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娇展开新制的锦国玉玺,指玺面:“尚方署铸这玺时,军匠老李和织工赵姐总吵架。老李说‘枪得硬,不然守不住’,赵姐说‘缎得软,不然暖不了’,最后在这儿留个小凹痕,说‘硬里带点软,软里带点硬,才是咱大汉’。”
卫子夫捧着《锦国荣耀册》进来,册子厚:“这里记着参与盛典的军民,过了百万。每一页都贴片不同的锦线——有军户的甲线、百姓的桑丝、英烈的战旗残线。最厚的一页贴片婴儿襁褓棉,是军户刚出生的娃的,他妈说‘这娃生在锦国,得让册子里有他的气儿’。”
她翻到最后一页,指上面的小石子:“这是西村口娃们贴的,线缠着颗小石子。他们说,锦国的荣耀得带点土气才踏实,像地里的庄稼。这石子是二柱捡的,他爹就是修水渠时搬石头的老兵。”
刘妧拿起玉玺,指尖划过“经纬万邦”四字,冰凉的玉上还留着长卷的温度:“这经纬,经是王大哥的骨,是枪尖挑的土;纬是张婶的丝,是纺车转的暖。织在一块儿,就是咱锦国的样子——不是绣的,是王大哥的枪、张婶的纺车、石头的血、小花的谷,一针一线,一代一代缠出来的。”
夏至庆典后次日,天禄阁晨雾没散,像蒙了薄纱。
刘妧穿常服,翻《锦国荣耀册》,指图上的金线:“这烽燧的烟线,比去年老兵画的图还活。昨儿西村口的炊烟,也这么斜着飘,像跟图上的烟打招呼。”
陈阿娇端来碗锦芯米茶,茶盏是庆典剩下的锦灰瓷,盏底刻着“经纬万邦”:“昨日城楼上的锦灯,我让阿月收了千盏,正改造成‘军户纪念灯’,灯架缠戍边士兵的旧绑带。”
她笑了笑:“阿月说,‘让绑过枪的带,也能托着光’。”
刘妧抿口茶,米香混着锦灰瓷的土味,踏实:“张婶家的小花,昨儿还拽我袖子说,‘我要学扎灯架,给石头哥扎个最亮的,让他在底下能照着写信’。”
百工献艺坊里,老陶把庆典用的锦钢残片扔进火炉,火苗“腾”地窜起,映得他满脸红。
“这钢里有气。”他用铁钳夹出熔红的钢水,往模具里倒,钢水在模子里打旋,“昨儿熔李勇兄弟的甲片时,钢水在模子里转三圈,像行礼。”
模具是“忠魂笔”的形状,刚刻到“李”字,錾子突然“当”地跳了下。
陈阿娇指尖碰了碰“李勇”二字,锦钢有点烫,烫得指尖麻:“是战死者的血线,跟锦钢起了共鸣。”
她想起旧事,笑了:“勇儿生前总说‘我这血,得比钢还热’,今儿真应了他的话。”
波斯商人阿罗憾捧着琉璃灯座赶来,座上的缠枝纹缠根汉锦线,线结打得紧:“太后,用这座配忠魂笔正好。灯座凹槽垫着汉锦,灯油掺了芸香,能防虫也能敬魂。”
他挠挠头:“我爹说,西域敬英雄,得让香气飘到天上——这缠线我练了三天,西域的纹得缠着汉锦线,才算真不分你我。”
旁边桑小娥用算筹核计,算珠“噼里啪啦”响,像数军功。
她把算筹在案上摆成“忠”字,抬头说:“百工愿捐千支忠魂笔,换英烈家属免三年商税。老陶叔说,‘税银哪有忠魂重,咱匠人手里的活,得先敬英雄’。”
军户便民处前,王戍的妻子正领“忠魂锦帕”,帕上绣着儿子戍边的烽燧,烟纹用的是石头甲上的红锦线,风一吹像真飘。
她摸帕子,指尖有点抖,眼里闪着光:“石头最后那封信,也画过烽燧的烟,歪歪扭扭的,还写‘娘你看,烽燧的烟比家里灶烟硬’。现在这帕子上的烟,真带股硬气,跟他说的一样。”
陈阿娇亲自为她别上“戍妇徽”,徽是烽燧形,里面藏着她儿子的甲片碎末,摸着手感糙,却压手。
