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慈溪城外的官道上,一群穿着破烂皮甲的倭寇正拖着抢来的妇女儿童往前走。他们脸上带着刀疤,嘴里喊着生硬的汉语,时不时用刀柄抽打跟不上的百姓。突然,路边的芦苇丛里射出一排弩箭,三个倭寇应声倒地。一个身材魁梧的年轻将领提着长枪冲出,枪尖直指为首的倭寇头目,大喝一声:“倭寇敢尔!”
这将领便是戚继光,时任浙江都司佥书。那时的东南沿海,早已被倭寇搅得民不聊生——这些来自日本的海盗,勾结中国沿海的奸商和流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明朝的卫所军队早已腐朽,士兵们要么临阵脱逃,要么一触即溃。戚继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把这些倭寇赶出去,我戚继光誓不为人!”
要讲戚继光抗倭,就得先说说这“倭寇”究竟是些什么人。很多人以为倭寇都是日本人,其实不然。明朝中期,日本处于战国时代,诸侯混战,不少战败的武士、浪人(无主的武士)跑到海上当海盗;而中国沿海的一些商人,比如汪直、徐海,因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不能正常贸易,就和这些日本浪人勾结,组成武装集团,既做买卖,也干抢劫的勾当。所以“倭寇”里,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甚至中国人还占了不少。
这些倭寇有多凶残?《明史·日本传》里记载,他们“所过之处,村舍为墟,屠戮殆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攻破上海县,杀了两千多人,把县衙的公文、仓库的粮食全烧了;嘉靖三十四年,他们从浙江登陆,一路杀到南京,虽然人数只有几十人,却让几万明军束手无策,还杀了四千多军民。
为什么明军打不过倭寇?说起来丢人。明朝的卫所制度到了嘉靖朝已经名存实亡——士兵大多是世袭的,平时种地,不怎么训练,军官则忙着贪污军饷,把士兵当佣人使唤。有次戚继光去视察一个卫所,发现花名册上有一千人,实际在岗的只有三百,而且个个面黄肌瘦,连弓都拉不开。他问一个老兵:“倭寇来了怎么办?”老兵苦笑着说:“还能怎么办?跑呗,跑慢了就死呗。”
更荒唐的是,有些明军将领还和倭寇勾结,比如浙江巡抚李天宠,收了倭寇的贿赂,居然放任他们在沿海抢劫。百姓们说:“官兵比倭寇还狠,倭寇抢完就走,官兵抢完还逼你交‘保护费’。”在这样的背景下,戚继光的出现,就像黑夜里的一道光,让绝望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戚继光刚到浙江时,也试过用卫所的士兵打仗,结果差点送了命。有次他带三千明军去剿倭寇,刚一接战,明军就跑了一半,剩下的也吓得腿软。戚继光自己提着长枪杀了三个倭寇,才勉强稳住阵脚,可最后清点人数,居然死了两百多,而倭寇只死了十几个。他气得把枪往地上一戳:“这样的兵,再多也没用!”
痛定思痛,戚继光决定:要打倭寇,必须自己练一支新军。他听说浙江义乌人“悍勇好斗”,因为当地有个银矿,矿工们为了争夺矿脉,经常拿着锄头、扁担跟人拼命,打起架来不要命。戚继光觉得:“这样的人,只要好好训练,一定能成精兵。”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来到义乌,贴出告示招兵。可一开始没人来——百姓们被明军坑怕了,以为又是来抓壮丁的。戚继光没办法,只好亲自去矿工聚集的地方,跟他们说:“我招兵,不抢你们的钱,不占你们的地,就是要打倭寇。倭寇抢了你们的粮食,杀了你们的亲人,你们不想报仇吗?”
有个叫王如龙的矿工头目,之前跟人抢矿时杀了人,正躲在山里。他听说戚继光招兵是为了打倭寇,带着几十个兄弟来找戚继光:“将军,你要是真能打倭寇,我们就跟你干!要是你像别的官一样糊弄我们,我王如龙第一个不答应!”戚继光握着他的手说:“我戚继光在此立誓,若不扫平倭寇,这颗头颅任你处置!”
就这样,戚继光招了三千多义乌矿工和农民,编成一支新军。他给这支军队定了铁一样的规矩:临阵脱逃者斩;虚报战功者斩;奸淫妇女者斩;甚至连行军时拿百姓一点东西,都要打四十军棍。
训练时,戚继光更是严格到近乎苛刻。他根据南方多山多水的地形,创造了“鸳鸯阵”——十二个人为一队,有拿盾牌的、有拿长枪的、有拿狼筅(xiǎn,一种带枝丫的长兵器,能克制倭寇的刀)的、有拿短刀的,互相配合,进可攻,退可守。他还亲自教士兵练枪法,哪个动作不对,就用棍子打手心,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士兵们一开始怨声载道,说:“戚将军太狠了。”可戚继光跟他们同吃同住,士兵吃粗粮,他也吃粗粮;士兵淋雨训练,他也站在雨里。有个士兵生了病,他亲自给喂药;有个士兵家里遭了灾,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士兵寄回家。渐渐地,士兵们都服了他,说:“将军对我们严,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打倭寇,这样的将军,我们愿意跟着干!”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浙江台州,来势汹汹,号称有两万人。当时戚继光的新军刚训练了一年多,很多人还没上过战场。有人劝戚继光:“倭寇势大,咱们还是避避风头吧。”戚继光说:“倭寇都打到家门口了,避无可避!”
