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踏···
当朱由检在全国地图上勾勒旱灾分布图时,武英殿外响起密集的脚步声。
“王中官,皇帝呢?”
以袁可立为首的内阁带着各部堂倌急匆匆赶来。
“陛下在绘制全国旱灾图,阁老稍等,咱家这就去通报。”
王承恩轻声说完,转身推开大殿门。
“皇爷,几位阁老和各部堂倌到了。”
“嗯,让他们进来吧。”
片刻后,随着一众官员迈步走入大殿,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在大殿地面上,一幅硕大的锦帛地图上,到处都是用朱砂笔勾勒出的记号。
“陛下,您这是?”
袁可立忍不住出言询问。
“哦,朕这些日子根据军机府统计的全国受灾情况,绘制了一份示意图,你们都看看吧。”
朱由检说着,起身站起,随手把朱砂笔递给王承恩。
“陛下,今年全国的旱灾极广,除了四川,福建,云南,广东四省情况尚好外,其余各省基本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干旱,特别是山西,陕西甘肃直隶,河南,山东六省,截止目前,各地降水仅有正常年份的一成,臣亲自在直隶各县查看过,以前的千里良田,几乎全部绝收!”
袁可立说着,苍老的脸上带着悲悯,眼中带着雾气。
“百姓情况如何?”朱由检声音平静的出言询问。
“民间整体情况稳定,北境六省核心旱区,所有百姓全部聚集在各县城周边,每日由县衙分发杂粮饼,杂粮粥,鱼干,罐头制品等食物,臣派出百支巡查御史深入民间探查,核心旱区的百姓至今尚未出现有饥饿而死者。”
“嗯,做的不错。”朱由检用湿毛巾擦着手上沾染的红色朱砂后,伸手从龙案上抓起一块面饼塞在嘴中嚼着。
“叫你们来,是因为干旱从明年开始将会开始缓解,而且一年比一年轻,朕在地图上标识出的三种符号,方块表示明年起,不会再出现旱区,圆圈则可能出现旱情,三角号则必定有旱情;
朕看过锦衣卫,东厂汇总的赈灾情况和各省旱区百姓的状态,没饿死人不是朝廷的功劳,而是朝廷最起码的责任和底线,诸位可不要以此得意忘形,失了本心!”
众人听到皇帝的话,顿时齐声道:“陛下圣训,臣等铭记。”
“好了,诸位爱卿不必忧虑,朕叫你们来,为两件事;
第一,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特别是北境各省,近十年频繁干旱导致地表硬化,突遇强降雨引发洪灾,一定要加强防范,全国所有河道,堤坝等水利设施该检查检查,该修整修整;
特别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趁今年干旱,河水减少,刚好趁机治理,此事由内阁牵头,组织全国各建筑局,工程局,多募集灾区青壮治理;
另外,这是朕根据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协调问题,设计出的一份南水北送方案,你们下去看看,论证如何实施。
第二件事则是关于铁路问题,这几年全国所有生产均已军队征伐为主,铁路建设也慢了许多,从明年开始,全国要以铁路建设为核心,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全力建设铁路铺设铸造,朕的要求很简单,全国各省和中南半岛之地,必须全部有铁路通行。”
朱由检说完后,众人小声的议论着。
现在的大明最近几年完全处于军政府的状态,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以军工为主。
三十万禁军和四十万守兵军团能顺利打下缅甸,暹罗,真腊和澜沧国,靠的不单单是全军将士的拼杀,还有整个大明帝国在后面夜以继日生产各类军需为支撑。
特别是钢铁制造局,这几年生产出来的钢铁几乎八成都投入军工领域。
造船局在王徵的带领下,从刚开始一年生产五至十艘钢铁战舰,到现在一年能制造出三十艘各式战舰,从海军五大舰队,到江浙,两广福建近海防卫军,在到台湾,吕宋,南越,旧港,马六甲等地方守备型海军,几乎都换装成加装蒸汽机的钢铁战舰。
原本明军淘汰下来的风机船,木制帆船,经过改造后,全部转入海粮局的运输队用来运输粮食。
“陛下,铁道部目前正在集中全力攻克中南半岛的铁路建设,受限于地形,目前已经实现南越,真腊两地通车,真腊至暹罗的铁路还需要两年左右通车,缅甸的铁路建设,最快也得五年。”
在队伍中的王永春开口说着。
朱由检放眼看去,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王永春因多年刚强度处置公务,脸色带着些许疲惫,甚至在其黑发中出现不少银丝。
“怎么会这么久?朕不是下令组建一支专门的铁道劳工团吗?难道是人手不够?”
