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3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建章宫的铜漏刚滴过卯时三刻。

檐角铁马在晨风中轻颤,铃舌撞击声混着太学方向传来的钟磬,在空阔的殿宇间回荡。

刘妧案头的《文武学院生徒册》摊开数尺。

朱砂批注在晨光里透着亮——文院三十名女徒的籍贯旁,分别画着织锦梭、盐井勺、浆洗槌等标记;

武院女徒的骑射初试成绩下,压着西市女户送来的软甲尺码统计表,最小尺码旁画着朵小弓箭,注着\"适十三岁女童\"。

\"陛下,太后在偏殿候着,手里捧着个玉镇纸呢。\"

侍女绿萼将暖砚推近,砚台里的松烟墨泛起涟漪。

殿外忽然传来环佩撞击声,像珠串落在青砖上。

陈阿娇披着月白织锦太后衣踏入,凤纹披帛上的金线正映着册页上\"经纬天下\"四字。

她鬓边赤金簪轻晃,簪尾新缀的算筹珠在光线下折射出细小数字。

\"瞧瞧尚方署的新活计!\"

陈阿娇将一方刻着\"巾帼英才\"的玉镇纸按在册上。

镇纸边缘雕着女书生挥毫、女武士挽弓的对纹,\"昨儿用五王私藏的玉璧改的,璧孔里嵌着公孙弘骂'女子无才'的竹简残片,被工匠磨成了粉填在纹里。你摸摸看,这儿还硌手呢。\"

她袖口赤金镯碰着镇纸,发出清越声响。

\"卫青今早差人来报,\"她压低声音,凑近刘妧,\"武院女徒用织锦'挑花'技法,在沙盘上复原了匈奴右贤王的营帐布局,连马厩位置都和北军探报分毫不差。那些丫头片子,把织锦的经纬线当等高线使呢!\"

卫子夫扶着侍女走进,素色襦裙上的暗纹兰草沾着御花园露水。

\"太后,陛下,\"她展开绘有郡国食材的绢帛,各郡捐赠用不同颜色标成锦纹,\"南阳王阿莲送了百坛盐井腌菜,说用熬盐锅腌的菜能放半年,还附了张纸条,说坛口封蜡的法子是跟织锦坊学的;长安柳氏女织了千个'气密锦袋',袋口用的是织锦活扣,开合比皮袋快三倍,女徒们说装书简不怕雨。\"

绢帛末页贴着压平的锦缎,金线织的\"文武兼修\"四字周围,绣着太学女学徒们的指印,其中一枚指印旁用小字注着\"渔阳李氏女徒按\",指印边缘还留着淡淡的墨迹。

窗外忽然传来太学方向的钟磬齐鸣,混着隐约的女书声。

刘妧指尖划过生徒册上\"班昭\"的批注,忽然想起三日前学院开院时——

陈阿娇站在文院讲堂前,金错刀在楠木柱上刻下\"女子亦可为大儒\",木屑飞溅时,有片落在班昭的竹简上,老博士们气得拂袖而去,而班昭只是默默拂去木屑,继续讲解。

【前世回忆】

波士顿美术馆的东方馆里,她曾隔着玻璃看宋代女红兵书残页,解说牌称\"疑为军营女眷所记\"。

那些绣在罗绢上的兵阵图,针脚细密如织锦,却被归为\"闺阁杂记\"。

此刻案头生徒册上的朱砂批注,竟与记忆中残页的绣线走向隐隐相似,仿佛跨越千年的呼应。

\"陛下?\"

卫子夫的声音拉回思绪,刘妧这才发现自己捏碎了枚竹简签,竹屑散落在\"南阳女徒\"的名字上。

殿外传来木屐与竹简相击声,文院博士班昭领着两名女徒疾步而入。

年长女徒抱着刻着《诗经》的竹简,竹简边缘用彩线捆着;

