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统天下的帝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章 驰道贯通时的儒生非议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第一幕:章台宫阙,舆图铺展**

章台宫深处,幽暗仿佛凝固。巨大的青铜兽首灯奴口中,鲸油灯焰无声跳跃,将嬴政伏案的侧影投在身后冰冷如铁的玄武岩壁上,扭曲拉长,如同蛰伏的巨兽。他手中那柄以玄玉为柄、精金为尖的“定秦针”,正缓缓划过一张铺陈在巨大紫檀木案上的、几乎覆盖了整个案面的羊皮舆图。

舆图之上,墨线如织,河流山脉以青绿、赭石勾勒,而最醒目的,是数条以浓重朱砂描绘、纵横交错、贯穿整个帝国版图的粗大直线!它们如同一条条刚刚凝固的、散发着血腥气的巨大伤疤,又像是帝王意志强行烙印在大地筋骨之上的符咒——这便是即将宣告贯通的帝国驰道!

定秦针的尖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锋锐,重重地点在舆图中心——咸阳。针尖所向,沿着那条最宽阔、笔直如矢的朱砂线,一路向东,越过巍巍函谷,跨过滚滚黄河,刺穿膏腴的韩魏故地,直抵东海之滨的琅琊台!这条线,被称为“东方天子道”。

“九月初九,” 嬴政的声音在幽暗中响起,低沉如同地底涌动的熔岩,带着一种金石相击的质感,“东方天子道,贯通。朕,将亲临函谷关,行贯通之礼。” 他抬起头,玄衣的领口在灯焰下泛着幽暗的光泽,通天冠的旒珠纹丝不动,帘后那双深潭般的眼眸,正燃烧着一种近乎实质的火焰——那是开天辟地、重塑乾坤的意志。

“陛下,” 廷尉李斯垂手侍立,宽大的袍袖纹丝不动,声音平稳如砥,“驰道贯通,乃陛下混一宇内、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之宏图伟业,泽被千秋之盛举。然…”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舆图上那几条触目惊心的朱砂线,“…工程浩大,征发刑徒、黔首逾百万,役死者众。沿途郡县,怨声载道。更有齐鲁之地,儒生聚集,借古讽今,非议汹汹。谓陛下‘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毁田拆屋,断绝人伦’,‘以虎狼之法,驭华夏之民’…其言甚嚣尘上,恐于贯通盛典有碍。”

“儒生?” 嬴政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如同利刃出鞘的寒光。他将定秦针猛地钉在舆图“临淄”的位置上,针尖深深嵌入羊皮!“腐儒!只知抱残守缺,皓首穷经,空谈仁义!岂知朕之驰道,非为游观,乃帝国命脉!北御匈奴,南控百越,东慑海疆,西通羌戎!兵锋所指,旬日可达!政令所出,朝发夕至!此乃万世不移之根基!些许迂阔之言,蝼蚁之鸣,安能阻朕车驾?!”

他的声音不高,却蕴含着雷霆万钧之力,震得灯焰剧烈摇曳,在石壁上投下狂舞的魔影。腰间悬挂的传国玉玺,隔着玄衣,隐隐传来一丝冰凉而沉实的触感,仿佛在回应着帝王的怒火与决心。

“李斯,” 嬴政的目光如鹰隼般锁住廷尉,“传诏!凡帝国驰道所经之处,郡守、县令,需率境内三老、豪杰、父老,于驰道旁十里长亭,跪迎圣驾!若有儒生胆敢聚众非议,谤讪朝政,阻挠盛典…”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如同冰锥凿石,“…就地拘拿!以‘乱法惑众,诽谤圣躬’之罪,枭首!悬颅于驰道界桩之上!以儆效尤!”

“诺!” 李斯躬身领命,眼中掠过一丝法家酷吏特有的冷硬寒芒。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对儒生的清洗,更是对帝国境内所有不和谐声音的铁血镇压,是陛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蓝图下,必然的雷霆手段。

---

**第二幕:函谷雄关,黑旗蔽日**

九月初九,重阳。

函谷关。

这座扼守秦地东大门、历经无数血火洗礼的天下雄关,今日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窒息的威严与肃杀所笼罩。

关城上下,玄甲如林!数万大秦锐士,身披黑沉沉的铁甲,手持丈余长戟,背负强弓劲弩,如同钢铁浇铸的丛林,沿着新贯通的、宽达五十步(约合今69米)的东方天子道两侧,列成两条望不到尽头的黑色长城!他们沉默如山,只有甲叶在秋风中偶尔碰撞,发出沉闷而冰冷的“嚓嚓”声。一面面巨大的、以玄色为底、上绣狰狞玄鸟图案的“秦”字大纛旗,在关楼最高处和驰道两侧的制高点上,迎着猎猎西风,疯狂舞动!黑色的旗浪翻滚,遮天蔽日,仿佛将整个天空都染成了压抑的铁灰色!

