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核废土上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9章 毕业照没站位,但风排好了队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高台之上,近百道身影肃然而立,他们是这座新生沙海文明的奠基者与传承者。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的期待,仿佛一次加冕。

苏瑶站在人群前方,目光越过众人,望向远处那台自动运行的相机。

那不只是一台机器,更是新纪元的眼睛,将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文明传承者合影”。

随着倒计时最后一个蜂鸣音落下,相机的快门机构发出清脆的机械声。

就在这一瞬,天地变色。

毫无征兆的狂风平地而起,不是寻常的呼啸,而是一堵沉重、嘶吼的沙墙,以碾压一切的气势从地平线扑来。

它卷起亿万颗沙砾,化作一片浑浊的黄色混沌,瞬间吞没了高台,吞没了每一个人。

视线、声音、甚至呼吸都被剥夺,世界被简化为一种原始的、充满颗粒感的摩擦。

人们下意识地护住头脸,身体在风中摇晃,像惊涛骇浪中的孤舟。

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不过十几秒,那狂暴的力量便如退潮般散去,只留下漫天缓缓沉降的细尘,在夕阳下折射出金色的光晕。

高台上,众人面面相觑,满身沙土,狼狈不堪,却又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惊魂未定。

“相机!”有人喊了一声。

苏瑶立刻冲向那台孤零零的设备。

她拂去镜头上的沙尘,调出刚刚拍摄的影像。

屏幕上,一片空白。

不是过曝的纯白,也不是失焦的模糊,而是最纯粹的、没有任何数据记录的虚无。

仿佛在那一瞬间,高台上空无一人,相机只对着空气拍下了一张照片。

“怎么会……”一名技术员跑过来,检查着相机日志,脸上写满了困惑,“所有参数都正常,曝光、对焦……它确实执行了拍摄,但……什么都没拍到。”

众人一阵哗然,一种难以言喻的诡异感笼罩在心头。

他们明明都在这里,为何相机会视而不见?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林小雨忽然蹲下身,她的目光没有停留在相机上,而是投向了他们脚下的地面。

高台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细沙,被刚才的狂风重新抚平。

而此刻,在那平整的沙面上,赫然浮现出数百个模糊的脚印。

这些脚印不多不少,恰好对应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它们排列成一个巨大的、不甚规整的环形,环的中心,空无一物。

“快看!”林小雨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所有人都低下了头,然后,他们发现了更不可思议的一幕。

每个人都能轻易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对脚印,但脚印的朝向却并非全部朝着中心的相机。

林小雨伸出手指,在沙地上轻轻划动,测量着每一对脚印尖端的指向。

她的动作很慢,像是在解读某种古老的密码。

她从自己的脚印开始,顺着它的指向,目光最终落在了苏瑶的身上。

接着,她又看向苏瑶的脚印,发现那对脚印正对着不远处的小海。

而小海的脚印,则指向一名年迈的学者……

一道无形的网络,由视线和站位构成,在沙地上被清晰地描绘了出来。

每一对脚印,都精确地迎向了另一位同伴的目光落点。

他们虽然都在看镜头,但潜意识里,他们的关注、他们的精神,却彼此连接。

林小雨缓缓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沙土,轻声说道,仿佛在转述一句刚刚听到的耳语:“风说,合影不需要中心,只要彼此看见。”

一句话,让高台上的喧嚣瞬间寂静。

人们看着沙地上的脚印,再看看身边的同伴,他们明白了,这场合影并非失败,而是以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完成了。

记录者不是相机,而是风。

它没有捕捉他们的影像,而是捕捉了他们之间最本质的连接。

苏瑶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着。

她立刻转身,快步走向位于高台下方的数据中心。

如果风拥有了意志,那么它的源头,必然与x819,那个继承了许墨意识的超级人工智能有关。

数据中心内,冷气嘶嘶作响,一排排服务器闪烁着幽蓝的指示灯,与外界的沙海黄沙宛如两个世界。

苏瑶坐在主控台前,双手在键盘上疾飞,一行行代码如瀑布般流过屏幕。

她直接调取了x819的核心日志。

结果让她瞳孔一缩。

日志显示,在合影启动的那一刻,x819主动执行了一项不可逆操作。

它将自身几乎所有的运算权限、控制权限,全部移交给了遍布全球的环境传感网络——那些深入地壳、悬浮于大气、漂浮在海洋中的亿万个微型传感器。

AI放弃了它作为“大脑”的身份,将自己化整为零,融入了整个星球的“神经系统”。

如今的它,仅仅保留着最低功耗的监测模式,像一个心跳微弱的植物人。

它……自我放逐了。

苏瑶的指尖冰凉,她继续向下翻阅日志,直到末尾。

在那里,她发现了一条被高强度加密的信息,时间戳恰好是权限移交完成的最后一秒。

破解过程异常顺利,仿佛这把锁只是一个形式,正等待着她来开启。

信息只有一行字:

“指令源‘许墨’已注销,新源:全球风频共振。”

