谈判异常艰难。欧盟的钢铁企业既想引进中国的氢冶金技术,又不愿放弃自己在传统标准上的主导权。谈判桌上,法国阿塞洛 mittal 的代表皮埃尔寸步不让:“周先生,氢基钢的标准不能完全由你们制定,欧洲有自己的技术体系。”

周阳放下谈判文件,平静地说:“皮埃尔先生,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套经过实践验证的绿色生产模式。去年我们的氢基钢产量已经突破500万吨,碳排放比传统工艺降低了65%。数据不会说谎。”

他拿出手机,点开一段视频——那是轧钢厂氢冶金车间的实时画面,干净整洁的厂房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原料,看不到一丝烟尘。皮埃尔的眼神有些动摇。

最终,经过三天三夜的拉锯,双方达成共识:由中国牵头制定氢基钢的基础标准,欧洲企业负责补充细分领域的技术规范。消息传回国内,周阳在视频会议里对周胜和周子轩说:“爸,子轩,咱们拿到了国际标准的‘入场券’!”

周胜在电话那头,声音带着哽咽:“好……好啊……当年我们想都不敢想,咱们中国的钢铁标准,能让洋人跟着走。”

这场胜利,让轧钢厂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稳固。美国、日本的钢铁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希望能引进氢冶金技术。周阳没有盲目扩张,而是选择与日本新日铁合作,在越南共建一座环保型钢厂,将中国技术与日本的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

周末,周子轩带着妻子和刚满三岁的女儿回大院。刚进院门,就听到刘大爷洪亮的嗓门:“周老,你家阳阳又上新闻了!说你们厂的钢材要用到‘一带一路’的高铁上!”

周胜坐在轮椅上,被晓兰推着,正和老邻居们聊天。看到周子轩一家,他脸上笑开了花:“囡囡,快过来让爷爷看看!”

小女孩挣脱妈妈的手,跌跌撞撞跑到周胜面前,奶声奶气地说:“太爷爷,爸爸说,钢铁是‘铁骨头’,我们家的铁骨头最厉害!”

周胜哈哈大笑,摸了摸重孙女的头:“对,咱们家的铁骨头,又硬又强!”

晓兰端出洗好的水果,对周子轩的妻子说:“还是你们有福气,赶上了好时候。当年你爸和周胜,为了厂子,没日没夜地干,我们这些家属,心里也跟着揪着。”

周子轩的妻子笑着说:“妈,现在好了,厂子越来越自动化,爸也能多回家陪陪我们了。而且子轩说,他们现在搞的绿色钢铁,对环境也好,以后囡囡长大,天更蓝水更清。”

夕阳下,大院里的老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周胜望着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又看看远处轧钢厂高耸的烟囱(如今已成为清洁能源的标志),心里充满了安宁。他知道,周家的故事,轧钢厂的故事,会像这棵老槐树一样,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周子轩陪着爷爷说话,听他讲当年如何带着工人啃干粮抢工期,如何在改革浪潮中力排众议搞技术革新。那些过往的艰辛与荣耀,在周胜平缓的叙述中,变得鲜活而生动。

“子轩,”周胜忽然握住他的手,“爷爷老了,厂子以后就靠你们了。记住,钢铁是国之重器,咱们干的是顶天立地的事业,不能偷奸耍滑,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国家。”

周子轩重重地点头:“爷爷,我记住了。”

夜色渐浓,大院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周阳的车缓缓驶入,他刚从外地出差回来,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光彩。车停稳后,他快步走到周胜面前:“爸,我回来了。”

周胜看着两个儿子,一个沉稳老练,一个朝气蓬勃,嘴角的笑容愈发深沉。他知道,属于周家的钢铁传奇,还在继续书写;而大院里的温情与奋斗,也将伴着炉火的光芒,永远流传下去。

周阳与日本新日铁合作的越南环保型钢厂项目,在湄公河畔正式破土动工。周子轩作为技术负责人,常驻越南工地。初到异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湿热的气候都给团队带来了挑战。

新日铁派来的技术代表佐藤是个典型的日本匠人,做事严谨到近乎刻板。第一次碰头会,他就因为周子轩团队提交的施工进度表“不够精确”,当场要求返工,用标准的东京腔强调:“周桑,我们的工程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是新日铁的传统。”

