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书后,我成了极品好婆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章 征兵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这时,两位身着官服,面色凝重的中年男子缓缓步入大殿之中。

这两人正是南北县的县令、县丞。

正厅内的众人见到他们,不由自主地安静了下来,目光纷纷聚焦于这两位地方父母官身上。

“诸位,今日请大家前来,朝廷下达了征役的征召。”周县令面色凝重,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

“什么?征役?”

“敢问县令爷,这次朝廷征的什么役?”

正厅的众人听到要征役了后,一个个面色大变了起来。

“安静,这次征役使朝廷直接下来的征召,并不是府城或是县衙下的。

并且,这次征召,是征的兵役。

每户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三人者征兵一人。

不符合条件者,无需征役,从今日即刻起,更改户籍、销户、分户,皆视为逃避征役,严惩不贷。”刘县尉在一旁补充道,他的眼神锐利,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正厅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偶尔传来的低语和不安的喘息声。家中有适龄男丁的家庭,更是面露焦虑,相互间交换着担忧的眼神。

周县令闻言,眉头紧锁,他理解在场每一个人的担忧与恐惧,但作为一方父母官,虽然心有不忍,他必须执行朝廷的命令。

这年头,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生活已是苦不堪言,而今这突如其来的兵役征召,无疑是雪上加霜。

周县令深吸一口气道:“本官知道,大家心中定有诸多顾虑与不安。但朝廷此举,必有深意,或为抵御外敌,或为保家卫国,皆是为了我们大好的河山与子孙后代的安宁。”

“两位大人,这才征兵役,可以用银钱抵吗?多少银钱呢?”顿时有人问道。

声音之中,带着期许,希望可以用银钱抵征兵役的名额。

往年征役,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以钱代为服役。

“今年的情况与往年不同,边疆告急,朝廷急需兵源,以银代役之事,怕是难以通行。

衙门会统计每家每户的户籍人数,符合要求者,半个月之内,我亲自带兵先按照每家每户的户籍上名单征兵。

你们各自回村通知村民,让符合征兵的人家选好人选。

等征召后了,不日就要送到边疆。

别想着拒征兵役,到时候强行征召,被打一顿是轻的,到时候还要连累家人受罚,甚至可能被视作叛逆,也并非没有先例。

提前知会一声,也是希望你们能积极配合,”刘县尉面色凝重,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那眼神中既有威严,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在场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害怕、担心、忧虑,其中以张里正最为开心和庆幸。

除此之外,桂花村、吴江村、白杨村三村的里正也微微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们三个村子嫁了不少人在他们张家村,张家村每家每户分家了之后,这些嫁到张家村的妇人就回娘家,也让娘家人赶紧分家。

虽然很多人听之不信,但是依旧有人害怕,老实的分家了。

不信的,接下来的,就该倒霉了。

“大人,这次征兵役是按照每户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三人者征兵一人,要是咱们县征兵役的人数太少了,会不会再强制征兵役?”这时,张里正一咬牙,他上前一步,恭敬的朝周县令和刘县尉两人道。

“目前来说,就是按照这个条件征兵役,符合条件者征兵,不会强制征召不符合条件者。”刘县尉肯定的冲张里正点了点头。

“好了,此事就这么办,今日就散去了。”周县令叹了一口气,示意众人离去。

“大人,老朽有话要说。”等众人离去,张里正走到最后,他快步折返,恭敬的朝周县令和刘县尉两人一拱手道。

“你是哪个村子的里正?有何事情要禀告的。”周县令捏了捏自己眉心,看了一眼张里正问道。

“老朽是平安镇张家村的里正。”张里正恭敬的回道。

“平安镇,张家村?就是你们村子围村建了城墙,名气不小的那个?”刘县尉好奇地插话道,他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与兴趣。

前些日子,衙门抓到上百个黑风寨的土匪,并且大当家一并擒拿住了,得知是一个村子抓获这些土匪的后,刘县尉大吃一惊。

黑风寨在南北县周围作恶多端已久,易守难攻,趁着这个机会,刘县尉带着兵马围剿了黑风寨,给他和周县令增加了一项大大的政绩。

来年评审,升官有望了。

连官府都颇为头疼,没想到竟被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张家村给解决了。

所以,不仅仅是刘县尉对张家村有印象,连周县令对张家村很有好感。

“正是,大人。我等村民为求自保,合力筑起了简易城墙,以防盗匪侵扰。”张里正微微点头,神色中带着一丝自豪。

周县令闻言,轻轻颔首:“张里正,你此时返回,所为何事?”

“两位大人,我们张家符合征兵的,一户人家都没有呢?因为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村子每家每户都分家了。

所以村子每家每户都不符合这次征兵役的条件。两位大人不信的话,可以查看我们村子所有村民家的户籍。”张里正一咬牙,他豁出去道。

“你们村子这是有高人指点?还是你们提前知道会征兵役,让你们村子都分家了。”周县令和刘县尉两人听到张里正这话,他们两人相视一眼,各自的眼中露出狐疑之色的问道。

“回想一下张家村,这几年天灾人祸,似乎都没有波及他们村子,完美避开了灾难,到如今围村建了城墙,发展的越来越好了。

难不成你们张家村是汽运汇聚之地吗?”刘县尉双目闪烁,盯着张里正看了几眼道。

“有可能运气太好,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才能够在这个世道生存下来的。

大人,这样会影响我们村子征兵吗?”张里正面对周县令和刘县尉两人,可谓是压力极大,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但他依旧强作镇定,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