年轻女徒怀里却是卷织锦,锦面上用金线绣着诸侯朝贡图,波纹状的锦纹蜿蜒如河流。

\"启禀陛下、太后,\"班昭的象牙笏板轻点青砖,竹简夹缝掉出片算筹,\"文院女徒用'通经断纬'解《尚书》,将'协和万邦'喻为织锦'百线归一'。\"

她指着年轻女徒的织锦,\"此图用'水波纹'锦纹对应诸侯路线,波纹交汇处正是王都所在,女徒们说,经线是王道,纬线是诸侯,缺了哪头都织不成锦。\"

\"这想法妙!\"

陈阿娇抓起金错刀,在竹简空白处刻下\"经义入锦,可喻天下\"八字,刀刃划过处露出卫子夫预先写好的《文院授课条例》,\"班博士,下月开讲《春秋》时,记得带些织锦样本来——哀家要让她们知道,史书也能当经纬织,比老儒们干巴巴讲经有趣多了!\"

年轻女徒突然上前一步,指着织锦上的一个节点:\"太后,这里的'回纹'对应齐桓公的会盟地,我们用织锦的'断纬'技法,把重要会盟都织成了不同纹样呢!\"

她袖口还沾着织锦的金粉,显然是连夜赶工。

未时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织锦披帛上投下光斑。

刘妧望见太后鬓边算筹珠随翻页动作轻晃,每道刻痕都对应《九章算术》的一个公式,在光线下明明灭灭。

殿外忽然传来甲叶与木剑相击声,夹杂着少女的呼喝。

武院教习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三名女徒奔入,她们身着软甲,腰间挂着用织梭改的短剑,剑鞘上彩线绣着\"精忠报国\",针脚虽歪却透着韧劲。

\"太后!陛下!\"

女徒们将短剑举过头顶,剑鞘流苏扫过青砖。

最年长的女徒指着剑柄上的齿轮:\"这是用织机传动原理改的连发匕首,按动机括能连发三枚铜针,射程五步内可穿皮甲。我们在西市染坊试过,比男式暗器轻一半!\"

陈阿娇眼睛一亮,把女徒们揽到身边,珍珠璎珞蹭着她们的甲叶:\"好!比哀家当年用的匕首还精巧!让尚方署铸'女剑丞'印,以后你们就是大汉的女暗器师!\"

她摸出三枚刻\"剑\"字的铜剑穗,系在她们腰间,\"戴着,将来跟着卫青将军去打匈奴,让胡儿知道咱们女子的厉害!\"

最小的女徒突然指着陈阿娇的金错刀:\"太后,这刀跟我娘熔盐锅的形状好像!我们改匕首的模子,就是照着家里的熬盐锅做的呢!\"

卫子夫忽然上前,展开《后勤账册》:\"长安女户发明的'锦缎隔温箱',用八重锦夹棉絮,膳房肉糜三日内不腐。\"

她翻到某页,指着上面的图画,\"渔阳李氏女儿画了图,说用蒸布包米糕,比男厨蒸的多三成松软,还在布上绣了'省火'二字呢。\"

申时更鼓敲过,刘妧望着《匈奴密报》,密报里画着左贤王部正在仿制女式软甲,旁边用朱砂批注:\"胡商购走织锦甲片图样\"。

她想起卫青军报——武院女徒设计的\"鱼鳞锦甲\",用织锦活扣连接甲片,比北军铁甲轻三成,却能挡骨箭。

\"匈奴人想学咱们的法子?\"

陈阿娇凑过来看,指甲在密报上点出声响,\"让他们学!咱们女徒早就算好了,他们没咱这织锦活扣的手艺,仿出来也是个笨甲!\"

她推来叠锦书,彩线织着《孙子兵法》与锦纹解析,\"文院女徒创的'锦书兵法','八卦阵'用的是'八达晕'锦纹,'长蛇阵'对应'盘绦纹',连布阵时辰都用织锦的染色时令来算。\"

