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日报》的头版头条,再次在长安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太子殿下将率百官南巡,亲临花城造船基地!”
“两大国之重器——‘花城造船’、‘江南纺织’即将上市!”
消息一出,整个长安的舆论风向瞬间为之一变。
前几天还在为股市暴跌而唉声叹气,甚至私下里咒骂太子的人们,此刻又像是打了鸡血一般,亢奋了起来。
“看见没!我就说太子殿下肯定有后招!”
“南巡!还要带上所有有钱人!这得多大的手笔啊!”
“新的股票!还是造船和纺织!天哪,这可是下金蛋的母鸡啊!这次说什么也不能错过了!”
人就是这么现实。当新的、更大的赚钱机会摆在眼前时,之前那点亏损的痛苦,似乎一下子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长安城里,讨论的话题迅速从“太子是不是在割韭菜”变成了“如何才能弄到去花城的船票”以及“砸锅卖铁也要凑钱买新股”。
那些躲在暗处散播流言的人,直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击,本想引起民众的恐慌和对立,结果拳头还没打出去,就发现目标已经换了地方,还摆出了一个更诱人的姿势。这感觉,就像卯足了劲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说不出的憋屈。
荥阳郑氏府邸。
郑元寿听着管家汇报着外面的情况,气得浑身发抖,又把一套心爱的青瓷茶具给砸了。
“竖子!竖子!他怎么敢?!”
他原以为,经历了一次暴跌,市场和民心都会变得脆弱不堪,只要自己的流言稍加引导,必然会引发巨大的信任危机,从而迫使李承乾在推行新政时有所收敛。
可他万万没想到,李承乾的应对方式竟然如此简单粗暴,如此不讲道理!
不跟你辩经,不跟你讲理,直接用一个更大的“利”字,把所有的“弊”都给盖了过去。
这套打法,完全超出了郑元寿这种老派政治家的理解范畴。在他看来,民心如水,应当小心翼翼地引导和安抚。而李承乾,却像是直接在平静的湖面引爆了水雷,用最狂野的方式,强行改变了水的流向。
“父亲,我们……我们还继续吗?”郑思齐战战兢兢地问道。
“继续?怎么继续!”郑元寿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满脸的颓败,“他都要带着满朝文武和全城富商去现场看了,我们再说枕木是烂的,钢材是废的,谁信?到时候,我们郑家要是不派人去,就是心虚;要是派人去了,回来就得跟着他一起唱赞歌!这小子,这一手釜底抽薪,玩得太绝了!”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可以按常理揣度的对手。李承乾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手段,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跟他玩阴谋,就像是拿着大刀长矛去对抗火枪大炮,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罢了,罢了……”郑元寿无力地挥了挥手,“传令下去,把府里能动的钱都凑一凑,准备认购新股吧。另外,让你三叔准备一下,跟着太子南下。”
打不过,就加入。这是世家传承千年的生存智慧。郑元寿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选择低头。因为他明白,再拧下去,荥阳郑氏恐怕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要被剥夺了。
一场针对太子的阴谋,就这么消弭于无形。甚至李承乾连对手是谁都懒得去查,因为他知道,当自己的战车开动起来,这些螳臂当车的跳梁小丑,要么被碾碎,要么就只能乖乖地爬上车来。
十日后,长安东门码头。
这里早已被改造得焕然一新,宽阔的水泥平台一直延伸到渭水河畔。数十艘悬挂着龙旗的内河楼船,整齐地排列在码头上,场面蔚为壮观。这些都是格物院最新设计的平底船,吃水浅,载量大,专门用于内河航运。
李承乾一身劲装,站在船头,身后是黑压压的一大片人。
三省六部的九卿重臣,一个不落。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顶级大佬,虽然一把年纪了,但一听说太子要带他们去见识新事物,一个个都精神矍铄,比年轻人还兴奋。
李靖、程咬金、尉迟恭这些武将勋贵,更是摩拳擦掌,他们对花城的造船厂和海军基地,早就好奇得心痒难耐了。
而在这些官员身后,则是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一批人。各大世家的代表,以及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崭露头角的豪商巨贾,足足有上百号人。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期待和兴奋,仿佛即将踏上的不是一条商路,而是一条通往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
李世民也亲自前来送行。他看着自己儿子身后那支堪称豪华的“大唐观光团”,心中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文武对立,士农工商阶级分明。而现在,这些人,为了一个共同的“利”字,和谐地站到了一起,拧成了一股绳。这种凝聚力,是过去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想象的。
“高明,此去路途遥远,万事小心。”李世民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语气里满是关切。
“阿耶放心。”李承乾笑道,“有李大将军和程伯伯他们跟着,哪个不长眼的敢来找麻烦?再说了,如今我大唐境内,驰道通达,驿站完备,又有电报随时可以联络,安全得很。”
“嗯。”李世民点了点头,又压低声音道,“那边,真准备好了?别到时候场面搞得挺大,结果拿不出像样的东西,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了。”
“阿耶,您就瞧好吧。”李承乾神秘一笑,“保证让他们,一个个把眼珠子都惊得掉出来。”
“呜——”
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响起,船队缓缓驶离了码头。岸上,李世民望着远去的帆影,久久不语。他忽然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有些老了。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不属于他,而是属于那个站在船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船队沿渭水入黄河,再转入大运河,一路南下。
这趟旅程,本身就是一场对大唐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的盛大巡礼。
平整的河道,坚固的堤坝,沿途星罗棋布的船闸和码头,让这些养尊处优的京城权贵们大开眼界。他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那些从国库和股市里流出去的钱,究竟变成了什么。
“天哪,这运河比五年前拓宽了一倍不止啊!”
