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馆,看到江河到来,白茹雪高兴得不要不要的,白家老爷子连连摇头:这丫头动了春心,可这个姓周的小伙已经是成了家的人了,你们这样只能是有缘无份啊!
江河拿出那柄如意递给白老头:“老爷子,您给掌掌眼!”
老头戴上眼镜,接过这柄玉如意,先端详半天,又轻轻在上面抚摸着:“这应该是宫里的玩意儿啊?你怎么得着的?”
江河问:“有什么说道吗?你讲讲,让我长长见识?”
白老头爱不释手反复打量着说:“这块玉质地细腻温润,色泽青白相间,宛如凝脂,触感柔和而舒适,应该是它选用的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上乘籽料,和田玉自古以来便是玉中极品,以其独特的油脂光泽和坚韧的质地闻名于世,而这柄如意所选用的玉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造型来看,线条流畅自然,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匠人的精心打磨与雕琢。看头部这里,图案雕刻繁复而细腻的,寓意吉祥如意,福寿双全。
你放到太阳光线下照耀,这柄玉如意还会幻化出七彩颜色。
你有没有感到,这块玉温润的光泽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内敛的气质,无论是从玉的产地、品相还是成色上来看,这柄玉如意都堪称稀世珍宝。
加上是宫里的玩意,这东西的价值不可估量啊!”
“老爷子,有那么悬乎?”
看江河一副恍然不相信的样子,老头不禁斥了一句:“什么东西到你手里都白瞎了!我小的时候就听我爹讲过一个故事: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老佛爷仓皇西逃,经停山西住在乔家大院,乔家尽心伺候,老佛爷出京匆忙,就把自自己供奉的这尊玉佛和一柄玉如意赐给了乔家!
可后来,乔家变故不断,那两件玉器后来不知所踪了!
江河大惊,看来自己手里的这东西真的是传说中的两件宝贝了!
当即说道:“老爷子,不瞒您说,这件东西还真是从晋省得着的!”
“天意啊!才头我本来还想问你要不要出让呢,现在看来还是算了!”白老头摇头叹息。
“老爷子,您真喜欢的话就留着,反正我也不懂,就当我孝敬您的!”
“得了得了,有你这句话我就知足了!是你的就是你的,你好好收着吧!”白老头想拥有又恨自己不得的表情实在是很好玩。后又不甘心地说:“那件玉佛是不是也到你手了?”
江河嬉笑不答。
老头拿指头点着江河:“你就是一个任嘛不懂却有福气的大草包!”
“您老甭骂了,改天我把那个玩意儿也拿给您瞅瞅行了吧!”江河哄老头。
看江河一直和老头搭格不理自己,白茹雪拉着脸佯做生气。
白老爷子冲江河递眼色。
江河转向白茹雪求教:“对了,我那养蚕的东西都弄好了,你瞧见了,还得麻烦白小姐给我们搞蚕蚁,再给派两个得力的人常驻我们那里指导我们啊!”
女白茹雪话里是没好气的样子:“我哪里有人派给你,我们只织绸子又不养蚕!不过呢,本小姐倒是对这方面的技术了解一二,你要不要求求我,本姑娘亲自出马指你指划指划?”
白老头暗暗摇摇头:自家这个孙女当了二十多年假小子,这突然间转了性,这后劲有点大啊!
姓周的小子要是没成亲多好啊,给自己当个孙女婿。
有心阻止白茹雪常驻安南,可看着白茹雪两眼的小星星,还是把心思忍了下去:儿孙自有儿孙福,由着他们去吧。
前边,江河已经在来妮之外有了皮若韵,现在白家大小姐又要上赶着追随,两个人会不会发生点啥啊?
白茹雪虽然不是专业的养蚕人,但人家没吃过猪肉却是见过猪跑,特别是江河请她来“视察”过一次,她也专门到蚕农那里下了一番功夫……
江河把几家股东的男女老少全都接到自己的蚕鱼桑混养基地,由白茹雪给大家现场教学养蚕的技术和注意细节。
养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
白茹雪捻起一片嫩叶,桑叶的脉络在阳光下纤毫毕现,映出她沾着蚕沙的指甲盖,她完放下了大小姐的身段和架子,示范移蚕手法。
竹匾里的蚕蚁像会呼吸的黑芝麻,她亲自上手,随着她手腕轻抖,蚕蚁稳稳落在竹匾里新铺的麻纸上。嘴里边介绍:“小蚕刚从卵里孵出来时,要特别小心对它,一定要用比较嫩的桑叶喂,换桑叶的时候用很软的毛笔来移动它,要注意力量。
有时桑叶太干燥,不细心就会在换桑叶时的过程中把小蚕留在要丢弃的桑叶上,小的时候难养一点,长大些就好办了。
桑叶要新鲜的,千万不能洒水,洒水叶子会很快黄掉,采来的叶子会有一定的灰尘,可以洗净后晾干,一定要晾干,不然小蚕或大蚕吃了会拉肚子的,说不定还会死掉。”
\"像给初生娃子换尿布哩。\"歪脖大娘踮脚张望。儿媳妇玉芬这三两天就要生了,她这心里正满心欢喜提着劲呢。儿媳玉芬挺着大肚子坐在她身边。
蚕匾边角用朱砂记着\"惊蛰三刻换叶\"——这规矩是白家老蚕农口传的秘法,如今写在泛黄的毛边纸上。
\"蚕儿比婴孩娇气。\"白茹雪拾起片带虫洞的桑叶,叶脉在掌心划出淡青痕迹,\"得挑叶色油亮的,背面绒毛密实的。\"
玉芬笨拙地模仿,孕肚抵着竹筐边沿,忽然\"哎哟\"一声——胎动与蚕食桑声竟奇妙同频。
在我国历史上,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当时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而禁养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浴种是清除蚕卵上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蚕种,促其发蚁。蚕室内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战国时期对蚕的习性认识加深,已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恶雨。
三眠蚕龄期为21日。北方地区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蚕)和多化性,可连续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鲜茧因来不及缫丝而化蛾破坏茧层时,则用曝茧、震蛹两种杀蛹方法来处理。
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己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
喜欢重生1931,我有一座军事仓库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重生1931,我有一座军事仓库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