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秦臻再次将目光投向校场,望着校场上奔腾的铁流与飞驰的箭影,听着二人的承诺,点了点头。
此刻,校场上呐喊声与金铁交鸣之声,在暮色降临前反而愈发激昂澎湃,仿佛预示着新一轮更艰苦、更贴近实战、更关乎生死的磨砺,即将在这片被群山守护的谷地中,轰轰烈烈地展开。
他知道,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海量的时间与汗水,但方向已然无比清晰。
这支融合了最厚重防御与最迅捷攻击的新锐力量,其锋芒,终将在这即将到来的大争之世中,为大秦斩开一条无上之路。
沉默片刻,秦臻收回目光,嘴角微扬,朗声道:“好。王兄、老胡,放手去做便是。所需匠材、赏格、精粮,报于我便可,工尉府,必倾尽全力,保障供给。
大秦的未来,就在吾等手中,在这汗与铁淬炼的营盘之中。”
此刻,夕阳的余晖,为训练场镀上一层金边。
夕阳沉向山脊,巨大的阴影开始笼罩山谷,但训练场上,那象征力量与速度的咆哮,却愈发震撼起来。
.........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褐衣草履、风尘仆仆的萧何,终是凭着一双脚板,踏过了千山万水,来到了函谷关下。
初六在暗中给予他的钱财颇为丰厚,足够他雇佣舒适的马车,甚至带上随从,一路安稳地抵达咸阳。
然而,萧何却并未如此选择。
他恪守本心,未曾迷失于乱世的浮华,而是如秦臻所期许的那般,沉下心去体察民情,砥砺学问。
他仅凭一双脚板,跋山涉水先从楚国丰邑出发,甚至特意绕道北上先去魏国,又在韩国境内盘桓数日。
其目的,便是要亲眼看看他国治下的民生究竟如何,且细细观察两国的民生百态。
一路所见,触目惊心。
魏国大梁城外,大片良田荒芜,杂草丛生,饿殍偶现于野;韩国新郑街头,权贵车马招摇过市,而市井小民面有菜色,眼神麻木。
所见所闻,与他熟悉的楚国并无二致:
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乱世常态。
贵族豪奢无度,府邸巍峨,宴饮昼夜不息;而乡野田畴间,满是面黄肌瘦的农人,被沉重的赋税压弯了脊梁,村落凋敝,愁云惨雾笼罩着无数家庭。
底层黎庶挣扎于苛政与战乱的夹缝之中,生命脆如草芥,生计朝不保夕。
这景象,让萧何心头愈发沉重,也更加印证了秦臻在百家大会上对六国弊病的论断。
然而,当他的脚步终于踏上秦国疆域,眼前景象倏然一变,一股截然不同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脚下的道路宽阔平坦,可容数车并行,不再是六国常见的泥泞小径。
驿站井然,穿着统一号服的驿卒策马往来传递文书,秩序井然。
田畴阡陌纵横,时令已近秋收,田野里金浪翻滚,粟穗饱满低垂,黍稷飘香。
田间劳作的农夫,尽管汗流浃背,粗布衣衫打着补丁,但脸上却洋溢着一种在六国罕见的、发自内心的期盼与干劲。
萧何走近一片正在收割的田地,听见两个老汉交谈:“兄长,今年收成瞧着更好啊。”
“是啊!上回里正公示了,增产一石,奖半石粟,家里小子们干劲足着呢。”
不远处,一名身着皂隶服饰的小吏正在仔细丈量田地,大声宣导:“县令有令,秋收务须颗粒归仓。公田私粟,皆有定数。勤勉者增爵一级,惰怠者罚徭一年。”
农夫们纷纷应和,无人抱怨,反而加快了手脚。
这一幕,让萧何看得真切。
他深刻体会到秦法是如何精准地渗透到田间地头最微末的耕作环节,公私田亩界限分明,奖惩有度,让农夫清楚地知道付出与收获的直接关联。
里坊之间,少见游手好闲之徒。
乡塾中,传来孩童稚嫩却认真的诵读之声隐约可闻:“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正直......”
更难得的是,路上所见,亭长、里正虽法令严明,亦循规蹈矩,未见横征暴敛之态。百姓见之,多是恭敬行礼,眼神中透露出对秩序的敬畏和对安定生活的满足。
秩序、安定、勤勉,这是秦国给萧何最直观的感受。
所见所闻,果然与秦臻当日在百家大会上宣扬的秦国景象,严丝合缝。
“法令行,而耕者有其田,工者尽其巧,士者效其忠......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萧何一路行来,心中反复咀嚼着秦臻在百家大会上的话,他望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此刻亲眼所见,字字句句皆化作眼前的实景。
他伫立良久,心中震撼,不禁喟然长叹:“秦先生所言,字字珠玑,诚不欺我!观今日之天下,唯此秦法,可为拨乱反正、救民水火之良方。
其效在于‘定分止争’,‘强本抑末’,竟至于斯。”
秦国黎庶脸上那份由内而外的安稳与希望之光,是他在楚、魏、韩的土地上从未捕捉到的。
带着这份震撼与愈发坚定的信念,萧何终于抵达了象征着秦国门户的函谷关。
关城高耸,秦旗猎猎,铁甲士卒持戈肃立,气势森严。
关前人流攒动,商旅、士子、游侠混杂一处,皆需排队等候勘验通关。
萧何取出那份早已被汗水浸染得有些磨损的路引文书,排在队伍中,准备通关。
就在他排队等候时,身旁一位年纪与他相仿、约莫十一二岁的束发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少年身着青色细麻布衣,虽沾风尘,但整洁利落,眉宇间那股超越年龄的聪慧与从容气度,绝非寻常子弟。
他手中也持着路引,亦在观察着周遭,神情自若地打量着这天下雄关。
“这位义士,也是入秦?”
少年见萧何目光投来,主动拱手,声音清朗悦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见此,萧何拱手还礼:“正是。在下萧何,自楚国丰邑而来。观义士风姿俊朗,气质不俗,亦是入秦?不知尊姓大名?”
少年展颜一笑,再次拱手:“原来是同乡!在下甘罗,自楚国下蔡而来。正是要往咸阳去。萧兄亦是去咸阳?”
喜欢大秦哀歌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秦哀歌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