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县,孔里。 深秋的风,裹挟着来自北方的寒意和若有若无的焦糊气息,粗暴地刮过这片被奉为儒家圣地的古老村落。曾经绿意盎然的桑榆,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铅灰色的苍穹下伸展着绝望的虬枝,发出呜咽般的嘶鸣。村道两旁的屋舍,许多门窗紧闭,甚至钉上了粗陋的木板,显露出一种末世般的萧条与死寂。空气中弥漫着尘埃、炊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恐惧与期待的沉闷气息。唯有孔氏故宅那依旧高耸的飞檐斗拱,在苍茫暮色中沉默地矗立着,如同一个阅尽沧桑、却行将就木的巨人。
宅邸深处,一间不起眼的偏厅内,门窗被厚重的麻布帘幕遮挡得严严实实,隔绝了外面呼啸的风声和窥探的目光。室内只点着一盏孤零零的陶制油灯,豆大的火苗在灯盏中不安地跳跃着,将两个紧张忙碌的身影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如同皮影戏中的鬼魅,被无形的丝线牵引着,动作急促而压抑。
孔鲋,孔子九世孙,这位曾拒绝秦廷征召、隐居故里的当代大儒,此刻早已没有了往日的从容淡定。他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眉宇间刻着深深的忧虑纹路,此刻更因极度的紧张而显得异常严峻。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深色麻布深衣,袖口高高挽起,露出枯瘦却异常有力的手臂。他正半跪在偏厅内侧一面看似寻常的夯土墙前,那双曾执笔着书、挥斥方遒的手,此刻却沾满了灰白的泥浆和汗渍,正用一把边缘磨得锋利的青铜短匕,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地刮削着墙壁上一块略微凸起的区域。
墙壁的夯土被精心处理过,外层坚硬如常,但匕首刮开表面一层后,便露出了里面颜色稍浅、质地更为疏松的填充土。孔鲋的动作异常谨慎,每一次刮削都屏住呼吸,生怕发出过大的声响。匕首刮过土层的细微“沙沙”声,在死寂的室内被无限放大,如同死神的低语,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
“夫子…您…您慢些…” 旁边一个同样须发皆白、满脸皱纹、佝偻着背的老仆孔忠,声音压得极低,带着浓重的喘息和难以抑制的颤抖。他双手紧紧捧着一个沉重的、用桐油反复浸刷过的巨大漆木匣子。匣子表面雕刻着古朴的云雷纹,沉重而坚固。他枯瘦的双臂因过度用力而微微颤抖,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孔鲋的动作,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一种近乎虔诚的守护。
孔鲋没有回应,他全部的注意力都凝聚在指尖的匕首和面前的墙壁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他深刻的皱纹滑落,滴进脖颈,带来一丝冰凉的触感。他的眼神锐利如鹰隼,却又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终于,匕首尖端触碰到了一块坚硬、光滑的物体边缘!
“找到了!” 孔鲋的声音低沉嘶哑,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激动。他立刻放下匕首,改用手指,如同对待稀世珍宝般,极其轻柔地抠挖着那块硬物周围的松土。灰白色的泥土簌簌落下。渐渐地,一块边缘被打磨得异常光滑的、颜色深暗厚重的巨大石板显露出来!石板边缘与周围夯土严丝合缝,若非孔鲋亲手封藏并留下隐秘标记,绝难发现端倪。
孔忠见状,连忙将沉重的漆木匣子小心地放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咚”的一声。他凑上前,用自己同样枯槁却异常稳定的手,帮着孔鲋一起清理石板周围的泥土。两人配合默契,动作却愈发急促,仿佛在与某种无形的、步步紧逼的灾难赛跑。
石板终于被完全清理出来,足有三尺见方。孔鲋深吸一口气,双手抵住石板边缘一处不易察觉的凹陷处,孔忠则默契地扶住另一侧。
“一、二、用力!” 孔鲋低喝一声。 两人同时发力,手臂上青筋暴起,枯瘦的身体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嘎吱——” 一阵令人牙酸的摩擦声响起,沉重的石板被缓缓向内推开,露出了一个黑黢黢的洞口!一股混合着陈旧土腥、朽木气息和淡淡竹墨清香的、尘封了数十年的空气,瞬间从洞口中弥漫出来,带着岁月的重量,扑面而来。
洞口之内,并非预想中的黑暗。借着油灯微弱的光线,可以看到里面并非一个简单的墙洞,而是一个用规整的青砖精心砌筑的小型密室!密室的墙壁、地面、顶棚都覆盖着厚厚的、经过特殊处理的石灰层,用以防潮。密室中央,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数十卷用上等丝帛包裹、再用细麻绳精心捆扎的竹简!这些竹简被一层层错落有致地叠放在特制的木架上,木架也涂满了防虫蛀的桐油,在幽暗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诗》、《书》、《礼》、《乐》、《易》、《春秋》…孔鲋的目光扫过那些丝帛包裹上模糊却依旧可辨的字样,呼吸瞬间变得粗重起来。这些,正是当年秦廷颁布“挟书律”、勒令焚毁天下《诗》《书》百家语时,他的父亲孔襄,这位孔氏嫡裔,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召集忠仆,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在故宅深处秘密开凿密室,将家传的儒家核心典籍,连同一些珍贵的诸子着作(如部分未被秦廷完全掌控的《孟子》篇章),尽数藏匿于此的!这是孔氏一族乃至整个华夏文脉最后的火种!
