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再喝一个!\"孙大伯的脸已经红得像灶膛里的火,他举起粗瓷碗,里面的酒晃荡着,\"今年咱们生产队收成不错,明年肯定更好!\"
孙三叔也跟着举起碗,他的眼睛已经有些发直:\"大哥说得对,咱们老孙家...老孙家...\"话没说完,先打了个酒嗝,惹得满屋子人都笑起来。
孙玄看见姐夫王胜利偷偷往碗里兑了热水,却被眼尖的三叔发现了,立刻被罚了三杯。
屋外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那是村里胆大的孩子偷着放的。
这两年运动搞得厉害,连过年放鞭炮都成了\"四旧\",但在这偏远的西北农村,人们还是偷偷保留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
\"玄子,来,跟大伯喝一个!\"孙大伯突然喊他。
孙玄硬着头皮过去,接过堂哥递来的酒碗,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
孙大伯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过了年该说媳妇了吧?\"
屋里顿时响起一片起哄声,孙玄窘得耳朵发热。
他瞥见母亲和姐姐交换了个眼神,知道她们肯定又在盘算哪家的姑娘合适。
十点多的时候,孙母起身说要带孩子们先回去睡觉,姐姐孙玉和嫂子吴红梅也跟着走了,留下男人们继续喝酒守岁。
等到午夜十二点的钟声从公社大喇叭里隐约传来时,孙大伯家已经醉倒了好几个。
孙父趴在炕桌上嘟嘟囔囔说着什么,孙逸直接躺在了炕沿上打呼噜。
孙玄和还算清醒的姐夫王胜利一人扶一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
雪又开始下了,地上已经积了厚厚一层。
孙玄扶着父亲,能闻到老人棉袄上散发出的酒气和烟草味。
孙父的身子很沉,时不时就要往下滑,孙玄不得不停下来把他往上托一托。
回到家时,孙母还点着灯等他们,见父子俩一身酒气,她又是心疼又是生气地数落了几句,赶紧帮着把孙父扶上炕。
孙玄脱了鞋刚要躺下,就听见母亲说:\"明天初一,可不能睡懒觉,听见没?\"
孙玄迷迷糊糊应了一声,头刚沾枕头就睡着了。
\"玄子!玄子!起来了!\"孙母的声音穿透梦境。
孙玄睁开眼,屋里还黑着,但窗户纸已经透出蒙蒙亮。
他浑身酸痛,脑袋里像有个小锤子在敲,但想起母亲说的\"初一不能睡懒觉\",还是挣扎着爬起来。
厨房里,孙母早已忙碌开来,灶火映红了她的脸,锅里煮着的猪头肉香气四溢。
孙玄舀了一瓢冷水洗脸,刺骨的寒意让他彻底清醒过来。
孙母一边翻着锅里的肉,一边念叨:“今天可有的忙喽,你去叫你爹和你哥,让他们把院子再扫一扫,可别让人看了邋遢。”
孙玄应了一声,转身出门。
院子里,孙父和孙逸正拿着扫帚,清扫着昨夜的积雪。
孙玄喊道:“爹,哥,娘叫你们呢,肉都快煮好了。”
孙父直起腰,笑着说:“这就来,这就来。”
孙母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饺子:\"快吃,吃完去给你大伯拜年。\"
正吃着,孙逸一家也进来了,孙逸眼睛浮肿,一看就知道也没睡好,但两个孩子倒是精神十足,佑安和佑宁,一进门就喊:\"爷爷奶奶过年好!\"
孙父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从兜里摸出两个红纸包:\"来,压岁钱。\"
两个孩子欢呼着接过,立刻被孙母叫住:\"还没磕头呢!\"
佑安拉着佑宁跪下,像模像样地磕了三个头,逗得大人们直乐。
孙玄也掏出早就准备好的两个一块钱红包,给了孩子们一人一个。
紧接着孙玉和王胜利也带着小军进来了,又是一番拜年后孙玄再次给出了一个红包。
吃完饺子,孙父发话了:\"小逸,你和玄子带着孩子们先去你大伯家拜年,我跟你娘收拾收拾再去。\"
他顿了顿,又嘱咐道:\"见了长辈要磕头,问好,别毛毛躁躁的。\"
外头的雪停了,但地上积了足有半尺厚。
孙玄抱着佑宁,孙逸牵着佑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孙大伯家走。
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还带着昨夜鞭炮燃放后的烟火气息。
村子里已经有不少人在走动,大家见面都笑着拱手拜年,一声声“新年好”“恭喜发财”在空气中回荡。
路过生产队大院时,孙玄看见墙上新刷的标语:\"破四旧,立四新\",鲜红的字在白雪映衬下格外刺眼。
孙大伯家早就热闹起来了,一进门,就看见堂屋里摆着祖宗牌位,前面放着几个装着饺子和苹果的碗。
孙大伯穿着崭新的对襟棉袄,正在给几个小辈发压岁钱。
\"大伯过年好!\"孙玄和孙逸齐声说,领着孩子们就要跪下。
\"等等!\"孙大伯拦住他们,指了指祖宗牌位,\"先给祖宗磕头。\"
孙玄肃然,整了整衣襟,恭恭敬敬地跪在草垫上,给祖宗牌位磕了三个头。
起身后,才又给孙大伯和大伯娘磕头拜年,大伯娘赶紧扶他们起来,往每个人手里塞了一把炒花生。
\"你爹呢?\"孙大伯问。
\"在家收拾呢,一会儿就来。\"孙逸回答。
正说着,三叔一家也到了,又是一番拜年问好,屋里顿时挤满了人。
孙大伯高兴得直搓手:\"好啊好啊,咱们老孙家人丁兴旺!\"他突然压低声音:\"趁着现在没人注意,我给你们讲讲咱们老孙家的来历...\"
孩子们立刻围了上去,孙大伯清了清嗓子:\"咱们老孙家祖籍安市,战乱年间逃荒来的这边...\"
孙玄听过这个故事无数遍,但每次大伯讲起来,都像第一次听一样认真。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这些家族记忆显得尤为珍贵。
拜完年,孙大伯站起身:\"走,咱们去村里转转,给老辈们拜年去。\"
一大家子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先去的是村东头的五太爷家,老人家已经九十多岁了,是村里辈分最高的。
五太爷耳朵背,孙大伯得趴在他耳边大声喊:\"五叔!我们带小辈们来给您拜年了!\"
五太爷笑得露出光秃秃的牙床,颤巍巍地从炕柜里摸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其实也就是几个一分两分的硬币,但孩子们还是欢天喜地地接了。
接着又去了六太奶奶家、老支书家、大队长家...每家都要磕头问好,喝口热水,说几句吉祥话。
雪后的村庄银装素裹,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崭新的春联,虽然内容都是\"翻身不忘党\"之类的革命标语,但那股年味却是实实在在的。
走到村中央的老槐树下时,孙大伯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树干上一道很深的疤痕说:\"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四七年土改的时候,地主王老财就是在这棵树上被枪毙的。\"
喜欢穿越60年代,不留遗憾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穿越60年代,不留遗憾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