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一在大唐周报传开,百姓们惊讶。
世家们愤怒,士族们觉得是胡闹。
纷纷在朝堂之上弹劾李承乾。
“陛下,绝对不能让太子在如此胡闹下去了。”王珪面露担忧道:“太子殿下这什么三大纪律,有事同百姓商量,难道日后我们这些大臣们,做什么之前,还要去询问百姓的意见吗?”
“就是啊,陛下。”
崔以玄也出列,痛心疾首的道:“难道我们这些大臣要和百姓打成一片吗?这难道不是勾结吗?”
“还有平等态度对待百姓,难道有刁民,当地县衙都要好好的去商量吗?”
“陛下啊,这太子殿下简直是胡闹啊。”
“臣请求陛下三思啊。”
。。。。。。
满朝文武,三分之一的官员都在控诉李承乾的三大纪律和八项规定。
认为这极其的不合理。
官员怎么可能和百姓打成一片?
而且做什么事去询问百姓,百姓懂什么?
他们懂朝政吗?
若是百姓懂朝政的话,要他们这些官员干什么?
李世民有些头疼,揉了揉太阳穴,看向了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
发现他们并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似乎有些认同这些人 所说,李承乾做的不是很对。
可如今李承乾不在长安城,有什么事也要等他回来再说,李世民实在是解释不了,只能起身道:“此事等太子回来再说,退朝。”
“退朝。”张阿难心领神会的高喊道。
文武百官拿李世民也没办法,那就拖吧。
总有拖不了的时候。
李世民心烦意躁,没心思批复奏折,只能去立政殿,找长孙皇后。
一路上还询问道:“太子没有送信回来吗?”
大唐周报都将此事刊登出来了,难道李承乾就没有什么要跟自己解释一下的吗?
这让李世民有些怒了。
开拓也要知道其中的用意吧?
张阿难闻言,缓缓摇头道:“没有。”
“哼。”
冷哼一声,李世民便已经来到了立政殿外。
走进去,发现长孙皇后正在看着大唐周报。
“恭迎陛下。”长孙皇后见此,立即放下大唐周报起身行礼。
李世民抿着唇走向主位坐下, 看着案几上的大唐周报内容,眉头微蹙:“观音婢起来吧,这事你知道了?”
自然说的是三大纪律,八项规定。
闻言的长孙皇后看了眼大唐周报,颔首道:“是的,臣妾觉得承乾这孩子长大了,这三大纪律,八项规定很不错。”
“哦?”李世民挑了挑眉。
满朝文武都不赞同,怎么到长孙皇后这儿,却说不错。
他很想听听理由:“观音婢,你说说怎么不错了?”
长孙皇后微勾唇角道:“陛下这三大纪律就很不错,从前大唐攻占城池,发生不少的劫掠之事。名义上是不允许的,可为了将士们能够勇猛杀敌,陛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陛下难道就不想长久统治打下的江山吗?既然要统治,那肯定是希望百姓能够融入大唐,认可大唐。”
“抢杀劫掠后,百姓们哪怕表面信服大唐,可内心终究是不认可大唐。只有为百姓办正事,让百姓活的比以前好,那才是真正的认可陛下和大唐,不是吗?”
这么一说,李世民觉得很有道理:“接着说。”
看李世民接受了这个理由,长孙皇后紧接着道:“在说这八项规定,实则就是军队中实施,军队要是做到了三大纪律,八项规定,那么大唐的军队就是铁军,有铁的纪律。”
“广传天下美名,往大了说让他国百姓羡慕,巴不得成为大唐百姓呢。往小了说,大唐军队所到之处,都能够受到百姓爱戴 ,未来作战,也会更加的勇猛无敌,不是吗?”
“这......”李世民眼前一亮。
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也对了,今日上朝,那些朝臣一直在说太子的不是。
说什么官员怎么可能和百姓打成一片。
若这只是给军队的,那就说得通了。
大唐军队和百姓打成一片,有问题和百姓商量。
受到百姓爱戴,肯定会解决更多的麻烦。
他也早就想解决攻占城池后的抢杀劫掠,可屡禁不止。
倒不如让李承乾这逆子想办法,好好的政治军纪倒是不错的选择。
“观音婢,说得好,说得好啊。”李世民高兴的起身,对张阿难道:“去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议事。”
回过头,想起什么,他对长孙皇后笑道:“观音婢,今日朕就不在这儿用膳了,还有事要处理。”
“陛下为国事日益操劳,臣妾随时都有空陪陛下用膳,不必担忧。”长孙皇后笑靥如花道。
“好好好。”李世民转身离开了。
简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而就在李世民离开后,红秀给长孙皇后沏上一杯茶道:“皇后殿下,您刚才是在帮太子殿下说话吗?”
如此一问,倒不是奇怪为什么会帮太子说话。
而是长孙皇后刚才的话,太过偏袒了,而且都是自己的猜想,并未得到证实。
若是日后太子不是这个意思,陛下会不会怪罪?
