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帝母:系统助我改写历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1章 东土归秦始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七日后,临淄的街道上已经能看到秦旗与齐旗并排飘扬。市集里,秦半两钱开始流通,商贩们用秦地的度量衡称重,虽然还有些生疏,却没人再争执。学堂里,孩子们跟着博士念《仓颉篇》,声音朗朗:“大秦一统,天下归心……”

嬴政站在稷下学宫的藏书楼里,翻着刚整理好的典籍。韩非正在给齐地的学者讲解《韩非子》,李斯则在核对盐田改良的账目。田建带着女儿田灵儿,正看嬴扶苏写秦篆。

“扶苏哥哥,这个‘海’字好难写。”田灵儿皱着小脸,手里的毛笔抖个不停。

嬴扶苏握着她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你看,左边是水,右边像海浪——齐地靠海,你天天看海,就能写好了。”

赵姬和田月坐在廊下,看着女孩子们学算珠。田月指着一个穿红裙的少女:“那是臣的小侄女,以前连账本都看不懂,这几日跟着张公子学算数,竟能算出织锦的成本了。”

赵姬笑着说:“等律法完善了,就让她们考女官。织坊的账房、学堂的先生,都能由女子来做。当年我在临淄开酒楼,若有如今的律法,也不用偷偷摸摸怕人说闲话了。”

田月眼睛一亮:“太后说的是!昨日我去市集,看到秦地来的女子在卖胭脂,账本记得清清楚楚,连税吏都夸她会算——齐地的女子,也能这样吗?”

“当然能。”嬴政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李斯刚拟了《女学令》,齐地每县建一所女学堂,教织布、算数、识字。三年后,选优秀的女子去咸阳进修。”

田灵儿忽然举手:“秦王伯伯,我能去女学堂吗?我想学绣秦旗!”

嬴政笑着点头:“当然能。不仅能学绣旗,还能学兵法——只要你想学,大秦就有地方教。”

又过了半月,齐地的事务渐渐步入正轨。郡守们上奏,说百姓们已开始用秦篆写家信,渔税减半后,渔民们多交了三成海产;女学堂里挤满了报名的女子,连头发花白的老妪都想来学认字。

这日清晨,嬴政在临淄城外举行了祭天仪式。祭坛上,摆放着六国的青铜礼器,由韩王、赵王、魏王、田建共同献上。

“苍天在上,”嬴政手持玉圭,声音传遍四野,“自周室衰微,天下分裂五百余年,战火不休,百姓流离。今六国归一,四海臣服,孤愿以天子之身,护佑万民,兴农桑,办学堂,通沟渠,利工商——愿从此刻起,天下无战,岁岁安康!”

礼炮声响彻云霄,百姓们山呼万岁,声浪比海浪还要汹涌。张良站在人群里,看着嬴政被阳光镀上金边的身影,忽然觉得,手里的绣针真的不扎了。他悄悄摸出那个蒲公英荷包,银线绣的绒毛在风里仿佛真的要飞起来。

祭天结束后,嬴政召集群臣:“明日启程回咸阳。李斯,你留下监修临淄到咸阳的驰道,三年内要通车。蒙恬,带齐地水师去琅琊台,造十艘大船,孤要看看海的尽头有什么。”

“臣遵旨!”两人齐声应道。

田建上前一步:“秦王,臣已收拾好典籍,愿即刻随大王去咸阳。”

嬴政点头:“好。博士宫的位置已备好,那些孤本、善本,就交给你了。”

当晚,临淄城再次张灯结彩,百姓们自发在街道两旁摆上宴席,要为嬴政送行。田月带着女学堂的学生们,献上了一面巨大的秦旗,旗面上用金线绣着“天下一统”四个大字,针脚细密,比咸阳宫的御旗还要精致。

“这是齐地女子连夜绣的。”田月捧着锦旗,眼中闪着光,“她们说,以前绣的是齐旗,如今绣的是秦旗——但心里想的,都是自家的日子能越来越好。”

嬴政接过锦旗,轻轻抚摸着上面的金线:“告诉她们,这面旗,朕会挂在咸阳宫的正殿前。让所有来咸阳的人都看看,这是齐地女子的心意,也是天下百姓的心意。”

第二日清晨,队伍启程回咸阳。临淄百姓沿街相送,孩子们举着用秦篆写的“秦王万岁”木牌,渔民们划着船在护城河上列队,女学堂的学生们齐声唱着新学的秦地歌谣。

张良坐在马车上,撩开帘子回望。临淄城的轮廓渐渐远去,阳光下,那面巨大的秦旗在城楼上飘扬,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在想什么?”嬴政的声音从隔壁马车传来,“是不是舍不得齐地的织坊?”

张良脸一红,高声回道:“不是!臣在想,回到咸阳后,能不能……能不能去博士宫帮忙整理典籍?”

嬴政的笑声传来,带着一丝欣慰:“准了。不过你的绣活还得练——孤的公主们,还等着你的蒲公英荷包呢。”

马车缓缓驶离临淄,奔向咸阳。道路两旁,新栽的杨柳抽出嫩芽,远处的田野里,齐地的农夫正用秦地的农具耕作,田埂上,孩子们用秦篆写着自己的名字。

张良靠在车壁上,手里攥着那个蒲公英荷包,忽然觉得,天下一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就像这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发芽,开出新的花来。

喜欢大秦帝母:系统助我改写历史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秦帝母:系统助我改写历史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