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0章 俺滴神啦,血玉珊瑚(六)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东吁王朝的崛起之路,着实令人难以想象。它最初只是白古苏丹国的附庸,在中南半岛的夹缝中默默无闻。

后来不知在哪寻到了巨额宝藏——

后人也只能这样猜测,毕竟它突然有了足够的财力雇佣葡萄牙人,靠着对方的坚船利炮击溃了白古海军。

取胜后,东吁划出一块土地给葡萄牙人作为据点,继续用重金留任这些外籍佣兵,随即转头打败了八百大甸宣慰司,缴获白象组建起精锐的白象兵。

自此之后,东吁的扩张就像开了挂一般:

从最初小小的一块领地,竟接连吞并了缅甸宣慰司与木邦宣慰司,将缅甸各区域统一在麾下。

羽翼丰满后,它甚至敢对暹罗用兵——

当时的暹罗正值大城王朝鼎盛期,实力不容小觑,可东吁硬是打赢了这场硬仗,逼得暹罗王室逃往南方避难。

强大起来的东吁将目光投向北方,认为自己有实力与大明掰掰手腕。

面对这一挑衅,大明朝廷与黔国公府都给出了回应,双方几番交锋后,东吁虽未彻底取胜,却也没输——

它趁机夺下了孟养宣慰司,转头又占领老挝宣慰司,恢复其“南掌”的旧称,顺带将车里宣慰司也纳入版图。

大明这边则收容了各宣慰司的残余卫所兵,成功重建了车里宣慰司——

只不过不再设于原址,而是内迁到麓川地区。

这一举措不仅重新稳固了对边疆土司的掌控,还顺带解决了素来爱反叛的麓川土司问题,算是勉强维护了朝廷的颜面。

与此同时,东吁的兵锋已推进至真腊。

面对强势入侵,柬人彻底崩溃——

曾经辉煌的高棉王朝早已没落,国中迅速分成两派:

投降派选择臣服东吁,逃跑派则效仿先人,带着族人逃往马六甲王国寻求庇护。

更关键的转折在于外援的更替:

高卢人决定介入,或因重金诱惑,或因暗藏其他协议,东吁竟背叛了与葡萄牙人的盟约,转而借助高卢人的先进战力,成功击败了昔日的佣兵葡萄牙人,将早年割让的土地尽数收回。

而高卢人对此的要求很明确——

获得占婆的控制权作为回报。

此时的东吁王已雄心万丈,甚至自封为“良渊大帝”,俨然以中南半岛霸主自居。

靠着不断的扩张、盟友的更迭与财富的支撑,良渊大帝治下的东吁王朝达到鼎盛,疆域横跨缅甸、暹罗部分地区、真腊与老挝,成了当时东南亚最不可小觑的力量。

只是这份靠背叛与征伐建立的霸业,终究没能长久,最终还是在内部的奢靡与外部的诡异灾难中走向了崩塌。

短短数十年间,这个曾是附庸的小国,靠着财富、佣兵与强悍的战力,竟一路蚕食周边势力,硬生生在中南半岛崛起为庞大的王朝,甚至敢与大明分庭抗礼。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般靠武力与财富堆砌的强盛,最终会毁于一场因香料与血液引发的诡异屠杀,连积累的无数珍宝,都成了他人的囊中之物。

虽说东吁王朝对安南始终没有扩张的想法,事实也确实如此。

彼时安南的后黎王朝早已分裂,莫氏、郑氏、阮氏三方势力打得不可开交,却偏偏各自实力都不弱。

良渊大帝盘算过:

若派白象兵沿着长山山脉分别对三方用兵,最后顶多只能啃下一片狭长地带,付出的代价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实在不值得为此耗费国力。

他真正的野心,是占据愣族的祖地——

孟加拉苏丹国,也就是明朝文献中记载的“梆葛剌”地区。

那里是广袤的平原,物产丰饶;

孟加拉湾又极适合发展海上贸易,在他看来,更像是便捷的抢劫通道,周边岛屿还能作为天然防御屏障,战略价值远胜安南。

可惜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莫卧儿王朝的二王子舒贾因提亚带着铜炮驻守边境,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教会”他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邻居”。

更要命的是,若开山脉横亘在中间,白象战队根本无法跨越这道天险抵达梆葛剌;

而东吁的步兵又远非莫卧儿军队的对手。

几番试探失败后,良渊大帝只能收起野心,悻悻然接受了与莫卧儿做邻居的现实。

这场未能如愿的北扩,也成了东吁王朝鼎盛期的遗憾——

良渊大帝虽靠征伐建立了庞大疆域,却始终没能染指心心念念的祖地平原,最终只能将精力转向内部的奢靡与对周边小国的压制,为王朝后来的崩塌埋下了隐患。

若是不论传说中的夜郎国,东吁王朝大抵能算得上中南半岛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了。

可细究起来,人口本就不富裕的东吁,能吞下如此庞大的疆域已属反常,更令人费解的是:

葡萄牙殖民者为何甘愿为东吁作战?

高卢人放着富庶的缅甸湾不要,偏要选择远离东吁的占婆,这背后显然藏着不合理之处。

或许,传说中那能蛊惑人心的“鲛人公主”并非虚言,而是真实存在的奇物,才让东吁有了撬动外力的底气。

灭僵布道队的众人自然不懂这些东吁秘史,他们此刻满心满眼都是王宫内的豪奢。

若王都还有活人,他们定会追着问个不停:这般挥金如土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毕竟“一顿饱”与“顿顿饱”的区别太大,能支撑起如此规模的奢华,绝非凡品可比。

就像此时站在血玉珊瑚前的刘二逄,眼珠子红得比珊瑚更甚,手里还紧紧捧着一只旃檀木盒。

盒中躺着一枚大珍珠——

在东吁王宫里,大珍珠本不算稀奇,可这枚长四寸、宽三寸的水滴状珍珠,却稀罕到了极致:

它通体泛着水红色的莹润光泽,已属至宝;更惊人的是,珍珠表面的天然皱褶竟清晰地构成了一个汉字——

“德”。

翻面再看,另一处皱褶同样形成汉字,虽带着几分秦朝篆字的扭曲,刘二逄却一眼认出:

那是“天”。

天为乾,这字亦可作“乾”解。

珍珠正反面两字相连,不正是“乾德”吗?

古有“昊天因圣皇降下至宝为——天德”的说法,此刻这枚珍珠俨然成了天意的证明:

天下至宝,乾德得之!

喜欢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