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8章 途议分封谋改革,少年初窥朝堂深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关羽、张飞、诸葛亮、杨再兴等人料理完黄忠后事,便准备启程赶赴江东,再转道前往临淄前线。临行前,蒋琬与关索已在成都城门等候,受命留镇益州;刘谌母子亦赶来送行,与杨再兴有过一番低语嘱托。众人一番话别后,便迎着晨光踏上行程,而蜀地的安稳重担,已落在了蒋琬与关索肩头。

众人启程未远,诸葛亮眉宇间却已凝起一丝沉郁。方才一瞥的画面犹在眼前——刘谌母子与杨再兴低声交谈的场景,让他莫名地心绪不宁。

身旁的黄月英瞧出他神色异样,柔声问道:“夫君这是怎么了?莫非是在忧心前路?”

诸葛亮闻言,伸手握住妻子的手轻轻拍了拍,唇边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倒也不全是。临行仓促间,将益州诸事尽数托付给公琰,为夫终究有些放心不下啊!你也知道,蜀地乃我大汉根基所系,实在容不得半点差池。”

说罢,他目光掠过黄月英身旁正襟危坐的诸葛瞻,心底不觉泛起一声轻叹:这孩子勤勉是够的,眉宇间却总缺了几分外放的锋芒,将来如何扛得起大汉与家族的千钧重担?

黄月英见他眉间忧色未散,忙把诸葛瞻拉到身前,笑着打趣道:“夫君还不知道吧?前番你离成都那阵子,瞻儿可是片刻都不敢懈怠呢!如今《孙子》整篇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了。来,瞻儿,坐到你父亲身侧去,让他好好考较考较,瞧瞧我儿的长进。”

“母亲,我……”诸葛瞻脸上腾地泛起一层红晕,双手不自觉地绞着衣襟,眼神有些闪躲,不敢直视诸葛亮。

片刻后,他偷眼瞥了父亲一眼,见诸葛亮正望着自己,慌忙又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我……我怕记错了,惹父亲生气。”

话虽如此,嘴角却悄悄抿起一丝期待,藏在袖中的手早已攥紧,暗暗在心里默背着《孙子》的开篇字句,只盼着能在父亲面前小露一手。

黄月英见此情景,忙悄悄给诸葛亮递了个眼色。

诸葛亮顿时心领神会,嘴角勉强牵起一抹笑意,温声说道:“瞻儿,在为父面前不必这般拘谨,叫你坐便坐吧。吾今日也不考你兵书策略,只问问你对大汉数百年来郡国并行制的见解。瞻儿,你只管直言,不必怕说错。”

诸葛瞻听了这话,微微侧身,向黄月英投去探寻的目光。待看到母亲眼中满是鼓励的神色,他这才鼓起几分勇气,点了点头应道:“是,父亲。”

说罢,他在诸葛亮身侧缓缓落座,略一斟酌才开口道:“父亲,孩儿以为,我大汉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原是既设郡县由中央直接统辖,又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因其封地称‘国’,规模又与郡相当,故常合称为‘郡国’。”

“这般制度不仅兼顾了中央集权与宗室屏藩,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因诸侯王在封国内握有一定军政与财政之权,这一制度后来也成了曹魏、东吴分封制的根基。”

“虽说曹丕、孙权分封郡王时,依自身需求做了些调整——譬如曹魏对宗室郡王的权力限制更严些,但核心仍是‘分封宗室或功臣于某地,给予封地与一定自治权’的模式,究其本质,仍是对大汉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罢了。”

诸葛亮听罢,微微点头道:“不错,分析得倒还算透彻,继续说下去。”

诸葛瞻见父亲颔首认同,眼中顿时亮起神采,脸上掠过一丝难掩的激动,声调也扬了几分:“孩儿以为,曹魏与东吴对宗室或功臣的分封,虽说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内里却藏着明显的弊端:

其一,易使地方权柄过重,威胁中央集权。譬如曹叡后期,宗室郡王虽受钳制,地方藩王却仍可能凭手中资源与中央相抗;至于东吴,宗室诸王更是曾多次卷入内乱,这也使得孙权在位后期,对朝堂的掌控之力大幅减弱。

其二,财政负担愈显沉重。分封需划分土地、人口予郡王,这便直接导致中央财政收入缩减。况且,郡王为维系自身势力,往往会加重封地百姓赋税,进而引发民生困顿,间接动摇统治根基。

其三,加剧宗室争斗。郡王之间为争权夺利、抢占地盘,极易滋生内斗。就像东吴的‘二宫之争’,牵涉多位宗室郡王,终致朝局分裂、国力亏耗。

其四,弱化中央对地方的管控。郡王在封地内握有相对独立的治理权,中央难以直接干预其事务,极易造成政令阻滞、地方与中央相抗的局面,尤其到了后期,这类矛盾只会愈发尖锐。”

诸葛亮听罢,抚须而笑:“瞻儿说得不差,条理也算分明。只是方才言语间,缘何独独漏了我朝?再者,你既已点出这许多弊端,可有应对的改革之法?”

