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2章 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凌晨两点,村委会的灯还亮着。夏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电脑屏幕上的投诉记录表又看了一遍。这是她连续第三个晚上整理这些数据了——青山村旅游旺季刚过,游客数量创了新高,但投诉量也跟着上涨。

\"服务态度差...导游不专业...餐饮卫生问题...\"

每一条投诉都像针一样扎在夏澜心上。她点开数据分析图,一个明显的结论跃然眼前:80%的投诉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缺乏专业人才。

青山村的旅游发展太快了。从最初几间简陋的民宿,到现在涵盖住宿、餐饮、导游、体验项目的完整产业链,规模扩大了十倍不止。但管理这些项目的人,还是原来那些只会种地的村民。

夏澜合上电脑,走到窗前。夜色中的青山村安静祥和,远处几盏路灯照亮了村口的游客中心——那是去年新建的,硬件设施一流,可就是因为缺少专业讲解员,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着。

\"得想办法解决人才问题了...\"她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一早,夏澜就召集村两委开会。她把连夜整理的数据投影到大屏幕上,村干部们看得直皱眉。

\"咱们村现在最缺的不是钱,不是项目,是人!\"夏澜敲了敲桌子,\"专业的管理人才、导游、厨师、营销人员...没有这些,再好的硬件也白搭。\"

村主任老刘叹了口气:\"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觉得村里没前途。留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搞搞种养还行,搞旅游真是力不从心啊。\"

\"我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个月薪五千的工作。\"妇女主任李姐无奈地说,\"我跟他说村里现在发展好了,回来吧。你猜他说啥?'妈,我在村里能干啥?种地吗?'\"

夏澜若有所思:\"如果我们能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有竞争力的薪资,再加上培训机会呢?\"

\"难。\"会计老王摇头,\"大学生哪看得上咱们这小地方。\"

会议没有讨论出结果,但夏澜心里已经有了想法。她记得省旅游学院的马教授曾经提过,他们学校有\"定向培养\"项目。

三天后,夏澜站在省旅游学院的会议室里,面对十几位校领导和教授,详细阐述她的\"青山村人才计划\"。

\"我们村愿意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有意向的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夏澜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条件是毕业后回青山村服务至少五年。\"

会议室里一阵骚动。一位戴眼镜的教授质疑道:\"夏书记,五年服务期是不是太长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在一个地方待这么久。\"

\"我们可以签订正式合同。\"夏澜早有准备,\"五年内我们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住房补贴和职业培训。五年后,他们可以选择留下或离开。而且——\"她顿了顿,\"青山村不是普通农村,我们有完善的产业链和职业发展空间。\"

她播放了一段视频——青山村的民宿、生态农场、文化体验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画面里,几位返乡大学生正在介绍自己的工作。

\"这是我们村现在的几个'宝贝疙瘩'。\"夏澜笑着说,\"去年回来的三个大学生,一个负责网络营销,一个管理民宿,一个搞活动策划。他们证明了在乡村一样能实现职业价值。\"

马教授站起来支持夏澜:\"我认为这个合作很有意义。乡村旅游急需专业人才,而学生需要实践平台。青山村的发展有目共睹,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基地'。\"

经过三个小时的讨论,校方原则上同意了合作方案。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敲定,但\"青山班\"的构想已经成形——每年定向培养20名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乡村规划等专业的学生,由青山村提供奖学金和实习岗位,毕业后直接回村工作。

回村的路上,夏澜的手机响个不停。先是县里领导打来电话,表示支持这个创新尝试,承诺给予政策扶持;然后是市电视台想采访这个\"校村合作新模式\";最后是村委群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大学生包分配\"的计划。

\"夏书记,真能招来大学生?\"张婶在电话里半信半疑,\"我家强子明年高考,要是能在家门口上大学、工作,那可太好了!\"

夏澜笑着保证:\"张婶,只要强子愿意,毕业后直接回村工作,学费全包!\"

然而,计划公布后的第一个月,报名情况并不理想。只有7名学生申请\"青山班\",还都是分数较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

\"他们担心发展受限。\"马教授分析道,\"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留在城市更有前途。\"

