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春天的寒意尚未完全消散,会稽郡山阴县的码头却早已热闹非凡。
商船的竹篙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凌乱的弧线,仿佛在水面上描绘着一幅无序的画卷。
挑夫们肩上扛着沉重的盐包,迈着坚实的步伐踏过青石板,他们的脚步声与渔夫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乐。
这声音在临水的吊脚楼柱上碰撞,然后又碎成一地的市井烟火,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贺齐攥紧了腰间的铜剑,剑鞘上的缠绳被汗水浸得发乌。
他刚满二十岁,身量已比同龄的江东子弟高出半头,麦色的面庞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唯有那双眼睛,像鉴湖深处的水,沉静得能映出岸边的每一片帆影。
“阿齐,这趟货得赶在潮落前出港。”船主的粗嗓门从跳板那头传来。
贺齐应了一声,弯腰扛起最后一捆麻布。
他本是山阴县里的小吏,父亲早逝后,靠着在郡府抄录文书和码头打零工糊口。
此刻麻布的粗硬纤维擦着肩头的旧伤,让他想起三日前那桩改变命运的事——
那天他正在郡府整理户籍,忽然听到前堂传来争执。
原来是豫章郡的流民聚众劫掠了城外的粮栈,太守焦急地拍着案几:“各县县尉都在围剿山越,谁能去平了这伙乱民?”
满室的掾吏都低着头,唯有贺齐放下笔:“下官愿往。”
他记得自己说出这话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他身上。
主簿扯了扯他的衣袖:“那些流民有数百人,你带什么去?”
“带三十个狱卒,再加上这个。”贺齐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弓。
此刻肩头的酸痛让记忆愈发清晰。
他连夜带着人抄近路穿过若耶溪的竹林,在流民分赃时突然杀出。
箭矢穿透晨雾钉在为首者脚前时,他吼出的那句“降者免死”,竟比风声还要响亮。
“后生可畏啊。”船主递来粗瓷碗,碗沿还留着前客的牙印,“听说太守要荐你去见孙将军?”
贺齐接过水,望着远处驶来的楼船。那船帆上的“孙”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江东要变天了,齐儿,莫负这把剑。”
孙策见到贺齐时,正在丹徒的军营里擦拭他的虎头湛金枪。
少年将军笑着抛过一坛酒:“听说你三十人破了数百流民?”
“是他们本就无心为乱。”贺齐双手接过酒坛,并未急着喝,“不过是为了一口吃食,若能安置,便不会再犯。”
孙策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欣赏:“有见识!我江东正需你这样的人。如今山越扰边,郡县不安,你可愿随我平乱?”
贺齐单膝跪地:“愿为将军效死!”
不久后,贺齐被任命为永宁长。
上任途中,便听闻侯官县长商升助王朗起兵抵抗孙策。
韩晏奉命讨伐却战败,贺齐临危受命,代行南部都尉之职。
商升畏惧贺齐威名,遣使乞盟。
贺齐亲自前往,站在营帐外,对着商升高声陈说:“孙氏以仁义治江东,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王朗已败,将军何苦执迷?”
言辞恳切,竟让商升送上印绶,出舍求降。
然而,贼帅张雅、詹强不愿投降,杀了商升。
贺齐兵少,并未强攻,而是观察到张雅与女婿何雄争权不和,便令山越人借机挑拨。
待二人互相猜忌、兵戎相向时,贺齐果断进攻,一战大破张雅。
詹强党羽震惧,纷纷投降。
捷报传到孙策耳中,他大笑:“贺齐,真吾之利刃也!”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掌大权。
各地山越以为有机可乘,再次掀起叛乱,建安、汉兴、南平等地的强族首领洪明、洪进等人各率万余人,布下多梯队防线,来势汹汹。
孙权命贺齐为南部都尉,前往平叛。
各县出兵五千,由县令率领,归贺齐指挥。
贺齐深知山越人多,自己兵少,进军至余汗与山越军对峙时,他命令松杨县长丁蕃率所部留置余汗,以防退路被断。
丁蕃却认为自己与贺齐平起平坐,不愿受其指挥,不肯留下。
贺齐目光一凛,拔出佩剑:“军法如山,抗命者斩!”