“你们看那边那个船闸!几十万斤的漕船,竟然只靠几个人就能轻松拉动!”
“还有沿岸的纤夫,都换成了蒸汽动力的拖船!这效率,简直了!”
工部尚书段纶,成了船上最受欢迎的人。他挺着个大肚子,被一群人围在中间,唾沫横飞地介绍着每一项工程的细节和技术难点,脸上那得意的神情,比他儿子考中状元还要骄傲。
户部尚书戴胄,则拿着个小本本,一路都在计算。
“从长安到扬州,水路运费,比五年前降低了至少六成!时间缩短了一半!我的天,光这一条运河,每年能为朝廷和商贾省下多少钱啊!”他一边算一边惊呼,激动得脸都红了。
而那些商贾和世家代表,则看得更加仔细。他们看到的不是工程,不是数据,而是白花花的银子。
“王兄,你看那片棉田!用的都是新式播种机!这产量,不得了啊!”
“李老板,扬州府的生丝价格,你打听了没?我听说,因为新式纺织机的推广,那边的丝绸作坊,现在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订单都排到明年了!”
“不行,等到了扬州,我一定要去纺织厂看看!要是真像传说中那么厉害,‘江南纺织’的股票,我倾家荡产也得买!”
还没到目的地,新股的“路演”,就已经在船上提前开始了。人们的热情被沿途的见闻彻底点燃,一个个都恨不得立刻飞到花城和扬州,把钱换成股票。
李承乾看着这一切,只是微笑不语。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用事实说话,永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力。
半个月后,船队抵达扬州。
作为大运河的枢纽和江南的经济中心,如今的扬州,繁华更胜往昔。宽阔的码头上,人头攒动,龙门吊林立,无数的货物在这里装卸转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李承乾没有停留,只是让尉迟带了一队人,护送着对纺织业感兴趣的商贾们自行前往考察,他则率领大部队,换乘更适合远洋航行的海船,继续南下。
又过了十日,一支庞大的舰队,终于出现在了珠江口。
郑和早已率领南海舰队在此等候。当他看到太子船队中那几艘崭新的,明显带有“镇远号”风格的护卫舰时,眼中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舰队缓缓入港。
当港口的全貌,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时,船上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只见港湾之内,密密麻麻地停泊着上百艘大小不一的船只。而在港口的最深处,一个规模宏大到令人窒息的造船基地,如同一头钢铁巨兽,盘踞在海岸线上。
数十座巨大的干船坞依次排开,里面躺着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巨轮。其中最大的一个船坞里,一艘比“镇远号”还要庞大一圈的钢铁骨架,已经初具雏形。
数不清的龙门吊在高空中移动,将一块块巨大的钢板,如同积木般吊装到船体上。刺眼的电焊火花,如同繁星般在船坞的各个角落闪烁。成千上万的工匠,像蚂蚁一样在巨大的船体上忙碌着,敲击声、号子声、蒸汽机械的轰鸣声,汇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工业交响乐。
“这……这就是花城造船厂?”
“我的老天爷……我们……我们是在造一座能在海上移动的城市吗?”
长孙无忌这位见惯了大场面的宰相,此刻也忍不住张大了嘴巴,花白的胡子抖个不停。
程咬金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一把抓住李靖的胳膊,使劲摇晃着:“知节!你快看!你快看!这要是再来个十艘八艘的,他娘的,咱们可以直接开到罗马去,问问那什么元老院,服不服!”
李承乾站在船头,海风吹动着他的衣角。他看着身后那一张张被震惊、狂热、贪婪所充斥的脸,转过身,对着身后已经彻底失语的众人,朗声说道:
“诸位,欢迎来到……大航海时代!”
《大唐逆子:开局打断青雀的腿!》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大唐逆子:开局打断青雀的腿!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唐逆子:开局打断青雀的腿!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