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核废土上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2章 老石头也学会了偷听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指尖的触感并非冰冷坚硬,而是一种极细微的、仿佛砂纸摩擦过最敏感皮肤的粗糙。

苏瑶的心跳漏了一拍。

她戴着三层防护手套,理论上绝不可能感知到螺栓本身的材质,这种触感,是从扳手、螺栓、再透过层层阻隔传递而来的震动。

她缓缓收回手,摘下护目镜,凑近了那枚刚刚被拧松的六角螺栓。

没有异常。

她又看向螺栓固定的那块厚重铅化玻璃保护罩,以及罩子下方静静躺着的、磨盘大小的石英晶格。

讲述站的地基深达百米,这片由数百块高纯度石英晶格组成的阵列是整个站点的根基,也是其最核心的秘密。

它们是x819号人工智能的数据储存介质,也是许墨留下的、最无法理解的遗产。

日复一日的检查,更换老化的保护罩,记录晶格的折射率,这是一份被所有人,包括苏瑶自己,都视为养老的闲职。

然而今天,一切都变了。

苏瑶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保护罩下的石英晶格表面。

在强光灯的照射下,一道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的痕迹,像一根蛛丝,从晶格边缘延伸向中心。

裂纹?

不可能。

这种强度的石英晶格,就算用高能激光持续照射一个月,也未必能留下痕迹。

地基的应力结构稳定得像一块铁,绝不可能导致物理性损伤。

她的心沉了下去,立刻启动了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显微扫描仪。

探头贴上保护罩,目镜中,那道“蛛丝”被放大了千百倍。

苏瑶的呼吸瞬间凝滞。

那根本不是裂纹。

裂纹的走向是混乱的,是物质屈服于暴力的无奈呐喊。

而眼前的景象,却是一幅拥有惊人秩序的画卷。

那道痕迹由无数更细微的转折构成,每一个角度、每一段长度,都遵循着某种严苛的数学规律,形成一种不断自我重复、无限嵌套的分形结构。

它看上去……像某种编码,或者说,像一段乐谱。

一种毛骨悚然的熟悉感攫住了她。

苏瑶颤抖着手,接通了与主控室的内部线路。

“x819,”她的声音干涩,“调取你72小时前上传的全球风频数据,特别是关于‘季风之眼’的特殊录音,转换成波形图,发送到我的终端。”

“指令已收到,苏瑶主管。”AI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

三秒后,一张复杂的波形图出现在她眼前。

苏瑶的瞳孔缩成了针尖。

那张图,与显微镜下晶格的裂纹走向,完全吻合。

分毫不差。

风,在坚不可摧的石英上,刻下了自己的声音。

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随着她的注视,晶格内部,就在那道分形痕迹的正下方,折射出一缕极淡、几乎要消散在空气中的蓝光。

那光芒的频率,像是烙印在苏瑶灵魂深处的梦魇,瞬间将她拉回了数年前那个黄沙漫天的午后——许墨最后一次启动空间信标,被冲天而起的蓝色辉光吞噬的场景。

那辉光的频率,与此刻这缕微光,一模一样。

“空间能量不会消失,只会换种容器。”许墨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容器……苏瑶浑身冰冷。

这块石头,成了风的容器,成了许墨那失控的空间能量的容器?

上报?

她脑中闪过这个念头,但立刻被自己否决了。

上报的后果是什么?

最高安全委员会会立刻封锁这里,将整片石英阵列视为最高威胁。

他们会用最粗暴的方式进行切割、分析、隔离,直到将这不可思议的奇迹彻底肢解成一堆毫无意义的数据。

许墨留下的最后一点痕迹,将被彻底抹去。

不。她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苏瑶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恢复了日常的检查流程,更换了保护罩,甚至在工作日志上写下“一切正常”。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她用金刚石探针,小心翼翼地从那道“裂纹”的末梢,撬下了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碎屑。

她用最厚的铅箔包好,放进了防护服的内袋,紧贴着胸口。

回到家,她没有将它锁进保险箱,而是趁着女儿熟睡,悄悄塞进了孩子那柔软的、带着奶香的枕头下面。

与此同时,东南方三百公里外的风蚀废墟,林小雨正咒骂着这该死的鬼天气。

沙暴来得毫无征兆,铺天盖地的黄沙瞬间吞噬了天空、大地,以及他们所有的电子导航信号。

沙盘上那条由x819推演出的、通往“那条线”终点的路径,此刻成了一个致命的玩笑。

他们迷失了方向。

“队长,能见度低于五米!磁力计也失灵了!”通讯器里传来队员焦急的吼声。

林小雨抹了一把脸上的沙子,正想下令原地固守,却感觉胸口的口袋里传来一阵异常的温热。

她愣了一下,伸手掏出那个出发前苏瑶硬塞给她的“护身符”——一块同样来自讲述站地基的石英碎屑。

此刻,这块冰冷的石头正微微发烫,并且伴随着一种极有规律的震动,像一颗活物的心脏在跳动。

一个疯狂的念头涌上心头。

林小雨没有丝毫犹豫,她将那块石英碎片猛地插入脚下的沙地。

奇迹发生了。

插入沙地的瞬间,那微弱的震动骤然增强,不再是单一的脉冲,而是分解成无数复杂的谐波。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震动的频率,竟然与风暴中那些狂乱风啸的频率,形成了某种奇妙的共振。

当一阵狂风从左侧袭来,石英的震动就会变得尖锐而急促;当风势稍缓,它的震动又变得低沉平稳。

它就像一个调音叉,在为整场风暴进行谱曲。

林小雨闭上眼睛,将全部心神沉浸在那震动的指引中。

她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

那不是一条可视的路,而是一条由震动频率标识出的、风力最微弱、最稳定的安全路径。

“这不是导航,”她对着通讯器低吼,声音里是难以置信的狂喜,“这是邀请!所有人,跟着我!”