“快!忠伯!快!” 孔鲋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和急迫,他率先探身进入密室,双手如同捧起初生的婴儿,极其轻柔地捧起一卷包裹着深蓝色丝帛、标注着《尚书》的竹简。丝帛冰凉顺滑的触感,竹简特有的沉甸甸的分量,让他那颗饱经忧患的心瞬间被巨大的暖流和使命感填满。这不是普通的竹简,这是祖先的智慧,是文明的根脉!
孔忠也立刻行动起来,动作迅捷得不像一个老人。他小心翼翼地将地上沉重的漆木匣子打开,露出里面同样铺着防潮的石灰和干燥的香草。两人如同最虔诚的朝圣者,也如同最熟练的窃贼,在狭小的密室内外快速而无声地传递着。一卷卷承载着华夏千年智慧的竹简,被孔鲋极其轻柔地捧出密室,再由孔忠极其郑重地安放进那巨大的、如同棺椁般的漆木匣子里。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每一次交接都屏息凝神。油灯昏黄的光晕下,两人布满皱纹和泥污的脸上,汗珠滚落,眼神却燃烧着一种近乎殉道者的光芒。
时间在无声的传递中飞速流逝。当最后一卷竹简——《乐经》的残篇——被孔忠极其郑重地放入匣中,并用特制的木楔和干燥的香草仔细填满缝隙、压紧固定后,两人都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身体几乎虚脱。孔忠颤抖着双手,将漆木匣子那沉重的、同样雕刻着云雷纹的盖子缓缓合上。“咔哒”一声轻响,精巧的青铜搭扣锁死,将匣内的千年文脉与外面风雨飘摇的世界暂时隔绝。
“夫子…成了…” 孔忠的声音嘶哑干涩,带着浓重的疲惫,却又充满了完成神圣使命的欣慰。他佝偻着背,用尽力气想将沉重的匣子抱起,却一个趔趄。
孔鲋连忙伸手扶住他,同时也扶住了匣子。他枯瘦的手掌紧紧按在冰凉光滑的漆木盖子上,感受着匣内那沉甸甸的存在。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被推开的石板和幽深的密室洞口,又看看眼前这个承载着最后希望的“棺椁”,眼神复杂到了极点。有完成父亲遗命的释然,有守护文脉的悲壮,更有对未来的无尽忧虑和茫然。
“封上它。” 孔鲋的声音低沉而疲惫,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虚无。他指了指被推开的石板和显露的墙洞。
孔忠默默点头。两人合力,将那块沉重的石板重新推回原位,严丝合缝地堵住了洞口。接着,孔鲋拿起之前刮下的、颜色稍浅的松软泥土,混合着早就准备好的、特意调制的同色湿泥,开始仔细地、一层层地回填、压实、抹平,小心翼翼地覆盖在石板上,尽力恢复墙壁的原貌。孔忠则用一块半湿的麻布,仔细擦拭掉石板边缘溢出的泥浆和所有刮削的痕迹。
