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三年的春天,松江府的码头比往常更热闹了几分。清晨的雾还没散透,几艘挂着 “汉” 字王旗的大船就缓缓靠岸,船舷上探出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 有皮肤黝黑、披着兽皮的美洲土着,有高鼻深目、穿着粗布长袍的欧洲商人,还有裹着纱丽、带着香料的印度商贩。码头上的脚夫们早已见怪不怪,笑着上前搭话:“几位是从美洲来的吧?要不要雇人搬行李?城里的客栈都给你们留好房间了!”
这就是如今的大明,一个敞开大门、迎接着世界的王朝。无论是松江府、北京、南京,还是广州,到处都能看到外国人的身影,他们带着各自的物产与梦想,来到这片传说中的 “理想之国”,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先说说松江府。作为大明最繁华的港口城市之一,这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靠纺织业起家的小城。沿着黄浦江两岸,一排排新式厂房拔地而起,烟囱里冒着白烟,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 这些是福记集团开设的纺织厂、造船厂,里面不仅有大明的工匠,还有从美洲来的土着铁匠、从欧洲来的机械师。
在城南的 “万国市集” 里,更是热闹得像一锅沸腾的水。摊位上摆满了世界各地的物产:美洲的玉米、土豆堆得像小山,欧洲的玻璃器皿、钟表在阳光下闪着光,印度的香料、南洋的珍珠琳琅满目。商贩们用夹杂着汉语的外语吆喝着,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玉米怎么卖?” 一个穿着短打的大明百姓指着美洲玉米问。
摆摊的美洲土着咧嘴一笑,用生硬的汉语回答:“一…… 一个永乐币,买五斤!” 他是跟着朱高煦的船队来的,原本是美洲一个部落的猎手,如今在松江府摆摊卖美洲特产,日子比在部落里好多了。
不远处,几个欧洲商人正围着一个大明商贩,看他展示新式的纺纱机。“这机器一天能纺多少纱?” 一个金发碧眼的欧洲商人问,眼里满是羡慕。
大明商贩得意地说:“一天能纺五十斤!比你们那边的手工纺纱快十倍!要是你们想买,咱们可以签合同,用永乐币结算,还能帮你们运到欧洲去!”
欧洲商人连忙点头。如今的大明,早已不是他们印象中那个只产丝绸、瓷器的国家,而是拥有先进技术、庞大市场的 “世界中心”。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大明,不仅是为了做生意,更想学到大明的技术 —— 从造船、纺织,到火器、冶铁,每一样都让他们心动。
再说说北京。作为大明的都城,这里更是万国辐辏之地。在 “万国学堂” 里,来自朝鲜、日本、安南、暹罗、美洲、欧洲的学子们一起上课,有的在学汉文,有的在算算术,有的在研究格物(物理、化学)。课堂上,大家用汉语交流,偶尔夹杂着各自的母语,却丝毫不影响彼此的理解。
“你看,这个杠杆原理,用在造船上能省不少力!” 一个欧洲学子拿着图纸,跟旁边的美洲学子交流。
美洲学子连连点头,用汉语说:“我们部落以前造船都是靠力气,要是能用上这个原理,以后造大船就容易多了!”
学堂外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穿着各异的外国人。朝鲜使者穿着青色官服,正跟大明官员讨论关税政策;日本武士穿着黑色武士服,在兵器铺里挑选燧发枪;南洋商人裹着五彩纱丽,在绸缎庄里挑选布料。就连皇宫外的广场上,都有欧洲艺人在表演杂耍,引得百姓们阵阵喝彩。
南京的情况也不逊色。作为大明的陪都,这里的造船厂是世界上最大的 —— 船坞里停着正在建造的新式远洋帆船,船长超过五十丈,能搭载数百人,还配备了新式火炮与导航仪器。工人们里,有大明的老工匠,有从美洲来的造船能手,还有从欧洲来的航海家,大家齐心协力,建造着能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大船。
“这船的龙骨得用最好的楠木,才能承受住海浪的冲击!” 大明老工匠对身边的欧洲航海家说。
欧洲航海家点头:“没错,我们那边的船也注重龙骨,但你们的造船技术更先进,尤其是这个水密隔舱,太厉害了!”
广州作为大明通往南洋的门户,更是热闹非凡。码头上,一艘艘装满货物的商船来来往往,有的从南洋运来香料、珍珠,有的从印度运来棉花、宝石,有的从欧洲运来玻璃、钟表。海关官员们忙着查验货物,用永乐币结算关税,旁边还有翻译帮忙沟通 —— 这些翻译大多是 “万国学堂” 的毕业生,精通汉语、外语,是中外贸易的 “桥梁”。
在广州的 “万国客栈” 里,几个外国商人正围着一张地图讨论。“咱们这次从广州出发,沿着大明修建的航线,先到南洋,再到印度,最后到欧洲,肯定能赚大钱!” 一个商人兴奋地说。
另一个商人补充道:“别忘了,大明还会派船队护送咱们,不用担心海盗!而且用永乐币结算,比用金银方便多了!”
这就是如今的大明,一个开放、繁荣、充满活力的王朝。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景象,离不开几方面的推动:
一是朱高煦、朱高燧在美洲的开拓。他们不仅带回了玉米、土豆等新作物,让大明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还带来了美洲的土着部落 —— 这些土着有的擅长打猎,有的擅长造船,有的擅长农耕,他们融入大明,带来了新的技术与文化,也让更多外国人知道了大明的繁华。
二是亚洲联盟的建立。联盟成立后,大明与朝鲜、日本、安南、暹罗等国的经济人文交流更加频繁。大明帮各国建立了金融、海关体系,教授他们造船、航海技术,还开通了多条跨国航线。各国的商人、学子、使者纷纷来到大明,带来了各自的物产与文化,也带走了大明的技术与理念,形成了 “双向交流” 的局面。
三是大明对航海技术的重视。朝廷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式帆船、改进导航仪器,还在各地开设航海学堂,教授天文、地理、航海知识。如今的大明船队,早已不是当年只能沿海航行的小船队,而是能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 “远洋舰队”,为中外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
更重要的是,大明的开放不是 “单方面施舍”,而是 “互利共赢”。外国人来大明做生意,能赚到钱;来学习,能学到技术;来生活,能享受安定的环境。而大明也从外国人那里得到了新作物、新技术、新市场,进一步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在松江府的一家茶馆里,几个老人正围着一张报纸讨论。报纸上刊登着最新的消息:“大明与欧洲签订贸易协定,永乐币成为欧洲贸易结算货币之一”“美洲新作物在大明推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万国学堂新增欧洲、非洲学子,人数突破千人”。
“想当年,咱们哪见过这么多外国人啊!” 一个老人感慨道。
另一个老人笑着说:“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开放国门,与各国交好,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茶馆外,一个美洲土着正跟着大明工匠学习打铁,他的脸上满是认真;不远处,几个欧洲学子正跟着大明学者学习汉文,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街道上,一辆辆装满货物的马车飞驰而过,车身上印着 “福记集团”“大明皇家银行” 的字样……
这就是永乐盛世下的大明,一个世界的灯塔。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它又像一条宽阔的河流,将自己的文明与技术流向世界。在这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和谐共处,共同创造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而这,还只是开始。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亚洲联盟的不断发展,大明的开放之路会越走越宽,世界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从大明出发的船队,能抵达更远的非洲、欧洲,将大明的繁华与文明,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喜欢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永乐大帝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