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伯利亚的寒风呼啸着席卷大地,仿佛整个大地被无垠的冰雪所主宰,宛如进入了一个梦幻而又冷峻的冰雪世界。
广袤的大地像是被大自然用白色画笔精心勾勒,乌法城外皆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森林里,高大的树木被冰雪包裹,树枝沉甸甸地低垂着,每一根枝条都像是被雕刻家细心雕琢过的艺术品,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阳光洒下时,冰凌折射出五彩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镶嵌在枝头的宝石,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卡马河在严寒中停止了流动,变成了巨大厚实而光滑的冰面。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只留下这纯净而神秘的景象。久在西伯利亚的明军士兵们,早已在冰面上尽情地滑冰、嬉戏,留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乌法城里,建筑被冰雪装点得如同童话中的城堡。城主府,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宏伟建筑,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庄重与华丽。屋顶上堆积着厚厚的积雪,像是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东正教教堂的尖顶直插云霄,上面被冰雪环绕,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城中军营内,随处可见的火堆散发着温暖的光晕,与周围的冰雪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这寒冷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温馨。
城中的居民区,木屋被冰雪覆盖,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给寂静的居民区带来了生机。俄国人穿着厚厚的皮袄,戴着毛茸茸的帽子,在雪地里忙碌着。他们的脸庞被寒风吹得红扑扑的,但眼神中却透着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狗拉雪橇是俄国常见的交通工具,雪橇在雪地上飞驰而过,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辙印。
然而,这冰天雪地也有着它残酷的一面。西伯利亚的冬季,气温常常会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狂风裹挟着暴雪,能瞬间将一切吞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变得异常艰难,但俄国百姓却在这片冰雪世界中顽强地生活着,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就像那在冰雪中依然挺立的白桦树。
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礼物,它既有令人陶醉的美丽,又有让人敬畏的力量,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去感受它的魅力。
乌法,1574年建为要塞,1586年成为居民点。17世纪初期开始,成为中央区与西伯利亚之间重要农牧产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在这座宏伟的城堡里,居住着六千户、两万多名俄国居民。而在城堡之外,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散布着六十多个部落和民族,人数将近三万之多。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这五万多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贵族奴隶。
在实行奴隶制度的沙皇俄国,社会阶层分明,除了极少数的贵族和教士外,绝大多数人都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们不仅没有自己的财产,更没有自由可言。他们的生活完全被奴隶主所掌控,一切都归奴隶主所有。
这个曾经在 13-15 世纪被蒙古统治的小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最初,它的领土面积仅有 2.4 万平方公里,但到了 16 世纪末,它已经扩张到拥有 28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然而,这还不是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继续向外扩张,直至明军进入西伯利亚,俄国已经占领了将近两千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人口也突破了一千六百万。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中,贵族所占的人口比例竟然只有 1%。然而,就是这极少数的贵族,却统治着多达一千六百万的人口,以及两百多个部落和民族。朱由校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困惑,他实在想不通,这些俄国人难道天生就是贱命一条,甘愿被如此少数的贵族统治吗?
俄国贵族人数,虽然只占总人口的 1%,但却掌控着全国 80%的可耕地面积和牧场。这种极端的贫富差距,若是放在中原地区,恐怕早就引发无数次农民起义,将沙皇俄国推翻了。
然而,在这个面积和大明差不多大的俄国,情况却有所不同,无数次农民起义总是会被各种势力绞杀。
进入天启三十四年(1654 年)正月,刚刚过完一个舒舒服服新年的朱由校,突然下了一道圣旨。这道圣旨的内容,让无数俄国人都感到震惊和欣喜。
原来,朱由校决定将乌法城外的二十万亩无主土地,平均分配给五万多俄国人。这对于那些一直渴望拥有自己土地的俄国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不仅如此,朱由校还特别减免了这些俄国人三年的田税,让他们能够在新的土地上安心耕种,不必担心沉重的赋税负担。
三年之后,这些土地的田税将恢复征收,征收额度被定为 20%。这个数字虽然比中原高了二十倍,但相较于沙皇统治地区,仍然算是相当亲民了。
而朱由校不知道的是,去年秋季,大明帝国下议院,再度提交了一份田税改革诉求。这份诉求要求中央政府将田税下调至 0.5%,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能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流入到其他行业。
除了土地分配和田税改革之外,朱由校还做出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废除俄国施行了数百年的奴隶制。这一举措不仅让那些长期遭受奴役的俄国百姓获得了自由,更将他们赐予了俄罗斯族的身份,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一份子。
这个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方圆百公里的地方。相信,等到冬去春来,消息定能扩散至俄统区。无数曾经的奴隶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激动不已,纷纷涌向乌法城,希望能够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谁能想象的到,在根本无法行走的郊外,数万俄国人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到这里的。俄国人齐刷刷的聚集到了城门外,他们匍匐在地,嘴里念着听不懂的俄语、突厥语,向朱由校献上他们最真挚的问候。
喜欢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