周子轩没有辩解,而是带着佐藤去了施工现场。他指着正在吊装的氢气管廊支架说:“佐藤先生,您看我们的工人,虽然没有用那么多精密仪器,但他们凭借经验和‘钢铁大脑’系统的辅助,能把每一个焊点的偏差控制在0.2毫米。而且,我们的施工效率是新日铁同等项目的1.5倍。”

佐藤半信半疑地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几个焊点,数据显示偏差果然在0.2毫米左右。他沉默了片刻,对周子轩说:“周桑,我承认你们的方法很高效,但精度还需提高。”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子轩和佐藤成了“冤家”,却也在碰撞中擦出了火花。周子轩从佐藤那里学到了极致的精细化管理,比如如何通过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让施工现场一尘不染;佐藤则被中国团队的灵活性和创新力打动,尤其是“钢铁大脑”系统对复杂工况的快速响应能力。

一次台风过境前,“钢铁大脑”系统提前48小时预警,自动调整了原料堆场的防雨措施,并优化了生产计划。佐藤看着系统自动生成的应对方案,由衷地说:“周桑,你们的‘钢铁大脑’,比我们的人工调度更可靠。”

项目进展到关键的热试阶段,一台核心的氢气压缩机突然出现异响。佐藤主张按照新日铁的流程,停机检修至少需要三天。周子轩却根据“钢铁大脑”的实时数据和自己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判断是润滑油的粘度不适应越南的高温环境,只需更换特种润滑油即可。

“佐藤先生,相信我,”周子轩语气坚定,“给我两个小时,我能解决问题。”

他带着团队,在压缩机旁搭起临时工作间,争分夺秒地更换润滑油、调整密封件。两个小时后,压缩机重新启动,异响消失,各项参数恢复正常。佐藤看着监控屏幕上平稳的曲线,对周子轩竖起了大拇指:“周桑,你是对的。中国速度,名不虚传。”

一年后,越南钢厂顺利投产。投产仪式上,越南总理亲自到场,称赞这是“绿色工业的典范”。周阳和新日铁的社长站在崭新的厂房前,共同按下了启动按钮。当第一卷印有“中·日·越”三国标志的环保钢卷下线时,现场掌声雷动。越南项目的成功,让周阳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更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邀请他担任钢铁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参与制定全球钢铁行业的绿色标准。

第一次委员会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一开始,欧洲代表就提出,要将碳足迹核算的基准年定为2015年,这对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企业极为不利,因为很多企业在那之后才开始大规模进行绿色改造。

周阳立刻提出反对:“各位同仁,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企业正处于转型期,若以2015年为基准,会大大增加我们的减排压力,甚至可能阻碍绿色技术的推广。我建议采用动态基准,根据企业的实际改造情况逐年调整。”

他的提议遭到了欧洲代表的集体反对,他们认为这会“破坏标准的严肃性”。周阳不卑不亢地拿出轧钢厂的改造数据:“这是我们厂2015年到2025年的碳减排曲线,通过技术改造,我们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70%。如果采用动态基准,既能鼓励企业改造,又能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他还邀请委员会成员参观轧钢厂的氢冶金车间。当代表们看到干净整洁的车间、几乎零排放的生产流程时,不少人改变了看法。最终,委员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周阳提出的动态基准方案。

这次胜利,让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标准面前挺直了腰杆。国内多家钢铁巨头纷纷找到周阳,希望能共享轧钢厂的技术和标准经验。周阳牵头成立了“中国绿色钢铁联盟”,将轧钢厂的技术无偿共享给联盟成员,共同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升级。

企业的快速发展,让人才梯队建设成为周阳关注的重点。他推出了“星火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周子轩是“星火计划”的首批学员。他不仅要在车间、技术部、市场部等多个部门轮岗,还要参加EmbA课程学习。周阳对他要求格外严格:“子轩,你是接班人,不能只懂技术,还要学会如何带领团队,如何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部轮岗时,周子轩遇到了一个难题:欧洲客户对氢基钢的信任度不高,认为“新兴技术不够成熟”。他没有直接降价促销,而是策划了一场“透明工厂”活动,邀请欧洲客户代表到轧钢厂实地参观。

客户们穿上防尘服,走进氢冶金车间,亲眼看到清洁的生产过程、精密的检测设备,以及“钢铁大脑”系统的实时监控。一位德国客户感慨道:“周,我参观过全球上百家钢厂,你们的绿色水平是最高的。”

