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末日尘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8章 《紧急粮食替代方案》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林青和薛羽没有时间庆祝,他们把薄荷丛当成“火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它烧得更大、烧得更快,但又不能失控。两人连夜把接下来的工作拆成三条并行战线:

1. 安全验证——让“希望”先过鬼门关

当天傍晚,林青在实验田旁搭起一座可移动负压帐篷,把科研所毒理组、血液科、微生物科全部拉进来;许蔚带人把薄荷叶片、根系、土壤分成十二组样品,分别喂给实验兔、豚鼠和体外培养的人源肝细胞。

薛羽则领着林业所的人做“极端环境”测试:把同一批薄荷移栽到含不同剂量次元兽血、不同晶核残渣比例的土柱里,48小时内记录生长曲线、二次代谢产物和基因稳定度。

两人约定:只要任何一株出现朊病毒阳性或基因跳跃迹象,整批植株立即焚毁,绝不抱侥幸心理。

2. 规模扩繁——把“样板”变成“生产线”

林青用军区加密频道连夜向指挥部提交《紧急粮食替代方案》,申请调拨三辆冷藏车、两吨变异兽残骸以及一座闲置弹药库改做“微光农场”。

薛羽带着老高和土壤钻机,把薄荷根际分离出的新菌群命名为“β-溶蚀链霉菌”,连夜在废弃的地下人防工事里搭起三级扩培罐——那里恒温、避光,正好模拟薄荷在峡谷裂隙的原始生境。

为了绕过“能量晶核配额”瓶颈,薛羽想了个土办法:把报废的能量弹匣外壳(含微量晶核镀层)粉碎后按0.5‰比例掺进肥料,既避免了武器科追责,又满足了植物对“活性”的最低需求。

3. 制度防线——让成果不再是“孤本”

林青知道,任何新技术一旦离开实验室,最先面临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人性考验。他起草了一份《β-营养土使用条例》:

每批次成品须留样封存五年;

各连队领取土壤时必须双人双锁登记,严禁私下扩大种植;

一旦有人因食用新作物出现变异体征,立刻启动“零号预案”——全区停食、溯源、隔离。

薛羽则把薄荷的完整基因图谱、菌群代谢通路和栽培手册全部录进只读芯片,一式三份:科研所、军区档案室、地下防核资料库各存一份,防止关键信息在战火中丢失。

48小时后,毒理组给出第一阶段结果:

– 实验兔72小时内无角质化、无神经系统异常;

– 人源肝细胞体外培养未检测到朊病毒扩增;

– 土壤样品中的“蚀变因子”被β-溶蚀链霉菌稳定转化为可吸收磷酸盐,残留量低于安全阈值。

林青盯着报告,眼圈发黑,却第一次露出笑意:“绿灯。”

薛羽把报告折成两折,塞进胸前的防水袋:“下一步,把薄荷换成马铃薯。”

三天内,他们把弹药库改造成六层立体栽培架,首批三十箱脱毒马铃薯苗被移栽进β-营养土;一周后,薯苗长出墨绿色的心形叶片,叶背泛着和薄荷一样的银蓝光。

林青站在栽培架之间,仰头望向模拟日光板,声音低却坚定:“如果这批马铃薯亩产能达到灾变前的一半,我们就能把战线再撑半年。”

薛羽接话:“半年后,如果次元兽还没把世界啃完,我们就把它们全部种成粮食。”

两人相视一笑,眼底映着同一束银蓝色的微光——那既是植物的荧光,也是人类在末日里仅剩的倔强火种。

要把马铃薯端上三万人的餐桌,光靠“长势好”远远不够。林青和薛羽把“安全无变异”当成一场没有退路的战役,他们给每一颗马铃薯设下七道生死关——只要任何一关亮红灯,整批薯苗立即焚毁,连灰都不留。

第一道:基因锁——把马铃薯变成“玻璃人”

科研所连夜调出灾变前最完整的马铃薯全基因组图谱(国际马铃薯中心灾前备份),以此为“原教旨”参照。

所有移栽薯苗全部采用脱毒组培苗,并在体外阶段插入两段“自杀基因”:

– 若检测到任何外源动物基因片段(来自次元兽或变异兽)插入,启动cRISpR-cas12a,72小时内细胞凋亡;

– 若检测到基因组发生超过0.1%的SNp(单碱基突变)累积,启动RNA干扰,阻断淀粉合成酶,薯块停止膨大,自动“绝育”。

许蔚小组每天抽测20株样本,用便携式Nanopore测序仪做“快速扫描”,结果实时上传云端比对。

第二道:代谢指纹——让毒素无处藏身

建立“代谢物指纹图谱”:灾变前马铃薯该有的糖苷、生物碱、龙葵素峰值全部录入数据库。

任何批次只要出现以下任一异常,立即淘汰:

– 龙葵素含量超过25 mg\/100 g(安全线的一半);

– 出现次元兽特有的“蓝血肽”或其降解产物;

– 淀粉链结构中出现β-1,3-葡聚糖(变异兽细胞壁特征成分)。

检测手段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每6小时循环抽检一次。

第三道:活体阶梯试验——让动物先吃,人再吃

建立四级活体模型:

1 斑马鱼胚胎(96孔板,观察72小时畸形率);

2 无菌豚鼠(模拟人体肠道菌群,观察14天);

3 猕猴(灵长类,观察3个月血清生化、神经行为);

4 志愿老兵(签署“知情生死状”,试用期7天,全程IcU级监护)。

每级通过率必须>99%,否则回炉重来。

第四道:土壤闭环——把“污染源”钉死在笼子里

β-营养土全部装入可追踪的“身份袋”:每袋土对应一个二维码,扫码可见来源兽种、晶核批次、菌群编号。

栽培区采用“三区两通道”负压设计:

– 一区:育苗;

– 二区:生长期;

– 三区:采收后静置观察;

任何人员、工具、空气流向只能单向移动,避免交叉污染。

每周对土壤及灌溉水做一次“全兽源dNA宏条码”扫描,灵敏度可检出1 pg(皮克)级别的外源基因。

第五道:环境应激——模拟最坏的末日条件

把部分薯苗置于高辐射(150 Gy)、高酸雨(ph 3.5)、高温(45 c)三重胁迫箱中,持续72小时。

只要出现以下任一现象,立即整批降级为“工业淀粉原料”:

– 叶片出现动物化角质突起;

– 薯块表面长出异常维管束(类似兽骨纹理);

– 发芽眼分泌蓝色黏液。

喜欢末日尘埃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末日尘埃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