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俄澳四国南极联合科考队乘着俄罗斯的极地远洋科考船在玛丽伯德地边缘选择了一处海域准备停泊下锚时,此时此刻已经是一月二十五号早上的六点十九分。而在六点时,船上科考队员们就开始吃早饭了。
六点半左右,潜龙带领着中国精干科考小分队的全体队员们穿上了专业的极地防寒工作服准备上岸,和其他三国的科考人员一起踏上玛丽伯德区域进行冰川科考户外探险。
科考船舶缓缓地停泊下锚了,寒风凛冽呼啸而来,狂扫着冰地雪原。此时的玛丽伯德地,宛如一个沉睡魔咒中的白色巨人,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着,显得辽阔空旷而又神秘庄严。
随着四国联合科考队带队总领队俄罗斯优秀的极地科学家亚历山大.托维奇耶夫一声令下:
“伙伴们,我们一起出发吧。”
四国联合科考队员们除了船上留守一些人员外,其他队员们都身穿专业保暖轻便的智慧防寒装备,井然有序地下了科考船,踏上了这片神奇莫测的冰雪大地。脚下的积雪发出一阵阵错落有致的“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冰原土地亘古悠远的漫漫历史长河故事。
四国科考队人员分成了三支精干科考小分队分赴不同的地点方位展开各自的专项科考和取样。
俄罗斯的亚历山大.托维奇耶夫带领一个分队向东乘着八座乘客的极地专业抗风寒重型科考飞机艇前往科考目的地A处;中国南极科考队长潜龙带领李旭阳等两个中国队员及三个智慧极地机器人携带着无人机和澳大利亚四名队员共八个人分别乘坐两辆雪原高速防风寒极地摩托艇前往b处进行科学考察探险取样;第三支科考小分队由法中两国八个人组成前往c处科考点探险取样。
潜龙带领着队员们坐上雪地摩托艇后,说道:
“大家都准备好了吧,注意安全,按照预定路线前进。”
茫茫无垠平坦的大冰原上,两辆快速雪地智慧驾驶摩托艇按照卫星导航系统给定的高清立体3d实景地图线路向着b处冰川疾速驶去。
一路上,冰层迭伏,烈风阵阵,不一会竟然飘起了小雪花,太阳一下子隐入到灰色的云层之中…。
茫茫冰山雪原,苍远古朴,凛风刺骨,雪花狂舞,一切沉入到这场突然降临的一片灰暗的风雪氛围之中。
潜龙和科考小分队冒着飞舞的小雪,历经一个小时的广阔无垠冰原地带雪地摩托艇的长途跋涉后,潜龙他们终于来到了这处雄耸亿万年冰川所在的山脚处,再往上就是坡陡的冰山路了,雪地摩托艇已经不再适合行驶了。
潜龙带领着七个人和三个智慧极地机器人下了摩托艇,带上便携轻便而又先进的科考设备向b处冰川走去。
潜龙一边走在前面小心翼翼地探着路,一边不时地回头细心叮嘱着队员们:
“伙伴们都按着我的脚印走,注意安全,防患高处落雪。”
他的目光警惕而又仔细地扫视着四周,这里的环境复杂多变,随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突然,又是一阵更猛烈的狂风呼啸而来,卷起漫天的雪花。队员们的视线瞬间被模糊了,前行的步伐也变得艰难起来。
“不好,很快会有暴风雪来了。大家迅速找个地方躲避一下。”
潜龙大声地喊道。
队员们纷纷就近寻找掩体,有的躲在了冰山下面的岩石冰洞里,有的趴在了雪地凹处里。
很快,凛冽的狂风怒吼着啸啸而来,席卷起铺天盖的鹅毛大雪来。
漫天漫地的暴风雪整整肆虐了近半个多小时后,才逐渐平息。当队员们从避雪处出来,准备重新出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本清晰的路线已经被大雪所覆盖着,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
“看来我们迷路了。”
澳大利亚科考队的一个名叫皮埃尔的男队员皱着眉头说道。
“别担心,我们有专业全能的卫星定位系统,先确定一下我们的位置。”
澳大利亚科考队的队长珍妮冷静地说道。
经过一番调试,队员们确定了自己的位置,继续朝着目的地前进。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他们在玛丽伯德地遭遇的第一个挑战,更多的困难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
在穿越一片广阔的山地冰原时,科考队员们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冰川裂缝。裂缝深不见底,散发着阵阵寒气,让人望而生畏。
“等一会,我再看看情况,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我们得小心一点。”
潜龙蹲下身子,认真仔细地观察着裂缝四周范围内的情况。
“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一名年轻的中国科考队员小王紧张地问道
“有这个可能。这种冰川裂缝有时候会突然扩大或者发生坍塌,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安全的穿越方法。”
潜龙沉思片刻后说道。
就在队员们商量对策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咔嚓咔嚓”的声响从冰川裂缝深处传来。声音越来越近,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靠近撕裂这片冰区。
“快跑!”