周县令沉吟片刻,目光在张里正身上来回扫视,似乎在评估他话语的真实性。

“张里正,你所说的情况我们自会核实。若真如你所言,张家村确实无符合征兵条件的男丁,那自然不会对你们村子征兵。

一切都会按照朝廷征召的条件来征兵。”

张里正闻言,心中稍安,接着又道:“大人,今年我们村子播种水稻后,发现了一个增加水稻产量的办法,对我们大燕国的粮食产量或许大有裨益。

我想,若能得到大人的支持与推广,不仅能解我们村子的温饱之忧,更可为国家增添一份粮仓的稳固。”

这时,张里正把写好再生稻如何种植的详细方法递给了周县令。

那纸张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们村民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来的经验。

如何在第一季水稻收割后,如何利用残余的稻桩重新萌发新苗,以及如何精细管理这第二季的水稻生长,确保其与第一季同样丰收。

周县令闻言,他起先也没有多重视,因为大燕国种植的水稻,每年的产量都颇为稳定,每个地区少有大幅度增减的情况。

周县令接过张里正递过来的纸张,他原本只打算随意的看看。

可是随之阅读下,看到增加水稻的产量不用播种,只需要利用收割第一次水稻的稻桩进行二次栽培后,他眉头时而紧锁,直接觉得不可能的事情。

随着慢慢深入阅读,周县令的眼神逐渐变得凝重而专注。

纸上所述的方法条理清晰,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他注意到,张里正他们不仅详细记录了如何保留并滋养稻桩,以促进其二次萌发,还列出了在再生稻生长期间需特别关注的灌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很明显他们这么做过,这才得到这些过程和结果出来。

当他看到尾后,说他们今年试验过再生稻,并且每亩地第二次收获,都能够收上近两百斤的水稻,比往年多收上近二分之一的粮食后。

周县令面色凝重,猛然的抬起来头朝张里正问道:“这里面所写的,你确定属实?”

随后,周县令把手上的纸张递给旁边的刘县尉看。

“千真万确的事情。今年我们村子利用再生稻,不仅仅收获了两次水稻,收成还比往年多四成五了。”张里正肯定的朝周县令点了点头。

“要是此事是真的,本官记你们村子一大功。”周县令听到张里正如此肯定的答复,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但周县令随即又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农业收成对于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也明白这项技术的突破若真能实现,这是对他们大燕国国之根本,而粮食产量的提升,更是关乎国家稳定与百姓福祉的大事。

“好,这事情我知道了。

你且先下去,征兵一切都是按照朝廷下的征召征兵,你们村子没有哪户人家不符合征兵,那便不会征。”周县令朝张里正挥了挥手,示意他先回去。

“这事情是真的?”等刘县尉看完再生稻的种植办法后,他脸上又惊又喜的问道。

要是再生稻真的能够收两次粮食上来,一亩地能够多收上百来斤的粮食,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天大好事。

“看张里正信誓旦旦的保证,并且写的这么详细,没有自己经历过,很难写出这些东西出来。

这事情估摸着是没跑了。”周县令心中振奋道。

“周大人,你现在想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刘县尉问道。

“我们信归信,但是把这个再生稻写个折子上去,怕是难以让上面的人信服。

毕竟此事前所未闻,若非亲眼所见,恐难以令人相信。

我想,今年下南北县旗下的村子,都按照这上面所写来培育再生稻,看看今年的是不是真能够二次收获,一亩地能多收获百来斤粮食。

我们再详细记录其种植方法、产量等关键信息,一同上报给知府大人。

如若有必要的话,再生稻长成了,上头不信的话,可以派人下来一看就知道事情真假了。

如此一来,既有实物为证,又有详尽的报告,想必能让上面的人更加重视此事。”周县令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

“周大人此计甚妙,这样一来,既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又能彰显我们对此事的重视。”刘县尉闻言,也点了点头道。

要是再生稻的事情真的成了,大功一件,他们加官进爵,指日可待了。

“这个张家村不简单啊!

这么多年来天灾人祸不仅仅没有波及,不仅仅围村建了城墙,今年还抓到黑风寨上百人,征兵役之前,全村分家,现在又整出一个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这太过巧合了?

难不成张家村运气这般好?是一块风水宝地不成?”周县令心里头嘀咕道。

“要不我派人留意一下张家村的近况?

张家村这一系列举动,确实透着几分不寻常。若说全是运气使然,未免太过牵强。那城墙的坚固、对抗黑风寨的胜利,再到这提高粮食产量的新法,桩桩件件,都似有高人指点一般。”刘县尉心里头也泛起了嘀咕,他望向周县令,眼神中带着几分探寻与犹豫。

周县令轻轻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目光深邃:“派人留意一下张家村即可,不必伸张。

张家村若非得天地之利,便是有高人指点。”

后续,征兵役的消息一传出来后,瞬间就引起了百姓的恐慌了。

往年征兵役,一去不回,十之八九,就算能够回来的,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的。

全须全尾能够回来的,基本上就没几个人了。

这不,知道征兵役的条件,知道自家符合条件后,一个个跟家里头死了爹娘一样,一家家一户户都笼罩在阴霾之中。

家庭不和的,甚至在家里头吵着要谁谁去征兵役,一个个都怕死。

在这个时候,别说邻里之间的和睦了,就连平日里关系最亲近的家人之间,也因为征兵役的事情而产生了裂痕。

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在暗自盘算,希望能找到办法让对方去服兵役,自己则能逃过这一劫。

喜欢穿书后,我成了极品好婆婆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穿书后,我成了极品好婆婆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