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3章 杂志样本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二层屋顶设阁楼,约50㎡,用木梁支撑,堆放过期报纸、废弃油墨桶;角落设杂役房,约10㎡,供清洁工居住,摆1张竹床、1个木箱用来存放工具。

整栋楼的公共区域(前厅、走廊)铺葡萄牙风格、蓝白相间的「进口花砖」;办公区铺,打磨光滑的本地杉木实木地板;仓库铺防滑防潮的青砖。

公共区域用煤气灯,沙面租界管道供应,亮度高;办公区用带玻璃罩的防风煤油台灯;阁楼用挂在木梁上的煤油壁灯;所有灯具配雕刻简单花纹的黄铜灯架。

骑楼拱廊自然通风,二层设「老虎窗」,突出墙面0.5米,可开启;编辑部窗户装防蚊虫的纱帘,仓库装透气防潮的木百叶窗。

王月生带着郑贯公上上下下看了一通,然后回到编辑部的大开间,随便拉了张椅子坐下,郑贯公也在旁边坐了下来,恍若在自家地盘。他是想明白了,眼前这位王月生是个追求效率,不拘小节之人。刚才让自己亲眼看一遍这栋建筑,那么这位东主,哦,可能是自己的东主,其实力、可以给予报社的硬件方面的支持、自身对于报馆的理解,已经向自己充分展示一半的硬实力了。其实,这也是王月生财大气粗后,践行自己“用钱说话,用脚投票”的一个衍生版。

之所以郑贯公认为王月生的这栋二层楼展示了其一半的硬实力,是因为对于报馆或者杂志社来讲,办公条件固然重要,印刷能力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读者只会通过手中刊物来进行评判,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而不会在意你们社长和编辑的办公条件如何。

王月生还是秉持能用东西说话就闭嘴的信条,抓起桌子上的一部电话机摇动了一下。郑贯公这才发现,在他们去别的房间参观的时候,显然有人往这个桌子上临时拉了一条电话线和电话机。

随即,从排版室里出来四位身着仿西式猎装的小伙子,看岁数比自己小点有限,向二人点头示意,也不说话,每人都将手上的一摞印刷品放到了桌上,然后在王月生的示意下,在二人周围分头坐下。

王月生道,“贯公,这几位先不忙着介绍。你且看看这些”。

郑贯公一眼就知道最靠近自己这一摞的印刷品,是一摞报纸,最上端压着一本杂志。郑贯公将杂志取了过来。杂志入手,便是一愣。这本杂志也太轻了吧。他也是经验丰富的,一眼能看出这是一本32开80页左右的规格,但重量却只有这个时期杂志重量的一半左右。换言之,就是此时手里的是“轻飘飘的一本小册子”,而他平时拿到的则是“沉甸甸的一沓纸”。入手感觉非常轻、薄、软。可以轻松地用几根手指捏住,卷起来或者弯曲都毫不费力。

然后,他有意识地屏蔽了封面和内页的具体内容,非常专业地去体验实物本身。发现纸张均匀、光滑,白度高且一致。印刷极其精细,文字清晰锐利,图片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网点细腻,套印精准。版式设计不似此时的流行,留白、字体、色彩运用讲究。

纸张手感光滑、细腻、略带一点涂布纸的“粉”感或胶版纸的柔顺感。边缘裁切整齐光滑。翻阅非常顺滑流畅,纸张轻盈,容易翻页且不易粘连。胶钉牢固但柔韧。视觉舒适,高白度和平滑度提供高对比度,文字清晰易读,长时间阅读眼睛相对不易疲劳(当然也取决于字体大小和排版)。轻便易携带,可以单手握持轻松阅读。整体感觉高效、清晰、舒适、便捷。

他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王月生提供的参照后世《读者》的规格做的一本样本。32开标准尺寸约为130mm x 184mm ,80页。这种杂志内文使用 55g - 70g 的轻质胶版纸或轻涂纸,封面常用 128g - 157g 的铜版纸或哑粉纸。实际重量通常在80克-120克之间。非常轻便,拿在手里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分量。

而前世1900年的同等或类似规格的杂志,主要使用机械木浆纸(磨木浆纸),或掺有少量化学浆的纸。这种纸粗糙、不透明、颜色发黄或发灰(含木质素多),且定量(克重)普遍较高以增加强度。相对后世,此时纸张生产技术落后,纸张更厚、更疏松、密度较低但单位面积重量显着高于后世轻量化纸张。常见书籍\/杂志内文纸克重可能在 80g - 120g\/平方米甚至更高。封面可能使用更厚的纸板或布面。

当时油墨厚重、干燥慢、渗透性强,也会增加更多重量。一般采用铁丝钉(骑马钉)或线装。铁丝钉本身较重,线装的线也有重量。入手感觉明显更沉、更厚实、更挺括。拿在手里有分量感和体积感,感觉更像一个“物件”。弯曲需要稍用力。

