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陈默的手机在床头柜上震动起来。不是闹钟,是特助小林的专属铃声——这意味着有紧急事务。他摸黑划开屏幕,刺眼的白光里,小林的消息像根针:“陈总,您看这条推送。”
附带的链接点进去,是本地一个名叫“商海了望”的营销号文章,标题红得扎眼:《独家探秘:陈氏文旅少东家携家眷考察自家产业,西南古镇半日游耗资几何?》。配图是三张照片,第一张是他蹲在染布坊的青石板上,帮女儿安安捡掉落的蜡刀;第二张是妻子林晚牵着安安的手,站在吊脚楼前看河景,他在身后扶着岳母的胳膊;第三张最刺眼,是晚餐时桌上摆着的几道本地菜,被配文“疑似古镇非遗餐厅特供宴席”。
文字更是添油加醋,把他大学毕业时帮父亲打理二手车行的经历歪曲成“继承千万家业”,把这次普通的家庭旅行说成“考察旗下资产”,甚至暗示“富二代式的商业作秀”。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有人酸“有钱人的日常就是逛自家景区”,有人骂“文旅项目搞成私人后花园”,还有人扒出他几年前创业时的照片,说“当年卖二手车的穷小子,现在学会摆谱了”。
陈默捏着手机坐起身,窗外的天刚泛鱼肚白。他点开照片,认出是上周家庭旅行日拍的。那天阳光好,林晚说“难得一家人都有空”,便带着刚放暑假的安安和来小住的岳母,去了西南古镇的非遗项目基地。他记得安安拿着蜡刀在布上乱划时,染布坊的老匠人笑得直不起腰;记得岳母念叨吊脚楼的木栏杆“比城里的铁栏杆有温度”;记得晚餐时林晚特意点了三素一荤,说“尝尝本地家常菜就好”。
这些琐碎的、带着菜香和笑声的瞬间,怎么就成了营销号嘴里“耗资几何”的证据?
他深吸一口气,指尖悬在“转发给小林”的按钮上,却停住了。删帖?找律师发函?太容易了。但那样像什么?像被戳中痛处后的急着遮掩。他想起父亲常说的“做生意和做人一样,站得直就别怕影子斜”。
“让公关部不用管删帖的事。”他给小林回消息,“你去把我们自己拍的视频素材整理出来,就是上周家庭旅行的全程记录,原片,不要剪辑。”
小林秒回一个“?”,接着又补了句:“陈总,那些视频里有您给安安擦鼻涕、跟老匠人讨教扎染技巧的片段……会不会太私人了?”
“就是要私人的。”陈默敲下这行字,“告诉剪辑组,把这些素材剪进‘文旅人的日常’系列纪录片里,做第三集。片头用我们景区清晨的延时摄影,片尾加一行字:‘我们造风景,也认真活在风景里’。今天中午十二点前,全平台上线。”
放下手机时,林晚被吵醒了,揉着眼睛坐起来:“怎么了?一大早的。”
陈默把手机递给她,看着她的眉头一点点皱起来。“这些人太过分了!”林晚的声音带着气,“安安的脸都没打码!”
“别气。”陈默握住她的手,“正好,让大家看看我们到底在‘考察’什么。”
他起身穿衣服,路过客厅时,看见岳母正坐在沙发上看手机,眼眶有点红。“阿姨,别往心里去。”他走过去,“是我们考虑不周,没注意周围有偷拍的。”
岳母摇摇头,把手机递给他。是她的朋友圈,有人转发了那篇文章,评论里说“亲家现在是大老板了,带您去自家景区享福呢”。“我不是气这个,”老人叹了口气,“我是气他们把你拍的那些照片,说得那么……铜臭气。那天你给安安讲染布的颜料是怎么从植物里榨出来的,讲得比老师还好,那不是挺好的吗?”