王永春解释道:“陛下,铁路建造是个技术性较高的工程,温大人在中南各国筹集的数十万劳工大多为目不识丁之人,铁道部在接受这些人群后,大多需要进行相关教育,之后进行筛选,合格者才能编入劳工团,此事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铁路建设进程。”
听着王永春的话,朱由检快速思索着。
铁道部的劳工团目前人数确实不少,但这些大多是原中南四国百姓,铁道部为顾及朝廷对地方的治理,很少出现拿人命去堆的情况,大多数建设工地上,最起码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朱由检在心中盘算着,在这个时期,技术不算强,若想加快进度,只有拿人命去堆!自己不可能用汉人,而中南之地若想成为永久明土,自然也不能压迫太狠。
这么说下来,最为合适的就是倭国人了!
想到这,他的目光再次落在天下寰宇图上。
“铁路建设劳工一事,朕已经有想法,王爱卿,劳工问题你不需要担心,朕在一年之内,将会给你取之不尽的奴隶,到时候纵算是拿人命去填,也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把全国铁路建设速度拉到极致。”
王永春听到皇帝的话,心脏咚咚直跳。
拿人命去填?这得需要海量的人手,皇帝去哪弄这么多人?
“诸位,现在是八月中旬,距离今年结束还有四个多月,全国的赈灾问题不能松懈丝毫,从明年开始,朕会抽调大军,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各自去忙吧。”
皇帝说完后,众人行礼离去。
内阁的几位阁臣,在听到皇帝的话后,心中都有了猜测,下一步军事行动,不用想就是针对倭国!
···
随着崇祯十四年春节的到来,朱由检特意下旨,在春节当天,各地用朝廷派发下去的腌制肉类,鱼类等结合地方情况,尽可能的包饺子分发给灾民食用。
年后,二月初。
西靖城,此时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大明服饰的汉人在街头来往。
这原本是缅甸王城阿瓦,在明军彻底平复缅甸境内残余反抗势力后,温体仁上奏朝廷,经皇帝批准,改名为西靖府。
宣抚司衙署。
从缅甸北部赶回的秦良玉来到大堂内。
“贞素,陛下密旨,要你点齐禁军各部,在吕宋集结。”
“好。”
秦良玉接过温体仁手中的密函,快速查看后,答应下来。
十日后。
分散在中南半岛各地剿匪的禁军各部陆续收到集结的军令后,开始朝着提前定下的港口行军。
四月中旬。
吕宋总督府。
众多禁军将领汇集在大堂内落座。
李若涟的身影从后堂走出。
一众在看到是李若涟后,全都紧张起来。
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能让其亲自出现,足以说明事情的重要性。
“皇上旨意!”
李若涟站定后,目光扫过众人,开口说着,从背上严密的包裹中取出一道圣旨。
“大明皇帝令!自朕嗣位以来,藩属倭国···数次袭边,甚至公然支持建奴对抗朝廷大军,此举乃谋逆叛国之罪!擢陆军之禁军各部,海军驻南洋四大舰队抽其二,挥师北上,征讨倭国!问罪倭王!···”
“臣等遵旨!”
秦良玉等一众禁军将领起身齐声回应后,李若涟把手中旨意高举起来,展示给众人查阅。
三日后。
在吕宋休整后的禁军和海军开始行动。
一艘艘庞大的运兵船从马尼拉港启航,开始朝着琉球进发。
···
琉球,那霸港。
率先抵达的是孙国桢率领的第一,第二海军舰队。
宣抚使左懋第和守兵总兵齐泉,海防军副总兵吴之秀等人在码头迎接。
“孙军门,一路辛苦。”
左懋第大步上前打招呼。
孙国桢回礼后,几人来到那霸城宣抚司衙署。
“左大人,陛下命海军和禁军攻倭,倭国相关的资料可搜集到位?”