夏澜没有气馁。她调整策略,亲自到学校举办宣讲会,带着精心制作的宣传册和视频,详细介绍青山村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待遇。

\"在青山村,你不是普通员工,而是创业伙伴。\"她向学生们承诺,\"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专长,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和股权激励。\"

更关键的是,她邀请了几位已经返乡的大学生现身说法。24岁的李浩是村里民宿的经理,他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实习生成长为管理者,现在月收入已经超过城里同学的经历。

\"在青山村,你的想法能很快变成现实。\"李浩的话打动了在场学生,\"上周我提议的'星空露营'项目,从策划到落地只用了两周,第一个周末就爆满。\"

宣讲会结束后,报名人数激增到46人,远超计划招收的20人。夏澜和马教授不得不增设面试环节,筛选出最适合的学生。

首批\"青山班\"学生入学后,夏澜并没有撒手不管。她定期去学校看望他们,组织他们到青山村实地考察,甚至安排每位学生\"结对\"一户村民,提前了解乡村生活。

\"我们不能只培养技能,还要培养感情。\"夏澜在村委会议上说,\"让他们真正了解青山村,喜欢上这里,将来才留得住。\"

暑假里,第一批实习生来到青山村。20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给村子带来了全新活力。学旅游管理的王磊设计了专业的导游词,让原本枯燥的村史讲解变得生动有趣;酒店管理专业的张婷重新规划了民宿服务流程,游客满意度直线上升;市场营销专业的刘鑫则开通了青山村的抖音账号,一周内粉丝破万...

村民们最初对这些\"毛孩子\"半信半疑,但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后,态度迅速转变。张婶甚至主动提出让实习生住到自己家的空房里,\"朝夕相处才能学到真本事嘛\"。

最让夏澜感动的是实习生王磊和张婶的互动。王磊花了一周时间听张婶讲述青山村过去的故事,然后专门为她设计了\"记忆厨房\"项目——游客可以一边跟张婶学做传统美食,一边听她讲述背后的乡村记忆。这个项目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张婶成了村里的\"明星导师\",而王磊也在实习总结中写道:\"在青山村,我找到了职业与情感的双重价值。\"

暑假结束前的欢送会上,不少村民都来送别实习生。张婶拉着王磊的手不放:\"孩子,毕业了一定要回来啊!婶子给你留着我家的腊肉!\"

夏澜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但她也清楚,短期实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青山村需要的是长期、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于是,她又有了新想法——建立\"青山学院\"。

这个想法源自一次偶然的观察。夏澜发现村里的中年人其实也很想学习新知识,但苦于没有机会。如果能建立一个远程教育中心,让村民不离村就能接受培训,岂不是一举两得?

她再次找到马教授,两人一拍即合。省旅游学院同意在青山村设立远程教学点,通过线上课程和定期面授,为村民提供旅游服务、电商运营、生态农业等实用技能培训。

\"青山学院\"挂牌那天,几乎全村人都来了。教室里配备了最新的视频会议设备和电脑,墙上挂着课程表和学员守则。最让人惊喜的是,县教育局还特批这里可以作为成人教育考点,村民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

\"从今往后,咱们青山村的老老少少都能当'大学生'了!\"夏澜在揭牌仪式上兴奋地宣布。

人群中,张婶拉着孙子小强的手,小声说:\"强子,你好好读书,将来上夏阿姨的'青山班',回来建设家乡!\"

小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一直盯着教室里闪闪发亮的新电脑。

晚上,夏澜独自走在回村委会的路上。月光洒在石板路上,远处传来村民家的笑声和电视声。她想起三年前刚回村时的情景——那时青山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年轻人纷纷外出,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如今,青山村有了自己的专业人才计划,有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有了远程教育中心...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发展。

手机突然震动,是马教授发来的消息:\"夏书记,市里其他几个村听说咱们的'青山班',也想加入。您看能不能扩大规模?\"

夏澜微笑着回复:\"可以讨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人才,青山村愿意分享经验。\"

她抬头望向星空,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但此刻,她允许自己享受这片刻的满足感——青山村的人才储备计划,终于走上了正轨。

喜欢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