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哀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2章 大会进行时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就在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之际,秦臻起身,稳步走上高台。

他环视一周,然后朗声道:“诸位,我大秦以法治国,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如今乱世,唯有以法为纲,方能定天下之乱,止百姓之苦。”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一片哗然,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法家学子们纷纷面露赞同之色,有的不住点头,有的小声附和,认为法治确实是乱世中稳定社会的有效手段,能让国家迅速走上正轨;

但场内绝大多数人,或是皱眉沉思,或是面露不满,都对他的看法提出质疑。

认为过于强调法律,会忽视人性的本善,会压抑人性,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信任。

一时间,各种观点激烈碰撞,争论声不绝于耳。

此时,一位儒家老者率先发难,高声反驳:“此言差矣,法虽能治人,却不能治心。古往今来,唯有仁义,方能感化人心,使天下归心。

诸位且看,秦国一味强调以法治国,律法条文细密严苛,刑罚手段冷酷无情。百姓在繁重的劳役与严苛的律法下,苦不堪言。

这般治国之道,只重刑威,不顾民生,怎可称正道?”

面对儒家老者的质疑,秦臻微微一笑,回应道:“老先生,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秦臻双手背后,踱步于高台之上,掷地有声:“当今之世,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唯有秉持法治之道,以严明律法整肃纲纪,方可安邦定国。

秦国之法,虽严却公正,赏罚分明。

有功者必赏,激励民众奋勇向前;有罪者必罚,震慑奸邪不敢妄动。

也正因如此,秦国方能在这乱世中迅速崛起,成为一方强国。

如今,秦国之盛势日隆,国基愈固,百姓亦渐享承平之福,如今,俱呈安稳之象。

不妨细想,若无律法约束,人心私欲横流,强者肆意欺凌弱者,天下岂不更乱?

老先生,仁义之说固然美好,然乱世之中,人心惶惶,朝不保夕。若无律法约束,仁义道德恐怕也只能是空谈罢了。

试问,若无律法,何来秩序?若无秩序,百姓何以安居乐业?仁义又该从何谈起?”

听闻此言,儒家老者面色微微一变,嘴唇开合,却一时语塞,难以反驳。

就在这时,台下的孔慎从人群中缓缓站起。

台下众人见此,原本嘈杂的议论声瞬间小了下去,目光纷纷聚焦于他。

与秦臻几年前的记忆相比,孔慎的变化着实不小。

岁月在他脸上悄然留下痕迹,神色间成熟了些许,往昔光洁的下巴,如今也蓄起了胡须,透着几分历经世事的沧桑。

他身着儒服,手持玉笏,待站定之后,他环视四周,然后缓缓开口道:“以礼义教化民众,此乃正道也。

秦国弃仁义而重刑罚,以暴制暴,如此做法,恐失民心。

严刑峻法之下,百姓虽惧,却难生敬服之心,长久以往,社稷根基不稳。”

他微微皱眉,言辞间对秦国现行律法的批判毫不掩饰。

“当今天下,乱象丛生,唯有重拾周礼,以仁治国,用仁德滋养百姓,使百姓归心,方能使天下太平,重现大同之世。”说到此处,孔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抬手将玉笏微微举起,似在向众人昭示这治国之理。

他的言论,引得儒家众人纷纷点头赞同,人群中响起阵阵低声附和。

有人小声议论:“孔先生所言极是,正是此理。”

然而,秦臻听了这话,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望着孔慎,只见他的模样虽然较几年前稍有变化,但其眼中对道义的执着,言辞间对教化的激情,与七年前相比,竟未曾有丝毫削减。

七年前,秦臻尚在邯郸之地,彼时的孔慎在与人交谈时,便将仁义道德、教化之道奉为圭臬,言辞间满是热忱,仿佛这世间唯有此道可解万民之困、可兴邦国之运。

少顷,秦臻的目光坦然地直视孔慎:“早在几年前,我便曾与先生提及此事。

如今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仁义之说听起来固然美好,可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却难以迅速见效。

百姓在战火中四处逃亡,居无定所,常常食不果腹。

当下,他们心底最为渴盼的,是生活能重归安宁,有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居所,有足以饱腹的食物。

秦国之法,赏耕战,严惩奸佞,使得民众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国家日益强盛。

只有国家强大,方能结束这连年战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听到这番言论,孔慎微微皱眉,轻捋胡须。

稍作思忖后,他反驳道:“刑罚只能使人畏惧,却不能使人向善。

秦国以法为纲,短期内虽能强军富国,但律法过于严苛,难免会让民众心生不满与畏惧,长此以往,必定会损伤民心。民心若不能凝聚,又何谈建立万世之基?

儒家所倡导的仁政,以道德来感化民众,使他们从心底认可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唯有如此,方能实现长治久安,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秦臻闻听此言,神色依旧从容不迫,而后快速开口回应:“孔先生所阐述之观点,实乃关乎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其间利害得失,容不得半点马虎,不得不详加探讨。

秦国律法虽严,却绝非不顾民生疾苦,肆意妄为。

法之制定,旨在规范行为,维持秩序,确保农有其田、工有其业、商有其道。

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并无贵贱之分。上至权贵,下至黎庶,皆受其约束。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公平公正,何来伤民之心?

且说道德教化,秦国亦非忽视。

大秦在推行法治的同时,亦鼓励民众向善,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准则。

法治为表,德治为里,表里相辅相成。

当民众在律法的保障下,生活日益富足,得以安居乐业,内心安稳之时,自然便会更加容易接受道德的滋养与熏陶。

此二者协同并举,相互促进,此乃秦国长治久安之道。”

喜欢大秦哀歌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秦哀歌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