驰道本身,更是震撼人心!路面由黄土、石灰、细砂混合,经数万刑徒以巨硪(大石夯)反复夯筑,坚硬如铁,平整如砥!路中央微微拱起,两侧有深挖的排水沟渠。最令人惊叹的是其笔直的程度——站在关楼之上极目东望,这条由人力强行在大地上劈出的巨大通道,竟如墨线弹过一般,无视山川起伏,无视河流阻隔,无视村落田畴,以一种近乎蛮横的、斩断一切的姿态,刺穿层层叠叠的秋色山峦,直插向遥远的地平线!阳光下,平整坚实的黄土路面反射着刺目的白光,如同一条匍匐在大地上的、巨大的、冰冷的黄铜巨蟒!

关楼之下,新筑的、高达三丈的巨大夯土祭坛,通体漆成肃穆的玄黑之色。祭坛中央,矗立着象征道路畅通的“路神”石主(一种抽象化的石碑,代表路神)。坛下,黑压压跪伏着从附近郡县强行征召来的三老、豪强、父老代表。他们穿着各自最好的衣衫,却掩不住脸上的惶恐与麻木,在锐士戈矛的寒光下瑟瑟发抖,如同待宰的羔羊。

“呜——呜——呜——!”

三声低沉雄浑、仿佛来自洪荒巨兽肺腑的号角声,骤然撕裂了关前的死寂!那是用整根巨大野牛角制成的“玄牡角”,其声苍凉悠远,穿透力极强!

紧接着,如同闷雷滚过大地,沉重而整齐的车轮碾压声由远及近!地平线上,一支庞大得令人心悸的黑色车驾出现了!

最前方,是三十六辆并驾齐驱的驷马战车!战车通体漆黑,辕木包铜,轮辐如刀!车上甲士顶盔掼甲,手持长戟强弩,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战车之后,是七十二名骑着清一色漆黑骏马、身披精铁鱼鳞甲、手持长柄青铜钺的“金吾铁骑”!他们如同黑色的钢铁洪流,带着碾碎一切的气势!

在钢铁洪流的簇拥下,嬴政的御驾车辇终于显现!那并非寻常的帝王乘舆,而是一辆庞大得如同移动宫殿的“金根车”!车身以百年紫檀木为骨架,通体包裹着厚重的玄色皮革,皮革上以金线绣满了玄鸟、夔龙、云雷等繁复威严的纹饰!巨大的车轮高达丈余,轮辐镶嵌着青铜利齿,转动时寒光闪闪!车顶覆盖着象征天穹的玄色华盖,华盖边缘垂挂着十二串由白玉、青玉、墨玉雕琢而成的“旒苏”,在行进中相互碰撞,发出清脆而威严的玉鸣!

六匹通体漆黑、无一根杂毛、肩高近丈的西域龙驹,披挂着镶嵌金箔的黑色皮甲,牵引着这辆如同洪荒巨兽般的车辇,步伐整齐划一,沉重如擂鼓!车驾所过之处,肃立的锐士齐刷刷以戈矛顿地,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陛下——万岁——!”

“大秦——万年——!”

声浪如同实质的冲击波,席卷过广袤的原野,震得函谷关古老的城墙簌簌落灰!跪伏在祭坛下的三老豪强们,将额头死死抵在冰冷的黄土上,身体抖得如同风中的落叶。

金根车在巨大的祭坛前稳稳停下。玄色车帘被两名侍立的高大宦官无声掀起。

嬴政的身影,出现在车辕之上。

他今日未戴通天冠,仅以一根古朴的玄玉簪束发。一身玄色深衣,没有任何纹饰,却比任何华服都更具压迫感。腰间,那方传国玉玺在玄衣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他负手而立,身形挺拔如插入云霄的孤峰。深邃的目光,如同两柄无形的利剑,缓缓扫过关前肃立的钢铁丛林,扫过跪伏颤抖的人群,最终,落在那条笔直刺向东方的、如同黄铜巨蟒般的驰道上!

秋风卷起他玄衣的衣袂,猎猎作响。一股君临天下、掌控乾坤的磅礴气势,如同无形的风暴,以他为中心轰然扩散!脚下的函谷雄关,身旁的钢铁洪流,乃至眼前这条贯穿帝国的大道,仿佛都成了他意志的延伸,成了他庞大身躯的一部分!