当最后一抹泥土被均匀地涂抹在墙壁上,再用粗糙的麻布轻轻摩擦,使其颜色和质感与周围墙体尽可能一致时,油灯的火苗猛地跳动了一下,仿佛耗尽了最后的力气,室内骤然陷入一片更深的昏暗。
孔鲋扶着冰冷的墙壁,剧烈地咳嗽起来,每一次咳嗽都撕扯着肺腑,佝偻的身体在昏暗的光线下颤抖得如同风中的残烛。孔忠慌忙上前搀扶。
“夫子…您…” 孔鲋摆摆手,喘息稍定,目光落在墙角那个沉甸甸的漆木匣子上,眼中最后的光芒如同风中残烛般明灭不定。他缓缓抬起枯瘦的手指,指向那如同棺椁般的匣子,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忠伯…带上它…离开鲁地…去…去南方…去越人…或楚人…势力未及的山野…寻一处…人迹罕至的…石穴…深埋…守之…” 他的话语断断续续,却字字千钧。
孔忠浑身剧震,难以置信地看着孔鲋:“夫子!您…您不一起走?!这天下虽乱,未必没有安身之所!您…”
“我…走不了…” 孔鲋惨然一笑,那笑容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无比凄凉,却又带着一种洞悉命运的平静,“孔鲋之名…在秦吏的牍册上…太显眼…若我离去…孔里…孔氏族人…必遭池鱼之殃…他们…会掘地三尺…” 他剧烈地喘息着,浑浊的目光投向窗外那漆黑如墨的、仿佛隐藏着无数窥视眼睛的夜空,“我留在此地…便是…便是这‘书’…最后的…障眼法…若天不亡斯文…后世…当有…有识之士…能循…先父之志…再…再启此壁…”
孔忠老泪纵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夫子!老奴…老奴誓死追随夫子!岂能弃您而去!”
孔鲋艰难地弯下腰,用那双沾满泥污、冰冷枯槁的手,紧紧抓住孔忠颤抖的肩膀,浑浊的眼中爆发出最后、也是最强烈的光芒,那光芒中蕴含着不容抗拒的意志和托付江山的重责:“听着!孔忠!此匣之内…非竹简…乃…乃华夏之魂魄!我孔氏…列祖列宗…毕生守护之精魄!它…它比我的命…比你的命…比这孔里所有人的命…加起来…都重!你必须走!带着它…活下去!将它…藏好!守好!直到…直到真正…能托付的…太平盛世…出现!此乃…我孔鲋…以孔圣嫡裔…以汝主之身…对你…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命令!”
他的声音因激动和虚弱而嘶哑破裂,每一个字都如同耗尽生命的呐喊,在昏暗的偏厅内回荡,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力量。孔忠抬起头,看着孔鲋那张在昏暗光影下因决绝而近乎狰狞的脸庞,看着他眼中那燃烧到生命尽头的、不容置疑的意志火焰,所有的哭泣、所有的恐惧、所有的犹豫,在这一刻被彻底烧成了灰烬。一股同样决绝的勇气,从这位老仆枯槁的身体深处升腾而起。
他猛地抹去脸上的泪水,再次重重磕了一个头,额头撞击地面的声音沉闷而坚定:“诺!孔忠…领命!人在…书在!”
