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圣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63集:《苗医在高山村落的传承》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云上药歌:晨雾像块浸了水的青布,把乌蒙山深处的麻塘寨裹得严严实实。王阿婆背着竹篓踩过露水,鞋尖沾着的草籽坠着银亮的水珠,刚走到后山的药田边,就听见寨口传来汽车引擎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常年只有鸟鸣和风声的寨子里,显得格外突兀。

她直起身,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珠,远远看见三个穿着藏青色褂子的人从车上下来,为首的是个头发花白却脊背挺直的老人,胸前别着枚刻着“苗医联盟”的银章,正和村支书阿贵说着什么。王阿婆心里一动,把竹篓往石台上一放,快步往寨口走——她猜,这就是阿贵前阵子在广播里说的,要来救寨里苗医的人。

麻塘寨的苗医,曾是方圆百里的招牌。王阿婆的爷爷是寨里最后一位能“辨七十二风、治三十六疾”的老苗医,她十岁跟着爷爷识药,十五岁学炮制,三十岁就能用草药治好邻村难产的妇人。可这些年,寨里的年轻人都往山下跑,有的去县城读高中,有的去广东进厂,留在寨里的娃娃连最常见的艾草和薄荷都分不清。去年冬天,寨尾的李伯得了风湿,腿肿得像根粗木桩,王阿婆翻遍了后山,也没找着治风湿的“血藤”——那是她年轻时和爷爷一起种的,后来被外出务工回来的年轻人砍了种果树,说“草药不值钱,不如果子能换钱”。

“王阿婆,这是省苗医联盟的张医师,还有他带的两个徒弟。”阿贵见她过来,连忙迎上去,“他们这次来,就是帮咱们寨里把苗医捡起来。”

张医师握着王阿婆的手,指腹上满是常年碾药留下的厚茧:“老姐姐,我听阿贵说,您还藏着您爷爷传下来的《苗医药经》?”

王阿婆眼眶一热,拉着张医师往自家走。她家堂屋的墙上,还挂着爷爷留下的牛角药筒,铜药碾子摆在八仙桌的一角,只是铜面上落了层薄灰。她从樟木箱里取出个蓝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本泛黄的线装书,书页上的字迹是爷爷用毛笔写的,还夹着几片压平的草药标本。

“这书,我想教给娃娃们,可寨里的娃娃要么不爱听,要么听不懂。”王阿婆摸着书脊,声音发颤,“前阵子我教邻居家的小娟认药,她却说‘阿婆,认这些有啥用?我以后要去城里当网红,赚大钱’。”

张医师翻着《苗医药经》,每页都记着草药的形态、功效,还有治病的案例。他抬头看向王阿婆:“老姐姐,别愁。我们这次来,先在村里小学开个苗医兴趣班,您来当老师,教娃娃们认药、背口诀,我再给年轻人开个培训班,教他们诊疗技法。咱们一起,把麻塘寨的苗医传下去。”

第二天一早,村小学的操场上就热闹起来。阿贵用广播喊了一上午,来了二十多个娃娃,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才六岁,有的是被家长硬拉来的,有的是好奇“苗医”到底是啥。王阿婆背着竹篓,里面装着艾草、薄荷、蒲公英,还有几株刚采的血藤——张医师昨天带着徒弟在后山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几株,说要先种在药田里,等来年再扩种。

“娃娃们,你们看这株草,”王阿婆举起手里的艾草,“它长着锯齿叶,闻着有股清香味,夏天煮水洗澡,能防蚊虫咬;要是受了凉,煮水喝能驱寒。”她把艾草分给每个娃娃,让他们闻味道、摸叶子,又教他们念爷爷传下来的口诀:“艾草青,艾草香,驱寒驱蚊是良方;叶似锯,茎带棱,煮水洗澡身体棒。”

一开始,娃娃们还坐不住,有的拿着艾草追着玩,有的趴在桌上打瞌睡。可王阿婆会讲故事,讲她爷爷年轻时,用艾草和生姜治好邻村发烧的娃娃,讲她自己用蒲公英熬水,治好了寨里小孩的口疮。讲到兴头上,她还会从竹篓里拿出个小小的牛角药筒,说这是爷爷当年给人治病时用的,里面装着急救的草药,“有一次,山下的人被蛇咬了,爷爷就是用这药筒里的草药,救了他的命”。

娃娃们渐渐听入了迷,有的凑到王阿婆身边,问“阿婆,这草药还能治啥病?”有的拿着艾草,认真地念口诀。最调皮的狗蛋,之前总爱捣乱,这天却拿着蒲公英,追着王阿婆问:“阿婆,这蒲公英能治我的咳嗽吗?我妈说我一到冬天就咳嗽。”王阿婆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能治,等下次阿婆采了蒲公英,给你熬水喝,喝几次就好了。”

