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草原星辉映初心,华夏薪火照非途
夜风卷着草原的湿气,裹着金合欢淡淡的甜香,漫过中埃职业技术学校的红砖墙。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操场上,将李渊、苏瑶和一双儿女的身影拉得很长——李阳正蹲在草坪上,给刚认识的非洲少年马哈茂德演示手机里的机械图纸;李悦则坐在石凳上,手把手教当地女孩阿米娜叠纸鹤,纸鹤翅膀上用阿拉伯语写着“友谊”,稚嫩的字迹被灯光映得格外清晰。
“爸,马哈茂德说他想跟着您学汽修,以后开一家自己的修理厂,让村里的人不用再跑几十公里修拖拉机。”李阳跑过来,额角还沾着草屑,眼里满是兴奋,“他还说要把中文学好,以后去中国看长城!”
李渊笑着揉了揉儿子的头发,目光望向教学楼三楼的实训室——那里还亮着灯,几名埃及教师正围着中方捐赠的汽车发动机,争论着零件拆装的步骤。三个月前,他带着中车集团的技术团队来到这片草原,本是为了完成中埃合作的职业教育项目,却没想到,这趟旅程会让“工作”二字,多了这么多温热的分量。
苏瑶走过来,递上一杯热奶茶,指尖碰了碰李渊的手背:“刚跟学校的埃及校长哈立德通了电话,他说附近几个村子的村长都来打听招生的事,还有牧民想把孩子送来学电工,说以后能给家里装太阳能,不用再靠煤油灯照明。”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笑意,“哈立德还说,咱们带来的‘订单式培养’方案,埃及的汽车制造厂已经同意了,明年第一批毕业生就能直接去厂里实习。”
李渊接过奶茶,暖意顺着杯壁传到掌心。他想起刚到这里的那天,草原上刮着沙尘暴,学校的教室还是毛坯房,操场堆满建材,当地村民看着他们的眼神里,有期待,也有怀疑——有人觉得中国人只是来“完成任务”,有人担心这些“外来的技术”不适合非洲的土地。
“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带学生去草原上修灌溉设备吗?”苏瑶忽然开口,眼底泛起温柔的笑意,“那天老牧民哈桑的水井泵坏了,地里的玉米快干死了,他急得直掉眼泪。李阳和学生们蹲在井边修了三个小时,机油溅得满身都是,最后水泵转起来的时候,哈桑非要拉着咱们去他家喝甜茶,还杀了自己养的羊。”
李渊当然记得。那天傍晚,哈桑家的土坯房里,炉火映着满屋子人的笑脸,埃及大饼裹着羊肉的香气,混着汉语、阿拉伯语和夹杂着手势的交流声,成了他脑海里最鲜活的画面。也是那天,他忽然明白,技术输出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教与学”,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传递——你把真心捧出去,人家就会把信任交回来。
“爸,妈,你们快来看!”李悦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小姑娘举着一只刚叠好的纸鹤,纸鹤翅膀上贴着一片金合欢花瓣,“阿米娜说,这片花瓣能带来好运,咱们把它挂在教室的窗户上,让每个来上学的孩子都能看到!”
一家人走到教学楼前,李阳搬来梯子,李悦小心翼翼地把纸鹤挂在二楼的窗沿上。夜风拂过,纸鹤带着花瓣轻轻晃动,暖黄的灯光透过翅膀的缝隙,在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星星。
“李校长,还没休息啊?”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是中方技术团队的工程师老王,手里提着一个工具箱,“刚才实训室的车床有点异响,我去检查一下,明天还要给学生上实操课呢。”
“辛苦你了,老王。”李渊拍了拍他的肩膀,“要不要喝杯奶茶?苏瑶刚煮的。”
“不了不了,忙完再说。”老王摆了摆手,脚步匆匆地走进教学楼,背影很快消失在灯光里。李渊望着他的方向,心里满是感慨——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电工老张帮当地村民改装了太阳能路灯,让村里的夜路第一次亮了起来;焊工小赵收了两个埃及徒弟,手把手教他们焊接工艺,现在徒弟已经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工件;就连做饭的刘师傅,都学会了做埃及风味的抓饭,每次开饭,食堂里都挤满了学生和老师。
“爸,你看那边!”李阳指着草原的方向,远处的夜空下,隐约能看到几点微弱的光,正朝着学校的方向移动,“好像是牧民的车,这么晚了,他们来做什么?”
