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徐氏略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0章 隋朝官员徐孝克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徐孝克(527-599),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县),是陈左仆射徐陵的三弟。他的一生跨越了梁、陈、隋三个朝代,以孝顺、博学和高尚的品德着称于世。

徐孝克自幼聪慧,年少时就成为《周易》生,口才出众,能言善辩,擅长谈论玄理。长大后,他更是遍通五经,博览史籍,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善于写文章,不过他的文章更注重义理而非文采。梁太清初,徐孝克初入仕途,担任太学博士。

然而,梁末侯景之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时京城大饥荒,百姓十有八九饿死,徐孝克为了赡养母亲,连粥饭都难以供给。无奈之下,他只好将自己容貌出众的妻子臧氏,嫁给了侯景的部将孔景行,以换取谷帛来供养母亲。之后,徐孝克剃发为僧,改名法整,靠乞食来补充生活所需。而臧氏也不忘旧恩,多次私下送给他财物和食物,让他不至于穷困潦倒。后来孔景行战死,臧氏在途中等待多日,终于见到徐孝克,并表示愿意回归供养他,徐孝克默然无语,最终还俗,与臧氏再次成为夫妻。

陈天嘉年间,徐孝克被任命为县令,但这并非他所好,不久便离职。太建中,朝廷征他为秘书丞,他没有就职。后来他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又迁任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祯明初,徐孝克晋升为都官尚书、散骑常侍。至德年间,皇太子入学举行释奠仪式,百官陪列,徐孝克阐发《孝经》题意,后主还诏令皇太子面朝北方向他致敬,可见他在当时学界的地位。

徐孝克为人至孝,侍奉生母陈氏,极尽赡养义务。在陈朝为官时,他每次陪侍宴席,都很少食用面前的食物,等到席散,他面前的膳食却有所减少。高宗对此感到疑惑,询问中书舍人管斌,管斌起初也不知原因。后来管斌留意观察,发现徐孝克会将珍果等食物塞在腰带内,原来是带回家送给母亲。高宗得知后,感叹良久,于是诏令有关部门,以后宴会时,徐孝克席前的食物都让他拿回去孝敬母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的这一孝行。

徐孝克生性清廉,喜好接济他人,因此常常不免于饥寒。后主曾诏命把石头津的税收给他,但他却将这些收入全部用于设斋写经,随得随尽,家徒四壁。他的生母患病时,想吃粳米粥,也不能经常办到,母亲亡故之后,徐孝克就常吃麦饭,有人送来粳米,他对着粳米悲伤哭泣,终身不再食用粳米,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孝顺之情。

陈亡后,徐孝克按例进入关中。开皇十年,长安发生疾疫,隋文帝听说他的名声德行,召他在尚书都堂讲《金刚般若经》。不久后授予他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让他侍奉东宫,讲《礼》《传》。开皇十九年,徐孝克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临终时,正坐念佛,室内有平常没有的特殊香味,邻居都为此感到惊奇。

此外,徐孝克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东游时,住在钱塘的佳义里,与僧人们研讨佛经,遂通《三论》。他每天早晚两次开讲,早晨讲佛经,晚上讲《礼》《传》,前来听讲的僧俗弟子达数百人。

徐孝克的一生,无论是在动荡的梁朝末年,还是在陈、隋两朝,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学术追求,他的孝顺、清廉和博学,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徐氏略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