兴趣班开了半个月,娃娃们的变化很大。每天早上,都有人提前到学校,等着王阿婆带他们去后山认药;下课后,娃娃们会在村里的路边找草药,看到蒲公英就喊“阿婆说这是治咳嗽的”,看到薄荷就说“这个能泡水喝,清凉解暑”。有次,张医师的徒弟小李感冒了,咳嗽得厉害,狗蛋跑回家,拿了一把自己采的蒲公英,递给他:“小李老师,你喝这个水,能治咳嗽。”小李看着手里的蒲公英,眼眶都红了。

这边娃娃们学得热闹,那边给年轻人的培训班也开起来了。张医师一开始还担心没人来——寨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地,留在村里的只有五个,有三个是因为要照顾老人,还有两个是去年从广东回来的,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没想到,培训班开课那天,来了八个年轻人,其中三个是从县城赶回来的,说“听我妈说寨里开苗医培训班,我想回来学学,要是能行,就留在寨里”。

培训班设在村活动室,张医师把王阿婆的《苗医药经》复印了几份,发给每个年轻人,又从联盟带来了现代医学的书籍,说“苗医要传承,也要创新,得结合现代医学,才能走得更远”。他教年轻人辨症,比如风湿痹痛要分“寒痹”和“热痹”,寒痹要用温热的草药,热痹要用清凉的草药;教他们炮制草药,比如血藤要切片晒干,再用酒炒,才能更好地发挥通络止痛的功效;还教他们方剂配伍,比如治脾胃虚弱的药汤,要用到山药、茯苓、莲子,还要加少量的生姜,调和药性。

王阿婆也常去培训班,给年轻人讲她爷爷传下来的经验。有次,讲到治跌打损伤的草药,她从家里拿来个铜药碾子,教年轻人怎么把草药碾成粉末,“碾的时候要顺时针转,力道要匀,这样草药的药效才好”。年轻人里,最认真的是阿花,她去年从广东回来,之前在电子厂打工,手指被机器压过,落下了病根,一到阴雨天就疼。她学苗医,一是想治好自己的手,二是想留在寨里照顾奶奶。有次,她跟着王阿婆去后山采草药,看到一株血藤,高兴地喊:“阿婆,这就是您说的治风湿的血藤吧?我奶奶的腿要是用这个治,是不是就能好了?”王阿婆笑着点头:“只要你好好学,以后就能给你奶奶治病,还能给寨里的人治病。”

为了鼓励年轻人留下来,张医师还和村支书商量,设立了奖励机制:学成后留在寨里开诊所的,联盟会给一笔启动资金,还会定期派专家来指导;要是能把苗医和村里的旅游结合起来,比如开个草药体验园,联盟还会帮忙宣传。阿贵也说,村里会把闲置的老房子收拾出来,给开诊所的年轻人当场地,“咱们麻塘寨山清水秀,以后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到时候苗医不仅能治病,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文化”。

日子一天天过去,麻塘寨的变化越来越大。后山的药田扩种了,种满了血藤、艾草、薄荷,还有几株罕见的“七叶一枝花”——张医师从联盟带来的种苗,说这是治蛇咬的良药。村小学的苗医兴趣班,从二十多个娃娃增加到了四十多个,每天早上,都能听见娃娃们背诵草药口诀的声音,“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蛇虫咬了我,全靠它来救”“蒲公英,开黄花,清热解毒顶呱呱”,清脆的声音穿过云雾,飘得很远。

年轻人的培训班也快结束了,阿花和另外两个年轻人决定留在寨里开诊所。他们把村头的老房子收拾出来,刷上了白墙,墙上挂着《苗医药经》的复印件,还有各种草药的图片。开业那天,寨里的人都来祝贺,王阿婆送了他们一个牛角药筒,说“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现在交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像我爷爷一样,好好治病,好好传苗医”。

张医师要走的那天,天还没亮,王阿婆就背着竹篓去了后山,采了些新鲜的艾草和薄荷,装在蓝布包里,递给张医师:“张医师,这是咱们寨里的草药,你带回去,泡水喝。以后有空,常来看看。”

张医师接过蓝布包,看了看村里的小学——娃娃们正在操场上念口诀,看了看村头的诊所——阿花正在给一位老人诊脉,又看了看后山的药田——绿油油的草药在晨雾里晃着。他笑着对王阿婆说:“老姐姐,放心吧,麻塘寨的苗医,不会断了。”

汽车缓缓驶出寨口,张医师从车窗往外看,看见王阿婆和娃娃们站在路边挥手,娃娃们手里拿着艾草,喊着“张爷爷,再见”。他想起刚来时,王阿婆说“娃娃们不爱学苗医”,可现在,娃娃们会认草药、背口诀,年轻人会诊疗、配方剂,麻塘寨的苗医,就像后山的草药一样,在云雾里扎了根,发了芽。

车开得远了,麻塘寨渐渐被云雾遮住,可那清脆的草药口诀,却好像还在耳边回响。张医师知道,这口诀,会在麻塘寨传下去,会在更多的高山村落传下去,就像一束火,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永远不会熄灭。

喜欢医圣传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医圣传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