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圣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65集:《苗医在古村落旅游的深度体验》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古寨药香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绕过最后一道弯,黔北深处的落云寨骤然出现在眼前。青灰色的瓦片顺着山势铺展开来,木质吊脚楼的廊柱上挂着风干的艾草与金银花,山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草药香,瞬间驱散了游客林晓舟一路的疲惫。

“这就是落云寨了,咱们接下来三天的‘苗医养生之旅’,就从这扇门开始。”导游阿妹推开寨口那扇雕着缠枝莲纹的木门,一位穿着靛蓝苗绣上衣的老人正站在门内等候。老人约莫六十岁,头发梳得整齐,手里握着一根缠着红绳的木杖,杖头刻着个小小的药葫芦——他就是这次体验项目的主导者,苗医吴阿公。

“欢迎来到落云寨。”吴阿公的声音带着山里人的醇厚,他目光扫过林晓舟和其他五位游客,最后落在廊柱上挂着的艾草上,“先给大家说个小事,咱们寨里的吊脚楼,廊柱旁都要挂艾草、金银花,你们知道为啥不?”

游客里的年轻情侣小声议论起来,林晓舟则认真听着。她是做新媒体编辑的,这次来落云寨,本是为了写一篇关于古村落旅游的稿子,可刚进寨门,就被这股安静又神秘的氛围吸引了。

“是为了驱虫吧?”男生小声问。吴阿公笑着点头:“没错,但不止这点。咱们苗家人住山里头,讲究‘屋随山走,药伴屋生’。艾草性温,能驱寒湿;金银花性寒,能清热。一温一寒挂在门口,就像给屋子安了道‘气闸’,外头的邪气进不来,屋里的正气散不了。”他边说边引着众人往寨子里走,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缝隙里还长着几株贴地而生的薄荷。

“再看咱们的房子。”吴阿公指着路边一栋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宅,“这房子坐东朝西,你们觉得是随便选的朝向?”林晓舟抬头望去,老宅的窗户都开在南侧,屋檐微微向外倾斜,雨水顺着瓦当滴落在门前的石槽里,最后流进院子里的水井。

“咱们山里早上冷,下午太阳足,房子朝西,下午的太阳能照进堂屋,暖乎乎的;窗户开在南边,避开了北边的寒风。”吴阿公走到屋檐下,指着瓦当的弧度,“还有这瓦当,比别处的大一圈,下雨时能把雨水挡得远些,不让湿气渗进木头里。住这儿的人,不容易得风湿,就是因为房子跟自然合得来。”

林晓舟掏出笔记本,飞快地记着。她以前去的古村落,导游大多讲的是建筑年代、名人故事,可吴阿公讲的,全是跟“人”和“健康”有关的细节,像把老房子的“养生密码”一个个拆开,摆在了大家面前。

第一天的行程,就在吴阿公的讲解中慢慢展开。他们走过寨里的百年石板路,看过用来晾晒草药的“晒药台”(其实是老宅屋顶延伸出的木质平台,通风又向阳),还在一处明代古井旁,听吴阿公说“井水养人”的道理——这口井的水源来自山涧,经过岩层过滤,含着天然的矿物质,寨里的老人喝这口井的水,大多长寿。

傍晚时分,众人跟着吴阿公来到寨中心的苗医馆。这是一栋两层的吊脚楼,一楼摆着十几个木质药柜,柜门上贴着用苗汉双语写的药名;二楼则是诊脉和配药的地方。吴阿公让大家在诊桌前坐下,准备教他们体验苗医的“三诊法”。

“咱们苗医看病,讲究‘望、问、摸’。”吴阿公先指着自己的眼睛,“望,就是看气色、看舌苔;问,是问饮食、问作息;摸,就是摸脉象、摸穴位。”他先给旁边的阿姨诊脉,手指轻轻搭在她的手腕上,片刻后问:“阿姨最近是不是总觉得没力气,晚上睡不好?”阿姨惊讶地点头:“是啊,我还以为是旅游累的。”

“你这是气血虚,跟平时饮食不规律也有关。”吴阿公说着,从药柜里拿出当归、黄芪、枸杞,“这些药材配成养生茶,每天喝一杯,能补气血。”接着,他又教大家辨认草药:“这是鱼腥草,清热解毒;这是杜仲,能强筋骨;还有这个,是咱们寨里特有的‘云芝’,长在老枫树上,安神效果特别好。”

林晓舟看着吴阿公熟练地抓药、称重,忽然觉得这种“量身定制”的养生体验,比任何景区的打卡项目都更有意义。轮到她时,吴阿公摸了摸她的脉,又看了看她的舌苔,笑着说:“小姑娘,你是思虑太多,肝火有点旺。”林晓舟愣了一下——她最近确实因为赶稿子,经常熬夜,压力很大。

