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四条建议全部通过,接着长孙无忌又提到了官职任命的事情。
他说:“左将军长时间不在青州,走前任命扬威将军在平原抵御袁绍,又任命黄权协调青州内部军务,内政等事交由孔融、滕宗谅等人,虽各司其职,然总归是缺一个军政一把抓的决策者。”
“凡遇事宜,皆需呈递左将军府,使左将军府工作量大增。”
“此外,自法理上讲,荡寇将军并非左将军属官,亦无义务听青州官僚调遣,政务交接尤为麻烦,与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相违背也。”
“所以张司马希望主公能调整青州诸官官职,减轻左将军府压力,张司马腾出手来,也好深化改革。”
刘备蹙眉,这倒是他当初没有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张居正的意思就是,现在青州有荡寇将军、左将军两个互不统属的官僚体系,处理起事宜来不太方便,希望刘备能整改一下,继续提高行政效率。
扬威将军好歹是个将军,人家也有自己的将军府,关羽手底下也有一批幕僚,负责出谋划策、管理他手下的军队。
可青州内部还有归属于青州刺史部,也就是左将军府的军队,即预备役、屯田兵、守城兵。
万一爆发战争,关羽人手不够了想补充军队,得先请示张居正。
他粮草不够,或是军中缺其他什么物资了,也得向张居正报备,十分麻烦。
长孙无忌说完,一直在旁边看戏的关平自怀中取出一个竹简,说道:“左将军此前赠与家父一卷天书,今家父已研读完毕,特令平归还左将军。”
刘备抬眉,心道云长果真有天赋,我重活一世,竟只比他早一年研究完天书。
虽说刘备事务比关羽繁忙得多,投入时间大相径庭。
接过那卷天书的时候,刘备忽然明白了什么。
关平为什么要挑长孙无忌说青州政务不便的时候跟自己说关羽读完了这卷天书呢?
关羽为什么要让在自己身旁侍奉的关平千里迢迢地来送这卷天书呢?
答案显而易见:关羽“耐不住寂寞”了。
他借归还天书一事暗示刘备自己做好了准备,希望刘备能带他上沙场征战。
兴许张居正提及行政效率一事,也有关羽希望上战场的因素在。
刘备哑然失笑,既然提到了官职调动,那就顺便把征战一年的将士们、操劳一年的文臣们都好好封一封。
外出打仗一年时间,文官们做出了政绩,武将们杀出了功勋,官职任命的事情再度摆到了他面前。
正好借此机会理清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与左将军府之间的关系。
首先,得解决青州有两套法理上并不互相统属的官僚体系的问题。
其实很简单,像左将军和青州刺史合并那样,让青州刺史和扬威将军合并不就行了。
说人话就是一个人同时担任青州刺史和扬威将军。
但是,咱们的扬威将军——关羽本人又表达出了上前线的意思。
所以,需要换一个人统帅青州那支防范袁绍的军队,同时担任青州刺史。
左将军府彻底腾出手来,一门心思推进改革。
刘备忽然又想到一件事:“此前青州刺史部与左将军府合并,张居正得到了督察官员的权利,因而可以推行考成法。”
“若改青州刺史部与扬威将军府合并,张居正失去督察的权利,是否会影响考成法推行?”
长孙无忌略作思考,答道:“考成法推行已有一段时间,成效显着,阻力大减,张司马也已培育起一批支持者。”
“大可让新的青州刺史负责考成法推行,反正王修和徐邈原本就是青州刺史部的官吏。”
王修和徐邈是战前张居正挑选的负责督察之人。
刘备点头。
能放权就好,这代表着张居正的改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未来改革受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小。
总不能啥事情都一直让张居正亲力亲为吧,后续的改革还推不推进了?
不过这也就意味着徐州也需要一个督察之人,赵昱的身影浮现在刘备脑海中,无论是品德、名声还是才能,他都足够担任。
刘备默默思考起新的青州刺史人选。
考核标准:资历足+文武兼备。
刘备手下一共就两个州,一州刺史算顶大的官了,不来个资历老的镇不住场子。
合适的人选一只手都能数过来:张飞、赵云、徐庶,撑死再加个范仲淹。
徐庶和范仲淹都是在打北海时加入刘备阵营,再往前真挑不出人了。
武士彟统帅不行,狄仁杰、刘恒资历不足,也没有单独领兵打仗的先例。
而这四个人里面,刘备比较中意徐庶。
他是军师,派去当青州刺史算下放,绝对能压住人。其次能力足够,不必担心青州出岔子。
再次,他自投入刘备帐中以来,一直在打仗。刘备打袁绍,他在兖州打李密;刘备打徐州,他同行。
刘备委实心疼他。
最后,还能借此机会磨砺一下徐庶统筹大局的能力。
最终,刘备敲定,由徐庶担任青州刺史,关羽调来徐州,原本兵马交由徐庶统帅。
为表彰徐庶的功劳,刘备又任命其为安东将军,这样在官职上也能压青州诸将一筹。
狄仁杰、陈群调入安东将军府担任司马,刘馥升任东莱太守,刘亘(刘恒)右迁北海国相,高览、朱灵、黄权、周处、李世贤兼任青州校尉。
刘恒资历短,开战前只是一个剧县县令,不能过快地提拔。但刘备有意为其铺路,一直让在他都城所在的剧县任职便是要他结交人脉。
没有比大本营官僚更多的地方了。
将徐庶调离后,徐州刺史的位置又空了下来。
谁来当?
