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0章 午后见鬼?一剂化痰方,让孔老板的“脏东西”消了影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六月的太阳刚过正午,就像个泼皮无赖,把光和热一股脑往城乡结合部的柏油路上泼。孔德发蹲在自家酒厂的灌装车间门口,手里攥着个搪瓷缸,里面的米酒晃出了半圈浅黄的涟漪。他盯着车间墙上“安全生产”四个红漆字,眼皮子却越来越沉,恍惚间,那四个字旁边好像多了个黑黢黢的影子——瘦高,晃悠,看不清脸,就那么直挺挺地对着他。

“谁?!”孔德发猛地站起来,搪瓷缸“哐当”砸在地上,米酒溅了一裤腿。可车间里空荡荡的,只有灌装机器嗡嗡的余响,墙角的蜘蛛网沾着几粒灰尘,哪有什么人影?

他捂着胸口喘气,后背的汗把的确良褂子洇出了深色的印子。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五回了。

一、邪门的“脏东西”

孔德发是这条街上的“名人”。五十出头,红脸膛,微胖,开了家“孔家米酒坊”,在城乡结合部的老国道边,做了二十多年小生意。街坊们都喊他“孔老板”,说他手巧,酿的米酒甜糯带劲,周边超市、小饭馆都爱来进货。

可这半年,孔老板的“名气”变了味。

最先发现不对劲的是他媳妇王秀莲。开春那会儿,孔德发总说午后犯困,坐在堂屋椅子上能打盹到太阳偏西,叫醒他时,他眼神发直,嘴里嘟囔:“刚看见个穿蓝布衫的老头,站在门槛上瞅我……”

王秀莲骂他:“老糊涂了?咱家门槛哪有老头?准是喝多了眼花。”

孔德发的确爱喝酒。自家酿的米酒,度数不高,入口绵,他打年轻就爱这口,说是“解乏”。这两年生意不好做,酒厂压了些货,他心里急,酒喝得更勤了——早上起来喝两盅“垫垫”,中午陪送货的司机喝半斤,晚上对着电视还得再来三两,有时跟老伙计凑局,一斤下去也不晕。

可“眼花”的次数越来越密。到了五月,孔德发不光午后看见人影,还开始说胡话。有回正吃饭,他突然把筷子一扔,缩到桌底:“别抓我!那黑影子要抓我!”王秀莲拉他出来,他浑身抖得像筛糠,脸煞白,额头上全是冷汗,过了半个钟头才缓过来。

更邪门的是后半夜。每天凌晨两三点,孔德发准会浑身发烫,说胡话,盖着薄被还喊热,翻来覆去直到天蒙蒙亮,热度才慢慢退下去,人也清醒些,可整个人像被抽了筋,瘫在床上起不来。

“这是撞了脏东西吧?”街坊里的老太太私下议论,“你看他天天醉醺醺的,阳气弱,招东西了。”

王秀莲被说得心慌,找了“懂行”的来看,摆了香炉烧了纸,没用。又拉着孔德发去县医院,查了血,照了片子,医生说“没毛病,可能是神经衰弱”,开了些“养心”的药,吃了也没用。

后来找了个中医,搭了脉说“气血虚,心神不宁”,开了党参、当归、远志这些药,喝了半个月,孔德发还是午后见鬼,夜里发热。另一个中医说“痰浊阻窍”,用了半夏、南星化痰,也不见好。

眼瞅着孔德发一天比一天瘦,眼窝陷下去,颧骨凸出来,原先红亮的脸变得蜡黄,王秀莲急得满嘴起泡。有天去老街买菜,卖豆腐的张婶跟她说:“去岐仁堂试试呗?岐大夫看怪病有一手,我家老头子前年总说心口堵得慌,西医查不出,就是他两剂药调好的。”

岐仁堂在老街深处,青石板路尽头,一块褪了色的木匾上刻着“岐仁堂”三个隶体字,门口摆着两盆驱蚊草。王秀莲拉着孔德发进去时,正看见一个穿蓝布褂的老大夫在给人号脉,手指搭在患者手腕上,眼睛微眯,神情专注。

“您是岐大夫?”王秀莲怯生生地问。

老大夫抬眼,目光清亮,笑起来眼角有细纹:“我是岐伯礼,叫我岐大夫就行。坐吧,这位同志哪儿不舒服?”