他缓缓抬起右手。没有言语。

祭坛之下,早已准备妥当的奉常(掌管礼仪的官员)立刻高唱:“吉时已到——!贯通之礼——!启——!”

---

**第三幕:齐鲁驿亭,儒冠喋血**

就在嬴政于函谷关前,以无上帝威宣告驰道贯通的同时,千里之外,东方天子道必经之地——齐鲁故地,临淄郡以西三百里的“高苑亭”。

此亭本为旧齐国道旁供行人歇脚的简陋驿亭,此刻却成了风暴的中心。驰道如同一条巨大的、散发着黄土腥气的狰狞伤口,将原本阡陌纵横的田野、宁静的村落强行撕裂。道旁,被强行征召来的临淄、千乘、济北等郡的数百名三老、豪强、父老代表,在郡兵戈矛的监视下,如同牲口般被驱赶着,跪伏在刚刚夯筑好的驰道旁,额头紧贴着冰冷的黄土。他们脸上写满了屈辱、恐惧和麻木。

而在距离这群跪伏者数十丈外的一片稀疏的桑林边,却聚集着另一群人。他们大多头戴儒冠,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色或褐色深衣,面容或清癯或方正,眼中燃烧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悲愤火焰。为首者,是一位须发皆白、身形瘦削却脊梁挺直的老者,正是临淄郡闻名的大儒——淳于敬。他曾是齐稷下学宫的博士,如今学宫虽已被秦军封禁,儒脉犹存。

“看!” 一名年轻儒生指着远处那条笔直、坚硬、散发着无机质冷漠的黄土大道,声音因激愤而颤抖,“这便是那暴君所谓的‘盛举’!毁我良田千顷!拆我屋舍万间!多少乡邻流离失所,曝骨荒野!此道之下,埋的是我齐鲁百姓的血肉!是千年的桑麻之根!是圣贤所教的‘仁恕’之道啊!”

“何止于此!” 另一名中年儒生须发戟张,目眦欲裂,“《周礼》有云:‘匠人营国…经涂九轨…’ 此乃王城之制!那嬴政竟以此制遍行天下,僭越礼法,妄自尊大!视诸侯如无物,待黎民如草芥!此非‘车同轨’,此乃‘车碾人心’!”

“听闻咸阳宫中,那李斯竖子,竟奏请‘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欲焚毁天下诗书,灭绝百家之言!” 淳于敬的声音苍老而沉痛,如同古钟悲鸣,他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指向西方函谷关的方向,仿佛要穿透千山万水,直刺那玄衣帝王,“此獠!欲断我华夏文脉!绝我圣贤之道!行此倒行逆施、人神共愤之举!吾辈读圣贤书,明春秋大义,岂能坐视?!”

“对!不能坐视!” 群情激愤,儒生们振臂高呼,声浪压过了远处郡兵的呵斥,“暴秦无道!毁我田庐!绝我文脉!吾等当效法古之谏士,伏阙死谏!以正视听!”

“伏阙死谏!” 年轻儒生们热血沸腾,纷纷整理衣冠,就要向驰道中央冲去。

“且慢!” 淳于敬猛地抬起手,浑浊的老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环视着这些年轻而激愤的脸庞,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死谏?向谁谏?向那玄衣暴君?向那虎狼之师?尔等头颅,不过悬于界桩之上,徒增其暴虐之名!于事何补?于道何益?”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充斥着黄土与铁锈味道的空气都吸入肺腑,化作最后的勇气:

“今日,吾等不拦车驾,不触法网。只在此地,在这暴君引以为傲的‘大道’之畔,诵我圣贤之经!言我心中之义!让这天地,让这黄土,让这过往的黔首,都听听!这天下,还有人记得‘仁义’二字!还有人敢为‘正道’发声!”

“诺!” 众儒生齐声应和,眼中悲愤化为决绝。

很快,桑林边,驿亭旁。以淳于敬为首,数十名儒生整理衣冠,肃然而立,面朝西方函谷关方向,无视不远处郡兵越来越凶狠的呵斥和戈矛闪烁的寒光。

淳于敬深吸一口气,苍老而清朗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悲怆力量,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声音落下,短暂的寂静。只有风声呜咽。

紧接着,数十个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整齐划一,带着读书人特有的韵律和力量,响彻云霄: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来自《论语》的圣贤之言,如同无形的利剑,刺破了驰道贯通带来的铁血肃杀!跪伏在道旁的父老们身体猛地一颤,有人忍不住偷偷抬起头,望向桑林边那些挺直如松的身影,眼中流露出复杂难言的光芒。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声浪更高,带着质问天地的勇气!