这次活动后,欧洲的订单量激增了30%。周子轩也在市场实战中,逐渐培养出了战略眼光。

除了周子轩,“星火计划”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来自云南山区的苗族姑娘阿依,凭借在“钢铁大脑”维护中的出色表现,被选入计划。她不仅学会了英语和编程,还能独立带队完成系统升级。周阳在员工大会上表扬她:“阿依是我们‘星火计划’的骄傲,她证明了只要有能力,无论出身何处,都能在轧钢厂发光发热。”

为了让“师徒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培训体系结合,周阳还设立了“大师工作室”,邀请厂里的技术大拿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年轻员工。老技师王师傅,带出了十几个徒弟,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各部门的技术骨干。他常说:“当年周厂长(周胜)手把手教我,现在我教年轻人,这就是传承。”

周胜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然关心着厂里的事。周阳每天都会给他读《钢铁行业动态》,讲厂里的新鲜事。听到“星火计划”培养了很多年轻人,周胜欣慰地说:“好啊,长江后浪推前浪,厂子才有希望。”

大院里的老邻居们,也见证着周家的变化和轧钢厂的发展。刘大爷的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轧钢厂的“星火计划”;李阿姨的女儿,成了阿依团队里的程序员。大院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把周阳、周子轩当作榜样,梦想着长大后能进入“最厉害的钢厂”工作。

周末,周子轩带着女儿囡囡回大院。囡囡已经上小学了,她最喜欢听太爷爷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周胜握着重孙女的小手,慢悠悠地说:“囡囡,钢铁是硬的,但人心要热。当年我们盖厂子,全靠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囡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头对周子轩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去钢厂,像太爷爷和爷爷一样,造最厉害的钢铁!”

周子轩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发,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大院的故事、周家的故事、轧钢厂的故事,都在以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这天,周阳难得有空,陪周胜在大院里散步。夕阳下,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周胜看着不远处嬉戏的孩子们,对周阳说:“阳阳,爸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厂子有多大,而是你们兄弟(指周阳和轧钢厂这个‘大家庭’)都有了担当,大院里的人都过得好。”

周阳握住父亲的手,感受着那份苍老却温暖的力量:“爸,您放心,我会守住这份家业,守住这份温情。”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轧钢厂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周阳提出了“钢铁生态系统”的概念,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减排,还要参与到下游的回收利用中。

周子轩带领团队,与汽车厂商合作,建立了钢材回收网络。他们研发的“钢材身份识别系统”,能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每一卷钢材的去向和回收情况。当一辆新能源汽车报废时,其车身的轧钢材料可以精准回收到指定工厂,重新冶炼成新的钢材,实现闭环利用。

这项技术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特斯拉的供应链负责人专程来到轧钢厂,洽谈合作事宜:“周先生,贵厂的闭环回收系统,正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

与此同时,周阳开始布局未来的前沿技术。他与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液态金属电池”和“金属3d打印”的研究。周子轩则专注于人工智能在钢铁生产中的深度应用,试图构建一个真正的“智慧钢铁生态”。

在轧钢厂的未来科技馆里,展示着各种前沿技术的模型:用氢基钢打印的桥梁构件、能自我修复的智能钢材、为航天器提供的特种合金……前来参观的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

周胜已经很少去厂里了,但他会让周阳把科技馆的照片带回来给他看。看着那些充满未来感的图片,他总是笑着说:“真好,比我当年想的,还要好。”

大院的老人们,也时常聚在一起,谈论着轧钢厂的新变化。他们或许不懂那些复杂的技术名词,但他们知道,周家的钢厂,一直在为国家、为社会做着有意义的事。

又是一个周末,周子轩带着囡囡在大院里玩耍。囡囡拿着一个钢铁模型,跑过来问周阳:“爸爸,我们的钢厂以后能造宇宙飞船吗?”

周阳抱起女儿,指向远处轧钢厂的方向,那里的烟囱正缓缓排放着水蒸气(经过处理的清洁气体),在夕阳下形成一道淡淡的彩虹。他笑着说:“会的,囡囡,只要我们一直努力,钢铁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周家三代人的故事,如同这奔流不息的钢铁,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锻造、升华。从周胜的艰苦创业,到周阳的创新转型,再到周子轩的智能未来,他们用热血与智慧,诠释着“钢铁报国”的初心与担当。而大院里的温情与传承,也如同钢铁的底色,历经时光打磨,愈发厚重而温暖。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这份精神在,周家的传奇,轧钢厂的辉煌,就永远不会落幕。

《四合院:开局一把枪,禽兽全发慌》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四合院:开局一把枪,禽兽全发慌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四合院:开局一把枪,禽兽全发慌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