“军门,这位是沙岭,担任宣抚司府兵千户,他自小在倭国长大,对倭国事务很熟悉,攻倭之事,由他作为您的向导。”
“末将见过将军。”沙岭对着左懋第行军礼。
“将军,倭国内部的情况和我国战国时期的形势有些类似,德川幕府手握倭国天皇,号令国内诸藩主···”
在三刻钟的时间里,沙岭把倭国的情况,十分详细的说给孙国桢。
“呵呵,海外弹丸小国,当真是卑劣顽贱。”
“将军,自两年前,朝廷发国书斥责倭王后,这两年的倭人很老实,并没有过激举动,但根据末将在倭国的眼线汇报,德川家光在得知萨摩藩侵扰我朝后,主动邀请藩主岛津家久密谈,之后以萨摩藩为主的地方势力打消了袭扰我朝,向幕府施压的行径;
还有,最近两年,在琉球附近海域出现一支实力强劲的海盗,他们以十艘小型福船为主力,配合海沧船,鹰船等小型战船,疯狂围堵打劫倭国的商船,从今年初开始,倭人的船队白天都不敢出海。”
“呵呵···”
孙国桢听到沙岭提到的海盗团伙,忍不住笑出声。
他作为大明海军第一人,自然是知道这伙人的身份。
“沙千户,你继续探查倭国情况,等禁军各部抵达后,我军在开始进攻。”
沙岭听着孙国桢的话,点头道:“好,九月前东海常刮大风,我军可在九至十一月开战。”
···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八月底。
三十万禁军在一支支船队的运送下先后抵达琉球。
崇祯十四年九月初五。
在琉球集结的大量明军展开对倭国的进攻。
孙国桢和谢隆仪分别率领第一,第二舰队出动。
第一舰队负责突袭倭国唯一外贸港长崎,第二舰队突袭仙台藩。
同时早已在江户城潜伏多时的暗卫力士用速射炮发射地狱火燃烧弹攻击幕府中枢,幕府一众核心人物死伤惨重,最后,暗卫力士在焚毁天守阁后,制造“天罚灭德川”舆论。
随后,曹文诏带领第二,第三,和十六军,组成野战军团负责东线,沿中山道一路横推。
秦良玉率领剩下禁军分五路扫荡九州!
所有明军在进攻的同时,暗卫配合散布“降明不杀令”:主动开城投降的大名可保留20%领地。
萨摩藩为主的地方大名得到明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满是惊恐的起联军十万,急行军至江户城,准备和明军决战。
最终,藩主岛津家久站在江户城的墙头上看到漫天火雨覆盖半个天空!
炮弹组成的天幕直接把十万联军打崩。
十一月底。
明军占据倭国全国。
秦良玉组建临时军政府管制倭国。
十二月中旬。
随着大明皇帝圣旨再次降下。
三十万明军在倭国疯狂征集十五岁以上的青壮,编入奴隶营,由吴之秀部的海防军带领朝廷派来的船队至送南越入铁道部奴隶营。
随后,明军紧接着开启焚经书、改姓氏、绝文字,彻底消灭倭国文化基础。
崇祯十五年三月。
朱由检在下旨意,组建东瀛宣抚司。
内阁抽调国内官员,从朝鲜登船,在毛文龙部的护送下进入江户城。
次月。
随着一则倭国有数不清的金银矿脉消息在大明内部扩散。
民间无数百姓,商社,商行开始涌入倭国。
在短短一年之间,倭国各地出现几十座汉人聚集城池。
两年后,崇祯十七年。
弥散全国的大旱灾已经消退。
全国南北开始恢复正常降雨。
万物开始复苏,长江黄河带着滚滚波涛奔流入海。
六月,随着全国粮食大丰收的消息传入武英殿。
神经紧绷数年的朱由检终是送了一口气。
月底,百科学院传来喜讯!
经过多年研究,以方以智为首的电力司完成电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并制造出第一部有线电话和电池。
崇祯二十年。
大明帝国的人口迎来大爆发。
全国经过详细的户籍统算后,人口超过三亿人!