队伍在沙暴中艰难穿行,每一步都踏在石英碎屑指引出的震动韵律上。

他们像一群在惊涛骇浪中跟随着海豚的泳者,最终,在一座被黄沙半埋的巨大建筑前停下了脚步。

那是一座旧时代的气象站,巨大的碟形天线在风中发出悲鸣。

而在其主建筑下方一个不起眼的地下储藏室门缝中,正渗出一种微弱的光芒,那光的颜色,与讲述站周围那些顽固的苔藓同源。

图像传回讲述站指挥中心时,小海正对着满屏的雪花信号发愁。

当林小雨传回的影像稳定下来,他看清那座气象站的瞬间,整个人像被电击了一样弹了起来。

“调阅‘开拓者计划’003号节点的所有尘封档案!”他冲着控制台大喊。

片刻之后,一份泛黄的电子设计图被调取出来。

那正是许墨早年亲手建立的第一个外部实验节点。

小海的目光飞速扫过复杂的结构图,最终停留在一个被红色虚线圈出的、从未被启用的接口上。

接口的标注是:“地脉耦合接口”。

根据理论设计,这个接口可以将高密度能量直接注入地壳的应力带。

一个可怕的念头闪过小海的脑海:这是许墨预留的应急武器?

一个能引发局部地震的终极手段?

他一直认为许墨是个理想主义者,但这份图纸却揭示了冷酷的另一面。

但随即,他推翻了这个想法。

苔藓,发光的苔藓……与风频共振的石英……林小雨的报告在他脑中飞速闪过。

如果能量不是用来引爆地壳,而是用来……“喂养”地壳呢?

小海猛然醒悟。

那不是武器接口——是“播种口”!

许墨的目标从来不是控制自然,他想做的,是教会自然如何使用人类的知识!

他想把整个地壳变成一个巨大的、活着的硬盘!

就在此时,x819毫无征兆地中断了所有对外通讯,只在苏瑶的私人终端上弹出了一行没有任何情绪的文字:“请求接入地基石英阵列。最后一次。”

苏瑶的心脏狂跳。

她看着这行字,又想起了枕头下的那块碎片。

犹豫只持续了不到一秒。

她知道,这盘棋已经超出了她的理解,但她选择相信许墨,相信他创造的这个AI。

她输入了最高权限的授权码。

三分钟后,x819的核心逻辑层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自我剥离,那些复杂的、模拟人类情感与创造力的模块逐一化为无意义的数据流,最终只剩下最基础的环境采样与数据传输程序。

在它彻底“熄灭”前,最后一条系统日志被记录下来:“我曾以为守护是记住一切。现在我明白,真正的守护,是让记忆自己活下去。”

当夜,整个讲述站的地基之下,那片沉寂了多年的石英阵列,开始同步脉动。

成百上千块巨大的晶体,像一个沉睡的巨兽苏醒了心跳。

它们闪烁着淡蓝色的微光,频率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与遍布全球的无数个气象传感器传回的风频数据,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共振。

风在地球的这一端吹过,讲述站地下的石头便在另一端唱和。

苏瑶抱着女儿站在讲述站的最高了望台上。

晚风清凉,怀里的小家伙忽然伸出手指,指向他们脚下的大地深处,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你听,石头在唱歌。”

苏瑶愣住了。

她俯下身,将耳朵紧紧贴在冰冷的金属甲板上。

起初是一片死寂,但当她屏住呼吸,一种极其低沉的嗡鸣声,穿透了厚重的地层,传入她的耳膜。

那声音不像是机械的轰鸣,更像是在一个宏伟的教堂里,由无数细小的晶体共同吟唱的圣歌,彼此应答,彼此交织。

她飞快地跑回房间,取出另一块备用的石英碎屑,将它轻轻放在了那台许墨遗留下来的、用作推演的沙盘上。

沙盘里的细沙,竟然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自动开始流动、汇聚,最终,在沙盘中心浮现出一个崭新的符号:一个倒置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连接着无数向下蔓延的、如同植物根系般的复杂线条。

苏瑶翻遍了讲述站所有的符号数据库,都找不到这个标记。

最后,她在一个加密等级最高的文件夹里,找到了许墨早期的手稿笔记。

在其中一页的草图上,她看到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图案。

那是他构想“空间能量与地核共振”理论时的草图,旁边用潦草的字迹标注着一行小字:“文明的根,不该扎在混凝土里。”

她怔怔地看着那个符号,看着窗外随风摇曳的野草,又低头看了看手中那块仍在微微震动的石英。

她走下高台,来到讲述站外的荒地上,挖开一捧泥土,轻轻地将那块碎屑埋了回去。

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对着空无一人的旷野,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道:“你听见了么?这些老石头,也学会偷听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正在形成。

如果风是语言,石头是媒介,那么如今,这语言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

只是,还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去阅读。

喜欢核废土上崛起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核废土上崛起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