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日常养生常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 以食为药,养生命之春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黄帝内经·素问》

这寥寥数语,穿越两千余年的时光尘埃,依然闪耀着中华饮食养生哲学的不灭光芒。当现代人沉迷于五花八门的保健品与合成药片时,我们的祖先早已在朴素的一餐一饭中,发现了维系健康的终极奥秘——以食代药。这并非简单的“吃好喝好”,而是基于对自然万物、人体脏腑、阴阳五行的深刻洞察,建立起一套以食物性味归经为核心,以调和阴阳、补益精气为目标的精密生命调节系统。

中医食疗的精髓,在于将食物视为具有特定能量属性(寒、热、温、凉)与作用方向(归经)的天然药物。每一口食物入口,都在悄然参与着身体内环境的宏大平衡工程。这种智慧,超越了单纯的营养供给,直抵生命和谐运转的核心。本章将带您深入这一古老而常新的智慧宝库,揭示其三大核心原则、食材四性五味的奥秘,并以现代科学之光,验证这穿越时空的养生真谛。

一、 食疗的三大基石:原则铸就健康之路

食疗绝非随意进补,而是在严谨原则指导下,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健康干预。三大原则如同导航明灯,指引我们安全有效地运用食物力量。

1. 辨证施膳:一人一方,食亦有道

核心精髓: 这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在饮食领域的核心体现。其核心在于精准识别个体当前的体质状态(证型),再据此选择相应性味功效的食物进行调理。绝非“万人一方”,更非“什么好就吃什么”。

常见体质与食养方向:

气虚体质(乏力、气短、易感冒): 宜食甘温益气之品。如粳米、山药、莲子、红枣、牛肉、鸡肉。避免耗气生冷的苦寒食物,如苦瓜、空心菜、绿茶(过量)。

血虚体质(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宜食养血滋阴之物。如龙眼肉、桑葚、猪肝、鸭血、菠菜、黑芝麻、枸杞子。避免辛辣燥热伤阴之品,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

阳虚体质(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宜食温阳散寒之品。如生姜、羊肉、韭菜、核桃、桂皮、虾。忌食生冷寒凉,如冷饮、螃蟹、西瓜、绿豆(过量)。

阴虚体质(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银耳、百合、梨、荸荠、鸭肉、豆腐、黑豆。忌食温燥辛辣,如羊肉、辣椒、榴莲、肉桂。

痰湿体质(体胖、胸闷、痰多、口黏): 宜食健脾化痰、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白萝卜、陈皮、荷叶、鲫鱼。忌食肥甘厚味、生冷甜腻,如肥肉、奶油、甜点、冷饮。

实热体质(面红目赤、口苦口臭、便秘尿黄):宜食清热泻火之品。如绿豆、苦瓜、黄瓜、芹菜、金银花茶、绿茶。忌食温热辛辣,如羊肉、狗肉、辣椒、酒、荔枝。

案例点睛: 同为“上火”,一位是实热体质的青壮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可饮绿豆汤、吃苦瓜;而另一位是阴虚火旺的老年人(舌红少苔、脉细数),则需用银耳羹、百合粥滋阴降火。若混淆施膳,效果适得其反。

2. 三因制宜:天时、地利、人和的饮食艺术

因时制宜:顺天时而食

春(生发):肝气旺盛。宜食辛甘发散、疏肝理气之品助阳气生发。如:韭菜、春笋、香椿、荠菜、葱、姜、枸杞叶。略减酸味(酸主收敛)。

夏(暑湿): 心火当令。宜食清淡、清热解暑、利湿之品。如:绿豆、冬瓜、荷叶、西瓜、黄瓜、苦瓜、莲子心(少量)。忌过度寒凉直伤脾阳。

长夏(湿盛):脾胃易困。宜食健脾化湿、芳香醒脾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陈皮、藿香、生姜。忌滋腻碍湿。