潜龙大喊一声,带领着队员们迅速往回跑。他们的行动还是慢了一步。只听见一声巨响,冰川裂缝发生了坍塌,巨大的冰块从上方向下四处坠落下来。队员们惊恐地看着眼前的突然发生的一切,大家奔跑着闪躲着…,幸运的是,他们及时逃离了这片危险区域,没有一个人员伤亡。但这次意外更让他们意识到,玛丽伯德地的危险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玛丽伯德地位于南极洲的西南部,地理经纬度范围大致在南纬73°~85°与西经100°~150°之间。这一地区西起罗斯海,东至埃尔斯沃思地,是南极大陆西部的重要区域。玛丽伯德地的核心区域坐标大致为南纬80°45'和西经132°42'之间。
在海拔高度上,该地区的平均海拔为800~2000米,沿海部分有若干高峰超过3600米。玛丽伯德地的面积大约是160万平方公里,是南极洲面积最大的无主地区之一。
玛丽伯德地的地貌具有两方面独特的特征,首先,反映在山地地形上,区域内有许多山地分布,埃尔斯沃思山脉贯穿其中,文森峰是该地区的最高点,海拔高度达到了5140米。其次,还有冰盖覆盖,这里冰层的厚度达到了640米,沿海部分多为高耸的冰崖,这使得船舶难以靠近登陆。其次是存在着特殊的地质现象,冰盖下存在地热活动,热地幔柱被认为是影响冰盖变化的重要因素。这种地质特性导致冰盖在短时间内会出现显着的上升或下降现象。
在生态与环境上,玛丽伯德地因为其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冰盖下存在湖泊和水流,为研究南极冰盖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低,但仍然有一些适应极端环境的物种存在。
玛丽伯德地是南极洲最具特色的区域之一,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地质活动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区域。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午时一点多科考队员们终于来到了这个冰川深处一片相对平坦的坡地区域,阳光从云层中透射出煦暖的光芒来,满山坡熠熠生辉。这是一处非常适合休息和露营的地方。
潜龙用英文说道:
“伙伴们都辛苦啦,今天晚上我们就在这里宿营吧。大家先好好休息,吃午饭吧。”
中澳一行八个人和三个智慧极地机器人便纷纷停步驻足,放下身上携带的便携科考设备休息了。
潜龙快速地观察了这遍坡地的四周环境状况后,他拿出专用的极地压缩饼干边吃边指挥着三个智慧极地机器人,选择了一处略微平坦的避风点清除表层积雪,并挖出了一个可容纳八个人的雪窝并搭设好极地专用户外宿露抗风雪耐寒冷的仿生凝脂物帐篷。
半个小时左右,这个帐篷就迅速地搭好了,中澳两国八名队员兴高采烈地进了帐篷,各自拿出身上背包的压缩睡袋及防寒垫就席地而坐,而澳方和中方共两名女队员则在这处大帐篷中又特意设置了两个人的私密间留两个人休息。
澳大利亚的珍妮队长看到潜龙精心指挥搭建好的帐篷后,非常高兴地对潜龙说:
“沈先生,非常感谢您的周到关照!”
潜龙微笑着回复着:
“珍妮女士,这是我应该做的,愿为女士们效劳,不用客气。”
“哈哈哈…、”
他诙谐的回答立刻引起大家开心的笑声,帐篷里的气氛立刻变得活跃热闹起来,大家一起天南地北地聊起了话题…。
午饭后,在经过半个小时的短暂午休后,二点多,潜龙便带领大家一起在周边区域开展了科学考察工作。
在这里,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些裸露冰层的岩石上面琢刻的奇怪符号和图案,这些符号和图案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规律。
“这难道是远古人类文明时代所留下的遗迹吗?”
澳大利亚科考队的考古学家马克惊讶地说道。
“从这些符号的风格来看,不像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任何文明。难道在这片冰雪之下,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古老文明吗?”
珍妮疑惑地说道。
潜龙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他立刻组织队员们对这片区域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勘察和记录,并采集了一些冰层样本和冰下岩芯样本准备带回船上进行具体的科学分析检测,三个智慧极地机器人此时此刻显示出卓越的负重能力,。
经过一番初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符号和图案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能是关于玛丽伯德地的历史、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线索。这一发现让整个科考队都兴奋不已,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玛丽伯德地分布着一些冰川与山脉,冰川主要有哈尔布冰川,位于玛丽伯德地,流经锡普尔岛北部,长度大约有20公里。该冰川以波特兰州立大学的研究员命名,目前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着。
而山脉与山峰有托尼山,这是玛丽伯德地境内的一座重要山脉,包括多个高峰,其中里奇满峰是该山脉的一部分。里奇满峰位于托尼山,海拔高度为3595米,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根据测量和海军空中照片绘入地图,现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着。
玛丽伯德地的地形以山地和沿海陡峭的冰崖为主,海拔范围在800-2000米之间。这些地形特征使得该区域地理环境复杂,同时也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这里是进行地质与气候研究和冰盖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重要的区域,玛丽伯德地的冰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有重要影响。基于数值模拟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冰盖变化受到地质和气候因素的显着影响,其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成为极地研究的热点。
玛丽伯德地冰川表面粗糙度特征,科学家通过?对玛丽伯德地西部区域的研究表明,其表面粗糙度分布特征为科学界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区域的地质与气候特征。
在国际合作与未来规划上,二十一世纪开始,中国等国家在玛丽伯德地开展了多次科考活动,包括新站选址和生态研究。例如,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就计划在该地区建立第六个科考站,用于进一步研究南极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
南极玛丽伯德地以其丰富的冰川资源、复杂的地形和重要的科考价值而闻名于世。从哈尔布冰川到托尼山脉的里奇满峰,再到科学界对冰盖变化和地表粗糙度的深入研究,该地区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宝库,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区域。未来,随着更多科考活动的持续开展,玛丽伯德地的研究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喜欢走向深蓝(幻想小说)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走向深蓝(幻想小说)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