手起剑落,丁蕃人头落地。全军震惊,从此无人敢违抗命令。
贺齐精心部署,亲率主力攻打洪明等部。
战场上,他骑着一匹枣红马,挥舞长刀,身先士卒,喊杀声中,鲜血溅满他的衣甲。
接连大败洪明等将,并临阵斩杀洪明,迫使洪进等四将投降。
随后,他又乘胜击败吴五、邹临。
此役,贺齐共斩杀山越军六千人,收编精兵万余,重新稳定了东冶地的统治。
孙权大喜,拜贺齐为平东校尉。
建安十三年,贺齐迁威武中郎将,奉命征讨丹阳黟、歙的反贼。
歙帅金奇率万户屯守安勒山,毛甘率万户屯守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率两万户屯守林历山。
林历山四面悬崖绝壁,高数十丈,山路危狭,仅容一人,叛众居高临下,难以仰攻。
贺齐的官兵久攻不下,将士们眉头紧锁,士气低落。
贺齐却没有丝毫慌乱,他每日亲自绕山巡查,观察地形。
一日深夜,月色如水,贺齐带着几个亲卫,再次来到山林。
月光透过枝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
贺齐望着陡峭的山崖,心中有了主意。
他秘密招募轻捷之士,打造铁戈,在隐蔽险要且贼军不备之处,以戈拓斩山为缘道。
夜里,士兵们悄悄爬上悬崖,再用垂布援下更多人。
等到一百多人都登上山顶后,他们四面流布,同时鸣鼓角。
睡梦中的陈仆、祖山被鼓声惊醒,以为贺齐大军已全部攻上山顶,顿时惊惧惑乱。
守路备险的贼兵纷纷逃归大营,贺齐趁机率领大军猛攻,一举歼灭盘踞林历山中的叛众,斩首七千级。
歙县的金奇、毛甘也率部众投降。
战后,贺齐上表孙权,分析歙县为新定、黎阳、休阳三县,连同黟、歙共六县,孙权遂分出六县为新都郡,以贺齐为郡太守,加授偏将军。
建安十六年,吴郡余杭百姓郎稚纠集宗族叛乱,很快聚众数千人。
贺齐奉命征讨,他的军队如疾风般迅速扑向叛军。
战场上,贺齐的指挥如臂使指,士兵们紧密配合,很快大败郎稚。
贺齐上表述说,分析余杭县加设临水县。
待他完成任务,将要返回郡治时,孙权亲自出来为他饯行。
宴会上,奏乐舞蹈,热闹非凡。
孙权赐予贺齐车和骏马,结束宴席后,还让贺齐坐到自己的御车上。
贺齐推辞不敢坐,孙权笑着示意左右将贺齐扶上车,令吏卒兵骑开道,如同自己出行的仪式一般。
孙权望着远去的仪仗队,笑着对身边人说:“人应努力奋斗,不积累艰辛勤奋的行为功绩,此种荣誉决不可得到。”
建安十八年,豫章郡东部百姓彭材、李玉、王海等起兵叛乱,聚众万余人。
贺齐再次出征,他巧用计谋,分化叛军,各个击破,迅速平定叛乱,诛杀首恶,其余全部降服。
他挑选其中精健者加入自己的部队,差一些的就安置为本县编民,因功升任奋武将军。
建安二十年,孙权征合肥,贺齐随征。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张辽从城中杀出,如猛虎下山般勇猛,吴军战况不利。
混战中,徐盛被刺伤,长矛失落。贺齐眼疾手快,引兵拒击,为徐盛夺回长矛。
孙权退兵时,更是遭遇危机。
张辽率军紧追不舍,孙权撤至逍遥津,桥南已被破坏,只剩下断桥小半。
千钧一发之际,贺齐率三千人在逍遥津南接应。
凌统拼死护着孙权,谷利于在孙权马后猛鞭一鞭,助孙权跃断桥。
贺齐看到孙权安全,长舒一口气,迅速组织兵力,抵挡张辽,为孙权争取撤退时间。
回到大船上,孙权设宴饮酒。贺齐却从席间走出,哭着说:“主公无比尊贵,应处处小心谨慎,今天的事情,几乎造成巨大灾难。我们这些部属都非常惊恐,如同天塌地陷,希望您终身记住这一教训!”
