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虽说天下还是刘氏的大汉天下,但此时的天下形势已经基本上确立了三国分立。
北面的曹操已立魏王,掌控着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
江东的孙权,虎踞江南地带,在南越之地称王称霸。
西面的刘备,新夺益州富庶之地,具有荆州九通之渠。
汉献帝对这三个人都没有任何掌控权。
对于曹操而言,孙刘联盟处在牢固期,孙权对他已经称臣,他便将目光放在人才招揽之上。
曹操始终坚信一句话,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于是,他发布了第三次求才令。
文中用了很多正面人物典故,包括伊挚、傅说、管仲、萧何、韩信、陈平,还有曹操的先祖曹参,还列举了吴起的特殊案例,告诫天下才子,只要有治理国家、领兵打仗的本领,就要举荐,不要有顾虑。
这一次求才令相比第一次更加彻底,毫无顾忌,已经将德远远排在了才之后。
这篇求才令名为《举贤勿拘品行令》,命部下推举人才,凡有一技之长者,不拘品行,皆可推举。
纵观曹操的一生,一共有三次求才令。
第一次先前聊过,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平定青幽并冀之后,急需人才来治理,便有了第一道求才令,名为《唯才是举》。
第二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当时曹操刚平定关中、杀伏皇后之后一两个月。
当时的曹操对于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像第一次求才令那样高。
相反,曹操这一道求才令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意义。
从曹操的角度来说,杀伏皇后不仅是给他三个女儿铺路,更是对朝中反曹势力的震慑。
但毕竟动手的对象是皇后,伏氏家族也是当时有名的门阀士族,而且汉献帝也曾出面说情,都未曾让曹操改变主意。
这个结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世人对曹操嗜杀的揣度,对大汉不忠的肯定,以及进一步坐实了曹操对门阀士族并不友好的传言。
曹操不得不做出一些补救措施,其中最好的一条便是求才令,名为《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令中依旧沿用了陈平和苏秦的案例,希望有才干的人士不用担心,尽管站出来,他曹操一定会重用。
以此来拉拢天下的才子,当然,这些才子大部分还都是在门阀士族当中,或者是曾经的大家族,间接地改变着曹操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第三次便是开头所说的那一次,《举贤勿拘品行令》。
至于第三次求才令发布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史书上并没有记录。
但曹操的用人观念还是影响了后世。
纵观曹操的用人观念,不管是征战沙场之计,还是建设魏国之中,都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
翻开历史长河,曹操可谓第一人,开创 “实用主义人才观” 的先河。
在此之前,“德才兼备” 是公认的选官准则,而曹操首次将 “才” 置于 “德” 之上,提出 “乱世用才,治世用德” 的灵活理念。
这种观念影响了后世乱世中的统治者,例如隋唐乱世中的军阀、五代时期的政权,成为 “特殊时期选拔实用人才” 的重要参考,但也为魏晋南北朝的 “九品中正制” 埋下伏笔。
时间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汉献帝在给曹操最高地位的基础上,又给曹操王冕用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四项只专属于帝王的礼仪制度。
说白了,看见这四项中的任何一项,便能明白,是皇帝来了。
这四项涵盖了曹操的权威。
所谓十二旒王冕,便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参加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戴的 “礼帽”,材质以玉、丝为主,象征身份的尊贵与仪式的庄重。
“旒” 是礼帽前后悬挂的 “玉串”,每串由若干玉珠组成。根据《周礼》等礼仪典籍,旒的数量直接对应身份等级:
天子(皇帝)的冕前后各悬 “十二旒”;
诸侯(如公、侯)为九旒,卿大夫为七旒或者五旒,士为三旒。
“十二旒” 是唯一属于天子的规格,且玉串长度会 “遮眼”,隐含 “帝王需蔽明,不苛察细枝末节,以宽仁治世” 的象征意义。
所谓金根车,乃天子专属车驾,是最高规格的礼仪用车,仅用于祭祀、封禅、朝见诸侯等最重大的场合。
“金根”意为“以金饰车的根部(车辕、车架关键部位)”,车身通常为黑色(象征天玄地黄中的“天”),装饰有龙纹、日月纹等皇家专属图案,车内铺陈华贵,区别于诸侯的 “象车”、卿大夫的 “革车” 等低等级车辆。
金根车并非日常代步工具,而是 “皇权的移动象征”,只有天子能乘坐,诸侯、大臣若使用则为“僭越”,等同于觊觎皇权。
所谓六马,乃天子专属的驾马数量,根据先秦至秦汉的礼仪规定:
天子的车驾需 “驾六马”;
诸侯驾五马,卿大夫驾四马,士驾二马(即 “骈马”)。
马的数量是直观的 “身份标识”,“驾六” 是天子独有的规格。
所谓五时副车,指天子出行时,跟随在“金根车”后的“随从车辆”。
五时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与四季,每辆副车有专属的颜色和象征,肩负护驾、礼仪、保障等任务。
五辆副车与金根车配套,合称 “天子六驾”,是完整的皇家仪仗体系,体现“皇权与天地自然相契合”的古代政治理念。
至此,曹操拥有的权利、地位和象征已经到了巅峰,没有什么能再得到提升的。
剩下唯一一步,便是登上皇位。
汉献帝也掏空了口袋里所有的东西,交给了曹操。
在这个东汉末年的朝廷中,曹操已经是没有名义的皇帝,而非常规的臣子。
按照常理,接下来汉天子禅位已经顺理成章,几乎没有人会有疑问。
但唯独曹操,却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保守着臣子之心。
喜欢曹操那些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曹操那些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