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末的莫斯科,天气炎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李定国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那封盖着鎏金御印的密信,心中涌起一股不安。
烛火在他身旁跳跃,映照出他那张凝重的脸庞。他缓缓展开信纸,朱由校的字迹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在眼前,力透纸背。
“朕观西洋旧档,英伦三岛自伪元时期以来,鼠疫未绝。如今,欧洲大陆恐有大疫。温棚不仅要产粮,更要净水土、疏沟渠,此乃御疫之盾。朕已去信北京,请医学院防疫研究院抽调大量专家至莫斯科,卿务必即刻开始着手准备。”
李定国的眉头紧紧皱起,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鼠疫,这个可怕的瘟疫,曾经在欧洲肆虐,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而现在,它似乎又要卷土重来。
他猛地将信纸按在案上,烛火被气流掀得剧烈摇晃,仿佛也在为这封信中的内容而颤抖。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立刻行动起来。他叫来手下的将领,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并开始部署防疫工作。温棚的建设、水土的净化、沟渠的疏通,每一项任务都刻不容缓。
李定国知道,这场与鼠疫的战斗将会异常艰难,但他毫不退缩。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瘟疫,守护莫斯科的百姓。
“传我将令,” 他对着帐外喝令,声音因顿悟而发颤,“各城市温棚旁加掘三丈深沟,粪水须经石灰浸泡方可掩埋。再征召五千妇女,跟着医官学防疫!”
王技师捧着新绘的温棚图纸进来时,正撞见李定国在地图上圈出二十处高地。“这些地方要建隔离营,” 他用朱笔在圈旁标注,“用石灰画三丈隔离带,棚顶加设透气窗,竹架间距留足三尺 —— 打仗要留预备队,防疫就得留缓冲带。”
士兵们起初不解。当他们被要求给农具每日用沸水烫洗,给营房地面撒石灰时,有人嘟囔:“将军这是把菜地当要塞守了。” 直到李定国带着医官剖开病死的牛羊,用放大镜展示那些蠕动的蛆虫,说这便是 “疫鬼的爪牙”,众人才悚然动容。
七月初的一场雨,让黑泥里冒出些诡异的红疹。李定国立刻下令焚毁疫区的草料,将接触过病畜的士兵隔离在新搭的竹棚里。那些竹棚正是按他新改的图纸所建,高阔通风,地面铺着厚秸秆,与主营区隔着白茫茫的石灰带。
“大人,本土运来的金银花和靛青根(板蓝根)快用完了。” 医官抱着药箱急报。李定国望向温棚深处,那里新辟出的药圃里,刚从大明移栽的草药正抽新芽。“把留种的薄荷全收了,” 他果断下令,“让各棚多种胡蒜(大蒜),这东西虽辣,却是防瘴气的老法子。”
夜里巡查时,李定国常站在最高的望楼眺望。温棚区的灯火连成规整的方块,像棋盘上的兵卒严阵以待;远处的隔离营静悄悄的,只有巡夜兵丁的甲叶偶尔相撞,发出清脆的警戒声。他想起朱由校密信末尾的话:“兵戈可挡,疫疠难防,唯先固其本,方能应其变。”
当第一缕雪花飘落之时,李定国的防疫图谱已遍布东欧平原。温棚产出的不仅是蔬菜,还有经过蒸馏的净水;士兵们腰间除了弯刀,还多了个装着艾草的锦囊。那些曾嘲笑将军握不惯竹篾的农技师,如今正对着他绘制的 “防疫九则” 抄录不止,其中第七条写着:“每日晒衣,三日沐发,粪土不入井,病死畜禽焚于火。”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条在田埂之间悄然铺设的防线,竟然会在两年之后成为抵御可怕黑死病的铜墙铁壁。此时此刻的李定国,正默默地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将一株刚刚成活的艾草栽种进温暖的温室角落。
在这充满泥土芬芳的气息中,他似乎已经能够嗅到那来自未来的蓬勃生机。这小小的艾草,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承载着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
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疫情,欧洲的明军果断地停下了他们征战的脚步。尤其是那些已经占领了波兰的明军,他们不仅要按照朱由校的命令,展开为期一年的城市文明建设,还要不断地从军队中抽调兵力,向莫斯科、明斯克等大城市撤退。
朱由校的出发点很明确,即使华沙的明军不幸中招,也不至于让整个军队陷入全军覆没的绝境。这样的决策虽然看似保守,但却是在面对未知疫情时最为稳妥的做法。
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密不透风的墙壁,任何事情都难以做到绝对的保密。当明军开始有条不紊地从华沙撤军时,这个消息像一阵旋风一样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使得原本就动荡不安的欧洲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在此之前,那些原本以为明军会迅速将兵锋直指神圣罗马帝国的几大选帝侯国,此时都陷入了极度的尴尬和窘迫之中。这些国家曾经是投降派的急先锋,他们过早地将赌注押在了大明帝国身上,满心期待着能够借助明军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和利益诉求。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沉重的耳光——明军竟然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撤军!
这无疑让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们感到无比的震惊和愤怒。他们觉得自己就像是被人愚弄了一般,裤子都脱了,结果却被告知对方退缩了。于是,这些急不可耐的国家纷纷再度派遣使者前往华沙,要求朱由校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面对这些前来讨要说法的使者,朱由校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淡定。他并没有对自己的撤军行为做出过多的解释,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大明皇帝,无需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的决策。然而,尽管朱由校态度强硬,但这群使者们也并非毫无收获。
就在天启四十三年末,也就是公元 1663 年的十一月,朱由校接连下达了数道圣旨。这些圣旨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它们又会给欧洲的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这一切都成为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一道便是下给神圣罗马帝国的巴伐利亚选帝侯国、莱茵 - 普法尔茨选帝侯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国、萨克森选侯国等四大国,朱由校直接越过了神圣罗马帝国,将四大选帝侯国升格为王国。
这也是之前朱由校承诺给这四国的,只不过是提前兑现了而已,这也是几国使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根本原因。
朱由校此举明摆着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心脏处插了一刀,试问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没错!他们咽下了。
《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