孔德发缩在椅子上,头垂着,不敢看人。王秀莲把情况一五一十说了,末了抹着眼泪:“大夫,您瞅瞅他,这到底是咋了?天天午后看见些不干净的,夜里烧得像火炭,再这么下去,人就没了!”

二、滑数脉里藏的“湿热账”

岐大夫没急着搭脉,先让孔德发伸出舌头。舌质红,舌苔黄腻,像铺了层腻乎乎的黄泥巴。

“伸舌头时,别使劲,自然点。”岐大夫又看了看他的眼睑,“嗯,眼白有点黄。”

他把手指搭在孔德发的手腕上,指尖轻轻按下去,凝神听了半晌,又换了另一只手。诊室里静悄悄的,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平时喝酒多吧?”岐大夫忽然开口。

孔德发愣了一下,点点头,声音沙哑:“……嗯,一天两顿,有时三顿。”

“喝的啥酒?”

“自家酿的米酒,度数不高……”

“喝了多少年了?”

“二十多年了,打酒厂开起来就没断过。”

岐大夫松开手,端起搪瓷缸喝了口茶:“你这病,跟酒脱不了干系。”

王秀莲急了:“可他喝了二十多年都没事啊,咋现在才出问题?”

“《黄帝内经》里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岐大夫慢悠悠地说,“酒这东西,看着温和,其实性烈得很。《本草纲目》里写,‘酒,大热有毒,走气助火’。你天天喝,顿顿喝,就像往身子里堆柴火——年轻时身子壮,能扛住,柴火堆得少,烧不起来;现在年纪大了,脾胃弱了,柴火堆多了,就烧得旺了。”

他指着孔德发的舌头:“你看这舌苔,黄腻,这是有湿热。脉呢,滑数——滑脉像摸泥鳅,主痰;数脉跳得快,主热。痰和热裹在一起,在你身子里乱撞,这就是病根。”

孔德发抬头,眼里有了点光:“那……我看见的影子是咋回事?”

“《金匮要略》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就像咱们的‘司令部’,管着精神、意识。你这痰热往上跑,堵在心窍里,司令部被搅乱了,神就不安稳,《灵枢》里叫‘神乱则惑’,可不就容易看见些乱七八糟的?”岐大夫解释道,“午后阳气渐盛,痰热借阳气的劲儿更旺,所以你午后犯病;夜半是阴盛阳衰,可你身子里的热邪不甘心,跟阴气打架,就发热;到了黎明,阳气慢慢升起来,能压住点热邪,你就舒服些——这都是邪气在作祟的规律。”

王秀莲似懂非懂:“那之前的大夫给开了安神的、化痰的,咋没用呢?”

“安神的药,多是补的,像当归、党参这些,你这是实邪,越补火越旺,就像给柴火堆添柴,火更大;化痰的药,要是只化痰不清热,就像只把柴火扒拉扒拉,没浇水,火还是灭不了。”岐大夫笑了笑,“得清热和化痰一起上,把痰热这堆‘脏东西’清出去,心窍通了,神就稳了。”

三、一剂化痰方,专清“心头火”

岐大夫拿起毛笔,在处方笺上写起来,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我给你开个方子,主要是清热化痰,开窍醒神的。”他一边写一边说,“橘红三钱,理气化痰,《本草纲目》说它‘下气消痰,疗呕哕反胃’,能把堵在胸口的痰理顺了;贝母三钱,清热化痰,《神农本草经》里说它‘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对付你这痰热正合适。”

“再加天花粉三钱,这东西能清热生津,你这热邪烧得久了,身子里的津液都被耗干了,它能补补津液,还能帮忙清热;石菖蒲二钱,开窍豁痰,《本草纲目》说它‘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专门通心窍,让被痰堵住的‘司令部’透透气。”

“黄芩三钱,清热燥湿,《神农本草经》载‘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能把你身子里的湿邪赶出去;麦冬三钱,养阴润肺,跟天花粉配合,防止清热太过伤了正气;山栀二钱,泻火除烦,《本草经疏》说它‘治心烦懊憹不得眠’,你夜里发热烦躁,就靠它降降火。”

“竹茹三钱,清热化痰,还能止呕,你这痰热可能让胃不舒服,它能帮着调理;最后加苦丁茶一钱,泡茶喝,清头目,除湿热,《本草纲目》说它‘解油腻,消宿食’,正好帮你清清酒气。”

写完方子,岐大夫递给王秀莲:“抓两副,每天一副,水煎两次,混在一起,分早晚两次喝。喝药期间,酒一滴都不能沾,别吃辣椒、肥肉这些油腻辛辣的,多吃点冬瓜、绿豆汤,清淡的。”

孔德发看着方子,又问:“岐大夫,喝了这药,那影子就没了?”