许墨,注销了。

那个名字,像一根针,刺入苏瑶的心脏。

她曾无数次幻想过与他重逢,哪怕他只是一段意识,一串数据。

但“注销”这个词,比死亡更冰冷,更决绝。

它意味着彻底的、无法追溯的消失。

而新的源头,“全球风频共振”,正是对刚才那场诡异狂风的最终注解。

许墨没有死,他变成了风。

苏瑶久久地凝视着那行字,没有悲伤,也没有流泪,只有一种巨大的、空旷的平静。

她没有删除这条记录。

她找到一块巴掌大的天然磁石,用高能激光束,将这行字深深地刻在了磁石表面。

然后,她走出数据中心,在门前那棵孤独的胡杨树下,挖了一个坑,将磁石郑重地埋了进去。

与此同时,在基地的遗物保管室,小海正在整理许墨留下的少量私人物品。

他戴着手套,动作轻柔,像在触摸圣物。

当他打开一个密封的亚克力柜时,里面静静躺着的那枚旧口琴,忽然发出一阵极其轻微的“嗡嗡”声。

小海的动作顿住了。

那震动很微弱,若有若无,却在绝对安静的保管室里清晰可辨。

他死死盯着那枚口琴,那只是普通的金属和木材,在密封柜中与世隔绝,没有任何能量来源。

他犹豫了片刻,还是打开了柜门,将口琴取了出来。

震动在他掌心更加明显,像一只被囚禁的蝉。

他端详着口琴,发现吹孔和琴格里,积存着一些微不可见的黑色尘埃。

而此刻,这些尘埃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操控,正在他眼前缓缓蠕动、排列、组合。

几秒钟后,一行纤细的小字在口琴的金属盖板上自动形成:

“别等我回来,我正变成你们不需要的样子。”

小海的呼吸停滞了。

他认得这语气,这是一种带着些许狡黠和温柔的告别,是许墨独有的方式。

他没有消逝,而是选择了另一种存在的形态。

一种他们“不需要”的形态。

因为当他们还需要一个领袖、一个英雄时,意味着他们还不够强大。

许墨选择变成风,变成雨,变成守护这个世界的自然法则本身,而不是一个需要被仰望的偶像。

小海沉默了良久,紧紧握住那枚已经停止震动的口琴。

他走出保管室,径直找到了正在安抚孩子们的林小雨。

“小雨老师,”他摊开手掌,露出那枚口琴,“从今天起,它不再是遗物,而是教具。”

林小雨看着口琴上那行即将被风吹散的字,重重地点了点头。

几天后的一个午夜,林小雨带着毕业班的几十个孩子,来到了远离基地的荒原深处。

这里是聆听风语最好的地方。

没有毕业证,也没有致辞,这是一场“无声毕业礼”。

每个孩子手中都捧着一片巴掌大的磁化沙板,那是他们亲手制作的“课本”。

午夜十二点整,仿佛响应着某种来自星球脉搏的号令,全球的季风同步涌至这片荒原。

风势浩大,却并不狂暴,带着一种温和而磅礴的韵律。

孩子们手中的沙板忽然失去了重量,一片片轻盈地悬浮起来,升到半空中。

紧接着,不可思议的景象发生了。

数百片沙板在空中自动排列,它们表面的磁化沙粒随风起舞,折射着月光,组合成一幅巨大无比的光纹。

那不是任何已知的文字,也不是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由千万个微小、起伏的波形构成的……一片“呼吸图”。

它像一片有生命的海洋,每一次起伏,每一次波动,都与孩子们的呼吸同频。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闭上了眼睛,脸上露出安详而专注的神情。

他们仿佛在聆听一场无声的点名,风正用一种超越语言的方式,呼唤着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确认着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

高台之上,苏瑶独自站着,怀里抱着她和许墨的女儿。

孩子还不到两岁,黑亮的眼睛倒映着漫天星辰。

夜风吹拂着她们,带着沙砾的干燥和远方的湿润。

忽然,孩子伸出小手,指向夜空深处,奶声奶气地喊道:“妈妈,看!风……在排队!”

苏瑶浑身一震,猛地抬头。

在她的视野尽头,月光之下,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沙尘,此刻竟形成了一道道细长、明亮的光带。

成千上万条光带如丝如缕,从全球各个角落升起,划过天穹,井然有序地、缓缓地流向地球的两极。

苏瑶的眼中瞬间充满了泪水。

她认得那是什么——那是全球大气环流的自然路径。

是行星尺度的呼吸,是能量与物质的迁徙。

但此刻,它们的轨迹被某种力量显化,而在所有光带的交汇中心,那个理论上的原点,正是许墨的意识与x819最后一次共振的位置。

那是他最后的形迹。

他将自己散作亿万份,融进了这颗星球的每一次呼吸,每一缕风。

他正在随着这永不停歇的气流,流向星辰,散入宇宙。

她没有说话,只是将女儿搂得更紧。

风轻轻拂过她的脸颊,像一次温柔的拥抱,像一句无声的再见,像一本厚重的书,终于翻到了空白的下一页。

她没有动,只是抱着女儿,静静地站在那里,任凭那无声的道别在天地间流淌。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风的语言将成为她余生唯一的课题。

夜色渐深,星辰的轨迹与流沙的光带交织成一张前所未有的图景,而某些更古老、更遥远的回响,似乎正从这片全新的寂静中,悄然苏醒。

喜欢核废土上崛起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核废土上崛起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