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文也是眼前一亮,立刻让人尝试用鱼皮胶、猪血、甚至鸡蛋清混合泥土砂石制作测试板。
叶瑾见自己好像又“帮了忙”,高兴地笑了,注意力很快又被旁边那些咔哒作响的连杆模型吸引了过去。
然而,关于“泥马甲”的测试依旧进展缓慢。即使加入了更好的粘合剂,其防御力依旧无法与铁甲相比,且重量不轻。
突破口来自一个意外的方向。一名曾被派往北疆、因伤退役后加入兵械院担任护卫的老兵,在看了那些测试后,犹豫地找到叶明。
“大人…小的当年在边军时,曾听斥候兄弟说过一桩奇事。”老兵回忆道,“说狄人有些部落,会在寒冬时节,用一种特殊的、冻得硬邦邦的皮子给马披上,箭矢难透…但开春就化了。不知…不知和这‘怪甲’有无关系?”
冻硬的皮子?叶明脑中仿佛有闪电划过!寒冷!北地苦寒!狄人的“怪甲”或许并非某种单一材料,而是利用了北地的低温环境!某种在常温下或许普通,但在低温下会变得极其坚硬的复合材料?
“立刻挖一个地窖,用冰降温!模拟北地严寒环境!”叶明急令,“将所有测试样品,尤其是那些胶泥混合板,放入冰窖中冷冻后再测试!”
当那些在常温下看似普通的胶泥板在冰窖中被冻透后取出,工匠们惊讶地发现,其硬度大大增加!刀砍上去只能留下白痕,箭矢射击也难以穿透!虽然依旧比不上精良铁甲,但其重量轻、成本低的优势顿时显现出来!而且一旦离开低温环境,又会逐渐恢复,便于保养!
“原来如此!”叶明恍然大悟。狄人并非有了多高超的技术,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天时地利!这种“季节性”的装备,在秋冬季节的北疆,足以对我军造成巨大威胁!
“立刻模拟北疆低温,测试各种材料在冻硬后的性能!寻找最佳配比!”叶明下令,“同时,研制能破此甲的重箭和破甲兵器!”
新的方向确定,攻关再次加速。
而叶瑾,则终于在她那架小织机上,取得了一点小小的“突破”。她受那些连杆模型的启发,用丝线和细竹片,做了一个极其简陋的“综合提拉装置”,虽然只能实现最简单的上下交替,且需要她手动辅助,但比起完全手动,已经省力了不少。她兴奋地拿着自己织出的一小段虽然依旧歪扭却“半自动”完成的布条,跑去向母亲和三哥炫耀。
李婉清看着女儿手上的墨迹和划痕,又是心疼又是骄傲。叶明则拿着那粗糙的布条和更粗糙的小装置,笑着鼓励:“瑾儿真厉害!这就是机械的雏形!继续努力,说不定以后真能造出自己动的织机呢!”
技术的探索,有时源于战场的需求,有时则始于孩童的好奇。
而在北方,战争的阴云愈发浓重,一场真正的大战,似乎已不可避免。
兵械院必须在这场风暴来临前,准备好足以克敌制胜的利器。
随后的几天,北疆的寒风似乎提前吹到了京城,带着硝烟与铁锈的气息。
叶秋的第二封急报措辞更为严峻:狄人大军已完成集结,兵锋直指朔风城,其先锋骑兵皆覆那种冻硬后的“泥壳甲”,寻常箭矢难伤,冲击力极强。
边军野战不利,已退守城垣,依仗惊雷弩与破阵钟苦苦支撑,但弩箭消耗惊人,恐难持久。
信中最后几近恳求:“…新弩重箭,万望速发!朔风城存亡,系于弟手!”
压力如山崩海啸般向叶明压来。兵械院上下如同最精密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疯狂运转。
金相坊内,新式水锤轰鸣不休,沉重地锻打着为破甲而特制的三棱透甲锥箭簇,以及试图用于新弩的更强韧的弩臂钢材。
炉火日夜不息,匠人们轮班作业,眼眶深陷,却目光灼灼。
“再加一把劲!边关的兄弟等着咱们的箭呢!”王铁锤嘶哑的吼声在巨大的锻打声中依旧清晰。
机巧坊则全力优化着弩臂结构,以承受更强鱼胶带来的巨大张力,并加快弩箭的组装速度。
流水线上,工匠们动作快得几乎出现了残影。
格物组的冰窖里,不断测试着各种冻土复合材料的性能极限,寻找其脆弱点,为前线提供应对之法。
叶明几乎住在了兵械院,协调各方,处理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和物料调配。他清瘦了许多,但眼神却如淬火的钢,冷冽而坚定。
然而,技术的突破并非仅有热血就能达成。
用于新弩的超级弩臂对材料的要求极高,现有的惊雷铁配方经过多次改进,强度已近极限,难以满足要求。
金相坊的老师傅们尝试了多种新的合金配比,不是太脆就是强度提升有限。
“大人,不是我等不尽心,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老师傅捧着一段淬火后依旧未能达到理想性能的钢坯,满脸无奈。
叶明默然。他知道,材料学的进步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或许…该从结构上再想想办法?
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叶瑾却再次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小丫头对织机的痴迷有增无减。
那日她又蹲在自己的小织机前,对着那简陋的、只能简单提拉综片的连杆装置发呆。
她尝试用手同时模拟提综、投梭、打纬的动作,发现极其别扭,很难用一个摇柄完成。
“要是有…有好几根杆子,像走路一样,你一下我一下…”她喃喃自语,无意识地从旁边拿过几个叶明书房里的玉石镇纸(长短不一),在桌上摆弄起来。
她将长短短的镇纸当作不同的“连杆”,尝试着如何摆动一根,能带动其他几根依次做出不同的动作。
她摆弄了半天,不得要领,有些气馁地用手一推,几根镇纸哗啦散开。
其中两根较长的镇纸恰好以一个角度搭在一起,她的手无意中压住其中一根的末端,另一根的头却翘了起来。
“咦?”叶瑾眼睛一亮,似乎发现了什么。她又尝试着摆动那根被压住的镇纸,发现另一根镇纸会以一种放大的幅度摆动起来!
她玩心大起,又找来丝线,试着将几根镇纸在不同位置连接起来,摆动一根,观察其他镇纸的运动。
她不懂什么杠杆原理、运动轨迹,全凭孩子的直觉和反复试错。
终于,她用一个简单的偏心轮(她称之为“歪歪轮”)作为动力输入,通过两根长度不一的木棍连杆,居然成功地让一个小木片(代表综片)做出了先提升后停顿再下降的动作!虽然粗糙无比,但这正是织机提综所需的基本运动模式!
“天宝哥!快来看!”叶瑾兴奋地大叫。
李天宝跑进来,看着那堆乱七八糟的木头丝线,不明所以:“小姐,这又是啥?”
“你看你看!”叶瑾卖力地摇动着“歪歪轮”,那小木片便一上一下地动起来,“它自己动了!像嬷嬷织布提综那样!”
李天宝看了半天,总算明白过来,也觉得有趣:“嘿!真能动!小姐真聪明!”
叶瑾得意洋洋,宝贝似的捧着她那堆“破烂”,跑去格物组找宋应文:“宋先生!你看!我的织机胳膊!”
宋应文起初并没在意,以为又是小孩子的玩具。
喜欢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