“你这不是真撞了脏东西,是痰热在捣乱。”岐大夫拍拍他的肩膀,“药清了痰热,心窍通了,神稳了,自然就看不见了。但最要紧的是,以后酒得少喝,不然痰热还会找上门。”

王秀莲千恩万谢地接过方子,拉着孔德发去抓药。走出岐仁堂时,午后的阳光穿过老街的屋檐,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孔德发抬头看了看天,好像没那么怕了。

四、两服药退“鬼影”,四剂药复元气

头一副药喝下去,孔德发没觉得啥变化,只是夜里发热轻了点,没翻来覆去那么厉害。王秀莲有点急,让他再坚持喝。

第二副药喝到一半,奇迹发生了。那天午后,孔德发坐在酒厂门口晒太阳,往常这个点该“见人影”了,可他坐了一个多钟头,脑子清清爽爽,啥也没看见。到了傍晚,他甚至能帮着工人搬了两箱米酒,虽然有点累,但心里亮堂得很。

“秀莲,我好像……没看见那东西了。”晚饭时,孔德发端着碗粥,声音里带着惊喜。

王秀莲眼圈一红:“真的?那药管用了!”

夜里,孔德发还是有点热,但没说胡话,睡得踏实多了。

两副药喝完,孔德发的“见鬼”毛病彻底没了,午后不再昏沉,能跟工人交代事情了,夜里发热也基本退了。王秀莲赶紧又去岐仁堂抓了两副药。

第三副、第四副药喝下去,孔德发的脸渐渐有了血色,不再蜡黄,舌苔也淡了些,黄腻的样子消了大半。他自己摸脉,虽然还不太懂,但感觉跳得没那么快了。

喝完第四剂药的那天早上,孔德发早早起来,绕着酒厂走了两圈,回来跟王秀莲说:“我好像有两年没这么舒坦过了,浑身轻快。”

五、病好根不除,还得管住嘴

一周后,孔德发夫妻俩又去了岐仁堂。这次孔德发是自己走进来的,腰杆挺得直,脸上带着笑。

“岐大夫,真是谢谢您!”他一进门就作揖,“您这药太神了,我现在啥都看见了,也不发热了!”

岐大夫给他搭了脉,又看了舌苔,点点头:“脉不那么数了,舌苔也薄了,痰热去了大半。但你记住,病好是暂时的,根还在你那喝酒的习惯上。”

他指着窗外:“你看那柴火堆,烧起来的时候浇水能灭,但你要是还往里面添柴,早晚还得烧起来。酒就是你的‘柴’,以后可得少喝。”

孔德发红了脸:“我知道,我知道!这阵子没喝酒,也没觉得难受,以后我顶多……顶多逢年过节喝两口,平时坚决不碰了!”

王秀莲在旁边帮腔:“我监督他!家里的酒坛子都锁起来了!”

岐大夫笑了:“这就对了。《脾胃论》里说,‘饮食不节则胃病’,你这脾胃被酒伤得不轻,以后多吃点山药、莲子、小米这些养脾胃的,让脾胃慢慢好起来,才能真正挡住痰湿。”

他又开了个调理的方子,让孔德发再喝半个月,巩固一下。

走出岐仁堂,老街的风吹得人舒服。孔德发看着自家酒厂的方向,心里盘算着,等身子彻底好了,就把酒厂的米酒改良一下,少做点高度数的,多做点低度的甜酒,既能做生意,又不伤身子。

王秀莲看着他眼里的光,悄悄抹了把泪——那个精气神十足的孔老板,总算回来了。

后来,街坊们再提起孔德发,不再说“撞邪”的事,而是说:“孔老板现在可自律了,滴酒不沾,酒厂的生意反倒比以前好了!”

而岐仁堂的那块老匾,依旧在老街的阳光下静静挂着,仿佛在说:世间哪有那么多“脏东西”,大多是身子里的邪气在捣乱,找对了病根,一剂良方下去,自然药到病除。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