秋(燥气):肺气主令。宜食滋阴润燥、生津润肺之品。如:梨、百合、银耳、莲藕、芝麻、蜂蜜、杏仁。忌辛燥伤津。

冬(闭藏): 肾气主令。宜食温补、滋养肾精之品。如:羊肉、核桃、栗子、黑豆、黑芝麻、枸杞子、桂圆肉。忌生冷耗阳。

因地制宜:依水土而养

东南沿海湿热: 饮食偏清淡,多利湿清热之品(如汤羹、鱼虾、瓜果),少用燥热助湿之物(如辣椒、肥肉)。

西北高原寒冷干燥:饮食偏温热滋润,常用牛羊肉、乳制品、根茎类蔬菜(如土豆、萝卜)及温热调料(如花椒、姜、蒜),以御寒固表。

西南多湿瘴:喜食辛辣(如花椒、辣椒)、发酵物(如酸菜、豆豉)、药食同源香料(如草果、砂仁),以化湿散寒、辟秽解毒。

因人制宜:量体而裁衣

年龄: 小儿“脾常不足”,宜易消化、营养均衡,忌生冷滋腻;老人脏腑功能衰退,宜温软清淡、补肾健脾;青壮年根据体质调整。

性别: 女性经、孕、产、乳期,需侧重补血养阴、调理气血(如经期后喝红糖姜枣茶,孕期注意健脾安胎食物)。

职业劳逸:脑力劳动者耗伤心血,宜增补益心脾食物(如莲子、龙眼);体力劳动者耗气伤筋,宜增补气养肝强筋食物(如牛肉、蹄筋、枸杞)。

特殊状态:如病后初愈、术后恢复期,饮食更需循序渐进,由流质到半流质再到普食,注重扶助正气(脾胃之气)。

3. 饮食有节:平衡之道,过犹不及

定量:“食饮有节”首重节制总量。暴饮暴食最伤脾胃,《内经》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提倡“七分饱”,给脾胃留运化空间。避免长期过食某一类食物(如肥甘厚味、生冷)。

定时: 规律进餐是保养脾胃的关键。饥饱无度、三餐不定会扰乱脾胃运化节奏,导致功能紊乱。

搭配均衡:回归《素问》根本:“五谷为养(主食提供能量),五果为助(水果助消化通便),五畜为益(肉类补益精血,但需适量),五菜为充(蔬菜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充盈肠胃)”。强调主食的基础地位,荤素搭配,种类多样,避免偏嗜。

寒温适中: 食物温度不宜过烫或过冷。过烫灼伤口腔食道黏膜;过冷直伤脾胃阳气,导致寒凝气滞。

情绪平和:“食不言”的古训,强调进食时需专注、情绪稳定。“怒后勿食,食后勿怒”,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脾胃消化吸收。

实践箴言:懂得“吃”是本能,懂得“不吃”和“如何吃”才是智慧。饮食有节,是维持身体内在平衡最简单却最易被忽视的法则。

二、 食材四性五味:自然赋予的疗愈密码

食物的力量,深藏在其独特的“性”与“味”之中。四性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解食物功效、指导食疗应用的基石。

1. 四性:食物的能量属性

寒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烦的作用。代表食材: 绿豆、西瓜、苦瓜、藕、荸荠、海带、螃蟹、绿茶。**适用:实热证、阴虚内热证(如高热烦渴、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便秘尿黄)。

禁忌: 脾胃虚寒、阳虚怕冷者慎用或忌用。

凉性: 作用较寒性温和,同样能清热,但更侧重生津润燥。代表食材: 黄瓜、冬瓜、丝瓜、芹菜、莴笋、梨、香蕉、小米、鸭肉、菊花。**适用:** 轻度热证、燥热证(如微热口干、皮肤干燥、小便短黄)。禁忌:同寒性,但相对禁忌稍小。

温性: 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代表食材: 生姜、葱、蒜、韭菜、荔枝、桃子、羊肉、鸡肉、鳝鱼、桂圆、红茶。适用:寒证、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风寒感冒、关节冷痛)。禁忌:实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

热性: 作用较温性更峻烈,温阳散寒力量更强。代表食材: 辣椒、花椒、胡椒、肉桂、干姜、榴莲、狗肉。适用: 严重的寒证(如寒邪直中脏腑)。禁忌: 热性体质、实热证、阴虚证、孕妇慎用或忌用。

平性: 性质平和,寒热之性不明显,作用缓和,适应性广。代表食材: 粳米、玉米、红薯、黄豆、黑豆、南瓜、山药、莲子、花生、猪肉、鸡蛋、牛奶、大多数菌菇类。适用: 日常养生保健,各种体质均可适量食用,是膳食结构中的主体。

核心要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利用食物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去纠正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食疗平衡术的关键

2. 五味:食物滋味的能量地图与脏腑通道

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解表(如生姜、葱白治风寒感冒)、行气活血(如陈皮、玫瑰花理气解郁)、温中开胃(如胡椒、茴香)的作用。归经:主要入肺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也入脾、胃、肝经。代表食材: 姜、葱、蒜、辣椒、花椒、薄荷、紫苏、香菜。注意:过食辛味易耗气伤阴,助生内热。