长孙皇后微笑了一下,端起茶抿了一口,不甚在意道:“知子莫若母,承乾是本宫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不帮着他说话,帮着谁说话?再说了以前或许本宫不知道承乾想做的事,但如今本宫知道了,自然是要帮他。”
“本宫相信,承乾日后必定能成为千古一帝,名留青史。”
不得不说,当一个母亲夸赞自己儿子的时候,那是毫不掩饰,就如同现在的长孙皇后。
而且刚才她那番话很有引导的意味。
朝堂上之事,她也不是深处东宫什么都不知道。
别的事,她或许没兴趣,但事关李承乾,长孙皇后总是格外的关注。
所以世家和士族弹劾李承乾的事,李世民刚宣布下朝的时候,长孙皇后就已经知道了。
一直想着对策,等待着李世民的到来。
甘露殿。
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侯君集等武将都对视了一眼,等待着李世民的到来。
他们大概猜到了陛下叫他们来的事。
恐怕就是为了早朝一事。
而李世民从立政殿离开后,折返去了一趟自己的收藏阁。
这里面藏着他所有喜爱的东西,平日里打扫都需要有人监视。
特别是李承乾给他的蒸汽船,被李世民藏在了暗格之中,除了张阿难,无人知晓这个暗格。
看着蒸汽船,张阿难瞪大了眼。
不太明白,怎么好端端的陛下要把这东西拿出来。
等李世民双手亲自托举着蒸汽船走进立政殿的时候,杜如晦、房玄龄等人异口同声的行礼道:“拜见陛下。”
眼神瞥见了李世民手中的东西,一时间没认出来是什么。
还以为是陛下新得的什么物件。
李世民小心翼翼将蒸汽船放在了龙案之上,这才挥手让张阿难下去准备。
“都起来吧。”
“谢陛下。”众人起身,看见龙案之上的船。
嗯,有些怪异。
看着怎么像是铁做的。
而且船帆呢?
没有船帆,难道是用桨?
可也没见到桨啊。
李世民看着众人的视线,没有去解释,而是直接对李靖问道:“药师,太子的三大纪律,八项规定,你怎么看?”
众人都已经正题来了,也没有心思去管什么船不船了。
而李靖被点名,自然是向前一步,拱手道:“臣以为,太子殿下的想法很好,但不太适用于如今的官员体系。”
想法太过超前反而会得不偿失。
引起很大的麻烦。
大唐需要的安稳,或许过个几十年,等太子殿下的计划都完成了,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可以实施。
但,现在不行。
哪怕是李承乾的老师,李靖也是这么公事公办的说道。
要说大公无私,李靖算是朝堂中的一股清流,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从未想过功高震主。
唯独被贴身太子党标签,那也是李承乾开出的条件实在是太诱惑了。
这才上了当。
反应过来也迟了,也只能是将计就计了。
李世民对李靖的话,倒是认同。包括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是有这样的想法。
现在的大唐不太适合。
可李世民却笑了笑,道:“若是这三大纪律和八项规定,专门用于军队呢?又当如何?”
“这......”不得不说,谁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就连李靖一时间都愣住了。
若这事是李靖提出来的,那么大家第一想法就是用于军中似乎不错。
可李承乾是太子,太子伸手去军队,是一种忌讳。
所以众人自然而然就把这三大纪律,八项规定套在了朝堂之上,完全忘记了李承乾如今身处在军中。
简单的过了一下脑子,李靖瞬间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也能够看懂李承乾为什么直接公布在了大唐周报之上。
“回禀陛下,若是用于军中,自然是好。整顿军纪,是很有必要的,臣认为合适。”李靖拱手道。
就连房玄龄都好奇上前一步:“陛下的意思是,太子说的这个只是用于军中,不是用于朝堂?”
“怎么,不可以吗?”李世民眉头微蹙。
对这种疑问非常的不喜。
难道自己说的还不够明白吗?
“没有。”房玄龄立即拱手,生怕惹恼了李世民。
李世民紧接着又看向了长孙无忌道:“辅机,你是太子舅父,也是一路跟朕打天下的肱骨之臣,你来说说,大唐的军纪如何?”
忽然被点名,长孙无忌硬着头皮站出来道:“大唐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停停停。”李世民无语的瞪了眼长孙无忌,直接点名道:“你就说大唐军队武德以来,大小战役劫掠过多少城池?抢过多少百姓?”
额......
这问题,谁敢说?
众人看着长孙无忌,而后者却是紧张的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话来。
说一场就得罪几个人。
若是全说了,满朝文武,还不得罪完?
特别是武将们,瞪着牛眼看着长孙无忌,意思就好像是:长孙无忌,你要敢说,俺保证锤不死你。
民风彪悍的大唐,就算长孙无忌这个皇帝的大舅哥被揍了,恐怕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为长孙无忌背后阴人的手段,让武将们畏惧,可真的触及利益了,那可不管你阴不阴,直接打才是男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李世民也知道这事不太好说,挥挥手道:“算了,大唐军队,十之八九都有劫掠一事,以往的朕也不想去追究,但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下去,这次正好太子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规定,那么练兵的时候,就要时刻让将士们记在心里。”
“其中缘由朕也不想多说,稍后兵部发一张告示,解释一下这三大纪律,八项规定,此事就这么定了。”
“至于朝堂上的事,朕不予追究,但日后还有人拿此事做文章,朕定不轻饶。”
王霸之气展露,让在场的人都意识到了陛下是认真的。
“陛下英明。”众人异口同声拱手道。
喜欢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