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71章 星火之愿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叶瑾那番“拼木块”式的算法思路,虽显稚嫩,却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在格物院内部引发了深刻的触动。

林文博备受鼓舞,整日埋首于将这种“分层析之、化繁为简”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试图整理出一套更适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用算学方法。

他甚至破天荒地主动邀请了几名传习所中思维活跃的年轻学子,包括石柱在内,加入他的“算学研讨组”,共同探讨。

叶明敏锐地意识到,叶瑾身上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聪慧,更是一种未被传统框架束缚的、源于生活与实践的原始创造力。

这种能力,恰恰是格物院未来持续创新所急需的。

然而,现行的“技艺传习所”主要面向有一定基础的青少年,选拔标准也更侧重于动手能力和现有知识的掌握,对于如何系统性地激发和培养这种“童蒙”时期的创造力,尚属空白。

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在他心中逐渐清晰——他要创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格物学院”,不仅仅传授已知的技术和原理,更要成为一个孕育新思想、探索未知的摇篮。

这所学院,将面向更年轻的蒙童,吸收像叶瑾这样具有潜力的苗子,从小培养其观察、思考、动手和创造的习惯。

他将这个想法与宋应文、林文博商议。

“三少爷此愿,宏大而深远!”宋应文首先表示赞同,“蒙以养正,圣功也。若能使童子自幼便习格物之理,明辨思之趣,则未来之工匠、大家,或可辈出!”

林文博更是激动:“正当如此!算学、格物,皆需幼功!若待其思维定型,再行灌输,事倍功半矣!老夫愿将余生精力,倾注于此蒙学之事!”

有了两位核心先生的支持,叶明开始着手规划。

他设想中的“格物学院”,将分为蒙学部与进学部。蒙学部招收六至十岁孩童,不设严格出身门槛,以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动手实践为主,课程涵盖自然认知、简易算学游戏、基础机械原理模型拼装等。

进学部则衔接“技艺传习所”,进行更系统的专业学习。

然而,创办一所前所未有的新式学院,面临的困难远超格物院和传习所。

资金、场地、师资、尤其是如何取得官方认可并应对必然随之而来的舆论压力,都是横亘在前的难题。

叶明决定分步实施。他首先利用格物院自身的结余,在院内划出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开设一个非正式的“格物蒙学堂”,规模极小。

首批只招收十名左右的院内工匠子弟和经过严格考察的、如叶瑾这般有强烈兴趣和天赋的孩童,由林文博和宋应文亲自授课,算是试点中的试点。

与此同时,他再次借助太子的力量。在一次陪同皇帝观摩水力磨坊运转时,太子李君泽看似无意地提及:“父皇,儿臣观这格物之器,巧思妙想皆源于人对万物之理的好奇与探究。

可惜如今蒙学,多以背诵经义为主,恐难以启发此类心智。

叶明似有意办一蒙学,专于引导童子观察万物,习练巧思,倒是一件新鲜事。”

皇帝闻言,不置可否,只是淡淡说了句:“叶明总是能弄出些新花样。且看他能办成何等模样吧。”

没有明确反对,在叶明看来,便是默许。他立刻行动起来。“格物蒙学堂”的筹备紧锣密鼓地展开。

叶瑾自然是第一个“学生”,她兴奋地参与布置教室,将自己心爱的齿轮模型、小风车等都贡献了出来,俨然一副小主人的模样。

消息传出,再次在京城引起议论。赞赏者认为这是开启民智的善举;保守者则嗤之以鼻,认为“玩物丧志”,从小不读圣贤书而去摆弄木工泥瓦,不成体统。

一些与叶家不睦的勋贵,更是暗中嘲笑叶明“异想天开”,“要把好好的孩子都教成匠户”。

面对这些,叶明一笑置之。他知道,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争议。他只需要将这件事做好,做出成效。

蒙学堂开课的第一天,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十来个穿着干净布衣、眼神中带着好奇与些许胆怯的孩童,以及满怀热情又略带紧张的林文博和宋应文。

叶明也亲自到场,他没有讲话,只是和孩子们一起,听林文博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影子为什么会变长变短”,看宋应文用一个小小的虹吸管演示“水往高处流”的奇妙现象。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不时发出惊呼和提问。

叶瑾坐在其中,更是如鱼得水,不仅积极回答问题,还常常能提出让两位老先生都需思索片刻的“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而充满生机。

看着这小小的课堂,叶明仿佛看到了无数未来的工匠大师、算学大家、乃至探索自然奥秘的学者,正从这里迈出第一步。

这星星之火,此刻虽微,却孕育着照亮未来的无限可能。

他的“田”,在产出实用器物的同时,终于开始播种真正决定未来的种子——人的思想与创造力。

这条路,或许比推广技术更为漫长,也更为艰难,但他坚信,这才是格物院,乃至这个帝国,真正走向强大的根基。他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

喜欢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