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天气入冬。
曹操从正月开始至今已经准备了九月有余,征讨孙权可以实施。
大军出发前,董昭突然对曹操说,丞相啊,你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要不是有你在,大汉天下早就乱了,百姓也没地方去。
既然你的功劳这么大,怎么能一直以臣的身份居于天地之间呢?
懂你的人,知道你是以惭愧为耻,乐于保持名节。
不懂你的人,都因为你臣子的身份怀疑你图谋不轨。
董昭此言一出,曹操倒是有些惊讶。
一般来说,这种劝进位的话基本上都是出自嘴替之口,因为本人无法说出口,与礼法违背。
董昭能当着曹操的面直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已经猜到了曹操的心思,还是从蛛丝马迹中看到了曹操的内心,不得而知。
尽管曹操有些惊讶,但董昭这话确实说到曹操心坎里。
曹操微微一笑,没有反对,只是不言语。
董昭瞬间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
从曹操府邸出来的董昭并没有回家,而是召集了很多列侯和将领,与他们商议请曹操进爵国公,受九锡、备物,以彰其功。
很多列侯和将军都同意董昭的建议,纷纷表示愿意与董昭一道劝曹操进位。
毕竟这些人都是在曹操帐下做事,只有曹操进位了,他们的官职才会更进一步。
但董昭心里清楚,想要让曹操进位,必须得到一个人的支持。
这个人并不是汉献帝刘协,而是尚书令荀彧。
因为荀彧掌控着礼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曹操进位所需的各类东西和程序都得通过这位尚书令批示。
于是,董昭写信给荀彧说:“昔日周公、吕望处于姬氏强盛之时,凭借文王、武王的基业,辅佐年幼的成王,像他们这样的功勋,犹然受封上爵,赐土封国。周朝末年的田单,驱率强大的齐国士众,对弱小的燕国展开报复,收复七十座城池,迎回齐襄王;襄王重赏田单,使他东有封地夜邑的赋税,西有淄水上游观之乐。过去记录功劳,都有这么重的封赏。如今曹公在海内倾覆、宗庙焚灭之际,亲着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将近三十年,铲除逆贼,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奉祀制度重建。拿他对比过去的几位,就如同泰山与小山丘,两者能同日而论吗?如今曹公只与诸将功臣一样,只有一个县的食邑,这岂是天下所望呢?”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串,从周公、吕望说到田单,其实就是给荀彧准备了充分的理由。
原本董昭想着荀彧没有理由拒绝。
但荀彧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
说大白话就是,曹操这样做本就是忠心的体现,如果进位反而印证了那些说曹操是汉贼的流言。
所以他不同意。
这个回复让董昭有些意外,更让曹操很不高兴。
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来,曹操的内心确实有这方面的想法。
前面聊过,曹操已经有了“三不朝”的特权,若是这一次进位,那就获得了“加九锡”特权,那就是典型的篡位套餐,很难不让人猜想曹操的真实内容不是忠臣而是汉贼。
特别是在这个讨伐孙权的节骨眼上,万一那些蠢蠢欲动的叛逆之人伺机在曹操后方作乱,曹操如何能专心对付孙权。
其实荀彧除了考虑自身的理念外,确实考虑了这一次大军的出征。
只可惜曹操并没有理解荀彧。
他趁着这次东征孙权时,上表请求献帝派荀彧到谯县来慰劳军队。
荀彧到谯县之后,曹操就借机留下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
这个举动名义上荀彧还是朝廷的尚书令,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曹操府臣。
荀彧敏锐地察觉到曹操的内心并没有消停。
曹操领军向濡须进发,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亡,时年五十岁。
关于荀彧的死,《魏氏春秋》、《后汉书》还有另一种记载,说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忽然明白了曹操的用意,因此服毒自尽。
荀彧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士人,因此,当时人对他的去世都很惋惜。
献帝深感痛惜,祭祀之日废燕乐,谥曰敬侯。
以荀彧的智谋,应该明白,这天下三分之二已经落入曹操之手,汉献帝在曹操的势力范围之内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
都说用权力和金钱是很难考验人的,毕竟很少人能抵挡住这两样的诱惑。
如曹操这般主政者,哪有不垂涎皇位的?
就算曹操对皇位没有想法,他的部下也会推着曹操上位。
荀彧不可能寄希望于曹操的忠心,更不可能寄希望于曹操帐下那些谋士将士的冷静。
所以,大概率荀彧知道,曹操进位国公已经是不可阻挡之事。
他处理好了曹操的后方事务,安排好粮草军械,布置好各人员的官职,依然走上坚持他理念的道路。
汉献帝彻底失去了一位能够坚持理念的大臣,能够左右曹操决定的大臣。
荀彧的存在或许不是汉献帝唯一的希望,但却是能照亮汉献帝黑暗迷茫道路的明灯。
他在,或许大汉还有可能。
他不在,没人能阻挡曹操的脚步,大汉最后一丝希望也沉落到历史的长河当中。
同样悲痛的还有曹操。
很多人都说荀彧的阻拦让曹操很是恼火,曹操应该痛恨荀彧。
其实不然。
荀彧对曹氏的贡献自不必多说。
他对于曹操而言就如同是曹操的初衷,那一份初入朝廷,立志要整顿朝纲,还天下太平的初衷。
那是曹操最后一丝理性。
每当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被形势迷失了眼睛,甚至连身边的谋臣都未能看清局面,荀彧常常会站出来,冷静地告诉曹操未来发展。
如果说郭嘉是曹操前进的依靠,那荀彧就是曹操后方的理直气壮。
荀彧的逝去,消散了曹操的束缚,也泯灭了曹操的忠心。
曹操后方繁杂的政务也在荀彧离去的那一刻陷入短暂的困境。
硬说是曹操下令毒死荀彧的,这并不合理。
喜欢曹操那些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曹操那些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