卫子夫捧来《大汉学院女才录》,首页是班昭授课大纲,其下记着女徒专长:\"南阳女徒,善以盐井力学解投石机;柳氏女徒,精用织锦纹样辨兵器纹路\"。

\"张掖郡来信,\"她翻开新页,指着一处批注,\"女徒用提花原理改良了烽火台的信号旗,红锦为急,绿锦为缓,传递速度比旧法快一倍,郡守说要给她们记功呢。\"

殿外传来细碎脚步声,新选女官们捧着织锦盾牌和兵器进来。

领头的南阳女徒指尖带茧,将一面竹筐改的盾牌举过头顶,盾牌蒙着三层锦缎,边缘用盐井竹篾加固:\"陛下,太后,这盾牌蒙了三层'八重锦',我们试过,能挡匈奴的轻箭。盾牌背面还织了'守'字,是用盐井卤水染的,永不褪色。\"

酉时宫宴设在长乐宫兵器库旁,炭火映红锦缎杯盏。

陈阿娇给卫青斟酒,指着架上软甲:\"武院女徒用'通经断纬'编的甲片,关节处是织锦'活扣',你看这活动范围,比铁叶甲强多了。\"

卫青饮尽酒盏,甲叶间漏出笑意:\"末将已让北军仿制百副,穿这甲跑马,能多跑十里地。昨儿有个老校尉不服,非要跟女徒比穿甲速度,结果被丫头片子甩了三条街!\"

卫子夫搅着桑葚酱轻声道:\"女徒改良的军粮包装,每石粟米能多运百里,少府算过,够十万大军多走三日。渔阳李氏还说,要是用她们的浆洗法处理布袋,粮食连霉斑都不长。\"

刘妧摸着\"学院监国\"玉节,想起张汤奏折里的西市\"经纬坊\"——百姓用女徒设计的织锦纹样装饰坊门,连酒旗都改成了\"文武同光\"的锦纹。

兵器库的铜戈微光中,陈阿娇珍珠与卫子夫兰草的气息交织,像前世博物馆里织物与青铜的静默对话,此刻却化作了朝堂上的铿锵话语。

\"传尚方署,\"刘妧对侍女说,\"照着女徒的'锦书兵法',铸刻战阵的铜鉴发各郡武备坊,再铸些小铜章给优秀女徒,就刻'锦心剑胆'。\"

\"早备下了!\"

陈阿娇摸出铜章样,章面刻着织梭与剑交叉,\"印文'锦书剑影',用女徒熔的铜,昨儿见她们围在一起用《春秋》解《吴子兵法》,连老将们都搬着马扎来抄笔记,把文院讲堂挤得水泄不通!\"

她腕间赤金镯晃过烛火,映得满架兵器泛暖光。

卫子夫展开空白竹简提笔,墨汁在竹简上晕开:\"记下:文武学院女徒优异者,许随卫青将军巡视北军,融织锦技艺于军备。\"

竹简便签在暮色泛光,未干墨字如投入战场的石子,终将让女子智慧在文武两道绽放光芒,正如织锦的经纬,终将织就大汉的新章。

此刻的长安武院,张婆把《锦书武经》塞进孙女手里,书皮是用旧织锦改的,上面绣着小弓箭,边角还补着几块新锦。

\"拿着,太后编的,用织锦法子学排兵。你看这页,讲'背水一战'用的是'水浪纹'锦的织法呢。\"

孙女翻开书,扉页画着女娃持剑站在织机旁,旁边用朱笔写着\"经纬可定天下\",字迹是班昭的笔锋。

\"奶奶,真能像书上说的,用织锦算兵阵?\"小姑娘摸着书页上的锦纹,眼里闪着光。

\"咋不能?\"

张婆指着远处武院演武场,女徒们正用织梭比划阵法,锦线在空中划出弧线,\"你看那些丫头,昨儿还在织锦,今儿就能用梭子排兵了!\"

旁边箭铺老板娘哗啦倒出精铁,火星溅在\"武院教习\"腰牌上:\"瞧!这炉铁打女徒设计的轻剑,剑柄刻着织锦纹样,握着不滑手。前儿有个女娃来买箭,说要把箭羽做成锦缎的,省得羽毛受潮!\"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