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这一年九个月,我们共烘干铁红磁粉120吨一百万余元,实验产品过程中,用掉氢气费十万余元、氧气费一万余元、氮气费二十万余元、电费三十万余元、水处理费十万余元、人工费二十余万元。
寄出的产品样品样几十余次,卖出的产品十余吨,毛收入在六十万元。
从生产成本结构看,2021年1-9月铁红磁粉单位成本高达8.44万元\/吨,较行业规模化企业平均水平6.63万元\/吨高出27.3%。这种成本劣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首先,工艺气体消耗占比异常偏高。氢气、氮气、氧气三项合计占成本41.7%,远超行业32%的平均水平。
具体数据显示,氢气单耗达85m3\/吨,较行业先进水平65m3\/吨高出30.8%,仅此一项就增加成本约0.8万元\/吨。这是由于实验阶段采用保守工艺参数,气体利用率偏低所致。
其次,能源成本控制存在明显短板。电费占总成本30.5%,每吨产品电耗达2500kwh,比行业先进水平1800kwh高出38.9%。能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窑炉热效率仅有55%,且余热回收系统尚未完善。
第三,固定成本分摊不足。在年产仅120吨的小规模生产条件下,人工、水处理等固定成本被放大,每吨分摊金额达2.58万元,而行业规模化生产该数据仅为1.9万元。
通过精细化核算可见,若能将气体利用率提升至行业水平、电耗降低20%、年产量扩大至300吨,单位成本可降至6.5万元\/吨以下,基本达到行业竞争力水平。这为2022年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明确的优化方向和数据支撑。
另外,好多次生产的产品不合格,需要对对产品的重复修复,可以说从人力到物资、原料、损耗等还不包括在内。
一、年度生产概况与成本分析
2021年1月至9月,我公司共烘干铁红磁粉120吨,总生产成本达101万元(具体分项见表1)。这一数据反映了在实验性生产阶段的高投入特性,但同时也暴露出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的矛盾。
表1:2021年1-9月生产成本明细
项目费用(万元)占比(%)行业平均对比(万元\/吨)氢气费10.210.1%0.75(行业基准:0.65)氧气费1.31.3%0.10(行业基准:0.08)氮气费20.520.3%1.50(行业基准:1.20)电费30.830.5%2.20(行业基准:1.80)水处理费10.110.0%0.70(行业基准:0.60)人工费20.620.4%1.50(行业基准:1.30)合计101.3100%7.75(行业基准:6.63)
注:行业成本基准参考《2021年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白皮书》,以同类企业规模化生产为参照。
生产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6.9%,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实验性工艺损耗:铁红磁粉的烘干工艺需在650-800c下通入还原性气体(氢气),但实验阶段气体利用率仅68%(行业成熟产线为85%);
能源结构问题:电耗中42% 用于维持高温窑炉,但热效率仅55%(行业先进水平达75%);
小批量生产劣势:固定成本(如人工、水处理)分摊后显着高于规模化企业。
二、销售与市场表现
报告期内,共向潜在客户寄送样品53批次,覆盖国内28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及国际12家企业(主要分布于日、韩、德)。实际成交产品10.2吨,实现毛收入60万元,均价为5.88万元\/吨。
市场困境分析:
国内库存过剩:
全国磁粉库存总量预估达25万吨(数据来源: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协会),仅河北某企业库存即超8万吨,足以满足全国10年需求(按年需求8000吨计算);
国内同质化竞争激烈:18家主要生产企业中,14家以低端磁粉为主,价格战导致均价跌破4万元\/吨(2020年为5.2万元\/吨)。
技术壁垒限制:
高端磁粉(如高μ值、低损耗类型)仍依赖进口,日本tdK、德国VAc等企业占据全球70% 高端市场份额;
我方样品虽达到基本国标(Gb\/t -2018),但关键指标如初始磁导率(μi) 均值为4200±5%(国际高端产品超6000),损耗系数(tanδ\/μi)为1.8x10??(国际标准≤1.2x10??)。
三、技术改进与实验数据
为提升产品竞争力,报告期内完成7轮工艺优化实验,关键数据对比如下:
表2:工艺优化前后关键指标对比
指标初期样品(2021q1)末期样品(2021q3)国际标杆水平初始磁导率(μi)3950±10%4350±5%≥6000饱和磁通密度(bs)410mt430mt≥500mt损耗系数(tanδ\/μi)2.5x10??1.9x10??≤1.2x10??居里温度(tc)320c340c≥350c
改进措施包括:
采用分段式氢气还原工艺,将氢气消耗从85m3\/吨降至70m3\/吨;
引入纳米掺杂技术(添加0.1%氧化钇),使晶粒尺寸从12μm降至8μm,提升磁导率均匀性;
优化烧结曲线,将电耗从2500kwh\/吨降至2200kwh\/吨。
四、国际市场开拓策略
基于国内市场饱和现状,2022年需重点开拓国际市场:
目标市场选择:
东南亚(越南、泰国):电子制造业年增速15%,磁粉需求增量年8000吨;
欧洲:新能源汽车驱动高端磁粉需求(2025年预估达12万吨\/年)。
技术认证准备:
启动欧盟RohS、REAch认证(成本约8万元,周期6个月);
针对IEc -8标准完成产品升级(需将μi提升至5000±3%)。
成本控制目标:
通过规模化生产(计划扩至500吨\/年)将总成本降至6.2万元\/吨以下;
与气体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目标将氢气、氮气成本降低20%。
五、结论与展望
2021年的经营数据揭示了铁红磁粉行业的核心矛盾:技术门槛高、国内低端产能过剩、高端市场依赖进口。
未来需以技术升级+国际认证双线突破,同时通过工艺优化降低能耗成本。预计2022年可实现出口销售50吨,毛利润提升至35%(当前国内仅为15%),逐步扭转亏损局面。
数据支撑文件: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年度报告(2021)》
IEc -8:2016《铁氧体磁芯表面缺陷极限》
内部实验记录编号:mRp-2021-09-17
喜欢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