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甲烷湖里,探测机器人发现了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
“初步测试显示,这种微生物能分解99%的传统塑料。”总监调出微生物的三维模型,那团半透明的生命体正在虚拟培养皿里蠕动,“如果能大规模培育,地球上堆积的塑料垃圾问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我反对。”生态部门的周博士突然插话,她的影像背景是郁郁葱葱的亚马逊雨林树冠,“上周我们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深海菌群,分解效率比这高30%,而且不会破坏碳循环平衡。商业决策不能只看效率,更要算长远的生态账。”
环形会议桌旁的全息影像开始浮动,矿业团队的人皱眉反驳,周博士调出深海菌群的活性数据,红色的警示线在投影上跳动。林深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第一次参加商业谈判时,会议室里也有过这样面红耳赤的争论——当时他坚持要用可回收材料做手机外壳,供应商拍着桌子说“环保是赔钱的买卖”。
“让技术部做交叉实验。”林深敲了敲桌面,全息投影立刻分割成两个画面,左侧是泰坦星微生物在塑料瓶里繁衍生息,右侧是深海菌群分解地膜的实时影像,“三个月后用数据说话。另外,把这两种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上传到全球共享数据库,让所有科研团队都能参与研究。”
会议室里的争执声渐渐平息。李老忽然笑出声:“还记得二十年前你在沙漠里建太阳能电站吗?当地人说你疯了,现在那些光伏板不仅供电,板下还长出了苜蓿。商业这东西,就像榕树的气生根,你永远不知道哪条会扎进土里长成新的树干。”
晨会结束时,林深的私人终端震动了一下。是女儿发来的全息消息,小姑娘穿着银白色的航天服,背景是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她正在参与青少年太空站维护计划,手里的扳手比脸还大。
“爸,我们刚完成月球氦-3采集装置的检修!”女儿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滋滋声,头盔面罩上沾着月球尘埃,“张教授的孙女说,下次要带火星稻种来种在月球基地的生态舱里。”
林深看着女儿被头盔压出红印的脸颊,忽然想起她三岁时攥着太空船模型的样子。那时他总在出差,每次回家都会带不同星球的土壤样本,小姑娘就把红棕色的火星土、灰白色的月球尘装进玻璃罐,摆在卧室的架子上,说要“种出会发光的星星”。
“告诉她,生态舱的恒温系统我已经让人调试好了。”林深调整了下领带,全息投影里女儿身后的机械臂正在搬运氦-3储存罐,金属表面反射着地球的蓝光,“对了,你妈让你记得每天喝营养液,别总吃太空压缩饼干。”
女儿做了个鬼脸切断通讯,林深的目光落在控制台边缘的相框上。照片里他和妻子站在戈壁滩上,身后是刚建成的第一座沙漠温室,那时妻子还在生态部门研究耐旱作物,手上总沾着洗不掉的泥土味。三年前她去泰坦星考察时,在甲烷湖边发现了能在低温下存活的藻类,现在那些藻类培育出的生物塑料,正被用来制作星际飞船的隔热层。
“林总,量子加密货币部门发来紧急报告。”小陈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全息投影里弹出份红色标注的文件,“他们在冥王星附近检测到异常量子波动,疑似新型加密信号。”
林深点开文件,无数绿色的量子比特在屏幕上组成螺旋状,像条在宇宙里游动的dNA链。这让他想起十年前投资量子通信项目时,首席科学家说的话:“当信息能跨越光年传递,商业的边界就消失了。”
“让泰坦星的量子基站追踪信号源。”他调出星际导航图,指尖划过冥王星轨道时,那里突然亮起个新的光点,“另外,通知数字藏品部门,把这次量子波动的数据做成NFt,拍卖所得捐给青少年太空探索基金。”
小陈刚走,张教授的影像又跳了出来。老教授举着个透明培养皿,里面漂浮着半透明的稻壳:“我们用生物打印技术做的太空食品,口感和地球大米一模一样!你看这稻壳,还能自动降解成植物肥料。”