孔鲋紧绷的身体骤然松懈下来,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极其疲惫的笑容。他松开抓着孔忠肩膀的手,身体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孔忠连忙起身搀扶住他。
“去吧…趁夜…趁…乱…” 孔鲋的声音微弱下去,仿佛风中游丝,“走后…将…将宅后…通往…后山…的那条…密径…入口…毁掉…”
孔忠含泪重重点头。他不再犹豫,猛地一咬牙,转身用尽全身力气抱起那个沉重的漆木匣子。匣子的重量压得他本就佝偻的腰更加弯曲,但他枯瘦的双臂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死死抱住,仿佛抱着自己的生命乃至超越生命的东西。他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在昏暗油灯下摇摇欲坠、面色灰败的孔鲋,那一眼,饱含了无尽的悲痛、不舍和承诺。然后,他毅然决然地转身,抱着那承载着华夏文脉最后火种的“棺椁”,蹒跚而坚定地、无声地融入了偏厅外更加浓重的黑暗之中。
孔鲋独自一人,扶着冰冷的墙壁,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身体。听着孔忠的脚步声在黑暗中迅速远去,最终消失,他紧绷的心弦终于彻底断裂。巨大的空虚和疲惫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将他淹没。他再也支撑不住,身体沿着冰冷的墙壁缓缓滑落,最终瘫坐在布满灰尘的地面上。
油灯的火苗跳跃了几下,终于彻底熄灭。 偏厅陷入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绝对的黑暗和死寂。 只有孔鲋粗重而艰难的喘息声,在无边的黑暗中微弱地起伏,如同一个时代最后的、微弱的脉搏。
---
十五年光阴,弹指即逝。 沛公刘邦的旗帜,已然插上了咸阳巍峨的城头。然而这座曾经象征着无上权力与秩序的帝都,此刻却如同一个被蹂躏殆尽的巨人,在楚霸王项羽复仇的怒火中痛苦呻吟。
咸阳,渭水南岸,阿房宫区域。 曾经连绵三百里、覆压天际、穷极奢华的宫殿群,此刻已化为一片无边无际的焦土炼狱!冲天的大火燃烧了数月仍未熄灭,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将整个天空都染成了狰狞的暗红色。粗大的、尚未完全烧尽的巨木梁柱如同巨兽的骸骨,在炽烈的火焰中扭曲、爆裂,发出震耳欲聋的噼啪巨响和轰然倒塌的闷响。刺鼻的焦糊味、木材燃烧的烟气、以及…一种令人作呕的、皮肉脂肪焚烧的恶臭,混合在一起,形成一股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弥漫在每一寸灼热的空气中。
一队队盔甲染血、神情亢奋又带着几分劫后余生的疲惫的汉军士卒,正押解着垂头丧气、面如死灰的秦朝降卒和官吏,在废墟间穿行。他们粗暴地踢开残垣断壁,翻找着一切可能值钱的东西——散落的青铜器、断裂的玉饰、甚至镶嵌在焦黑木料上的鎏金铜片。粗鲁的呵斥声、绝望的哭喊声、抢夺战利品的争吵声,与远处宫殿倒塌的轰鸣、火焰燃烧的咆哮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帝国彻底崩塌的末日交响。
在这片混乱的焦土边缘,靠近渭水的一处相对完整的府库区。这里的建筑虽然也遭到波及,但主体结构尚存,墙壁被烟熏得黢黑,门窗多有破损,空气中同样弥漫着焦糊味和灰尘。一队由汉军锐士严密把守的库房外,沛公(尚未称帝)刘邦的心腹谋士,叔孙通,正带着几个同样穿着文士深衣、但面色苍白、难掩惊惶的旧秦博士,紧张地进行着清点工作。
叔孙通,这位以精通礼仪、善于变通而闻名的儒生,此刻也失去了往日的从容。他须发花白,脸上沾着烟灰,眉头紧锁,深衣的下摆被瓦砾和污水沾染得污秽不堪。他指挥着几个博士和临时征召来的识字的降卒,在一排排高大的、同样被烟熏火燎过的木架间穿梭。木架上堆放着大量从阿房宫、咸阳宫各处抢救出来、或从秦丞相府、御史府收缴来的竹简、帛书、舆图、户籍册等文书档案。许多竹简散落一地,被匆忙的脚步踩踏,沾满了污泥和血渍。
“快!都仔细些!丞相有严令!凡书册、图籍、律令、户籍,一片竹简也不许毁坏!全部登记造册,运往霸上军营!” 叔孙通的声音嘶哑,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在嘈杂混乱的库房内回荡。他深知萧何的战略眼光——这些看似无用的故纸堆,正是未来治理天下的根基!是比金银珠宝更重要的财富!