“给你配个清肝的茶,再做个香囊。”吴阿公从药柜里拿出菊花、决明子、薄荷,又取了些晒干的桂花,“香囊里装艾叶、藿香、丁香,挂在包里,能提神,还能防蚊虫。”他边说边手把手教林晓舟缝香囊,粗糙的手指握着她的手,慢慢穿过布料,那一刻,林晓舟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心里暖暖的。

夜幕降临,寨子里亮起了昏黄的灯笼。吴阿公带着大家来到寨口的老枫树下,树下摆着几张竹椅,桌上放着刚泡好的养生茶。晚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咱们落云寨,有个药神的传说。”吴阿公喝了口茶,缓缓开口,“很久以前,寨子里来了一场瘟疫,人死了好多。有个叫阿蛮的姑娘,为了找治病的草药,独自进了深山。她走了七天七夜,终于在一座悬崖上找到了‘还魂草’,可下山时不小心摔断了腿。就在她快撑不住的时候,一只白鹿走了过来,叼着她的衣角,把她带到了一处温泉边。温泉里长着好多草药,阿蛮用那些草药治好了自己的腿,还带回了草药,救了全寨的人。”

吴阿公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魔力,让在场的人都安静下来。林晓舟抬头望着老枫树的枝干,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仿佛能看到当年阿蛮在山里寻找草药的身影。

“后来,阿蛮成了寨里的第一个苗医,她教大家认草药、治小病,还说‘房子要跟山合,人要跟药合’。”吴阿公指了指远处的吊脚楼,“咱们寨里的房子,还有这些苗医的法子,都是阿蛮传下来的。现在我教你们的,也是她当年教给寨里人的东西。”

林晓舟端起桌上的养生茶,轻轻喝了一口。菊花的清苦里带着桂花的甜香,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的烦躁仿佛也被抚平了。她看着身边的游客,有的在小声讨论着传说,有的在低头闻着手里的香囊,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放松的笑容。

第二天,吴阿公带着大家去山里采草药。清晨的山林里满是雾气,脚下的落叶软软的,吴阿公教大家辨认鱼腥草、车前草,还教他们怎么挖草药才不会伤了根。“挖草药要留三分,今年挖了,明年还能长。”吴阿公边说边示范,“就像做人一样,不能太贪心,跟自然要东西,得懂规矩。”

林晓舟跟着吴阿公,在山里走了大半天,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觉得特别充实。她采了一把薄荷,放在鼻尖闻了闻,清新的味道瞬间让她精神一振。中午,他们在山里的“药寮”(苗家人用来临时处理草药的小木屋)里吃饭,吃的是山里的野菜、竹筒饭,还有用早上采的草药炖的鸡汤。鸡汤里放了当归、黄芪,喝起来暖暖的,一点也不油腻。

下午,他们回到苗医馆,吴阿公教大家制作草药膏。“这个药膏是用艾草、薄荷、凡士林熬的,蚊虫叮咬、皮肤痒都能用。”吴阿公边熬药边说,“咱们苗家人,不管大人小孩,身上都带着这些小东西,都是自己做的,放心。”林晓舟跟着熬了一小罐,装在吴阿公给的竹罐里,心里满是成就感。

第三天是行程的最后一天,早上,吴阿公带着大家去寨里的老人家里做客。老人家里摆着一张老旧的苗绣背扇,上面绣着各种草药的图案。“这是我婆婆传下来的,背扇上的草药,都是能治小病的。”老人笑着说,“以前带孩子,孩子不舒服,就看背扇上的草药,去山里采点,熬水喝就好了。”

林晓舟看着背扇上精致的刺绣,忽然明白,苗医的智慧,早就融入了苗家人的生活里——在建筑里,在饮食里,在一针一线里。

下午,要离开落云寨了。林晓舟背着装有养生茶、香囊、草药膏的背包,站在寨口的木门旁,看着吴阿公挥手送别。山风又吹来了,带着淡淡的草药香,跟她刚来时一样,却又不一样——这一次,她闻到的不仅是草药的味道,还有古村落里流淌的历史,和苗医人代代相传的温暖。

坐在回程的汽车上,林晓舟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次旅行的标题:《落云寨:药香里的古寨时光》。她想,这篇稿子,她不仅要写古村落的美,更要写那些藏在建筑里的养生智慧,写苗医人的坚守,写那种让人心里暖暖的、穿越时空的共鸣。

车窗外,落云寨渐渐远去,可那股淡淡的药香,却仿佛一直萦绕在身边。林晓舟知道,她一定会再回来的——回到这个有老房子、有草药香、有故事的古寨,再听吴阿公讲一次药神的传说,再喝一杯量身定制的养生茶。

喜欢医圣传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医圣传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