陈默心里一动。是啊,那天他蹲在染布坊的晒布架下,指着蓝靛草给安安讲“草木有灵”,老匠人在一旁补充“这手艺传了八代,以前是为了糊口,现在能让城里孩子知道,也算积德”。这些画面,摄像机都记录下来了。
上午九点,剪辑组把样片发了过来。没有花哨的转场,没有激昂的配乐,像一部平实的生活纪录片。
开头是古镇的清晨,青石板路上还带着露水,清洁工阿姨拿着长柄刷在扫地,画外音是陈默的声音:“西南古镇项目运营第三年,每天第一个来开门的是李阿姨,她在这里扫了二十年地,比我们任何人都懂这里的一砖一瓦。”
接着是家庭旅行的片段:安安追着一只橘猫跑过巷子,林晚在后面喊“慢点”;陈默和老匠人站在染缸前,戴着粗布手套搅拌染料,老匠人说“这蓝靛得发酵四十天,急不得”,他答“跟做文旅一样,得熬”;午餐是在景区外的家常菜馆,老板娘端上一盘炒蕨菜,笑着说“陈总上次来夸我这菜炒得香,今天特意多放了点辣椒”;下午他陪着岳母去看了古镇的老戏台,老太太指着台上的木雕说“跟我们老家祠堂的一样”,他掏出手机查资料,“这是清代的,您看这雕的是《牡丹亭》”。
中间穿插着他和员工的对话:在游客中心,他指着意见簿上的留言问负责人“这位游客说厕所指示牌不明显,整改了吗?”;在研学基地,他蹲下来看孩子们做的扎染作品,对老师说“别要求他们做得多标准,开心最重要”。
最后是黄昏,一家人坐在河边的石阶上,安安把自己扎的歪歪扭扭的手帕送给卖冰棍的老爷爷,老爷爷笑得露出豁牙。镜头拉远,夕阳把古镇的屋檐染成金色,字幕缓缓浮现:“我们造风景,也认真活在风景里。”
陈默没改一个字,让小林直接上线。
十二点整,视频在陈氏文旅的官方账号发布。起初评论不多,有人以为是普通的宣传片,划了过去。但半小时后,风向开始变了。
“等等,这不是早上那篇营销号说的‘富二代考察’吗?怎么跟视频里不一样?”
“那个染布的老匠人好亲切啊,陈总跟他说话的样子不像老板,像徒弟。”
“哈哈,陈总给女儿擦鼻涕那段,太真实了,我家娃也这样。”
“注意到没有,他们吃饭是在景区外的小馆子,老板娘还跟他开玩笑,哪像营销号说的‘特供宴席’?”
“最后那句‘我们造风景,也认真活在风景里’,有点戳人啊。”
下午两点,#有烟火气的企业家# 这个话题突然冲上了本地热搜。有人翻出陈默几年前在二手车行的照片,对比现在的视频,说“当年帮客户检查车况时也是这认真劲儿”;有人@了那个“商海了望”营销号,问“脸疼吗”;连本地文旅局的官方账号都转发了视频,配文“文旅不是冷冰冰的产业,是有人情味的生活”。
小林兴奋地发来消息:“陈总,景区的咨询电话快被打爆了,都问家庭游套餐呢!”
陈默正在开周会,讨论如何优化亲子游路线。他看了眼消息,笑了笑,把手机揣回口袋,对团队说:“刚才看评论,有位游客说‘想带爸妈来看看陈总岳母夸的老戏台’。这就是我们要的——不是让他们来‘打卡’,是来‘生活’。”
散会后,他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手机又响了,是林晚发来的照片:岳母在家族群里转发了视频,配文“我女婿不是大老板,是个会陪我看戏的好孩子”。下面是一堆亲戚的点赞。
他想起早上那篇刺眼的文章,突然觉得,那些刻意制造的对立和偏见,在真实的生活细节面前,其实不堪一击。就像古镇的青石板路,不管被多少人踩过,下雨的时候,总会透出泥土的清香。
傍晚,老匠人给他发来一条微信,是段小视频:染布坊的晒布架上,挂着一条新染的蓝印花布,上面印着歪歪扭扭的几个字——“认真活”。老匠人说:“这是我照着你视频里的字印的,送给你。”
陈默回了个“谢谢”,然后点开备忘录,写下:“下周家庭旅行日,带安安去山区营地,看看那里的星空。”
窗外的天彻底黑了,城市的灯一盏盏亮起来。他知道,明天还会有新的挑战,但此刻,他心里很踏实。因为他明白,造风景的人,首先要懂得欣赏风景里的烟火气,就像当年卖二手车时,最该记住的不是利润,是客户接过车钥匙时,那句“谢谢你,看着就踏实”。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