他亲自俯身,从一堆散落的、被污水浸透的竹简中,小心翼翼地拾起几片。竹简上的字迹已被泥水模糊,依稀可辨是《秦律·田律》的片段。看着这些曾经代表着帝国森严法度、如今却如同垃圾般被遗弃在污泥中的律条,叔孙通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唏嘘,有感慨,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庆幸——秦法虽苛,其体系之完备,却正是新朝亟需的框架。
“博士!博士!您…您快来看看这个!” 一个年轻的、脸上还带着稚气的旧秦博士,声音因激动而尖锐变调,跌跌撞撞地从库房最深处一个相对干燥、堆满杂物的角落跑来。他手中高高举着一卷东西,那并非竹简,而是一卷边缘被烧焦、沾满黑灰的帛书!帛书的材质极其特殊,薄如蝉翼却坚韧异常,在昏暗的光线下隐隐泛着丝质的光泽。
叔孙通心头一跳,立刻快步上前。年轻博士双手颤抖地将帛书展开一角。帛书保存相对完好,上面用极其古老、非秦篆也非六国文字的“蝌蚪文”(即战国古文,形似蝌蚪)密密麻麻地书写着!字迹古朴苍劲,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与神秘!
“这…这是?!” 叔孙通瞳孔骤然收缩,呼吸瞬间变得急促!他一把接过帛书,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抚过那古老而陌生的文字。作为博闻强识的儒生,他虽不能完全辨认这些古字,但一眼就能断定,这绝非秦朝的文书!其形制、文字、材质,都指向更古老的时代!很可能是战国甚至春秋时期的珍贵典籍!而且,这帛书的材质和书写风格…隐隐与传说中的儒家某些失传经典有关!
“何处寻得?” 叔孙通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紧张,目光如电般射向年轻博士。
“在…在最里面…一个倒塌的木架下…压着一个…一个烧焦的漆盒里…就这一卷…” 年轻博士指着库房深处一个角落,那里堆满了倒塌的梁柱和破碎的瓦砾。
“快!带我去看!” 叔孙通紧紧攥着那卷帛书,仿佛攥着一团炽热的火焰,跟着年轻博士深一脚浅一脚地冲向那个角落。几个士兵也好奇地跟了过来。
角落一片狼藉。一个造型古朴、但已被大火烧得焦黑变形、边缘融化的漆木盒子半埋在瓦砾中。盒子旁边,散落着一些同样被烧得残缺不全的竹简碎片,上面的字迹已无法辨认。显然,这卷珍贵的帛书是这漆盒里唯一幸存下来的东西。
“只有这个盒子?没有别的?” 叔孙通不死心地追问,目光在瓦砾中仔细搜寻。
“没…没有了…只找到这个…” 年轻博士摇头。
叔孙通眼中闪过一丝巨大的遗憾,但随即被手中帛书带来的震撼所取代。他将帛书极其小心地重新卷好,贴身收藏,仿佛抱着一个失而复得的稀世珍宝。他立刻下令:“将此区域彻底清理!每一片竹简,每一片帛书,哪怕烧成灰烬,也要仔细筛检!凡有文字者,一律单独存放,报我查验!”
就在这时,库房门口传来一阵沉稳有力的脚步声和甲叶摩擦的铿锵声。一身戎装、面容刚毅、眼神深邃如渊的张良,在几名亲卫的簇拥下走了进来。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瞬间扫过混乱的库房,最终落在叔孙通和他手中那个刚被卷好的帛书卷轴上。
“子房先生!” 叔孙通连忙上前行礼,脸上带着发现珍宝的兴奋和一丝恭敬。张良虽为谋士,但在汉军中的地位极高,其智谋深得刘邦信重。
“叔孙博士,何事如此急迫?” 张良的声音平静无波,目光却落在了叔孙通下意识护在胸前的帛书卷轴上。
叔孙通不敢怠慢,连忙将方才发现帛书的经过和自己的初步判断低声禀报。他特意强调了那古老的“蝌蚪文”和疑似儒家典籍的可能性。
张良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唯有那双深潭般的眼眸中,似乎有细微的涟漪荡开。当听到“蝌蚪文”和“儒家典籍”时,他深邃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如剑,仿佛穿透了眼前的混乱与废墟,看到了更深远的时空。
他缓步走到那个被烧毁的漆盒旁,俯身拾起一片烧焦的竹简残片。残片上只剩下半个模糊的字迹。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焦黑的边缘,目光却投向库房窗外那片被阿房宫大火映红的、如同流淌着熔岩的天空。
“蝌蚪文…孔壁…” 张良的声音极低,如同自言自语,却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了然。他缓缓直起身,目光重新落在叔孙通小心翼翼护着的帛书卷轴上,那目光深沉得如同无底的寒潭。
“博士可知,” 张良的声音恢复了平静,却蕴含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力量,“昔年始皇帝焚书,勒令天下《诗》《书》百家语悉诣守尉杂烧之…然,智者不为也。” 他顿了顿,目光仿佛穿透了库房的墙壁,望向了遥远的东方,“齐鲁之地,有圣裔孔氏…其宅邸墙壁之内…或别有洞天?”