甘味: 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气血(如红枣、山药)、健脾和中(如粳米、蜂蜜)、缓急止痛(如饴糖)、调和药性(使食物或药物作用缓和)的作用。**归经:主要入脾、胃经(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入肺经。代表食材: 大多数谷物(米、麦)、根茎类(红薯、芋头)、枣、蜂蜜、甘蔗、枸杞子、甘草。注意:过食甘味(尤其精制糖、甜腻食物)易助湿生痰、壅滞脾胃,导致肥胖、血糖问题(“甘令人中满”)。

酸味(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如乌梅、石榴皮止泻)、生津止渴(如山楂、柠檬)、开胃消食(如醋、山楂助消化)的作用。涩味作用类似酸味,但更侧重固涩。归经:主要入肝经(肝主疏泄,酸味可调节其疏泄功能),也入脾、肺经。代表食材: 醋、山楂、乌梅、柠檬、番茄、石榴、猕猴桃、覆盆子。注意:过食酸味易收敛过度,阻滞气机,损伤脾胃。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如苦瓜、莲子心)、燥湿(如苦杏仁、橘皮)、通泄大便(如大黄)、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归经:主要入心经(心主火),也入肝、胆、肺、胃、大肠经。代表食材:苦瓜、苦菊、莴笋叶、莲子心、绿茶、咖啡(少量)、杏仁(微苦)。注意:过食苦味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泻。

咸味: 能下、能软。具有软坚散结(如海带、紫菜消瘿瘤)、泻下通便(如芒硝)、滋补肾精(如海参、淡菜)的作用。归经:主要入肾经(肾主水、藏精),也入肝、心、膀胱经。代表食材:盐、海带、紫菜、海蜇、海参、牡蛎、酱、动物肾脏。注意:过食咸味易伤肾、伤骨、生痰湿、升高血压(“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咸伤肾”)。

五味调和之道:《内经》强调“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日常饮食应五味均衡,不可偏嗜。不同季节、不同体质可略有侧重(如春季略增辛,秋季略增酸),但整体需保持和谐。食物的“性”与“味”必须结合起来看,才能全面把握其功效(如同样是甘味,生地黄甘寒能滋阴凉血,饴糖甘温能补脾缓急)。

三、 现代科学之光:验证古老的食疗智慧

中医食疗的卓越效果,正日益被现代营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所揭示。以下精选部分核心食材,展示其传统功效与现代科学发现的惊人契合:

1. 生姜(性温,味辛):

传统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现代验证:

姜辣素(Gingerols):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抑制促炎因子(如tNF-a, IL-6)的产生。

止呕: 证实能有效缓解妊娠呕吐、术后恶心及晕动症,机制可能与作用于胃肠神经系统和5-ht3受体有关。

抗炎镇痛:对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疼痛和僵硬有显着改善作用。

促进消化:*刺激唾液、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心血管保护: 可能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

2. 绿豆(性寒,味甘):

传统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用于暑热烦渴,痈肿疮毒,水肿尿少。

现代验证:

多酚类(尤其黄酮类):强效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

皂苷:具有降血脂、增强免疫、抗病毒(如对流感病毒)作用。

膳食纤维: 含量高,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调节肠道菌群。

清热解暑:其高水分、钾含量及生物活性物质共同作用,利于解暑降温、利尿排毒。

辅助降脂: 研究显示其提取物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

传统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高脂血症。

现代验证:

黄酮类(如牡荆素、槲皮素)、有机酸(柠檬酸、山楂酸): 核心活性物质。

调节血脂: 显着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机制涉及抑制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oA还原酶)。

保护心血管: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抗氧化,保护心肌细胞;抗心律失常。

助消化:增加胃消化酶分泌,促进脂肪消化。

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

4. 薏苡仁(薏米)(性凉,味甘淡):

传统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现代验证:

薏苡仁酯(coixenolide)、薏苡素(coixol):主要活性成分。

调节免疫: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NK细胞活性。

抗肿瘤辅助作用: 研究显示其提取物对多种癌细胞(如肺癌、胃癌、肝癌)有抑制作用,并能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调节血糖。

祛湿健脾:其利尿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水分(“祛湿”),其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b族)及对消化功能的调节作用契合“健脾”。

抗炎镇痛:对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改善作用。

5. 枸杞子(性平,味甘):

传统功效: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现代验证:

枸杞多糖(Lbp):核心功效成分,具有强效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作用。能显着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活性。