四月二十二日,倭寇先头部队五千多人到达宁海。戚继光亲率主力赶往宁海,留下少量兵力守台州。没想到倭寇玩了个声东击西,分兵偷袭台州城。当时台州城里只有一千多士兵,情况危急。戚继光得到消息,急行军一百多里,赶回台州,刚好在城南的花街遇上倭寇。
倭寇见明军来了,拿着倭刀就冲了上来。他们的倭刀锋利,刀法诡异,之前的明军往往吃亏。可这次不一样,戚家军摆开鸳鸯阵,盾牌手在前挡住倭刀,狼筅手把倭寇的阵型打乱,长枪手趁机刺杀,短刀手绕到后面砍腿。十二个人配合默契,像精密的杀人机器。
有个叫吴惟忠的士兵,胳膊被倭刀砍伤,鲜血直流,他咬着牙继续往前冲,一长枪刺穿了一个倭寇的胸膛。还有个叫陈大成的百户,带着一队人把倭寇逼到一条河里,倭寇想游泳逃跑,被戚家军的弓箭手一个个射倒在水里。
这场战斗从早上打到中午,戚家军斩杀倭寇三百多人,俘虏三十多人,而自己只死了三人。这就是着名的“花街之战”。百姓们听说戚家军打了胜仗,提着饭菜来犒劳军队,说:“我们终于看到能打倭寇的军队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戚继光带着戚家军在台州和倭寇打了九仗,仗仗必胜。其中的“上峰岭之战”,倭寇躲在山上,戚家军穿着倭寇的衣服,假装是“自己人”,靠近后突然发起进攻,倭寇措手不及,被杀死一千多人。战后,戚继光在山上立了块碑,写着“擒斩倭寇一千五百余级”。
台州大捷后,戚家军名声大噪。倭寇只要听说对手是戚家军,就吓得腿软,说:“戚老虎来了,快跑!”而百姓们则亲切地称戚家军为“义乌兵”,说:“义乌兵,真英勇,杀倭寇,保家乡。”
戚继光能专心抗倭,离不开他妻子王氏的支持。王氏是将门之女,不仅懂武艺,还很有谋略,被士兵们称为“戚夫人”。
有次戚继光去福建抗倭,把王氏留在台州城。倭寇听说戚继光不在,想趁机偷袭台州,有五千多人偷偷摸到城下。当时城里只有少量守军,百姓们都慌了。王氏却很镇定,她穿上盔甲,登上城楼,对守军说:“倭寇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城里的虚实。我们只要守住三天,戚将军就会回来!”
她让人把城里的妇女都组织起来,穿上男人的衣服,站在城墙上,装作守军;又让人在城门口摆上酒席,好像在庆祝什么,故意让倭寇看到。倭寇果然上当,以为城里有重兵,不敢攻城,只在城外徘徊。三天后,戚继光赶回台州,和城里的军队内外夹击,大败倭寇。
这对夫妻之间的故事很有趣。据说戚继光怕老婆,有次被王氏当众骂了一顿,他觉得没面子,想吓唬吓唬她,就穿着盔甲,拿着宝剑冲进屋里。没想到王氏正坐在床上织布,见他这样,眼睛一瞪:“你拿着宝剑想干什么?”戚继光赶紧赔笑:“我想让夫人看看我的新盔甲。”这个故事在军营里传开,士兵们都笑戚继光“怕老婆”,可戚继光说:“我怕她,是因为她比我有胆识,有魄力。”
还有一次,戚家军军粮短缺,士兵们快断粮了。王氏把自己的嫁妆变卖了,换了粮食给士兵们吃。士兵们感动得流泪,说:“夫人都这样支持我们,我们更要拼命打倭寇!”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奉命率军进入福建抗倭。福建的倭寇更狡猾,他们在沿海筑了很多“倭巢”,最有名的是横屿岛和牛田。横屿岛是个小岛,涨潮时四面环水,退潮时露出泥泞的滩涂,倭寇以为明军打不过来,在岛上囤积了大量粮食和武器。
戚继光勘察地形后,想出一个办法:让士兵们背着稻草,退潮时铺在滩涂上,踩着稻草冲锋。进攻那天,戚家军冒着倭寇的箭雨,踩着稻草冲向横屿岛,只用了三个时辰就攻破了倭巢,斩杀倭寇两千多人。当士兵们把倭寇囤积的粮食分给当地百姓时,百姓们哭着说:“我们被倭寇害了十几年,今天终于见天日了!”
之后,戚继光又在牛田、林墩等地大败倭寇,福建的倭患基本被平定。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和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联手,在广东消灭了最后一股倭寇势力,困扰明朝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患,终于被荡平。
百姓们为了纪念戚继光,在浙江、福建等地给他建了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的祠堂),把他的画像挂在家里,说:“是戚将军救了我们的命。”
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被调到北方镇守蓟州,防备蒙古。他在北方修长城,练边军,又立下赫赫战功。可晚年的他却遭到排挤,被罢官回乡,最后在贫困中去世。
如今,浙江台州的戚继光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当年戚家军用过的鸳鸯阵模型和狼筅。游客们看着这些武器,听着导游讲戚家军的故事,总会想起那句流传了几百年的话:“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戚继光写的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不是为了当官发财,只是想让东南沿海的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中国野史大甩卖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