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曹操在许都发布檄文,到调动诸军各部分三路讨袁,到冀州战局拉开帷幕,到并州、关中交替出现变动,到受袁绍病逝,袁谭袁尚哥俩相争,这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曹昂是一刻都没有停歇过。
紧密围绕前线供应的各项事宜,这被曹昂列为征东将军府首要大事,无论是谁都必须要全身心投入。
其次是涉及到诸策众规的诸事,对内有涉军,涉政等各项细致分属,对外有对益州的各项安排。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应对各项突发状况,如针对关中、益州、江东、交州的各项处置,如针对内部出现的灾情处置。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因为曹操开启三路讨袁的战役,曹昂顺势就将所辖诸州各地拧成一股绳,凡是在这体系之下的,无论军政等各层面,更不管是在襄阳或者地方,只要你在对应的位置上,就要将对应的事宜做好。
别说什么做不到。
要真是这样,就趁早让位。
如此高压的一种境遇下,让征东将军府的核心层,其实是有担心和顾虑的,他们怕在这期间会出现状况。
特别是那么多的开支及拨付,这对征东将军府的挑战实在太大了。
可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担心与顾虑的那些都没有出现,恰恰相反,因为在北讨袁这一战,居然使诸州各郡治下出现对应的改变。
阎象、娄圭、袁涣他们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曹昂却从没有这样想过,战争的确是巨大消耗的存在,但与之相对的,是会对后方带来一次全方位的改变。
当然前提是能够将这股势头把控好。
如果把控不好的话,这是会倾斜的。
建安八年,二月初十,这对征东将军府而言,注定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因为在这一日,曹昂以征东将军府之名,召开了一场针对各领域的会议,在这场会议之下,会将过去半年多的种种,进行一次汇总性的会议,而在此基础上,征东将军府所辖荆豫徐扬交五州之地,要明确与推行对应调整。
“拜见公子!!”
整齐划一的行礼声,在将军府正堂响起。
坐于主位的曹昂,扫视着堂内所聚众人,露出了会心的笑意,相较于将军,君侯这些称谓,在如此正式的场合,曹昂更喜欢听公子这一称谓。
这代表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诸公,诸君无需多礼。”
曹昂伸手示意,语气平和道。
“喏!”
众人轰然应诺道。
在此等场合下,典满、许仪分站两侧,如雕塑一般,就好似堂内发生的种种,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堂内众人落座之际,在一侧的曹冲、曹震、曹演等人,则表情正色的持笔等待,今日这次召开的会议,负责记录的是他们。
各司其职,都有事做。
这是如今曹昂麾下的主要态势。
“吾父领兵征讨国贼袁绍,倾覆群贼汝南袁氏一役,打到今下已半年有余,期间亦发生不少事情。”
曹昂表情正色,扫视着堂内众人,“如许都,如并州,如冀州,当然在其他州郡也出现些动乱,对此我征东将军府上下从容应对,处置得当,没有使对应影响或风波扩大,甚至影响到更多地方。”
“这离不开诸公、诸君的鼎力相助。”
“对此,某将以征东将军府之名,将期间诸公诸君,还有在各地治理或镇守的诸公诸君,所立一应功勋功绩,完整记录下来,并呈递到许都去。”
听到这话,堂内之人无不露出惊诧表情。
本以为这是汇总性的会议,却没有想到会有这等惊喜。
“还有!”
在众人思绪万千之际,曹昂继续道:“另征东将军府这边,将以五等进行划分,给对应立下功勋功绩的发放奖赏。”
“公子!!”
“公子!”
此言一出,阎象、娄圭等不少人纷纷起身,这架势就是要劝说曹昂的,哪怕他们会得到对应奖赏,可这在他们看来是不行的。
眼下在北战事还没结束,到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现在可不是发放这些的时候啊。
“诸位就不必劝了。”
曹昂不等他们将话讲出,就摆手打断了,“此事某已决定了。”
对阎象他们的心情,曹昂是能理解的。
但是该有的奖励必须要有。
这是态度问题。
要知道在今下,在征东将军府任职的属官属吏,可仍有很多奔波于各地的,这种状态持续很久了。
奖励什么的倒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叫他们感受到这种态度。
这是一种重视。
为什么每逢乱世到来时,涌现出大批的势力集团,到最后只有一个或多个笑到最后了,最根本的原因,不就是内部的人心散掉了?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在,曹昂如何会再犯?
