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5集:手记奥秘,发现针灸新穴位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陈砚之的手指拂过樟木书柜最上层那本泛黄的线装书时,指腹突然触到一道细微的裂痕——那是祖父陈景然留下的《青囊续注》,行医五十载的老中医临终前反复叮嘱“此手记藏着‘通痹’关键”,可他钻研三年,除了常见的经络图谱和验方,始终没找到特别之处。

窗外的梧桐叶飘进诊室,落在摊开的手记上,恰好遮住“足少阳胆经”图谱旁一行淡得几乎看不见的小字。陈砚之随手去拂,指尖却在墨迹边缘顿住——那不是洇开的墨痕,而是用极细的狼毫蘸了朱砂混松烟墨写的批注,得借着斜阳的角度才能看清:“风市之侧,三指许,按之有酸胀,名‘疏筋穴’,治肩痹如神”。

他猛地坐直身子。风市穴是胆经要穴,治风湿痹痛的常用穴,可祖父批注的“疏筋穴”,既不在《针灸大成》的三百六十一个经穴里,也不在历代医家记载的奇穴中。他翻遍手记后续篇章,又在“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图谱旁找到类似批注,总共记了七个从未见于典籍的穴位,每个穴位旁都标着按压反应、主治病症,甚至有祖父用红笔标注的“试针三次,痛减”。

“陈医生,您这儿能治肩周炎不?”诊室门被推开,进来的是六十岁的张桂兰,她右手搭在左肩上,胳膊抬到胸口就疼得皱眉,“去医院拍了片,说没骨质增生,就是疼,贴膏药、扎针都试过,管不了三天。”

陈砚之心里一动。祖父的手记里,“疏筋穴”恰好主治肩痹,他让张桂兰坐在诊凳上,按手记记载的位置——在风市穴(大腿外侧,腘横纹上七寸)往内侧移三指,用拇指轻轻按压。

“哎!就是这儿酸!”张桂兰立刻抬头,“按下去还有点麻,顺着胳膊往上窜。”

陈砚之取来一寸半的毫针,消毒后缓慢刺入“疏筋穴”,按手记里写的“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二十分钟”,刚捻转几下,张桂兰就惊呼:“胳膊好像松快了!不那么沉了!”

留针期间,陈砚之又按手记记载,在张桂兰的“手三里”旁找到另一个新穴位——“理肩穴”,浅浅刺入半寸。二十分钟后起针,张桂兰试着抬左胳膊,居然能举到头顶,她反复抬了三次,眼泪都快下来了:“陈医生,我这胳膊疼了半年,今天终于能抬起来了!”

接下来的一周,陈砚之又遇到两个病人:一个是常年腰痛的货车司机王强,按手记里“腰俞旁二指”的“通腰穴”施针,三次后腰痛缓解;另一个是总觉得胸闷气短的教师李梅,在“膻中旁一寸”的“宽胸穴”扎针,两次后症状就减轻了。可他也发现问题——有个膝盖疼的病人,按“膝眼旁一指”的“利膝穴”施针,效果却不明显,他翻遍手记,才在页脚找到祖父的小字:“利膝穴,需配阳陵泉,若膝部有积液,需先抽液再施针”。

“原来还得辨证配伍。”陈砚之恍然大悟。祖父的手记里,每个新穴位都不是孤立的,有的要配经穴,有的要根据病症调整针刺深度,甚至有“孕妇忌针”“经期慎用”的禁忌,这些细节他之前没注意,差点误了诊。

这天晚上,陈砚之把手记摊在桌上,就着台灯仔细看。他发现祖父的字迹有变化:前半本的批注工整,后半本却有些潦草,甚至有几处墨痕晕开,像是写字时手在抖。他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祖父七十岁那年得了中风,右边身子不能动,后来靠针灸慢慢恢复,可右手始终不如以前灵活。

“难道这些穴位是祖父中风后发现的?”陈砚之心里一震。祖父中风后,自己就是最好的“试针者”,他对着镜子找穴位,在家人身上验证,一点点记录效果——手记里“疏筋穴”旁的“试针三次”,说不定就是祖父给自己扎针的记录。

他翻到手记最后一页,那里有祖父用左手写的一段话,字迹歪歪扭扭,却格外用力:“医道无穷,经络如路,前人走通的是大道,亦有小径待寻。吾中风后,体觉更敏,知穴位非一成不变,随症而变,随人而变,此七穴非吾创,乃吾于病患、于自身察得,望后人验之、补之,勿让其湮没。”

陈砚之的眼睛湿润了。祖父不是在“创造”新穴位,而是在行医中发现了经络上被忽略的“敏感点”——这些点虽不在典籍记载中,却能精准对应病症,是对传统针灸穴位的补充。他想起自己之前总拘泥于书本,以为穴位就是固定的点,却忘了祖父常说的“医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因人而异”。

接下来的一个月,陈砚之开始系统验证这七个新穴位。他记录每个病人的病症、体质、针刺反应,整理出“疏筋穴配风市治肩痹”“通腰穴配肾俞治腰痛”“宽胸穴配内关治胸闷”等配伍方案,还发现年轻人体质好,新穴位的起效更快,而老年人则需要增加留针时间。他把这些记录整理成文档,发给省中医院的针灸科主任周明远——周主任是祖父的学生,也是他的导师。

三天后,周明远亲自来到陈砚之的诊室,手里拿着他发的文档,激动地说:“砚之,你祖父当年跟我提过,说想整理‘经络旁支穴位’,可他中风后精力不济,没来得及完成,没想到这手记在你这儿!”

周明远仔细翻看手记,指着“疏筋穴”的批注说:“你看,你祖父记载的‘按之酸胀’,其实是穴位的‘得气反应’,这些新穴位虽然不在经穴列表里,但都在经络的‘皮部’‘经筋’范围内,属于‘奇穴’的范畴,只是前人没系统记录过。”

在周明远的建议下,陈砚之把祖父的手记和自己的验证记录整理成论文,发表在《中国针灸》杂志上。不久后,省中医院的针灸科开始采用这些新穴位,临床反馈良好;甚至有外地的医生来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手记内容和自己的经验。

这天,张桂兰带着邻居来复诊,她的肩周炎已经基本痊愈,胳膊活动自如。她拉着陈砚之的手说:“陈医生,您这针太神了,我邻居听说我好了,也想来试试。”

陈砚之笑着点点头,目光落在桌上的《青囊续注》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祖父的字迹上,那些曾经淡得看不见的批注,此刻仿佛变得清晰起来。他突然明白,祖父留下的不只是一本手记,更是一种态度——行医者,既要守得住传统,也要睁得开眼睛,在实践中发现新的可能,才能让老祖宗的智慧继续发光。

他拿起笔,在手记的空白页上写下:“第八个新穴位,于‘足阳明胃经’足三里旁一寸,治胃脘痛,试针五次,效佳。”写完后,他又补充了按压反应、配伍穴位,就像祖父当年那样,一笔一划,认真无比。

喜欢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