“暴秦无道!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毁田拆屋!绝我文脉!此非天命!此乃人祸!” 淳于敬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泣血般的控诉,枯瘦的手指直指苍穹!

“人祸!人祸!人祸——!” 儒生们齐声怒吼,声震四野!积压的悲愤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澎湃!

“住口!尔等狂徒!安敢诽谤圣躬!扰乱盛典!” 负责维持秩序的临淄郡尉王贲(非名将王翦之子,同名),一个满脸横肉、眼神凶狠的秦军将领,早已按捺不住怒火,带着一队如狼似虎的郡兵,手持绳索戈矛,杀气腾腾地冲了过来!

“拿下!统统拿下!敢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王贲厉声咆哮,如同野兽!

郡兵们如狼似虎地扑上!粗鲁的推搡,凶狠的拳脚,冰冷的绳索,瞬间将桑林边那悲壮的诵读声淹没!

“暴秦必亡!”

“仁义不灭!”

“吾等今日虽死,浩然之气长存——!”

混乱中,儒生们奋力挣扎,发出最后的呐喊。衣冠被撕扯,儒冠滚落尘埃。拳脚如雨点般落下,闷响声中夹杂着骨头碎裂的脆响和痛苦的闷哼。鲜血,从年轻儒生的嘴角、额头汩汩流出,滴落在身下被无数刑徒夯打过的、冰冷坚硬的黄土驰道上,迅速被干燥的尘土吸收,只留下几点刺目的暗红。

淳于敬被两名如狼似虎的郡兵死死按在地上,粗糙的沙砾磨破了他苍老的脸颊。他奋力抬起头,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西方,那里,仿佛能感受到函谷关前那无边的玄甲与帝王的威压。他沾满泥土和鲜血的嘴唇翕动着,用尽最后的力气,发出微不可闻却字字泣血的嘶喊:

“…使…民…以…时…啊…”

“老匹夫!找死!” 王贲狞笑着,抬起穿着厚重牛皮军靴的脚,狠狠踹在淳于敬的胸口!

“咔嚓!” 清晰的骨裂声!

淳于敬的身体猛地一弓,一口夹杂着内脏碎块的鲜血狂喷而出!染红了面前冰冷的黄土,也染红了他那件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衫。他枯瘦的手无意识地抓挠着地面,眼中最后一点光芒迅速黯淡下去,最终凝固成一片死灰,直直地“望”着那条笔直通向地狱般的驰道。

“拖下去!” 王贲厌恶地一挥手,如同驱赶苍蝇,“把这老东西和那几个叫得最凶的,脑袋砍了!就挂在前面那个界桩上!让这些不知死活的贱民都看看,诽谤圣躬,阻挠盛典,是什么下场!其余人,押入郡狱!等候廷尉府发落!”

冰冷的命令如同寒风刮过。几名还在挣扎的年轻儒生被粗暴地拖到驰道旁刚刚竖起的、刻着“秦驰道界”的巨大石桩前。刽子手手中的青铜钺在秋阳下闪着刺骨的寒光。

“噗嗤!”“噗嗤!”

沉闷而短促的利刃入肉声接连响起!

温热的鲜血如同喷泉般激射而出!

几颗怒目圆睁、尚带着不屈神情的头颅滚落尘埃!

无头的尸身抽搐着倒下,鲜血迅速在干燥的黄土上洇开大片的暗红!

郡兵们面无表情地将头颅用麻绳系住发髻,高高悬挂在冰冷的石桩顶端!血水顺着发梢、脖颈,滴滴答答地落下,在界桩上描绘出狰狞的图案。头颅的面孔扭曲,眼睛空洞地“望”着下方那条崭新、笔直、在秋阳下反射着刺目白光的帝国驰道,以及道上那即将到来的、代表着无上威权的黑色车驾。

跪伏在道旁的父老们,死死地将头埋进黄土里,身体抖得如同筛糠。浓烈的血腥味弥漫在空气中,与黄土的腥气、远处飘来的马粪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作呕的、帝国盛典之下最真实的底色。

风,卷起几片枯黄的桑叶,打着旋儿,掠过那高悬的头颅,掠过地上尚未凝固的血泊,掠过远方那条如同黄铜巨蟒般沉默而冰冷的驰道,呜咽着奔向铅灰色的天际。函谷关方向,那低沉雄浑的号角声,似乎隐隐传来,如同巨兽满足的叹息。

喜欢一统天下的帝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一统天下的帝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