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代风云五千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0集:百姓织布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河西织声

暮春的风掠过河西平原,带着郑国渠畔湿润的水汽,拂过张家村的土坯墙。墙根下的紫花苜蓿开得正盛,细碎的紫色花瓣沾在路过妇人的布裙上,却没人顾得上拂——村东头的晒谷场边,二十几张织机一字排开,木梭穿梭的“咔嗒”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春雨。

李婶的织机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她盘腿坐在蒲团上,双脚踩着踏板,腰间的布带将身子牢牢固定在机梁上。右手捏着的木梭刚从经纱间穿过,左手便迅速接住,指尖在细密的丝线间翻飞,动作快得几乎出了残影。她身下的织机上,一匹靛蓝色的粗布已织出近半,布面上隐约能看到她用白色丝线织就的简单云纹——这是上个月去栎阳赶集时,从商队妇人那里学来的花样,据说织出这样的布,粮铺收布时能多给五个钱。

“嫂子,你这手速,怕是再过三日,这匹布就能收工了吧?”隔壁的王二嫂凑过来,趁着换梭子的间隙擦了擦额角的汗。她的织机上,一匹浅灰色的布才刚起头,经纱还透着稀疏的缝隙。

李婶闻言,嘴角勾了勾,却没停下手里的活:“得赶在芒种前多织两匹。你家柱子去年在河西战场上斩了两个魏兵,升了公士,按新法能分一百亩田。可田多了,秋收时雇人收割得花钱,冬日里给娃做棉衣也得布。咱们多织一匹布,家里就多一分底气。”她说着,脚下的踏板踩得更急,织机的“咔嗒”声也跟着快了几分,“再说了,你忘了上月县吏来宣讲的?新法说了,女子织布年超五十匹,就能和男子缴粮超百石一样,能给家里挣‘复除’——今年冬天的徭役,说不定就能免了。”

王二嫂眼睛一亮,手里的动作也快了些:“真能免徭役?那可太好了!去年冬天你家男人去修渠,冻得手都裂了,回来躺了半个月才好。要是今年能不去,他就能在家修整修整,开春还能多垦两亩荒地。”

“可不是嘛。”李婶抬头望了望日头,正午的太阳正毒,晒得织机上的丝线都泛着微光,“你看村西头的赵寡妇,上个月织出了六十匹布,县吏亲自带着粟米和布帛上门,还给她儿子发了块木牌,说以后读书能去县学旁听。咱们虽比不得她,但多织一匹是一匹,总比往年强——往年咱们织布,顶多换点盐巴,哪敢想还能给家里争爵位、免徭役?”

这话让周围织布的妇人都动了心。坐在最末尾的年轻媳妇春桃,原本还因为手指被丝线磨得发红而有些泄气,听到这话,立刻咬了咬牙,重新握紧了木梭。她嫁过来才半年,丈夫在新军里当伍卒,上个月寄信回来,说正在练习秦弩,等秋天说不定能跟着队伍去边境巡查。她想着多织些布,既能给丈夫做两身新衣裳,也能让他在军中安心——若是能凭着织布给家里挣点好处,丈夫回来时也能高兴些。

织机声再次密集起来,连风穿过晒谷场的声音都被盖了过去。李婶眼角的余光瞥见春桃的动作,心里暗暗点头。她想起十年前,河西还是魏人的地盘时,村里的妇人织布,织出的好布都得先交给魏人的官吏,自己只能穿些粗麻布,破了就打补丁,补丁摞补丁,冬天冻得浑身发抖。后来秦军收复河西,商君的新法传下来,说土地可以归私人,织布能换钱,还能得奖励,她起初还不信,直到去年秋天,丈夫缴了粮,县吏真的送来一块写着“公士”的木牌,还分了五十亩田,她才真正觉得,日子有了盼头。

“都歇会儿,喝口水再织!”村口传来一声吆喝,是村长的媳妇提着两个陶壶走了过来。陶壶里装的是凉好的粟米水,还放了些去年晒干的红枣,喝起来甜丝丝的。妇人们纷纷停下手里的活,围过去接水,晒谷场上终于有了片刻的喧闹。

