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朝的脊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4章 放假也是当差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天佑三年,五月中,自开德府北行官道。

两骑快马,一前一后,踏着被烈日烤得发烫的尘土,疾驰向北。马上骑士,正是奉秦王之命“回乡省亲”的牛大眼与诸葛不亮。牛大眼依旧是一身便于行动的劲装,魁梧的身躯在马背上稳如泰山,只是眉宇间少了平日的火爆,多了几分深思。诸葛不亮则是一袭半旧青衫,作游学士子打扮,风尘仆仆难掩其眼神中的精明与审慎。

二人一路无话,各怀心事,只是埋头赶路。沿途所见,触目惊心。越往北走,旱情愈显,田地龟裂,禾苗枯死,官道上逃荒的人群也渐渐多了起来,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眼神麻木地向南蠕动,与策马北上的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数日后,行至内黄地界,已是黄昏。两人在一处简陋的茶棚下勒住马,饮了碗粗茶。

诸葛不亮抹了把汗,看着官道上蹒跚南下的流民,低声道:“大眼兄,就此别过吧。你回武安牛家堡,我回彰德府城。王爷此番让我等回乡,恐非仅仅是探亲那么简单。”

牛大眼咕咚咕咚灌下大半碗茶,重重放下碗,环眼扫过凄惶的流民,闷声道:“老子也觉着不对劲!辽东那边火烧眉毛,王爷却让咱回来探亲?肯定有蹊跷!怕是让咱看看老家的情况,顺便……干点啥。” 他虽粗豪,却并非毫无心机,尤其跟随陈太初多年,耳濡目染,对这位主公的深意常有几分直觉。

“嗯,”诸葛不亮点头,“各自小心,保持联络。若有异动,速通消息。” 两人拱手作别,一人折向西北太行山麓的武安县,一人继续向北往彰德府城而去。

牛大眼本名牛德水,相州武安人。 武安多山,牛家堡便坐落在一条山坳里。这些年,随着牛大眼在外跟随张猛、岳飞,后又效力秦王,屡立战功,赏赐丰厚,牛家早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牛大眼将大部分钱财寄回家里,买田置地,开山修路,更利用家乡山泉甘冽、粮食充足的优势,建起了一座酒坊,不仅酿制传统的黍米酒,更引入了他在川滇等地学来的窖泥技术,并结合陈太初传授的蒸馏之法,酿出一种清澈烈性、入口如火灼的“武安烧刀子”,极受山里汉子和往来脚夫的喜爱,成为牛家堡的重要财源。如今的牛家堡,已从几户散居的小村落,发展成有高墙环绕、聚居着百来户、五六百口人的大寨子,俨然一方小小坞堡。

牛大眼归心似箭,催马疾行。离家越近,山色愈显苍翠,与山外平原的枯黄形成对比,让他心头稍安。然而,当他拐过最后一道山梁,望见牛家堡时,心却猛地沉了下去!

但见堡子那新修不久的夯土围墙外,黑压压地聚集了不知多少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坐或卧,密密麻麻,几乎将堡子前方的空地都占满了。空气中弥漫着汗臭、饥馁和绝望的气息。堡门紧闭,墙头上,隐约可见手持棍棒、弓箭的庄丁在紧张地巡逻。这景象,与记忆中安宁祥和的家乡截然不同!

牛大眼身材高大,在人群中本就显眼。他牵马走近,立刻引起了骚动。一些面黄肌瘦的流民抬起头,用空洞或警惕的目光打量着他这个衣着整齐、牵着头好马的“外人”。这时,墙头一个正伸着脖子张望的老头,眯着眼看了半晌,突然扯着嗓子激动地大喊起来:“德水!是德水回来了!快开门!是牛将军回来了!”