培养皿转动时,林深看见里面映出自己的影子。三十年来他见过无数奇迹:纳米机器人修复臭氧层的实时画面、元宇宙商场里老人用虚拟货币给孙子买生日礼物、深海养殖基地的灯光在马里亚纳海沟连成星海……但最让他心动的,始终是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
“下周我带团队去火星。”林深突然说,控制台的星图上,从地球到火星的航线正闪烁着绿光,“顺便看看你们的新稻种。”
张教授的眼睛亮了:“正好!我们刚在穹顶农场里开辟了块‘实验田’,种着全球各地寄来的种子——有非洲的高粱,有南美洲的土豆,还有你女儿小时候埋下的那颗向日葵籽,居然发芽了。”
星际航班穿越小行星带时,林深站在舷窗边看太空垃圾清理机器人工作。那些银白色的机械臂像蝴蝶的翅膀,将废弃卫星碎片拆解成可回收的金属块,远处的“太空垃圾银行”正用这些材料3d打印出新的空间站部件。
“林先生,需要来点饮品吗?”虚拟偶像服务员的全息影像飘过来,她穿着用星际尘埃培育的菌丝体织物,笑容是用全球十亿用户的面部数据优化过的,但眼里的光却像极了二十年前那个在车库里给员工煮咖啡的实习生。
“一杯火星特调。”林深接过虚拟托盘里的杯子,液体在失重环境下凝成球形,里面悬浮着紫金色的稻壳碎,“你们的营销团队很厉害,把虚拟偶像和可持续时尚结合得很妙。”
虚拟偶像的眼睛弯成月牙:“这是青少年创意孵化计划的成果哦。有个十五岁的女孩说,未来的时尚应该像星尘一样,既璀璨又环保。”
飞船进入火星大气层时,舷窗外的红色云层里突然钻出几只机械信鸽。它们扑棱着太阳能翅膀,将火星农业区的实时影像投射在舱壁上——张教授正和一群孩子在稻田里劳作,紫金色的稻浪没过膝盖,孩子们的笑声穿透电波,在飞船里荡出涟漪。
林深打开私人终端,调出二十年前的商业计划书。泛黄的纸页上有行稚嫩的笔迹:“商业不是征服,是连接。”那时他刚把沙漠稻种的专利无偿公开,被同行嘲笑“把金饭碗当破烂扔”,但现在看来,那些撒出去的种子,早已在宇宙各处生根发芽。
“还有十分钟抵达火星基地。”广播里传来机长的声音,“请各位乘客做好着陆准备。”
林深最后看了眼星图,环日轨道空间站像枚银色的戒指,将太阳的光芒折射成七彩的光带,光带穿过火星的稻浪、泰坦星的甲烷湖、冥王星的冰层,最终落在地球某个中学生的草稿本上——那里画着艘奇怪的飞船,船头写着“未来号”。
当飞船的起落架触碰到火星土壤的瞬间,林深忽然明白,自己穷尽一生追逐的从来不是商业帝国的版图。从沙漠里的第一株水稻到环日轨道上的能源网,从非洲部落的卫星终端到火星农场里的向日葵,这些跨越星球的光点串联起的,是人类对未知永不停歇的探索。
就像此刻,张教授带着孩子们在舱门外挥手,他们身后的穹顶农场里,来自全球的种子正在红土中生长,而更远的冥王星轨道上,量子加密货币的信号还在闪烁,像在给宇宙写一封永远不会结束的信。
林深走下飞船,火星的风带着氧化铁的味道扑在脸上。他弯腰捡起块红色的石头,放进女儿小时候用过的玻璃罐里。罐子里已经有了地球的土壤、月球的尘埃、泰坦星的冰晶,现在又多了这颗火星的石头。
“下一站去哪?”张教授拍着他的肩膀问,远处的机械臂正在卸载来自地球的树苗,那些经过基因改良的松树,据说能在火星的大气里长出针状的绿叶。
林深抬头看向宇宙深处,无数星辰正在黑暗中闪烁,像极了三十年前那个凌晨,他在硅谷车库里看到的第一缕曙光。
“去看看那些还没被命名的星球吧。”他笑着说,玻璃罐里的石头在人造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毕竟商业的征程,从来没有终点。”
当第一株松树苗在火星表面扎下根须时,林深的私人终端收到了条来自地球的消息。是李老发来的全息影像,老人站在非洲部落新建成的天文台上,身后的孩子们正通过星链系统观测冥王星,其中最小的那个手里,攥着颗用生物塑料做的星星——那是用泰坦星微生物分解塑料垃圾后再生的材料。
“小林,你看。”李老指着星空,全息投影突然拉远,将整个太阳系都纳入画面,人类的商业网络像发光的蛛网,在行星间蔓延生长,“我们当年撒下的种子,正在结出整个宇宙的果实。”
林深望着那些跨越光年的光点,忽然明白所谓商业的终极意义,不过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自由地探索未知。就像沙漠里的向日葵总会朝着太阳生长,就像火星的稻穗总会朝着人造光源弯腰,就像此刻,他口袋里的玻璃罐正随着脚步轻轻晃动,里面装着的,是整个宇宙的可能性。
而这趟征程,才刚刚开始。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