没过多久,三辆皮卡车停在了学校门口,车灯熄灭后,十几个身影从车上下来,为首的是老牧民哈桑,手里还抱着一只羊皮袋。
“李校长!苏老师!”哈桑快步走过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我们……我们给孩子们送点东西。”他打开羊皮袋,里面是新鲜的羊奶和烤得金黄的埃及大饼,还有几串用红绳串着的玛瑙珠子,“这是我们草原上的玛瑙,送给孩子们,祝他们好好学西,以后成为有本事的人!”
苏瑶连忙接过羊皮袋,眼眶有些发热:“哈桑大叔,太谢谢您了,您这么晚跑过来,还带这么多东西。”
“应该的,应该的。”哈桑摆了摆手,目光望向教学楼的灯光,语气里满是感激,“以前我们草原上的孩子,只能放牛放羊,现在有了这所学校,他们能学技术,能有未来,都是你们的功劳。我们没有什么好东西,这点心意,你们一定要收下。”
几个牧民也跟着上前,有的递上自家晒的干果,有的拿出手工编织的草席,嘴里说着不同的语言,却都带着同样真诚的笑容。李阳和李悦忙着接过东西,把它们放进教学楼的储物间,孩子们的笑声在夜里格外清脆。
等牧民们离开后,操场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夜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和教学楼里偶尔传来的器械碰撞声。李渊一家人坐在石凳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
“还记得咱们来之前,李阳还担心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说怕吃不上中餐,怕语言不通。”苏瑶笑着看向儿子,“现在倒好,你跟马哈茂德混得比谁都熟,连阿拉伯语的脏话都学会了。”
李阳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那不是跟他闹着玩嘛,再说了,这里多好啊,大家都很热情,马哈茂德还带我去草原上骑马,教我认草药,比在城里有意思多了。”
“我也喜欢这里。”李悦抱着苏瑶的胳膊,声音软软的,“阿米娜说,等她学会了中文,就跟我一起写一封信,寄给中国的小朋友,告诉他们非洲有多美,告诉他们我们是好朋友。”
李渊看着儿女的笑脸,又望向教学楼的灯光,忽然觉得,这趟非洲之旅,早已超越了“工作任务”的范畴。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希望;他们收获的不仅是项目的进展,更是跨越国界的友谊。那些深夜里一起解决的技术难题,那些草原上一起分享的美食,那些用手势和笑容搭建的沟通桥梁,都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
“明天还要给学生上发动机拆装课,早点休息吧。”李渊站起身,牵起苏瑶的手,李阳和李悦跟在身后,一家人的身影在灯光下缓缓走向宿舍。夜风依旧吹拂着草原,金合欢的香气愈发浓郁,教学楼的灯光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了草原的夜晚,也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
回到宿舍,苏瑶整理着白天收到的牧民送来的礼物,李阳在电脑上修改明天要给学生用的课件,李悦则趴在桌子上,继续叠着纸鹤,打算明天送给更多的埃及小朋友。李渊坐在窗边,打开手机,翻看着项目启动以来的照片——有第一次和埃及校长握手的场景,有学生们第一次成功启动汽车发动机的欢呼,有一家人在草原上看日落的温馨,还有村民们围着太阳能路灯欢笑的瞬间。
他点开朋友圈,写下一段话:“草原的夜,有星光,有花香,有孩子们的笑声,还有跨越国界的温暖。我们带着技术而来,却收获了比技术更珍贵的东西——信任与友谊。华夏的薪火,在这里点亮了希望;中埃的桥梁,在这里愈发坚固。这趟旅程,注定难忘;这份责任,我们会永远铭记。”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窗外的夜风又吹了进来,带着草原的气息,也带着未来的期许。李渊知道,这趟非洲职场之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还会带着更多的技术和真诚,走向更远的地方,让华夏的智慧在异国他乡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友谊的桥梁,连接起更多的心灵,永远坚固,永远畅通。
夜色渐深,中埃职业技术学校的灯光依旧明亮,像一颗镶嵌在草原上的明珠,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想,也守护着一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李渊一家人的身影,在灯光下渐渐安静下来,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最温暖的印记——那是关于责任、关于友谊、关于梦想的印记,会随着草远的风,吹向更远的地方,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一段永远难忘的人生旅程。
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兵王归回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