“这徽遇水会变蓝。”她轻轻按徽面,果然透出淡蓝,像烽燧上的烟晕,“能提醒您雨天收衣裳。”
她想起石头的事,笑了:“石头生前总忘收晾在烽燧旁的帕子,还说‘让风吹干,比太阳快’,现在有这徽,他在底下也放心了。”
不远处,鲁直的徒弟小张在装“锦线呼叫器”,锦绳一头连军属院,一头连医署,绳上缀着小铜铃。
他拉动锦绳,医署方向传来“叮铃”响,脆生生的:“张婶您看,军属要是不舒服,拉这绳,医署的人就来——比跑着喊快,尤其夜里。”
旁边张婶凑过来看,笑说:“这下夜里头疼脑热,不用摸黑跑医署了,军户兄弟想得周到。”
王戍的妻子也笑:“石头要是看见,准说‘娘你看,现在家里比烽燧还方便’。”
刘妧微服到“英烈锦铺”时,秀儿正往锦盒里装“忠魂锦笺”。
锦笺用战死士兵的甲片锦线造,边角带点铁锈色:“这笺,昨儿有老兵来买,说‘用这纸给弟兄们写信,字能站得住,不会被风吹散’。”
秀儿拿起一张,对着光给刘妧看:“这上面的‘血火纹’,是用庆典剩下的战旗线染的,摸着糙,像枪杆的手感。”
老妇拄着拐杖进来,拐杖头包着旧甲片,边缘磨得亮——是她儿子的。
“给我儿写信,要用他战友的甲线纸。”她拿起一张锦笺,手抖得厉害,眼泪滴在笺上,晕开小印,“他总说战友的甲线比家书亲,睡梦里都攥着。”
她抹了把泪,突然笑了:“现在用这纸写信,字准能顺着线爬到他跟前,跟战友陪着他一样。”
刘妧拿起一张锦笺,见边缘绣着“锦书难托”四字,针脚歪扭,线还带点油光:“这字托得住,纸有魂,字就有灵。”
秀儿补充:“昨儿拆灯上的‘锦书难托’,线还带灯油香,绣在笺边,字也能沾点暖,不孤。”
老妇把锦笺按在胸口,贴得紧:“我儿最爱吃桂花糕,等写完信,我在笺上抹点糕粉,让他闻闻香——他总说‘娘的桂花糕,香得盖过硝烟’。”
陈阿娇带着“锦灰印泥”赶来,往笺纸上盖“魂归”印,印影与甲线纹路重合,透出淡淡血色:“这印泥里掺了庆典烟火的锦灰,有烟火气。”
她解释:“昨儿庆典的烟火,好多军属用布接着灰,说‘让热闹陪着忠魂,别太冷清’。”
军户夜校里,王小石头举着忠魂笔,对先生喊:“先生你看,这诗里的‘烽燧’,跟我爹帕子上的一样!烟也斜着,带股硬气——我娘说,这是石头叔在底下教我认呢。”
笔尖的锦钢与锦纸摩擦,“沙沙”响,像战靴踏戈壁滩。
御书房里,陈阿娇展开“魂归锦盒”,盒内分了格,装着英烈遗物:李勇的血书用锦绫裹着,王戍儿子的甲片垫着桑皮纸,百姓的锦袜摆得齐。
“我让尚方署做了百个这样的盒,送各郡县英烈祠。”她指盒角的锁,“锁是用战旗残片熔的,老匠说‘锁得住念想,锁不住魂,魂得在人间逛着呢’。”
卫子夫捧着《经纬余温册》进来,翻到军属反馈页:“今日发忠魂锦笺千张,军属李嫂说,写的时候总觉得笔在动,像有人在旁边看,字比平常工整。”
她又翻页:“百工献艺坊订单增三成,波斯商人阿罗憾还托人说,‘要订两百支忠魂笔,西域的学堂也得教孩子们写英烈的名’。”
陈阿娇轻抚案头的忠魂笔,笔杆的锦钢还带白日的余温,像谁刚握过:“明日带陛下去看‘军户织锦坊’,张婶带了十个军属学织,说要把石头的甲线织成被面。”
她轻声说:“让新兵盖着,像被前辈护着——这经纬,得一代一代缠下去才暖。”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