类胡萝卜素(尤其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保护视力,预防黄斑变性;强抗氧化剂。

甜菜碱: 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提高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保护端粒酶,延缓细胞衰老。

保护生殖系统:改善精子质量,对生殖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

6. 大蒜(性温,味辛):

传统功效: 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

现代验证:大蒜素(Allicin):主要活性成分(由蒜氨酸酶分解蒜氨酸产生),具有广谱抗菌(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血管**等强大作用。

调节免疫:增强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

抗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常吃大蒜可降低胃癌、结直肠癌等风险,其机制涉及阻断致癌物形成、诱导癌细胞凋亡等。

心血管保护: 显着降低总胆固醇和LdL,升高hdL;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7. 银耳(性平,味甘淡):

传统功效:滋补生津,润肺养胃。用于虚劳咳嗽,痰中带血,津少口渴,病后体虚,气短乏力。

现代验证

银耳多糖(tremella polysaccharides):核心活性成分。具有显着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抗突变、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抗溃疡、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其免疫增强作用尤其突出。

润肺滋阴:其丰富的多糖具有强大的持水性,能有效滋润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缓解干燥症状,契合传统功效。

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

8. 山药(性平,味甘):

传统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现代验证:

薯蓣皂苷、黏液蛋白、多糖、淀粉酶等:重要活性物质。

健脾益胃:所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消化酶,能促进消化吸收;黏液蛋白保护胃黏膜。研究证实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

调节血糖: 黏液蛋白能延缓糖分吸收,多糖成分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补肾:研究显示其提取物能改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慢性肾病有益;在生殖方面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免疫调节:多糖成分能增强免疫功能。

9. 红枣(性温,味甘):

传统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现代验证:

环磷酸腺苷(cAmp)、多糖、黄酮类、三萜类、维生素c(鲜枣含量极高)、铁:核心成分。

补血:富含铁(虽然植物性铁吸收率不如动物性,但在维生素c和有机酸帮助下仍有效),并含促进造血功能的物质(如cAmp)。

抗氧化抗衰老:高含量Vc、VE、黄酮类、多糖等,协同清除自由基。

保肝:减轻化学性肝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

镇静安神:其提取物有一定镇静催眠作用,对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有益。

增强免疫、抗疲劳:多糖等成分能增强体力,提高抗应激能力。

10.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传统功效: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现代验证:

皂苷、膳食纤维、钾:重要活性成分。

利尿消肿:皂苷成分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尿排毒;高钾低钠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盐分。临床用于辅助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

调节肠道菌群: 丰富的膳食纤维是益生元,促进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环境。

辅助降脂降压: 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钾元素利于维持血压稳定。

抗氧化: 含有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

科学启示:现代研究不仅印证了中医对食材功效的定性描述(如绿豆清热、山楂消脂、薏米祛湿),更深入到分子层面,揭示其活性成分(多糖、皂苷、黄酮、多酚、挥发油等)及其作用机制(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影响代谢酶、作用于受体、调控基因表达等)。这为传统食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背书,也为其现代化、精准化应用开辟了道路。现代营养学强调的“全食物摄取”、“植物化学物功能”,与中医“取其气味之全”的理念高度一致。

回归本源的餐桌疗愈学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不仅是《黄帝内经》对理想膳食结构的描绘,更是一幅以食物构建生命和谐的宏伟蓝图。它揭示了健康最本源的密码: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身体需求,调和食物性味,在平衡中汲取滋养生命的力量。

中医食疗的智慧,是“治未病”思想的完美实践。它教会我们:最好的药物是厨房里的食物,最好的医院是自家的餐桌。 当我们理解“辨证施膳”的精微,体会“三因制宜”的灵活,恪守“饮食有节”的自律,洞悉“四性五味”的奥秘,我们便掌握了一把开启健康长寿之门的钥匙。

现代科学的璀璨光芒,正日益照亮古老智慧的道路。那些存在于五谷果蔬、寻常食材中的活性分子,正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精妙的疗愈密码。它们以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调节着免疫的节律,平衡着代谢的天平,守护着细胞的青春。

在物质丰盛却疾病丛生的时代,回归《内经》的饮食箴言,不是复古,而是真正的远见。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餐,让食物成为疗愈身体的良药,滋养心灵的甘露。在袅袅炊烟与人间烟火中,实践这份古老的智慧,于一日三餐里,吃出平衡,吃出健康,吃出生命本应拥有的从容与力量。

喜欢日常养生常识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日常养生常识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