话音刚落,诸葛瞻便摇了摇头道:“孩儿才疏学浅,哪有什么应对之策?至于我朝的分封制……其实与曹魏、东吴并无二致。眼下虽说尚未显露出大的差错,可那些潜藏的隐患,想来也与他们……”

不等诸葛瞻说完,黄月英已笑着接过话茬:“夫君,好端端的怎突然考较起瞻儿分封制来?莫不是……”

话未说完,诸葛亮已抬手轻止她的话语:“嗯,是时候该动一动了。只是,此事牵涉甚广,行事起来,怕是阻力重重啊。”

说罢,他便不再多言,径自闭目沉思起来。这般纠结了一夜,直到次日用过朝食,诸葛亮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将此事告知众人,以便先争取到关羽、张飞、杨再兴三人的支持。

毕竟,这三人皆是先帝遗旨所定,又经刘禅在迁都大典上亲封的异姓郡王。诸葛亮既已决意改革分封制,便自然绕不开他们。与其届时让刘禅左右为难,不如趁此时机开诚布公说个明白。

打定主意的诸葛亮,将目光投向了李彦,沉声道:“李老,吾有些事要与云长他们三人商议。烦请您带着随行士卒退至五十步外戒备——此事干系重大,需得避人耳目才行。还请切莫见怪!”

李彦闻言,虽不知要议何事,却也晓得其中轻重,当即起身招呼士卒退至五十步外,自己则亲自守在最外围,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不敢有丝毫懈怠。

黄月英见此情景,正欲带着诸葛瞻避开,却被诸葛亮出声叫住:“夫人,你与瞻儿且留下吧。有些事,瞻儿日后终究要面对、要处置,今日便让他在旁看着,好生学学。早一日明白朝堂深浅,将来也能少走些弯路。”

话落,诸葛亮便不再留意母子二人,转而看向关羽三人。他先是将目光落在杨再兴身上,试探着问道:“振武,昨日蜀王母子与你交谈,除了送行,可还有别的言语?吾瞧他们言谈间,似有未尽之意啊!”

杨再兴本就无意隐瞒,见诸葛亮问起,便将昨日情形和盘托出:“也无甚特别的。李贵人主要是怕谌儿年幼,在蜀地行事会有不妥之处,日后若是有流言传到长安,让我在朝中多帮衬着说几句公道话罢了。除此之外,还特意提了太子殿下聪慧仁厚,他们绝无半点非分之想。”

诸葛亮听罢,便借着这话头,将心中所思所虑和盘托出:“哦?那便最好。不过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分封制需及早改革。蜀王母子尚且这般谨慎,可见郡王身份早已成了众矢之的。”

“如今我朝虽稳,可宗室与功臣郡王已渐渐遍布各地,权力过盛终究是个隐患。正如瞻儿昨日所言,那些弊端迟早会显露出来。与其等出事了再设法补救,不如主动着手调整。”

三人听罢,各自沉吟了片刻。关羽率先开口,声如洪钟:“孔明所虑极是。我等虽受封郡王,却从未将封地视作私产,一心只在为国效力。可天下人并非都能如此,若真有野心之辈借封地自重,后果不堪设想。吾支持你。”

张飞紧跟着点头,粗声应和:“二哥说得在理!俺老张对那封地本就没多大兴致,只要有酒喝、有仗打便够了!改革分封制若是真能使大汉安稳,俺举双手赞成!”

杨再兴亦正色表态:“我虽年轻,却也知晓不少地方割据势力,借着郡国之势站稳脚跟的先例。若我朝郡王皆存此心,天下必乱。我也支持司徒改革,具体该如何施行,还请司徒示下。”(提问:最典型的例子是谁?)

杨再兴话音刚落,关羽便急切追问:“振武所言极是!不知孔明打算如何改革这郡王分封制?总不能一刀切地收回封地,那样怕是要激起动荡。”

诸葛亮闻言,忙从怀中取出一卷纸——正是昨夜草拟的章程,递向三人道:“吾已初步拟了三条:其一,收回郡王对封地的军政大权,地方军队统归中央调遣,郡守则由朝廷直接任命。

其二,保留郡王的俸禄与部分封地收益,但封地内的赋税征管权须交回朝中。

其三,宗室郡王可入朝参政,异姓郡王有功者能入中枢任职,将他们的精力引向朝堂,而非专注于地方。”

众人听罢,又与诸葛亮一同补充了几处关键。关羽提出需设过渡期,让郡王们有足够时间适应新规;张飞建议对主动配合改革者给予额外赏赐,以彰嘉奖之意;杨再兴则认为可先从他们三人入手,待形成范例后再推及宗室。

一番商议后,众人将章程打磨完善,才暂且将此事压下,只待抵达临淄,再与刘禅细细禀明。毕竟改革之事非同小可,需得刘禅首肯,方能正式推行。

诸葛瞻在旁听得心头剧震,他虽年少,却也明白这几条章程意味着什么,只觉得父亲与三位伯父所议之事,比《孙子》中的兵法还要复杂凶险,额上不知不觉沁出了一层薄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正是:途议分封谋变革,众人同心商良策。少年初悟朝堂险,前路漫漫待开拓。

《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