叔孙通浑身剧震!如同被一道闪电劈中!孔壁藏书!这个在儒生间隐秘流传、却无人敢深究的传说!张良…他怎么会知道?!而且如此笃定?!
“先生…您是说…这帛书…可能…可能源自…” 叔孙通的声音因巨大的震惊和激动而颤抖,几乎无法成句。
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用他那双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睛,深深地看了叔孙通一眼,嘴角似乎勾起一丝极其细微、难以捉摸的弧度,那弧度中带着洞悉一切的智慧,也带着一丝历史的嘲弄与沧桑。
“收好它。” 张良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连同这里所有带字的竹简、帛书。萧何丞相的远见,远非常人所能及。这些…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秦皇帝烧了一世,却终有烧不尽、埋不掉的…天道人心。” 他最后一句,声音轻得如同叹息,却像重锤般敲在叔孙通的心上。
说完,张良不再停留,转身大步离去。黑色的披风在弥漫着烟尘和热浪的空气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身影很快消失在库房门口,融入外面那片帝国崩塌的冲天火光与混乱喧嚣之中。
叔孙通独自站在原地,怀中紧紧抱着那卷冰冷的帛书,心却如同被投入沸水般剧烈翻腾。张良的话,如同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孔壁…鲁地…孔氏故宅…那堵传说中的墙!难道…难道这卷险些葬身火海的帛书,竟是从那堵墙中流散出来的?是孔鲋…那位宁死不入秦廷的大儒…守护的火种?
他猛地低头,看向怀中那卷帛书,目光变得无比炽热和凝重。这不再仅仅是一卷古老的典籍,它承载着一段被强权试图抹杀的历史,一个文明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秘密!他仿佛看到了一线微光,在帝国倾覆的废墟与血火之中,艰难地穿透了浓重的黑暗。
“来人!” 叔孙通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决绝和使命感,“加派人手!清理此地!所有书册,一片竹简,一寸帛布,哪怕只剩半个字!给我仔细搜寻,妥善保管!快!” 他的命令在混乱的库房中回荡,仿佛为这场文明的抢救战吹响了最后的号角。士卒和博士们在他的催促下,更加卖力地投入到这片知识的废墟之中。
---
数年后,长安城,未央宫。 帝国的硝烟已然散去,崭新的汉家宫阙在渭水之畔拔地而起,虽不及阿房宫覆压三百里的壮阔,却也气象恢弘,充满了新生的朝气。阳光透过高大的殿宇窗棂,洒下明亮温暖的光柱,空气中弥漫着新漆和木料的清新气息,与昔日咸阳的肃杀阴冷截然不同。
新建成的石渠阁,位于未央宫前殿西侧,是汉家王朝收藏图籍、秘籍的重地。高耸的阁楼内,一排排崭新的、散发着松木清香的巨大书架整齐排列。书架上,分门别类地码放着经过初步整理、誊抄的无数竹简和帛书。这些从咸阳废墟、从秦朝各郡府库抢救出来的文化残骸,如同被重新赋予生命的种子,被小心地安置在此,等待着重见天日、滋养后世。
已是汉朝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叔孙通,此刻正陪着新任丞相萧何,缓缓行走在书架之间。萧何年逾五旬,面容清癯,眼神中没有了战场上的杀伐之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如海、洞悉世情的睿智与沉静。他身穿玄色丞相深衣,步履沉稳,目光缓缓扫过书架上一卷卷承载着前朝记忆的简牍,如同一位将军在检阅自己最珍贵的战利品,又像一位农夫在巡视自己精心培育的秧苗。
“丞相请看,” 叔孙通引着萧何走到一处被特别标记的书架前,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激动和恭敬,“此乃下官与诸博士,历时三载,从数万卷残简断牍中,整理、校勘、誊抄出的第一批典籍。除秦之律令、图籍、户籍外,尤以这些…最为珍贵难得!”