刘备和长孙无忌一番商议后,决定任命范仲淹担任此职务。
再任命牵招、寇封、罗大纲、李开芳、李秀成为徐州校尉,统筹徐州的那些预备役、守城兵。
将领中,王韶右迁通远将军,戚继光升为武毅将军,又拔擢李牧、李靖、姜松、马超、杜壆、孙安任别部司马。
赵云、黄忠、石达开这几个全军覆没的就不封了。陈到、石达开甚至被降至别部司马。
太史慈要参与组建水军,就不让他担任徐州校尉了,转任别部司马,多拨给一些兵马补偿。
事实上罗大纲后续也进入了水军。
张飞倒是屡立战功,但再往上就四安将军了,徐庶又占了安东将军,剩下仨将军负责的地域刘备都没有,给张飞封只能起一个激励作用。
封安南将军,激励他打扬州,他不会水军,不行。
封安北将军,激励他打幽州,跟自家盟友干起来了,不行。
所以只能升张飞为安西将军。左右凉州隔着远,刘备暂时打不过去。
豪强派在此战过后依旧没能冒出个杂号将军,李秀成的功劳还不够,献俩美人算啥,因此升李秀成官那还了得?
但刘备也想给李秀成升官的机会,以此提高豪强派实力,便加封他为下邳国相,因为下邳如今处于最前线,正好李秀成也有一定的政治能力。
参军荀攸,右迁从事中郎。
总结一下刘备现在的人员配置。
左将军府幕僚:司马张居正、武士彟、徐庶。从事中郎是仪、孙邵、荀攸、张纮。长史刘伯温、法正。主薄孙乾、糜竺。参军滕耽滕胄兄弟、黄权。军祭酒刘晔。
青州:安东将军+青州刺史徐庶,陈群狄仁杰任其司马,妻仇琼英。东莱太守刘馥,北海国相刘恒,别驾从事孔融,功曹孙康,长史国渊,治中从事滕子京,兵曹从事周处,经学从事宋濂,校尉高览、朱灵、黄权、周处。另有王修徐邈负责督察青州官僚。
徐州:徐州刺史范仲淹,牵招、寇封、罗大纲、李开芳、李秀成担任校尉,李秀成兼任下邳国相,牵招兼任琅琊国相,岳飞任彭城太守。别驾从事陈矫、长史张昭、治中从事牵招。另有赵昱负责督察徐州官吏,同时担任功曹。
此外刘备还掌控着泰山郡和鲁国,陈震担任前者郡守,袁涣担任后者国相。
以上是文官与留守将领,剩余将领,就是在徐州之战结束后会继续随他作战的,有:
安西将军张飞。
武毅将军戚继光。
扬威将军关羽,有部下周仓、廖化、关平。
护军将军赵云,妻马云禄。
武威将军陈庆之。
通远将军王韶,有部下卞祥、程咬金。
忠武将军韩世忠。
宁国中郎将张合。
别部司马薛仁贵,有副将张辽。
别部司马李牧,有副将石亨、单雄信、乐羊、樊忠。
别部司马姜松,有副将姜焕。
别部司马黄忠、太史慈、陈到、李靖、姜松、马超、杜壆、孙安、徐盛、石达开、韩擒虎、张俊、关胜。
破虏将军岳飞,陈登为其幕僚,有部下张宪、严成方、狄雷、何元庆、岳云、高宠、陆文龙、杨再兴。
岳飞既在留守者中出现,也在随军将领中出现,具体如何,后续再论。
关铃、武松、鲁智深、林冲、李应、单廷珪、魏定国、韦昌辉、魏文通、魏文升、辛弃疾、刘仁轨、诸葛亮、司马懿几人,或因能力不足,或因资历较短,或因缺乏表现机会,或因年龄尚小,官职较低甚至没有官职,不单独列出。
魏延、韦孝宽、庞涓、孙毓(孙观之子,被黄忠收为义子)仍担任刘备亲卫。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跟着郑玄宋濂在青州求学。
后院有长孙无垢、武则天、上官婉儿、甘夫人、糜夫人(未过门)、妲己六人。
时迁、柴荣、解珍解宝、马灵是刘备情报体系的重要组成人员,负责传递消息,刺探情报。
还有俘虏定彦平、贺若弼、高颎、王保保、李文忠、郭兴、郭英。
以上,就是目前刘备麾下所有人员。
喜欢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