这老头姓牛,排行老二,人称牛二蛋,是堡里的老光棍,为人热心肠,如今在堡门当值。他这一嗓子,如同在平静(死寂)的湖面投下巨石。墙头上的庄丁纷纷探头,堡子内外的人群也一阵骚动。

牛大眼抬头,认出是族叔牛二蛋,心中百感交集。堡门吱呀呀打开一道缝隙,牛大眼牵马迅速闪入,厚重的堡门又立刻关上,闩死。

进入堡内,气氛才稍显缓和。但见街道上虽不如往日热闹,却也秩序井然,家家户户门口都堆着些柴火,隐约能闻到炊烟和粮食的香味,与堡外的凄惶宛如两个世界。父母、叔伯、兄弟闻讯都赶了过来,围住牛大眼,七嘴八舌,又是欢喜又是忧虑。

“德水啊,你可回来了!外面……外面现在到底咋样了?” 老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急切地问。

牛大眼看着家人虽面带忧色但气色尚可,心下稍宽,沉声道:“爹,娘,各位叔伯,外面……更糟。河北、河东,大旱千里,很多地方已经绝收了。流民遍地,官府赈济不过来。”

“俺们也知道!” 一个堂兄抢着说,“咱堡子今年收成也减了大半,好在往年有些存粮,加上你那酒坊还在开工,用工给粮给钱,堡里各家紧巴点还能过。可堡外这些人……”他指了指墙外,“都是附近山沟里活不下去的乡亲,还有更北边逃过来的,越聚越多,赶也赶不走,俺们怕出事,只好关了堡门。”

牛大眼眉头紧锁:“堵在门口不是办法。为何不劝他们去大名府?那是北京,府城大,粮号多,朝廷的赈灾粮款首要也是运到那里,总比窝在这山坳里有活路吧?”

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解释起来。原来,流民中也有人想去大名府,但一则路途遥远,缺粮少食,不敢轻易动身;二则传言府城周边也已人满为患,秩序混乱;三则……有些人似乎认准了牛家堡有粮,存了“赖着不走”或“伺机而动”的心思。

牛大眼听着,心中了然。他环视一圈忧心忡忡的亲人,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又决然的笑意:“看来,王爷让我这时候回来,还真是……看不得我闲着。这事,我来处理吧。”

与此同时,彰德府城内。

诸葛不亮也回到了家中。诸葛家本是彰德府的书香门第,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也颇有田产。诸葛不亮年轻时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下,恰逢张猛、岳飞募兵,便投笔从戎,因其心思缜密,逐渐在军旅中崭露头角,后又在安南、北海(泛指北方)等地的经营中屡出奇谋,积功升至参军。与牛大眼这位张猛亲卫出身的猛将因缘际会成为搭档,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二人在长期刺探情报中,跟一位异人学得一手精妙的易容之术,曾凭此救下遇险的陈忠和,立下大功,自此更得陈太初信任,成为听风营的核心干将。

卸甲后,诸葛不亮凭借积累的人脉和见识,接手了家族生意,并成为陈太初旗下四海商社在彰德府的总代理,专营白糖、高度白酒(玉冰烧)、香皂等紧俏商品,不做零售,只搞批发分销,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今的诸葛家,已是彰德府数得着的富户,高门大院,仆从如云。

诸葛不亮回到家,与父母妻儿团聚,自是欢喜。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府城内的气氛也不轻松。粮价虽因官府调控和富户囤积尚未完全失控,但已显上涨苗头。市面上流言四起,有说北边要打过来的,有说盗匪要起事的。知府衙门加强了巡防,各大户也悄悄增加了护院。

与家人叙话后,诸葛不亮便以拜访旧友为名,出门探查。他行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似随意,实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注意到,城门口盘查严格了许多,城内一些偏僻角落,也开始出现三五成群的陌生面孔,衣衫褴褛,眼神闪烁。茶馆酒肆里,人们交头接耳,话题总离不开“旱灾”、“流民”、“粮食”。

他心中暗忖:“王爷让我此时回乡,绝非偶然。牛大眼那边山堡情况恐怕更直接。我这里,虽在城中,看似安稳,但这暗流涌动,只怕一旦失控,后果更不堪设想。” 他意识到,王爷或许是要借他们二人的眼和手,稳住家乡这两处可能爆发的火药桶,同时观察地方实情,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牛大眼在思考如何疏导堡外流民,诸葛不亮在审视府城暗流。

喜欢宋朝的脊梁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宋朝的脊梁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