孙权亲自上前为贺齐擦去眼泪,郑重地说:“很惭愧,我把这次教训铭刻在心中,不仅仅写在束身的大带上。”
建安二十一年,鄱阳百姓尤突接受曹操所赐印绶,煽动百姓作乱,陵阳、始安、泾县都与尤突相呼应。
贺齐与陆逊联手,踏上了征讨之路。
他们深入险地,追踪尤突的踪迹。
山林中,瘴气弥漫,道路崎岖难行,但贺齐与陆逊毫不退缩。
经过侦查,他们得知尤突的营地所在,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贺齐身先士卒,带领精锐部队趁夜突袭。
夜色中,只听到喊杀声震天,火光映红了夜空。
尤突的叛军仓促应战,阵脚大乱。
陆逊则从侧翼包抄,截断叛军退路。
经过一番激战,他们大破尤突,斩杀几千人,剩余贼众震慑归服,丹杨三县的寇贼全部投降,贺齐从中挑选得精兵八千人。
战后,贺齐被授予安东将军,封爵山阴侯,出镇江上,督扶州以上至皖。
他的威名,在江东愈发响亮,成为孙权倚重的大将,守护着江东的安宁。
黄武元年,魏将曹休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攻打东吴。
东吴方面,吕范被任命为都督,统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将领,率领东吴水师奋起抵抗曹休的进攻。
然而,由于路途遥远,贺齐未能及时赶到战场。
当他终于抵达时,发现其他东吴军队已经与魏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于是,贺齐果断决定在新市驻扎下来,组织防御,以抗击魏军的进攻。
一天夜里,长江骤然起风,风势如猛兽般凶猛,东吴主力水师的船缆皆断。
船只在风浪中飘摇,失去控制,漂到北岸。
张辽、王凌等人趁势出击,东吴军队损失惨重,仅死者就多达数千人。
贺齐望着混乱的江面,神色凝重,他迅速组织自己的部队,坚守阵地,未渡江作战,因而部队未有损失。
诸将纷纷聚拢到贺齐这边,依靠他的兵力稳住阵脚。
贺齐生性奢侈华丽,尤其喜好军事,他的兵甲器械都极为精良漂亮。
所乘的船只都雕镂彩饰,青色篷盖、绛色帷幔,桅杆、桨橹及兵器上都描绘花卉瓜果的纹彩,弓弩矢箭,都取材上料,蒙冲战舰前后连接,远望犹如连绵山峰。
曹休等看到贺齐的军队,心中忌惮,于是引军退还。
贺齐因功升任为后将军、假节,兼任徐州牧。
黄武二年,吴戏口守将晋宗率军叛吴投魏,魏文帝曹丕封其为蕲春太守,令其还镇蕲春,防守边界,不时渡江袭扰吴边境城邑乐安等地。
孙权得知后,引以为耻,心中愤恨不已。
这年六月,时值酷暑,通常不利出军。
但孙权决心出其不意,令贺齐指挥麋芳、刘邵等部,突袭蕲春。
贺齐接到命令后,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整军出发。
他们冒着酷热,日夜兼程,长途奔袭。
士兵们虽然疲惫,但在贺齐的激励下,士气高昂。
当他们突然出现在蕲春时,晋宗毫无防备。
贺齐一马当先,率军冲入城中,与晋宗的军队展开激烈巷战。
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经过一番苦战,他们成功俘虏晋宗,并收回蕲春郡之地。
这场胜利,为东吴挽回了颜面,也让贺齐的威名再次远扬。
然而,多年的征战让贺齐身体逐渐衰弱,他回到江东后,开始调养身体,但伤病的折磨却日益严重。
黄武六年,东吴的天空被一片阴云所笼罩,贺齐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的折磨,在病痛的折磨下,他溘然长逝。
贺齐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他从会稽的一个小小官吏起步,凭借着自己的智勇双全和对东吴的忠诚,一步步成长为东吴的名将。
他历经无数次的战争,每一次都冲锋在前,为东吴的安定与繁荣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军事才能堪称卓越,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水上,他都能指挥若定,带领东吴的军队取得胜利。
他的名字,在东吴的军队中如雷贯耳,他的战术,更是被无数将领所效仿。
然而,贺齐的一生并不只是充满了战争和杀戮。
他也是一个有着仁爱之心的人,他关心士兵,爱护百姓,他的品德和风范,赢得了东吴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贺齐的离去,让整个东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他的故事,却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永远闪耀在江东大地上。
他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吴子弟,让他们为了东吴的繁荣和安定,奋勇前行。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中国古代名人传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