纸张普遍颜色发黄、发灰或暗淡,不均匀,可能看到木屑、纤维束或杂质。表面粗糙、不光滑。印刷相对粗糙。铅字凸版印刷或早期平版石印,油墨较浓重,文字边缘可能略有洇染或毛刺,清晰度不如眼前的样本。图片通常是单色(黑色)或简单双色套印,网点粗大,细节模糊,色彩单调(如果是彩色石印,色彩饱和度低且易偏差)。套印精度较差。

版式通常紧凑、文字密集,插图较少且简单。字体选择有限。纸张手感粗糙、毛糙、有纤维感。纸张边缘裁切可能不够光滑,甚至有点割手。油墨可能摸起来有轻微凸起(凸版印刷)或感觉渗透很深。翻阅感觉较“涩”,翻页不如眼前的样本流畅。纸张较厚较硬,需要稍用力翻动。如果是线装,中缝处翻阅有特点。胶水或浆糊装订可能易脱落或发脆。

阅读时,低白度和粗糙表面导致对比度较低。油墨可能过浓或洇染,文字辨识度稍差于眼前的样本。长时间阅读更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发黄的纸张本身也影响观感。粗糙的纸张在翻页时与手指的摩擦感更强。一般带有此时纸张特有的“书香”(木质素降解产物)或油墨、胶水的陈旧气味。整体更具历史感、材质感,但清晰度、舒适度和便利性远不如眼前的样本。阅读时需要更多的专注力来克服视觉上的粗糙感。

郑贯公克制住了仔细观看内容的冲动,刚才他是特意挑选了一些个体的文字和图片的边缘进行判断的。这个若非老报人或者天资聪颖,一般是不会想到这些细节的。他举起杂志问道,“敢问月生兄,此物成本多少?印量如何?”

王月生一愣,因为他并非专业人士,还以为对方会就那些内容进行发问,没想到如此地,嗯,怎么说,物质。王月生之前只是理论推导过,因为还没正式在前世用后世设备伪装后建印刷厂,只能大致估算。当时他是按照后世《读者》一本印刷成本9.8元来算的。弄到前世肯定成本要增加,他就按照后世15元人民币在前世此时的购买力折算了一下。“大概要2角银元”。

郑贯公惊讶了一下,“哦,我刚才心算了一下,这样质地的纸张和印刷,即便在英国或者美国本土,那些动辄上十万百万的发行量的,也要合咱们3角2分。若是在他们国外,设备、材料、高级人工都要翻倍,非要5角银元不得。兄台想卖多少钱?”

“贯公,你觉得这种杂志现在可以卖多少钱?”

“拿上海租界里的几本杂志来说,《申报·自由谈》用的是国产土纸,铅印单色,零售价2角;《东方杂志》用进口道林纸,石印套色,零售价1个银元;《国家地理》特刊用进口艺术纸,手工石印,零售价2个银元。咱们的杂志虽然篇幅略小于《国家地理》,但整体质量丝毫不逊,甚至在图片画质上远超过它。若是同样的内容,至少可以卖2个银元。其实,若是用咱们的技术出版同样的《国家地理》,我有把握卖它3元2角”。郑贯公有些兴奋。

王月生欣慰地点了点头。倒不是因为郑贯公说的“钱”途可观,而是他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咱们”二字。

王月生道,“价格问题我们押后谈。毕竟,那个取决于我们的销量和读者的收入水平。这个是咱们目前能拿出来的高水平。但如果需要,我们可以下调,让出版物的成本跟我们的销量和读者的收入相匹配。我见贯公还没有就内容发表观点,不如你细看看,然后谈谈”。

郑贯公这才仔细地从头查看起这本杂志的内容。首先就是封面,整页空白,只在右侧有从上到下四个中文《东方商业》,旁边则同样是从上到下的小两号的英文《Eastern merce Journal》。中英文字体都是烫金,且摸上去有凸凹感。而此时虽有简单烫金的印刷技术,但绝无此等质感。郑贯公明白,除了这个杂志名字外,其他地方,应该都是等着编辑去按期制作的。

翻开第一页,仍然是空白。想来是准备让编辑去提供扉页内容,如创刊词等,或本期摘要、目录。再翻一页,眼前为之一亮。因为此页居然被分割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下面篇幅比上面的短,里面也是空白,只是标注了“图片”字样。而上面的篇幅又被中间的空白栏分为了左右两部分。其中,左半部分是自己从未见过的,但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应该是从每行左往右读,然后从上往下排版,且其中的文字都是些似曾相识、但很多都“肢体不全”。其实就是后世普遍的横排版的简体字。右侧则是此时流行的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正体字”,其实就是后世的繁体字。

喜欢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