随后,朱由检下旨对赤南大陆(澳),东极大陆(新)展开新一轮的占地淘金政策。
接下来数年之中,无数汉人开始从大明南下,经略南洋密集的岛国和赤南大陆,东极大陆。
崇祯二十六年。
百科学院,电力司宣布研发出以电力为手段可以传播讯息消息的电报机。
随后,电报机经过数次改良发展,成功得以应用在明军中。
崇祯三十年。
拥有超过千艘钢铁战舰和百万雄兵的明军,在皇帝一道圣旨命令下,正式开启全球征战。
陆军兵分三路,曹文诏率领西征军团朝西而去。
李定国率领塞北骑兵军团一路北上。
黄得功率领定南军团,横扫南洋无数小国后,兵出缅甸宣抚司,横推印度莫卧儿帝国。
孙国桢带领海军数百海军舰队,渡过马六甲海峡。
横推欧罗巴诸国在印度沿海建立的无数据点。
一年后。
当海军和陆军在英吉利海峡会师后。
欧罗巴大陆刚从鼠疫横行的五十年黑暗时代中缓过来。
时隔两百年,大明的日月军旗再次出现在欧罗巴时,直接让所有欧罗巴大陆贵族老爷震惊住了。
谁都没想到,原本已经衰落的大明帝国,非但没有亡国,反而极端强盛。
当大明的海军和陆军出现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在明军火器的质问下,为何要在新大陆屠杀汉人侨民,占据新大陆时,这个一向在欧罗巴诸国以强势着称的国王直接吓死在王位上。
崇祯三十八年春节前夕。
欧罗巴大陆诸国集体签署《大明通商条约》的国书送入京城。
朱由检爽朗的大笑在双眼的皱纹间散开,曾经的少年天子已经两鬓斑白。
崇祯三十九年。
大明皇帝在下圣旨,明军大举进入北大陆和南大路,剿灭侵占两地的欧罗巴流贼。
经过三年苦战,南北两处新大陆上的欧罗巴流贼被清剿一空。
崇祯四十一年。
一则开发新大陆,扩大汉人族群的圣旨在遍布全国的广播,电台中传开。
整个大明帝国瞬间沸腾。
无数汉人,驾驶着最新式的蒸汽机钢铁大船驰骋在大洋之中。
两年后。
北大陆广督府宣告成立,将会募集百万汉民,在五年内建立起十八座巨城!
南大陆广督府同时发出召集汉民的公文,所有来南大陆定居者,可得千顷良田五年免税权!
崇祯五十三年。
百科学院汇报喜讯,第一架可承载两人飞行的螺旋式飞机横空出世!
苍老的朱由检下令加大投入研制各式飞机,并组建大明空军,以延续明军保家卫国,灭除鞑虏之志!
崇祯五十六年。
大明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帝国。
五十七年初。
从云南边境一胥吏做起,在多年间调任中南半岛,东瀛宣抚司,赤南大陆,东极大陆,新南大陆广督府,新北大陆广督府等地官职的朱慈烺凭借累积的军功和战绩升任大明兵部侍郎!
当朱由检下旨召开大朝会的旨意由锦衣卫传达后。
一个个在京的官员齐刷刷的在皇极门广场集合。
“诸位爱卿!朕年迈体衰,已无力主理朝政,从今日起,大皇子朱慈烺沉稳仁厚···今立为太子,监理国事。”
朱由检苍老的声音在广播中响起。
此时的他脸上布满老年斑,佝偻的身躯坐在龙椅上,引来无数人的狂热注视。
崇祯五十八年。
朱由检下诏,立朱慈烺为新皇,自领太上皇,居于深宫,不问朝政。
崇祯六十五年,朱由检在仁寿宫溘然长逝。
消息传出!举国悲戚!
在内阁和军机府商议后;
定朱由检谥号为:启天立极圣武寰宇广运肇基成命仁孝睿文襄烈皇帝!
全书完!
【说实话,结尾有些仓促,没有达到众多书友的预期,小作者十分抱歉,同时心中也很欠疚,本来是想多写点其他的方面,例如征战,科技什么的,但这几天,一个网文界前辈提醒我,其实这本书写到七月份,已经到顶,再强行写下去就不礼貌了,虽然成绩很差,但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读者。
这是小作者来番番的第一本历史文,历时一年多点,跌跌撞撞勉强走到今天,想想也是,偶然的相遇,也会偶然的分别。
其实写到后期时,小作者心中越发低沉愤懑,螨清误我华夏三百年,原本像南北大陆,袋鼠大陆,奶牛大陆都应该是我华夏之物,可惜···
不闲扯太多了,小作者第一次写大长篇,确实发现自己太多的问题,本书完结后,小作者要下去沉淀一段时间,提升自我水平,我们下本书再见。
另外,谢谢诸多粉丝书友宝子送的礼物,和无数书友对小作者的支持鼓励,小作者会加强学习,提高笔力,用更好的作品呈送给大家。】
《阻碍大明中兴,国丈也砍,朕说的》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阻碍大明中兴,国丈也砍,朕说的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阻碍大明中兴,国丈也砍,朕说的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