他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特制的、内衬丝绒的紫檀木匣中,取出几卷用崭新帛布重新包裹、以象牙签题名的卷轴。其中一卷,赫然便是当年在咸阳废墟库房中发现的、那卷用“蝌蚪文”书写的古老帛书!此刻,它已被重新装裱,边缘的焦痕依旧清晰可见,如同战争的伤疤,但主体字迹已被精心修复,在明亮的光线下,那些古老的“蝌蚪”仿佛在帛布上缓缓游动,散发着神秘而庄重的气息。旁边还有几卷,则是用端正的汉隶誊写的释文。
“此帛书,经多位宿儒艰难考释,已确认为…《尚书》之逸篇!” 叔孙通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其文辞古奥,义理深邃,远胜今文流传之本!其中数篇,如《咸有一德》、《说命》…更是早已失传的绝响!” 他指向旁边一卷标注着《逸礼》的竹简,“此乃古《礼》残篇,亦为秦火前旧物,可补今之《礼》经阙失。” 他又指向另一卷,“还有这些…疑似《乐经》的零星记载…以及…部分《孟子》的孤本残章…”
萧何静静地听着,目光深邃,逐一扫过那些承载着古老智慧的卷轴。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卷《尚书》逸篇帛书上古老的“蝌蚪文”,指尖传来帛布微凉细腻的触感,也仿佛触摸到了那段被刻意掩埋、却又顽强存续的历史。他的眼神平静无波,内心却如同投入巨石的深潭,激荡着汹涌的波澜。
他想起了沛公初入咸阳时,诸将争抢金帛妇女的混乱场面。想起了自己力排众议,第一时间带兵封锁秦丞相府、御史府,将那些看似无用的“断烂朝报”视若珍宝般护住的决断。想起了张良在废墟库房中那句意味深长的“天道人心”。更想起了…此刻这些静静躺在石渠阁中的古老文字,它们跨越了秦火的浩劫,躲过了战乱的摧残,如同凤凰涅盘,终于在这新生的王朝殿堂中重获新生!
“叔孙公,” 萧何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平静,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在空旷的石渠阁内清晰地回荡,“昔日始皇帝,收天下之书,聚之咸阳,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其意,在愚黔首,锢思想,使天下无异议之声。”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无比深邃,仿佛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然,书可焚,壁可毁,人心中之道…岂是烈火与强权所能灭尽?”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那卷《尚书》逸篇的帛书上,看着那上面如同活物般的古老文字,缓缓道:“今日石渠阁所藏,非仅前朝故纸。此乃…天道不绝之明证!是人心向背之圭臬!是我大汉…立国之基,垂范万世之根本!”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定鼎乾坤的力量,每一个字都仿佛刻入了石渠阁的梁柱之中。
“传令下去,” 萧何的声音转为不容置疑的决断,“石渠阁所藏典籍,乃国之重器!着令太常及诸博士,精选通儒硕学,专司校勘、整理、誊抄之事!凡古之遗文,百家之要义,务求保全,不得有失!更当…择其善者,广授生徒,使圣贤之道,重光于世!”
“诺!” 叔孙通肃然领命,脸上充满了激动与使命感。他仿佛看到,在未央宫明亮的阳光里,在石渠阁崭新的书架上,那些曾经深藏孔壁、险葬火海的古老文字,正如同沉睡千年的种子,终于等到了破土而出的甘霖,即将在这片饱经劫难的土地上,重新绽放出照耀千古的文明之光。
萧何负手而立,目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望向远方长安城初具规模的街市和更辽阔的华夏大地。石渠阁内,墨香与书香交织弥漫。在他身后,那卷《尚书》逸篇帛书上古老的“蝌蚪文”,在阳光下静静流淌,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焚毁与重生、强权与人心、湮灭与不朽的永恒故事。帝国的余烬已然冷却,而文明的薪火,正从这幽深的石渠之畔,重新点燃,并将以更加旺盛的姿态,照亮一个崭新的时代。
喜欢一统天下的帝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一统天下的帝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