再者言,让麾下的人,感受到改变带来的红利,也是上位者必须要具备的。
制衡是要制衡,内部没有制衡,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但是该有的红利分润,还是要有的。
不然人凭什么跟着喊打喊杀?
“下面开始吧。”
在明确了这件事后,曹昂开始聆听麾下的报告,尽管对这些改变,对应数据,相应规模,曹昂都十分了解了。
但召开这次汇总性会议,是为叫眼前这些人了解全面,等到这场会议结束后,记录的这些会以邸报的形式,发往荆豫徐扬等州去,好叫地方的那些文武皆知。
在曹操决意主动出兵讨袁后,曹昂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让麾下驱使的文武,更好的融入到曹氏这个大圈子。
这个大圈子,是以曹操为首而组建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曹操紧密展开的。
针对在曹操麾下的文武,特别是有资历,有影响的那些,其中有不少,对自己麾下驱使的文武,有不满,有想法,有排斥,曹昂是很清楚的。
这些想法,不是针对他展开的。
纯粹是他为曹氏招揽的,但在他麾下驱使的才俊,因为他崛起的太过迅猛,使得他们晋升的都太快了。
在征东将军府任职的就不说了,就以地方来论,从州刺史,到郡太守,到县令县长,这可是有不少少壮派担任的。
这还只是各级主官,属官就更不用说了。
就这还没有提特设的荆南都督,鲁肃自出任这个位置,可没少遇到各种争议,但鲁肃对此没有多说什么,一直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军队就更别提了。
一批驻防将军之中,超过七成靠上的,全都是曹昂自己招揽的,他们掌控的军队,从万余众到数万众不等。
这如何能不叫人多想呢?
更别提中低层的将校中,是有一批是从曹氏精锐中选拔的,但也有不少,是从各州招募上来的,通过战争晋升上来的。
曹昂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
无非是这样的机会,本该是属于他们的,但是却被一帮新晋群体给抢走了,有想法,有不满,这都是正常的。
所以如何将此事解决好,是曹昂必须要考虑清楚的。
不能说把什么麻烦都丢给曹操,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也不是一个继承者该有的行为。
所以曹昂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叫所有人心服口服的机会,曹操征讨袁绍,倾覆汝南袁氏的大战,就被曹昂瞄准了。
这场大战,曹昂知道自家父亲曹操,同样是带着各种目的和想法的,他也是一样的,但在曹昂看来这并不冲突啊。
他们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叫整个曹氏进一步凝聚。
那些有资历,有影响的,一个个在前线前沿做着各自该做的事,凭借着讨袁之战建立功勋功绩,以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与之相对的,是曹昂要通过这次战争,叫他麾下驱使的那帮文武,在后方做好各项保障事宜,这其中就包括出兵震慑。
黄忠他们去往武关,一待就是几个月,虽说这期间没有打仗吧,但谁敢说,有没有他们都一样?
没人敢说这个话。
眼下黄忠他们回来了,关中的局势也得以稳定了。
按着曹昂的想法,等到这次讨袁之战结束,他不奢求麾下这帮文武,在职官上有太大的晋升,但是爵位是要有一批的,其次是对应的奖赏,哪怕这个奖赏开支,曹操是名义上出,实际却需征东将军府来兜底,曹昂也是没任何意见的。
因为只有这样,不仅能叫他麾下驱使的文武,进一步融进曹氏这个大集体,关键是能叫那些有想法的,不满的,一个个都把嘴给闭上。
不利于凝聚的话,是不能挑开说的。
过去说这些,曹昂可以不挑理。
但现在不行了。
你们之中的一些人,能够在前线驰骋疆场,能够在前沿减轻对应压力,那是因为有后方在给你们兜着底,才能这样的!!
曹昂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曹氏,而不是什么南曹北曹,这点,他跟曹操的利益需求是高度一致的。
谁要是破坏这个,公然唱什么反调,那就是触碰到了底线。
就今下的形势而言,整体趋势是符合曹昂预期的,在这期间,是有大批曹氏追随者,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才能和职责。
至于那些掉队的,甚至是腐败的,曹昂会出手进行处置的。
曹昂要用一次整体性汇总,来叫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态度,与此同时,也将这些改革成果叫曹操看到。
前者重要,后者也重要。
特别是曹操在意的军改,在过去这半年多的紧张加持下,荆南将军于禁,没有辜负曹昂的期许,已彻底在荆南之地铺开了,这带来的不止是军队的改编,更使荆南诸郡的诸蛮归化取得了骄人成果!
喜欢我的父亲是曹操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我的父亲是曹操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