李婶接过陶碗,刚喝了一口,就看见远处的土路上来了两个骑马的人。为首的人身穿青色官服,腰间挂着铜印,身后跟着的小吏背着一卷竹简,两人正朝着晒谷场的方向过来。

“是县吏大人!”有人低呼了一声,妇人们顿时有些紧张,纷纷整理起自己的布裙和织机上的丝线。李婶也放下陶碗,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她认得那官服,是县府里负责农桑的吏员,上个月来宣讲新法的就是他。

骑马的人很快到了晒谷场边,翻身下马。县吏走到织机前,目光扫过一排排织好的布,脸上露出了笑意。他伸手摸了摸李婶织机上的靛蓝布,指尖捻了捻丝线,对身后的小吏说:“这布的密度不错,丝线也均匀,看来百姓们对新法都很上心。”

小吏连忙在竹简上记录:“回大人,张家村去年冬季织布总数达三百二十匹,今年开春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匹,按这个速度,今年定能超过去年。”

县吏点了点头,转向围过来的妇人们,声音温和:“商君新法,以农桑为本。你们女子织布,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为国家积储布帛,以备军需。朝廷说了,凡今年织布超六十匹者,除了免徭役,还能额外赏赐粟米一石;超八十匹者,其家人可优先参与县学的蒙学课——让你们的娃也能读书识字,将来做个知法懂礼的人。”

妇人们闻言,顿时炸开了锅。王二嫂激动地拉着李婶的胳膊:“嫂子,你听见没?能让娃去读书!我家狗蛋今年六岁,要是能去县学,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县吏大人一样,穿官服、识字断案!”

李婶也难掩激动,她望着县吏,声音有些发颤:“大人,这话当真?我们真能让娃去读书?”

“自然是真的。”县吏笑着点头,指了指春桃的织机,“你看这位小媳妇,年纪轻轻,织机上的布就很规整。只要肯下功夫,别说读书,将来你们家里出个爵爷,也不是不可能。”

春桃的脸一下子红了,却握紧了拳头——她想起丈夫信里说的,等立了功,要升上造,将来还要当大夫。若是自己能多织布,帮家里挣到奖励,丈夫在军中也能更有干劲,说不定真能像县吏说的那样,将来家里能出个爵爷。

县吏又巡查了一会儿,嘱咐村长要好好组织妇人们织布,有困难及时上报县府,随后便骑马离开了。晒谷场上,妇人们却没了休息的心思,纷纷回到自己的织机前,木梭穿梭的声音比之前更响、更急了。

李婶重新坐回蒲团上,阳光透过头顶的柳树枝,在她的布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看着织机上渐渐变长的靛蓝布,仿佛看到了秋收时满仓的粟米,看到了丈夫免了徭役在家修整的模样,还看到了村里的娃们背着书包去县学读书的场景。她深吸一口气,脚下的踏板再次踩动,织机的“咔嗒”声融入河西平原的风里,和远处郑国渠的流水声、田间农夫的吆喝声,一起编织着大秦的未来。

王二嫂的织机也重新响了起来,她一边织,一边对春桃说:“春桃,咱们以后每天多织一个时辰,争取今年都能超六十匹。到时候免了徭役,还能让娃去读书,多好!”

春桃用力点头,指尖虽然依旧发疼,却感觉充满了力气。她看着织机上的丝线在自己手中渐渐变成细密的布,心里忽然明白,这织布的声音,不仅是家里的希望,也是整个河西、整个大秦的希望。只要她们肯织,肯拼,日子就会像这织机上的布一样,越来越厚实,越来越红火。

夕阳西下时,晒谷场的织机声才渐渐稀疏。妇人们收起织机,抱着织好的布回家,土路上留下一串串欢快的脚步声。李婶抱着自己织好的半匹靛蓝布,走在最前面,晚霞映在她的脸上,映出满满的笑意。她知道,明天天不亮,晒谷场的织机声还会准时响起,而这声音,会一直响下去,直到河西的每一寸土地,都长满希望的庄稼,直到大秦的每一户人家,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历代风云五千年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